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固基层的装饰性涂料涂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09770发布日期:2021-12-22 13:50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固基层的装饰性涂料涂层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涂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加固基层的装饰性涂料涂层。


背景技术:

2.目前的内墙表面涂层容易粘涂上污物,不易清洗,从而这些年出来一些涂层技术,来克服内墙表面涂层不易清洗的情况,但现有内墙表面涂层还存在不能够对内墙进行加固、甲醛及有害气体容易超标、不耐磨的缺点,因此亟需研发一种易清洗、耐磨耐腐蚀、环保、硬度高的加固基层的装饰性涂料涂层。


技术实现要素:

3.(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4.为了克服现有内墙表面涂层还存在不能够对内墙进行加固、甲醛及有害气体容易超标、不耐磨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易清洗、耐磨耐腐蚀、环保、硬度高的加固基层的装饰性涂料涂层。
5.(二)技术方案
6.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加固基层的装饰性涂料涂层,包括有基层、澎内传防水层、碳纤维加固涂层、硅藻层、tin涂层和高分子纳米涂层;基层顶部从下至上依次设有澎内传防水层、碳纤维加固涂层、硅藻层、tin涂层和高分子纳米涂层。
7.进一步的,所述澎内传防水层的构成材料为3

3.5%浓度的澎内传防水剂。
8.进一步的,所述tin涂层硬度hv、厚度μm、摩擦系数分别为 2300,1

4,0.4。
9.进一步的,澎内传防水层、碳纤维加固涂层、硅藻层、tin涂层和高分子纳米涂层的厚度比为0.6

1:1.5

2:0.6

1:1.5

2:0.2

0.5。
10.(三)有益效果
11.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2.澎内传防水层由纯硅酸盐水泥、特选石英砂和多种专有技术的活性化学物质组成的粉状材料,将澎内传防水添加剂粉末与水拌合后涂在内墙的混凝土上,尤其澎内传防水层浓度控制在3

3.5%,能够引起水化物的表面效应和结晶体填充效应,从而达到了基层加固的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加入硅藻层,硅藻具有不燃、隔音、防水、重量轻以及隔热等特点外,还有除湿、除臭、净化室内空气等作用,从而防止涂层甲醛及有害气体超标的情况,达到了环保的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碳纤维加固涂层、tin涂层两者都具有耐磨、硬度高的有点,使得所述涂层也具有相应的有点;本实用新型通过表面设有高分子纳米涂层,高分子纳米涂层能够便于清洗;如此,达到了易清洗、耐磨耐腐蚀、环保、硬度高的效果。
附图说明
13.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
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附图中的标记为:1

基层,2

澎内传防水层,3

碳纤维加固涂层,4

硅藻层,5

tin涂层,6

高分子纳米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16.本技术方案中:
1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18.参照图1可知,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加固基层的装饰性涂料涂层,包括有基层、澎内传防水层、碳纤维加固涂层、硅藻层、tin涂层和高分子纳米涂层;基层顶部从下至上依次设有澎内传防水层、碳纤维加固涂层、硅藻层、tin涂层和高分子纳米涂层;
19.所述澎内传防水层的构成材料为3

3.5%浓度的澎内传防水剂;
20.所述tin涂层硬度hv、厚度μm、摩擦系数分别为2300,1

4, 0.4;
21.澎内传防水层、碳纤维加固涂层、硅藻层、tin涂层和高分子纳米涂层的厚度比为0.6

1:1.5

2:0.6

1:1.5

2:0.2

0.5。
22.澎内传防水层由纯硅酸盐水泥、特选石英砂和多种专有技术的活性化学物质组成的粉状材料,将澎内传防水添加剂粉末与水拌合后涂在内墙的混凝土上,尤其澎内传防水层浓度控制在3

3.5%,能够引起水化物的表面效应和结晶体填充效应,从而达到了基层加固的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加入硅藻层,硅藻具有不燃、隔音、防水、重量轻以及隔热等特点外,还有除湿、除臭、净化室内空气等作用,从而防止涂层甲醛及有害气体超标的情况,达到了环保的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碳纤维加固涂层、tin涂层两者都具有耐磨、硬度高的有点,使得所述涂层也具有相应的有点;本实用新型通过表面设有高分子纳米涂层,高分子纳米涂层能够便于清洗;如此,达到了易清洗、耐磨耐腐蚀、环保、硬度高的效果。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5.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