本申请涉及活动板房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绿色建筑节能墙体。
背景技术:
墙体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墙体在建筑物中主要起到对建筑物的内部空间进行围护和分隔的作用,使得建筑物内形成不同的空间区域。另外,为满足建筑物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使用需求,建筑墙体往往还需要具备保温、隔热以及隔声等使用要求。
目前,在墙体的相关技术中,墙体在活动板房领域中应用广泛,其中,活动板房的墙体通常使用彩钢板作为主要构件,彩钢板之间通过螺栓及螺钉等紧固件实现相互拼装,多块彩钢板之间依次连接最终围设形成活动板房的墙体,墙体起到对活动板房内部进行围设防护的作用。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活动板房的墙体的隔热及保温效果比较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且当天气处于较为炎热的条件下时,室外热量容易通过墙体扩散至室内,不利于活动板房的室内保持在舒适的温度范围之间。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提升墙体的隔热以及保温功能,本申请提供一种绿色建筑节能墙体。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绿色建筑节能墙体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绿色建筑节能墙体,包括若干块依次首尾拼接的墙板,所述墙板靠近室内的一侧设置有隔热层,所述墙板内靠近室外的一侧开设有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沿着所述墙板的高度方向呈竖向设置,所述墙板的底部开设有与所述散热通道底端连通的进气口,所述墙板的顶部开设有与所述散热通道顶端连通的出气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干块依次拼接的墙板之间围设形成活动板房的室内空间,如此起到对活动板房的内部进行围设防护的作用;另外,设置于墙板靠近室内一侧的隔热层减小室内与室外之间的热量交换速率,进而起到对活动板房的室内进行隔热以及保温的作用;此外,靠近墙板靠近室外一侧的散热通道起到对墙板进行散热的作用,其中,当室外气温较高时,热量传递至墙板靠近室外的一侧表面处,使得墙板靠近室外的一侧表面的温度升高,此时位于散热通道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在烟囱效应的作用下,热空气在散热通道内自墙板的底部向墙板的顶部运动,并且最终从出气口处排出至墙体外,在此过程中,位于墙板外部的较冷空气从墙板的进气口处流入补充至散热通道内,较冷空气随即在散热通道内吸热膨胀并且在散热通道内向上升起,如此往复,不断地带走墙板的热量,从而起到对墙板进行降温的效果,减少了墙板传递至隔热层乃至室内的热量,进一步提升了墙板的保温及隔热效果。
优选的,所述散热通道为多个,多个所述散热通道沿着所述墙板的长度方向呈间隔排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散热通道提升了对墙板的散热效果,进一步减小了从室外传递到室内的热量。
优选的,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墙板之间可拆卸连接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用于将相邻的两个所述墙板之间相互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连接件安装于两个相邻的墙板之间,即可使得相邻的两个墙板实现相互固定,另外,将连接件进行拆卸,即可实现相邻的两个墙板间的分离,安装灵活,如此很好地适配了活动板房的使用工况需求。
优选的,所述连接件包括锁合块、连接龙骨、限位杆以及固定螺母,所述锁合块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墙板的相对两侧,所述连接龙骨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连接龙骨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插接槽,分别位于两块相邻的所述墙板上的所述锁合块插接于同一所述连接龙骨的所述插接槽内,所述限位杆沿竖直方向分别穿设于所述连接龙骨以及两块相邻所述墙板的所述锁合块上,所述固定螺母分别螺纹连接于所述限位杆的两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两块墙板进行安装时,将两块墙板上的锁合块分别插接于同一根连接龙骨的插接槽内,随即将限位杆沿竖直方向分别穿设于连接龙骨以及两块相邻的墙板的锁合块上,如此使得两块相邻墙板的锁合块限位于插接槽内,实现了两块墙板之间的固定拼接,最后将固定螺母分别安装于限位杆的两端,两个固定螺母对限位杆进行限位,使得限位杆不易松脱至连接龙骨以及锁合块外,提升了限位杆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固性,进而最终实现了两块墙板之间的拼接安装,安装过程方便快捷。
优选的,所述墙板包括外框以及隔板,所述外框包括四块依次首尾连接的框板,所述隔板固定连接于所述外框上,所述隔板位于所述外框的内部,且所述隔板将所述外框内部分隔形成靠近室内的第一容置腔以及靠近室外的第二容置腔,所述隔热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第二容置腔内设置有填充层,所述散热通道位于所述填充层内。
通过采用设置上述技术方案,外框起到对墙板整体进行支承受力的作用,同时隔板将外框内部分隔形成第一容置腔以及第二容置腔,在第一容置腔与第二容置腔内可分别设置有不同功能的层结构,结构设计合理,同时隔板还起到对外框进行支撑加固的作用,如此提升了墙板的结构强度。
优选的,所述填充层为混凝土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混凝土层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并且制造成本较低,贴合了使用过程中的工况需求。
优选的,所述隔板的侧壁处设置有若干个卡接凸起,所述填充层上设置有供所述卡接凸起插接配合的卡接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卡接凸起插接至卡接槽内,使得填充层与隔板之间相互限位及相互固定,如此提升了填充层与隔板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进而提升了墙板内部结构的稳固性。
优选的,所述隔热层为聚氨酯发泡材料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聚氨酯发泡材料层具有较好的隔热及防火效果,满足了使用工况,同时聚氨酯发泡材料层经济性较好,有利于降低墙板的制造成本。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墙板内的隔热层起到减小室内与室外之间的热量交换速率的效果,进而起到对活动板房的室内进行隔热以及保温的作用,另外,在烟囱效应的作用下,靠近墙板靠近室外一侧的散热通道起到对墙板进行散热的作用,从而起到对墙板进行降温的效果,减少了墙板传递至隔热层乃至室内的热量,进一步提升了墙板的保温及隔热效果;
2、将连接件安装于两个相邻的墙板之间,即可使得相邻的两个墙板实现相互固定,另外,将连接件进行拆卸,即可实现相邻的两个墙板间的分离,安装灵活,如此很好地适配了活动板房的使用工况需求;
3、将卡接凸起插接至卡接槽内,使得填充层与隔板之间相互限位及相互固定,如此提升了填充层与外框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进而提升了墙板内部结构的稳固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墙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墙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墙板的剖视图。
图4是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墙板与墙板之间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墙板;101、外框;1011、卡接凸起;102、隔板;2、第一容置腔;3、第二容置腔;4、隔热层;5、填充层;51、卡接槽;52、散热通道;6、进气口;7、出气口;8、连接件;81、锁合块;811、第二穿设孔;82、连接龙骨;821、插接槽;822、第一穿设孔;83、限位杆;84、固定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绿色建筑节能墙体。参照图1,该墙体结构包括若干块依次首尾拼接的墙板1,墙板1沿竖直方向设置,墙板1的底部可固定安装于地基处,以实现墙板1的安装,其中,若干块依次拼接的墙板1之间围设形成活动板房的室内空间,如此起到对活动板房的内部进行围设防护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墙板1的具体设置数量可依据活动板房的实际需要作调整,比如说,墙板1可以是四块、六块、八块或者十块等,此处不对活动墙板1的具体设置数量作限制,在本实施例中,将墙板1的数量设置为十块以作示例,其中,十块墙板1之间围设形成横截面呈矩形的室内空间。
参照图2和图3,墙板1包括外框101以及隔板102,外框101包括四块依次首尾连接的框板,框板呈矩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四块框板之间一体成型,四块框板沿竖直方向设置且四块框板之间围设形成横截面呈矩形的外框101,并且四块框板使得外框101呈内部中空状设置;另外,隔板102沿竖直方向设置,隔板102位于外框101的内部,在本实施例中,隔板102的外缘轮廓呈矩形,隔板102的两侧分别焊接固定于外框101上相互正对的两块框板的内壁处,如此使得隔板102固定连接于外框101上,同时,隔板102将外框101内部分隔形成靠近室内的第一容置腔2以及靠近室外的第二容置腔3。
参照图2和图3,墙板1靠近室内的一侧设置有隔热层4,隔热层4可减小室内与室外之间的热量交换速率,进而起到对活动板房的室内进行隔热以及保温的作用,具体的,隔热层4设置于第一容置腔2内,在本实施例中,隔热层4为聚氨酯发泡材料层,聚氨酯发泡材料层通过胶水粘贴固定的方式固定安装于外框101的内壁上,如此实现隔热层4的安装,聚氨酯发泡材料层具有较好的隔热及防火效果,满足了使用隔热层4的使用工况。
另外,第二容置腔3内设置有填充层5,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填充层5为混凝土层,混凝土层通过浇筑成型的方式填充至第二容置腔3内,混凝土层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如此可提升墙板1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为提升填充层5与墙板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隔板102的侧壁处设置有若干个卡接凸起1011,同时,在填充层5上设置有供卡接凸起1011插接配合的卡接槽51,将卡接凸起1011插接至卡接槽51内,使得填充层5与隔板102之间相互限位及相互固定,如此提升了填充层5与隔板10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卡接凸起1011呈圆柱体状设置,卡接凸起101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隔板102的侧壁处,其中,卡接凸起1011可以通过焊接固定的方式固定连接于隔板102的侧壁上,如此实现卡接凸起1011的安装,另外,卡接凸起1011的具体设置数量可依据实际需要作对应设置,比如说,卡接凸起1011的设置数量可以为六个、九个以及十二个等,此处不对卡接凸起1011的具体设置数量作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在成型卡接槽51的过程中,预先将卡接凸起1011固定安装于隔板102处,随即将混凝土浇筑至外框101内,混凝土凝固后即可形成卡接槽51,制造过程较为方便。
此外,墙板1内靠近室外的一侧开设有散热通道52,具体的,散热通道52位于填充层5内,在对散热通道52成型时可预先在外框101内设置模具杆,将混凝土浇筑至外框101内部后,模具杆可以对散热通道52进行成型,在此,墙板1靠近室外一侧的散热通道52起到对墙板1进行散热的作用。其中,散热通道52沿着墙板1的高度方向呈竖向设置,墙板1的底部开设有与散热通道52底端连通的进气口6,在本实施例中,进气口6开设于墙板1靠近室外一侧侧壁处,进气口6沿水平方向自室外朝向室内依次贯穿框板以及混凝土层,并且进气口6的两端分别与室外以及散热通道52连通,如此使得室外空气可流动至散热通道52内;同时,墙板1的顶部上开设有与散热通道52顶端连通的出气口7,在本实施例中,出气口7开设于墙板1的上表面处,更具体的说,进气口6位于填充层5的上表面处,出气口7的底部与散热通道52连通,如此使得散热通道52内的空气可经由出气口7流动至墙板1外。当室外气温较高时,墙板1靠近室外的一侧表面的温度升高,位于散热通道52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在烟囱效应的作用下在散热通道52内向墙板1的顶部运动,并且最终从出气口7处排出至墙体外,在此过程中,位于墙板1外部的较冷空气从墙板1的进气口6处流入补充至散热通道52内,较冷空气随即在散热通道52内吸热膨胀并且在散热通道52内向上升起,如此往复,不断地带走墙板1的热量,从而起到对墙板1进行降温散热的效果。
进一步地,散热通道52为多个,多个散热通道52沿着墙板1的长度方向呈间隔排布,此处的多个散热通道52提升了对墙板1的散热效果,进一步减小了从室外传递到室内的热量,需要说明的是,散热通道52的具体设置数量可依据实际需求作对应设置,比如说可以为三个、四个或者五个等,此处不对散热通道52的具体设置数量作限制,相应的,进气口6以及出气口7的具体设置数量应与散热通道52的设置数量相适配。
参照图4,为实现墙板1之间的拼接安装,任意相邻两个墙板1之间可拆卸连接有连接件8,连接件8用于将相邻的两个墙板1之间相互固定。具体的,连接件8包括锁合块81、连接龙骨82、限位杆83以及固定螺母84,其中,锁合块81在本实施例中呈方块状设置,并且锁合块81的数量为多个,比如说锁合块81可以为两个、四个或者六个等,锁合块81分别固定连接于墙板1的相对两侧,并且多个锁合块81均匀布置于墙板1的两侧,更具体的说,锁合块81分别固定于外框101的两侧外壁处,通常,锁合块81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于墙板1的外框101处,也可以通过螺栓固定的方式进行固定,如此实现锁合块81的固定。
另外,连接龙骨82在本实施例中呈长条长方体状设置,连接龙骨82沿竖直方向设置,连接龙骨82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插接槽821,插接槽821的具体设置数量可依据实际需要作对应设置,插接槽821分别均匀布置于位于连接龙骨82的周向方向上的四处侧壁上,分别位于两块相邻的墙板1上的锁合块81插接于同一连接龙骨82的插接槽821内,需要说明的是,在将锁合块81插接至插接槽821后,相邻两墙板1之间可以呈相互垂直状,也可以位于同一平面上,如此提升了墙板1之间相互安装时的灵活度,另外,在连接龙骨82上不同侧的插接槽821应沿着连接龙骨82的长度方向呈间隔交错状设置,插接槽821以及锁合块81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作调整,如此可使多块墙板1拼装至同一连接龙骨82杆上。
此外,限位杆83在本实施例中呈圆杆状设置,位于限位杆83两端的周面处分别设置有外螺纹,连接龙骨82上沿竖直方向贯穿设置有第一穿设孔822,另外,锁合块81处沿竖直方向贯穿设置有第二穿设孔811,锁合块81插接至连接龙骨82的插接槽821内时,第一穿设孔822与第二穿设孔811之间相互连通,限位杆83经由第一穿设孔822以及第二穿设孔811沿竖直方向分别穿设于连接龙骨82以及两块相邻墙板1的锁合块81上,如此将锁合块81限位至插接槽821内,进而实现了墙板1与连接龙骨82之间的相互固定,另外,固定螺母84分别螺纹连接于限位杆83的两端,两个固定螺母84对限位杆83进行限位,使得限位杆83不易松脱至连接龙骨82以及锁合块81外,提升了限位杆83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固性,进而最终实现了两块墙板1之间的拼接安装,安装过程方便快捷。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绿色建筑节能墙体的实施原理为:在对墙体进行安装时,首先对墙板1进行预制,随即将墙板1经由锁合块81插接至连接龙骨82的插接槽821中,随后将限位杆83以及固定螺母84进行安装,使得墙板1拼接固定之连接龙骨82处,随后依次对多块墙板1进行安装,使得墙板1围设形成室内空间;
在此过程中,墙板1中的隔热层4对室内空间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另外,墙板1内的散热通道52在烟囱效应的作用下往复不断地将墙板1的热量带离至室外,如此起到对墙板1进降温的效果,进而减小了传递至隔热层4处的热量,进一步提升了对室内空间进行隔热保温的作用。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