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建筑用吊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377490发布日期:2021-06-08 17:16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建筑用吊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吊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建筑用吊篮。


背景技术:

2.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进行,建筑行业在城镇化进行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建筑物的保温、美观,往往需要对建筑物的外墙进行保温、涂抹外墙漆,吊篮在外墙施工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3.专利申请号为cn211257763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建筑用吊篮,包括框架、底板、垫板、门体、支撑架、抵接器,所述框架焊接在底板上,框架为四周中空设计,框架的两个长边方向上焊接有支撑架,框架的一侧设有供操作人员进入的空腔,门体通过合页与框架的一侧连接,门体将空腔进行密封,所述底板的上方设有垫板,垫板的底部设有弹簧,垫板的尺寸小于底板的尺寸,垫板与底板之间的间隙处设有锁紧器,锁紧器位于门体的底部,若垫板被压缩后锁紧器上移从而将门体固定,门体的底部开设有凹槽,凹槽与锁紧器相匹配,垫板的中线处开设有通槽,通槽内设有滑杆,框架的两个长边方向上均安装有多个抵接器。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门体的设计易于操作人的上下吊篮。
4.但该专利还存在以下缺点:框架上安装的抵接器为滚轮,在风过大时,吹动滚轮与建筑物外墙碰撞后易对建筑物造成损坏,容易使操作人员受到损伤。
5.因此,发明一种新型建筑用吊篮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建筑用吊篮,通过将固定板固定与前板前侧,使用脚踩充气筒对气囊进行充气,能够使气囊鼓起来,在受到大风气囊撞击到建筑物外墙时,通过气囊内气体能够极大的减缓撞击力,既不会造成对建筑物的损坏,也不会使本实用新型内的操作人员受到损伤。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建筑用吊篮,包括前板、底板、后板和两个防护栏,所述底板固定设在前板后侧底部,所述后板固定设在底板后侧,两个防护栏固定设在前板后侧两侧,所述防护栏固定设在底板顶部,所述前板前侧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前侧固定设有气囊,所述气囊后侧固定设有第二气管,所述第二气管贯穿固定板和前板并延伸至前板后侧,所述第二气管设在底板顶部,所述底板顶部设有脚踩充气筒,所述脚踩充气筒前侧固定设有第一气管,所述第一气管外部固定设有单向阀,所述第一气管和第二气管之间设有管道接头,所述管道接头两端分别与第一气管和第二气管通过螺纹连接,所述气囊后侧对应的固定板顶部固定设有两个挂钩,所述前板前侧设有与挂钩对应的挂孔盒,所述挂钩设在挂孔盒内部。
8.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后板两侧均固定设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固定设在防护栏后侧。
9.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伸缩杆顶部固定设有横杆,所述横杆外部设有多个套环。
10.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板前侧设有多个第一螺栓,多个第一螺栓均匀分布于气囊两侧,所述第一螺栓外部设有螺母,所述螺母与第一螺栓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固定板内部两侧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栓与第一螺纹孔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前板内部两侧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一螺栓与第二螺纹孔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相连通,所述第一螺栓一端贯穿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并延伸至前板后侧。
11.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伸缩杆一侧设有第二螺栓,所述第二螺栓与伸缩杆通过螺纹连接。
12.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气囊顶部固定设有气阀,所述气阀外部设有气阀盖,所述气阀盖与气阀通过螺纹连接。
13.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护栏底部设有多个栏杆,所述栏杆底部与底板顶部固定连接。
1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5.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固定板固定与前板前侧,使用脚踩充气筒对气囊进行充气,能够使气囊鼓起来,在受到大风气囊撞击到建筑物外墙时,通过气囊内气体能够极大的减缓撞击力,既不会造成对建筑物的损坏,也不会使本实用新型内的操作人员受到损伤;
16.2、本实用新型通过转动第二螺栓能够进行调节伸缩杆的高度,使横杆进行上下移动,操作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的要求调整横杆的位置,从而起到保护在本实用新型内的操作人员的作用;
17.3、本实用新型通过防护栏内部设置的栏杆,操作人员可以将一些操作工具套入栏杆上,防止风过大将工具刮走,造成人员的意外受伤。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前视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后板和伸缩杆剖视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气囊和第二气管剖视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剖视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图5中a部分放大图。
24.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气囊和脚踩充气筒俯视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记为:1前板、2底板、3后板、4防护栏、5固定板、6气囊、7脚踩充气筒、8单向阀、9管道接头、10气阀盖、11挂钩、12挂孔盒、13伸缩杆、14横杆、15套环、16第一螺栓、17第二螺栓、18第一气管、19第二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根据图1

7所示的一种新型建筑用吊篮,包括前板1、底板2、后板3和两个防护栏4,所述底板2固定设在前板1后侧底部,所述后板3固定设在底板2后侧,两个防护栏4固定设在前板1后侧两侧,所述防护栏4固定设在底板2顶部,所述前板1前侧设有固定板5,所述固定板5前侧固定设有气囊6,所述气囊6后侧固定设有第二气管19,所述第二气管19贯穿固定板5和前板1并延伸至前板1后侧,所述第二气管19设在底板2顶部,所述底板2顶部设有脚踩充气筒7,所述脚踩充气筒7前侧固定设有第一气管18,所述第一气管18外部固定设有单向阀8,所述第一气管18和第二气管19之间设有管道接头9,所述管道接头9两端分别与第一气管18和第二气管19通过螺纹连接,所述气囊6后侧对应的固定板5顶部固定设有两个挂钩11,所述前板1前侧设有与挂钩11对应的挂孔盒12,所述挂钩11设在挂孔盒12内部。
28.进一步的,所述后板3两侧均固定设有伸缩杆13,所述伸缩杆13固定设在防护栏4后侧,通过伸缩杆13能够根据操作人员的自身情况进行调节横杆14的高度,起到保障操作人员安全的作用;
29.进一步的,所述伸缩杆13顶部固定设有横杆14,所述横杆14外部设有多个套环15,操作人员可以将身上的安全带与套环15连接,起到保障操作人员安全的作用;
30.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板5前侧设有多个第一螺栓16,多个第一螺栓16均匀分布于气囊6两侧,所述第一螺栓16外部设有螺母,所述螺母与第一螺栓16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固定板5内部两侧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栓16与第一螺纹孔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前板1内部两侧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一螺栓16与第二螺纹孔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相连通,所述第一螺栓16一端贯穿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并延伸至前板1后侧,在需要更换气囊6时,只需要将固定板5上的第一螺栓16的螺母转动与第一螺栓16分离,在转动管道接头9与第二气管19分离,就可以将固定板5连同整个气囊6与前板1;
31.进一步的,所述伸缩杆13一侧设有第二螺栓17,所述第二螺栓17与伸缩杆13通过螺纹连接,在调整好横杆14的位置后,将第二螺栓17固定于伸缩杆13上能够固定横杆14的位置;
32.进一步的,所述气囊6顶部固定设有气阀,所述气阀外部设有气阀盖10,所述气阀盖10与气阀通过螺纹连接,在工作结束之后,将气囊6顶部的气阀盖10转开,气囊6内的气体将会通过气阀出来,在本实用新型闲置时也不占用位置;
33.进一步的,所述防护栏4底部设有多个栏杆,所述栏杆底部与底板2顶部固定连接,可以将一些工具套在栏杆上,防止风过大将工具刮走,造成人员的意外受伤。
34.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在使用该本实用新型装置之前,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节横杆14位置,只需要转动两侧的第二螺栓17,使第二螺栓17脱离伸缩杆13就可以进行上下调节伸缩杆13的位置,从而使横杆14能够上下移动,当调节到合适位置时,再将第二螺栓17固定于伸缩杆13上,就能够固定横杆14的位置,操作人员可以将身上的安全带与套环15连接,横杆14和套环15都可以起到保障操作人员安全的作用。在建筑物顶部的悬挂机构将本实用新型慢慢向下时,这时本实用新型内的操作人员就可以通过用脚不停的踩脚踩充气筒7,脚踩充气筒7的气体经过第一气管18和第二气管19进入气囊6,当气囊6内气充够了之后就可以停止踩脚踩充气筒7,气囊6使本实用新型在受到大风时能够极大的减缓撞击力,
既不会对建筑物造成损坏,也不会使本实用新型内的操作人员受到损伤。本实用新型两侧防护栏4内设置的栏杆可以将一些工具套在栏杆上,防止风过大将工具刮走,造成人员的意外受伤。在工作结束之后,将气囊6顶部的气阀盖10转开,气囊6内的气体将会通过气阀出来,在本实用新型闲置时也不占用位置。在需要更换气囊6时,只需要将固定板5上的第一螺栓16的螺母转动与第一螺栓16分离,在转动管道接头9与第二气管19分离,就可以将固定板5连同整个气囊6与前板1分离,更换好新的气囊6之后再将螺母与第一螺栓16转紧,第二气管19与管道接头9转紧,就可以通过脚踩充气筒7对气囊6充气。
3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