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火透气软瓷饰面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76531发布日期:2021-03-30 20:13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火透气软瓷饰面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用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需后期施工铺贴,能防止墙体返潮的防火透气软瓷饰面砖。



背景技术:

软瓷饰面是用普通的泥土代替陶土作原材料,采用聚变技术让泥土分子再排列成网络链状结构,保持附着状态但不接合,这种结构能够使得材料伸展自己,富于弹性,独辟蹊径地解决了传统陶瓷同质化的问题,不仅节能环保,而且轻薄美观。由于其优异的节能环保特性和轻质低密度,软瓷饰面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在外墙装饰工程中。目前,市面上的保温外墙多采用水泥卷材复合聚氨酯板,通常该板上墙后,需要对板面进行薄抹灰施工后再进行外饰面施工,此种施工方式施工工艺复杂,不仅大大延长了施工工期,而且饰面层与保温层在现场采用分开施工的方式容易产生空鼓或漏粘,最终导致部分饰面层开裂、脱落以及体系防水性能不达标等事故,质量难以控制,施工安全性差,造成了人力、材料的极大浪费。另外,对于一些南方城市,特别是梅雨季节,在空气湿度过大时,墙面往往出现水雾水珠,水分经外墙体渗入到内墙体后,会对内墙体中的钢构件造成腐蚀,且会造成软瓷饰面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需后期施工铺贴,能防止墙体返潮的防火透气软瓷饰面砖。

本实用新型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火透气软瓷饰面砖,包括防火砖主体、固定在所述防火砖主体外侧面的软瓷饰面板,以及成型在所述防火砖主体内侧面的粘接基层,其中,所述防火砖主体内部在靠近所述粘接基层的一侧成型有内吸潮透水面层,所述防火砖主体内部在靠近所述软瓷饰面板的一侧成型有外吸潮透水面层,所述防火砖主体内部在位于所述内吸潮透水面层和所述外吸潮透水面层之间成型有防水填料层,所述软瓷饰面板由内至外包括基层聚合物改性粘土层、纳米气凝胶防火隔热毡、面层聚合物改性粘土层、石英砂造型层以及贝壳粉涂料层。

优选地,在上述的防火透气软瓷饰面砖中,所述基层聚合物改性粘土层在朝向所述防火砖主体的一侧表面成型有若干竖向分布的凸肋,所述防火砖主体在相对所述基层聚合物改性粘土层的一侧面设有与所述凸肋适配的固定粘接槽,所述防火砖主体与所述基层聚合物改性粘土层的相对面之间设有耐温粘接胶层。

优选地,在上述的防火透气软瓷饰面砖中,所述防火砖主体的内侧面成型有凸出于该所述粘接基层外表面的荆突。

优选地,在上述的防火透气软瓷饰面砖中,所述防火砖主体的上边沿在位于所述粘接基层的一侧成型有一弧形向下的上弧缺口,所述上弧缺口具有上装配弧面,所述防火砖主体的下边沿在位于所述粘接基层的一侧成型有一向下延伸的构件,所述构件在朝向所述软瓷饰面板的一侧表面成型有下装配弧面,上下相邻的上位防火透气软瓷饰面砖的下装配弧面与下位防火透气软瓷饰面砖的上装配弧面适配。

优选地,在上述的防火透气软瓷饰面砖中,所述纳米气凝胶防火隔热毡与所述面层聚合物改性粘土层之间设有第一增强纤维粘接层。

优选地,在上述的防火透气软瓷饰面砖中,所述纳米气凝胶防火隔热毡与所述基层聚合物改性粘土层之间设有第二增强纤维粘接层。

优选地,在上述的防火透气软瓷饰面砖中,所述内吸潮透水面层和所述外吸潮透水面层的均为贝壳粉涂层,厚度为1.0~1.5mm。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防火透气软瓷饰面砖通过将软瓷饰面板与防火砖主体复合固定作为整体,使得该软瓷饰面板可与防火砖主体紧紧地固定在一起,无需后期施工铺设软瓷饰面板,可直接砌墙使用。设置在防火砖主体内部的内吸潮透水面层、外吸潮透水面层和防水填料层可以防止外墙体表面的凝结的水珠渗入到内墙体中,设置在软瓷饰面板中的纳米气凝胶防火隔热毡可提高软瓷饰面板的防火隔热性能,配合防火砖主体,可以使得该防火透气软瓷饰面砖进一步地提升防火性能。内吸潮透水面层、外吸潮透水面层以及成型在软瓷饰面板外表面的贝壳粉涂料层具有细密的筛管样透气孔,可以对潮湿水分进行吸收,防止外墙体表面发生水汽、水珠集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防火砖主体与软瓷饰面板的相对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软瓷饰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了解,下面参照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者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

技术实现要素:
、特点及功效,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见图1和图2,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防火透气软瓷饰面砖包括防火砖主体1、固定在防火砖主体1外侧面的软瓷饰面板3和成型在防火砖主体1内侧面的粘接基层2,防火砖主体1为多孔隙的加气防火砖。其中,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如图1所示,该防火砖主体1内部在靠近粘接基层2的一侧成型有内吸潮透水面层6,防火砖主体1内部在靠近软瓷饰面板3的一侧成型有外吸潮透水面层8,防火砖主体1内部在位于内吸潮透水面层6和外吸潮透水面层8之间成型有防水填料层7。内吸潮透水面层6可以将内墙体的潮气进行吸收,在自身吸附潮气后,还可将吸收的潮气传递到多孔隙的防火砖主体1中,在自然蒸发作用下消除。外吸潮透水面层8可将空气中的水汽或集结在软瓷饰面板3表面的水珠进行吸收,保持软瓷饰面板3的表面干燥度,在空气干燥后,其内的水分还可以蒸发出来,散至空气中,调节空气湿度。位于内吸潮透水面层6和外吸潮透水面层8之间的防水填料层7将内吸潮透水面层6和外吸潮透水面层8隔绝开来,防止两侧表面互相返潮。

如图4所示,软瓷饰面板3由内至外包括基层聚合物改性粘土层31、纳米气凝胶防火隔热毡32、面层聚合物改性粘土层33、石英砂造型层34以及贝壳粉涂料层35。为加强内部层级之间的粘接强度,该纳米气凝胶防火隔热毡32与面层聚合物改性粘土层33之间设有第一增强纤维粘接层36。纳米气凝胶防火隔热毡32与基层聚合物改性粘土层31之间设有第二增强纤维粘接层37。其中,第一增强纤维粘接层36和第二增强纤维粘接层37均由防火胶泥混合耐碱性纤维网格布构成。石英砂造型层34的空隙增加了该软瓷饰面板3的整体透气性,使得空气中的水汽可经该石英砂造型层34进入软瓷饰面板3和外吸潮透水面层8,可使软瓷饰面板3表面的水珠被吸附和分散,防止水珠集结在软瓷饰面板3的表面。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为增强防火砖主体1与软瓷饰面板3之间的粘接强度,该软瓷饰面板3在朝向防火砖主体1的一侧表面成型有若干竖向分布的凸肋311,防火砖主体1的内侧面设有与凸肋311适配的固定粘接槽12。软瓷饰面板3与防火砖主体1的相对面之间设有耐温粘接胶层5,耐温粘接胶层5由耐温粘接胶构成,固定粘接槽12和凸肋311配合,增大了软瓷饰面板3与防火砖主体1之间的粘接面积。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防火砖主体1的内侧面成型有凸出于该防水粘接基层2外表面的荆突11,荆突11可以使得胶泥均匀地分布在该防水粘接基层2的内表面,增强防火砖主体1的背面与内墙体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3所示,防火砖主体1的上边沿在位于粘接基层2的一侧成型有一弧形向下的上弧缺口13,上弧缺口13具有上装配弧面131。防火砖主体1的下边沿在位于粘接基层2的一侧成型有一向下延伸的构件14,构件14在朝向软瓷饰面板3的一侧表面成型有下装配弧面141。上下相邻的上位防火透气软瓷饰面砖的下装配弧面141与下位防火透气软瓷饰面砖的上装配弧面131适配。该结构一方面可以增强上下两块防火透气软瓷饰面砖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其弧面状的咬合结构,还可增加上下两块防火透气软瓷饰面砖的结合面积,其向下的导向结合面,可进一步阻止烟气和热量沿该结合面进入内墙体,增强了防火性能。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内吸潮透水面层6和外吸潮透水面层8的均为贝壳粉涂层,厚度为1.0~1.5mm。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防火透气软瓷饰面砖通过将软瓷饰面板与防火砖主体复合固定作为整体,使得该软瓷饰面板可与防火砖主体紧紧地固定在一起,无需后期施工铺设软瓷饰面板,可直接砌墙使用。设置在防火砖主体内部的内吸潮透水面层、外吸潮透水面层和防水填料层可以防止外墙体表面的凝结的水珠渗入到内墙体中,设置在软瓷饰面板中的纳米气凝胶防火隔热毡可提高软瓷饰面板的防火隔热性能,配合防火砖主体,可以使得该防火透气软瓷饰面砖进一步地提升防火性能。内吸潮透水面层、外吸潮透水面层以及成型在软瓷饰面板外表面的贝壳粉涂料层具有细密的筛管样透气孔,可以对空气中的潮湿水分进行吸收,可防止内墙体和外墙体表面发生水汽、水珠集结。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