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建筑的防水工程,具体是在底部排水口处为非浸润表面的防水板或防水墙体接口处的下方安装排水系统,由排水系统将防水板或防水墙体上渗漏的水流排出完成防水任务。
技术背景
2.长期以来普通房屋的平顶结构都是通过严格的防止雨水渗漏来实现,对施工场地、工艺和气象要求较高,尤其是它们都不耐老化加上偷工减料使防水年限不长而反复维修,既浪费资源又达不到理想的防水效果,而且废料回收困难、对环境污染也较严重,资源消耗大不环保。
技术实现要素:3.为了解决现有防水技术防水年限不长、施工困难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防水板中排水沟与辅助排水设施将渗漏的雨水排到排水设施中的落差式表面能防水系统。
4.本发明是这样完成的:自排装配式表面能防水系统是将传统整体封闭或密封的防水区域分解成两个以上拼接在一起的独立的防水单位并辅以表面能防水系统来完成防水任务;所述防水单位为能独立完成自身防水任务的防水区块或单元,整个防水区域由两个以上防水单位拼接而成;所述表面能防水系统由排水结构、非浸润表面功能区、水流收排系统组成;所述非浸润表面功能区为至少将无排水任务的表面和禁止水流进入区域的表面的边缘或边界处加工成非浸润表面;所述水流收排系统负责将渗漏的水流收集并集中排出;所述排水结构与防水单位接口尤其是背水面接口形成搭接接口,能将渗漏水流从排水结构侧面、侧边或预留的排水口排出接口,包括排水板、支撑板、隔离板、导流板、支撑或承重结构。
5.所述自排装配式表面能防水系统,其非浸润表面功能区包括:至少将防水板1有排水任务接口的并比与防水设施接触面更宽区域的下表面、至少将墙壁连接处的开口向外的凹槽上方的表面加工成非浸润表面;集水盒至少侧边的上表面、防水排水沟3至少两侧上表面为非表面浸润表面,至少将防水排水沟3两端端口处的下表面和侧面加工成非浸润表面;将自身不渗漏的支撑板15、隔离板23、导流板18、排水板的上表面的两端和无排水任务的侧边、有排水任务的侧面两端、有排水任务的下表面至少排水侧边缘表面为非浸润表面;至少将承重架25下方支撑部位的表面边缘及支撑与非支撑边界侧面加工成连续非浸润表面;所述支撑板15、隔离板23、导流板18、排水板无排水任务的一侧设置至少上表面为非浸润表面的侧棱16、或非浸润挡水条17。
6.中间部位设置一开口21的支撑板15、隔离板23、导流板18、排水板开口处的下表面为非浸润表面;至少将防水盖34、防水盖接口35下表面或内表面的四周表面为非浸润表面;防水板1凹型导流曲面或弧面31的四周边缘的表面为非浸润表面;在防水板1凹型导流曲面或弧面31的斜面上、分水岭处纵向设置细长的非浸润表面;至少将与防水排水沟3接触处的
防水排水沟3外侧壁和至少对应底部边缘处加工成非浸润表面;将支撑板15、隔离板23、导流板18、排水板起支撑作用部位的上表面边缘及支撑与非支撑边界侧面和底面加工成连续非浸润表面,将支撑板15、隔离板23、导流板18、排水板非起支撑作用部位的侧面加工成亲水性表面;在支撑板15、隔离板23、导流板18、排水板的排水侧、承重架25下方安装有合适坡度的集水排水沟3与排水系统连通。
7.所述自排装配式表面能防水系统,它是在防水单位下的防水系统中设置水流收集设施,引导渗漏水流向排水系统流动,阻止渗漏水流任意向下浸润或流动;所述水流收集设施包括隔离板23、支撑板15、导流板18、排水板、汇水斗33、排水沟3、集水盒7、导流凸面27;所述导流板18、隔离板23、排水板的排水侧或排水口设置一定坡度的排水槽19,排水槽19的最低处设置开口或水管接口8;所述汇水斗33设置在防水单位下至少四周边缘设置有连续的非浸润表面,或设置在支撑板15下方两端支撑部位间,在汇水斗33的最低处设置开口29或水管接口8与排水系统连接;在支撑板15或支梁26与导流件12间设置至少四周侧面为非浸润表面的防水隔离板23、导流板18、排水板。
8.所述自排装配式表面能防水系统,它是在支撑板15、承重架25各支梁26上设置更宽的至少下表面的侧面为非浸润表面的隔离板23、导流板18、排水板,隔离板23、导流板18、排水板平直或两侧微微向下弯曲确保两侧边缘能始终与导流凸面27的下表面接触,与导流凸面27接触的边缘较薄或锋利。
9.所述自排装配式表面能防水系统,它是将防水单位下的汇水斗33或导流凸面27的四周设置稳定形状的边框30;或将防水单位下分体水流收集设施加工成整体,稳定水流收集设施的边框形状。
10.所述自排装配式表面能防水系统,它是将相邻或四周成整体的隔离板23、导流板18、排水板的相邻排水槽19首尾相连成整体,组成有坡度或深度的连续排水槽19,只在连续排水槽19的最低处或合适位置如边角设置一个或数量有限的排水口或水管接口8与排水管网连通。
11.所述自排装配式表面能防水系统,它是在边框30的四周边缘增加侧棱16,侧棱围成的面积大于防水板1的面积,四周侧棱16成整体;在两相邻边框30的侧棱16上用开口向下的防水盖34覆盖;在多个防水盖34接口处用三个以上方向均有防水盖34的整体多向连体防水盖接口35覆盖;在防水盖34和防水盖接口35两侧的底边向外水平设置稳定板36置于防水板1下;在防水盖34和防水盖接口35两侧的底边向内水平设置挡板37、或将向内挡板37的末端向上折、或防水盖34和防水盖接口35两侧侧面或侧棱16加工成凹凸不平的表面,防止防水盖34两侧内表面与侧棱16的内表面和防水盖接口35两侧内表面与防水盖34紧密接触。
12.所述自排装配式表面能防水系统,它是在防水设施的接口间的非浸润表面上叠加一层非浸润表面隔离层、薄板或膜,或将防水设施的两端或四周边缘搭接叠合处加工成非浸润表面,阻止渗漏水流向接口内任意浸润和流动。
13.所述自排装配式表面能防水系统,它是在防水系统中设置亲水性水流收集结构,亲水性水流收集结构包括亲水性导流结构和亲水性引流设施;所述自排装配式表面能防水系统,它是在防水系统中设置有坡度的亲水性导流结构,将渗漏雨水从导流结构的高处导流到最低处后滴下;所述导流结构为将防水板1的下表面为开口向下的有合适坡度的亲水性凹型导流曲面或弧面31;所述导流结构为在支撑板15上设置排水侧有开口向下和合适坡
度导流结构13的导流件12;所述导流结构为将导流件12的排水侧连接或搭接在一起并向下形成亲水性导流凸面27,或直接在防水板的下表面加工导流凸面27,或将支撑板15非起支撑部位的底面加工、增加或安装导流凸面27;所述导流凸面27为在柔性的导流凸面27的中下部位增加一个以上的塑形圈28;或用能保持基本形状的不变的材料加工从上到下坡度不断增加的导流凸面27;或在柔性导流凸面27的集中滴水区或滴水点设置一重物;或将柔性的导流凸面27设计成从上到下坡度不断增加的结构,使导流凸面27的滴水区或滴水点向下凸出更明显和集中;所述导流凸面27最低处有集中滴水区或滴水点。
14.所述自排装配式表面能防水系统,它是在有渗漏水流的区域设置亲水性引流设施,由引流设施将渗漏水流引流到排水设施中;所述亲水性引流设施包括亲水性引流带、亲水性引流条、亲水性引流件、或亲水引流条与非浸润表面的疏水条相间隔的组合引流件(所述组合引流件的出水侧为亲水引流条);所述引流设施设置在防水排水沟3搭接处、有排水任务的接口间;所述引流设施设置在承重架25起支撑作用部位的非浸润表面处;所述引流设施设置在排水槽19的最低开口处;所述引流设施设置在导流件12的导流结构13最低处;所述引流设施设置在无导流结构的规整长条型导流件12的排水侧;所述引流设施设置在导流凸面27集中滴水区或滴水点;所述引流设施设置在汇水斗33的最低处设置开口29;所述引流设施横向或竖向设置在相互叠加或搭接区的非浸润表面间;所述引流设施设置在中间部位设置一开口21的支撑板15、导流板18开口处;所述引流设施的下端低于搭接处、接口处的下表面;在渗漏水流离开防水板处的下方设置有亲水性的表面或物质。
15.所述引流设施伸出排水侧后向下弯曲下垂;或在排水通道的出水口设置引流条并向下弯折,使渗漏水流能更快的流入下方的排水系统。
16.所述引流设施为将支撑板15两侧引流设施的末端连接或捆扎在一起。
17.所述自排装配式表面能防水系统,它是隔离板23、导流板18、排水板的排水槽19两端的高度、导流件12的导流结构13两端的高度设置成一端高另一端低。
18.所述自排装配式表面能防水系统,它是将引水管4安装在两端不能排水的防水排水沟3的中部沟槽中,或加长集水盒7代替防水排水沟3;用连成整体的防水排水沟3既作水流收集又作排水系统。
19.所述自排装配式表面能防水系统,它是将支撑板15、导流板18、隔离板23、排水板的中间部位纵向设置一开口21用于排出渗漏水流;支撑板15、导流板18、隔离板23、排水板的排水侧设置在开口21的下方,排水侧也可在开口21下方的单侧、两侧或四周设置,排水侧与支撑板15、导流板18、隔离板23、排水板既可加工成整体,也可加工成组合式的分体结构;在上表面的两侧设置侧棱16或增加挡水条17;在排水侧与支撑板15、导流板18、隔离板23、排水板的分体式结构中,排水侧与支撑板15、导流板18、隔离板23、排水板的连接处可通过折叠的卡口22相互咬合连接;或通过铆合、螺丝、胶粘等方式合适的连接。
20.所述堵引式表面能防水系统,它是用竖向设置的引流或排水设施将斜坡或竖立面上横向设置的导流结构、引流带或组合堵引件、或泄压通道的最低处连通并伸入排水系统。
21.优选的,将支撑板15、导流板18、隔离板23、排水板的排水槽19的内侧壁与防水板下表面贴合,或在排水槽19内侧壁顶端的转折平板与防水板下表面间设置密封垫,阻止排水槽19中的水汽外溢浸润防水板。
22.优选的,在支撑板15、导流板18、隔离板23、排水板、汇水斗33或导流凸面27的边框
30等的接口处(与防水板间)设置不渗漏的隔离薄板和薄膜作连接片,连接片至少其排水侧下表面边缘和端口接口处为非浸润表面,将连接片的两端接口与支撑板15、导流板18、隔离板23、排水板、边框30的端口上下交错相互搭接在一起形成搭接接口,并至少将搭接接口的贴合面设置有相互贴合的非浸润表面,阻止水流渗入搭接接口。
23.优选的,在搭接接口区横向设置一个以上的非浸润凸棱、亲水性或设置有亲水引流条为宜的凹槽,使渗入接口的水流能自行沿凸棱或凹槽向接口的两侧排出。凸棱靠入水侧可设置成亲水表面;凹槽的两侧或两侧上表面宜设置成非浸润表面。
24.优选的,在非浸润表面间设置非浸润垫片,阻止水流进入接口间隙。
25.优选的,将隔离板和连接片44的侧边向下弯折形成侧翼46,使渗漏的水流能直接向下排出,以提高防水效果。
26.优选的,在非浸润表面的搭接区横向设置亲水引流条20、亲水引流条20与非浸润疏水条相间隔的组合引流件,提高防水效果。
27.优选的,它是在水流收集设施四周的边框30上加工或设置中空的柱形安装栓38,用进行表面能处理的紧固螺丝或紧固件将带孔的防水单位与基座紧固。
28.优选的,它是将紧固螺丝、紧固件上加工向下的盖,或通过紧固螺丝、紧固件与安装栓38重叠区紧密接触的非浸润表面,或通过紧固螺丝、紧固件与安装栓38重叠区非浸润表面与填充的非浸润物质,阻止水流进入紧固螺丝、紧固件与安装栓38间的空隙。
29.优选的,它是在紧固螺丝或紧固件与安装栓38非浸润表面间设置紧密接触的非浸润表面的环形垫片或垫圈或双环形结构的环形垫片或垫圈。
30.优选的,在边框的非浸润表面上设置安装孔或紧固孔,将紧固件与边框的贴合面为非浸润表面,或在紧固件与边框的非浸润表面间设置非浸润表面膜或非浸润表面垫圈。
31.优选的,直接在支撑面上设置固定孔或固定座,在防水材料的固定孔下方设置非浸润片并伸入排水沟或排水槽中,在防水材料与非浸润片间设置亲水引流件并伸入排水沟、排水槽或排水管网中;固定孔或固定座从非浸润片和亲水引流件的中部穿过,亲水引流件与穿过的紧固件的四周全面贴合。
32.优选的,在非浸润片的固定孔处设置凸出的固定座,固定座以能穿过防水材料1并略高为宜,防止水流进入固定座中。
33.在防水材料接口间填充凝结材料,由凝结材料将接口处的防水材料、或防水材料与支撑结构凝结固定连接在一起。
34.在防水材料接口间填充凝结材料,由凝结材料将接口处的防水材料、或防水材料与支撑结构凝结固定连接在一起。
35.优选的,在防水材料的接口非浸润贴合区设置的亲水引流件的排水口直接置入或插入排水管网的进水口中。
36.优选的,在墙壁的接口处的墙壁上设置与防水单位平齐或略低或顺利对接的开口向外的横向凹槽,防水单位的上表面可伸入横向凹槽上方表面的下方。
37.优选的,它是在防水排水沟3的两端底面和防水板1排水侧的下表面或墙壁连接处横向凹槽的上方表面加工非浸润表面的开口向下的凹槽10或向下凸起的凸棱11,或加工成凹凸不平的非浸润表面;或加工成外低内高的非浸润表面。
38.优选的,在密闭自排装配式表面能防水系统的承重支梁、承重墙上设置通气孔,使
水汽自行流通排出。
39.优选的,在密闭且设置通气孔的自排装配式表面能防水系统中设置与外界能交换空气的通风系统,使密闭环境中的水汽能及时排出。
40.优选的,在自排装配式表面能防水系统的通风系统中设置空气湿度传感器,由空气湿度传感器根据密闭环境中的空气湿度变化发出相应的指令信号,使通风系统适时运转或停止。
41.优选的,引流件、成整体的引流层外侧设置稳定形状的边框;在引流件、成整体的引流层向下的滴水端设置的有连续坡度、梯度的斜线或斜面,在最底处或合适位置设置滴水点。
4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43.1、它突破了现有房屋防水工程的技术难关,使防水工程从过去严格的和完全封闭式的防水向堵疏结合方式发展,大大降低了工程施工难度和生产成本。
44.2、它对施工场地、工艺和气象要求不高,防水期限长,施工过程无有害物质产生,是环保形产业,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45.3、它既可以用单一材料进行标准化的型材或预制构件生产,也可用两种以上的复合材料组合进行标准化的型材或预制构件生产,均能达到理想的防水甚至隔热效果。
46.4、它可配合太阳能板用于太阳能屋顶的防水和其它环境和建筑的防水。
附图说明
4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48.图1是本发明防水板仰视结构示意图;
49.图2是本发明支撑柱的结构示意图;
50.图3是本发明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51.图4是本发明集水盒的结构示意图;
52.图5是本发明排水沟的结构示意图;
53.图6是本发明排水沟的结构示意图;
54.图7是本发明排水沟的结构示意图;
55.图8是本发明引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56.图9是本发明引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57.图10是本发明引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58.图11是本发明排水板的结构示意图;
59.图12是本发明排水板的结构示意图;
60.图13是本发明排水板的结构示意图;
61.图14是本发明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62.图15是本发明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63.图16是本发明引流件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64.图17是本发明引流件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65.图18是本发明引流件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66.图19是本发明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67.图20是本发明引流带的安装示意图;
68.图21是本发明排水板或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69.图22是本发明排水板或导流板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70.图23是本发明导流凸面的结构示意图;
71.图24是本发明承重架、排水管网、隔离板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72.图25是本发明导流凸面的结构示意图;
73.图26是本发明汇水斗的结构示意图;
74.图27是本发明汇水斗的结构示意图;
75.图28是本发明防水板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76.图29是本发明汇水斗、导流凸面的结构示意图;
77.图30是本发明防水盖的结构示意图;
78.图31是本发明防水盖接口的结构示意图;
79.图32是本发明防水盖接口的结构示意图;
80.图33是本发明防水盖的结构示意图;
81.图34是本发明防水盖的结构示意图;
82.图35是本发明汇水斗、导流凸面、整体导流板等的结构示意图;
83.图36是本发明的安装结构结构示意图;
84.图37是本发明非浸润片及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85.图38是本发明排水板接口的结构示意图;
86.图39是本发明排水板接口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87.图40是本发明整体排水板的结构示意图;
88.图41是本发明多层引流层与非浸润层防水结构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89.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90.本发明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撰写。
91.本发明中的非浸润表面包括疏水性表面、无表面浸润现象的亲水性表面和无表面浸润现象的中性表面,但以疏水性表面为宜;非浸润物质、件或条等包括疏水性物质、无表面浸润现象的亲水性物质和无表面浸润现象的中性物质,但以疏水性物质为宜。
92.本发明中的亲水表面是指以有表面浸润、吸附和虹吸作用为宜的亲水性表面;亲水物质或亲水带、亲水导流条或件等以有表面浸润、吸附和虹吸作用为宜的亲水性物质。
93.本发明提供的装配式防水系统,是将整个防水区域分解成两个以上的防水单位,各防水单位区域内的防水任务由各防水单位独立完成,在各防水单位排水口接口处设置防水设施,防水设施为非浸润表面功能区与水流收排系统设施组合;非浸润表面功能区为至少将无排水任务的表面和禁止水流进入区域的表面边缘处加工成非浸润表面,排水设施包
涵水流收集与排水设施,还可有引流或导流设施,水流收集与排水设施也可合并为排水设施。将各防水单位拼接在一起,在各防水单位排水口接口处的下方安装排水设施。
94.结合图1,至少将自身防水性能良好的防水板1有排水任务的排水口侧下表面(即背水面)加工成非浸润性表面2,非浸润性表面2的宽度以大于下方排水设施对应的宽度为宜(即非浸润性表面2的宽度大于下方防水排水沟宽度的一半或下方与其接触的引流设施的宽度),防止渗漏水流在防水板1的下方向背水面中心浸润或流动,也可将防水板1更多的表面加工成非浸润性表面。
95.结合图2,加工上部有集水盒7、中间有引水管4与集水盒7密封连接的支撑柱或承重柱5,集水盒7至少侧边的上表面加工成非表面浸润表面,也可将集水盒7的更多表面加工成非浸润性表面,引水管4的下端与排水管6密封连接;排水管6与下水道连通或伸入排水系统。
96.结合图5,加工至少两侧上表面为非浸润表面或有连续非浸润表面的防水排水沟3(排水沟可以是u型、v型、弧形等合适的沟槽形状),同样至少将防水排水沟3两端端口处的下表面(或伸入集水盒7的部分)和侧面加工成非浸润表面或设置有连续非浸润表面。
97.结合图3,将防水排水沟3安装在承重柱5上,并将防水排水沟3的两端伸入集水盒7的上方;最后将防水板1安装在防水排水沟3上,并使防水板1的排水接口处在防水排水沟3的正上方。最后将防水板1间的接口密封或进行合适的防水处理,或在防水板1的上表面和接口处覆盖合适的密封材料。当防水板1的排水接口处有水流渗漏时,渗漏水流在重力的作用下从接口处向下流动到防水板1下表面的接口处,由于防水板1排水接口处的下表面为非浸润性表面,渗漏水流不能在防水板1的下表面向中间部位浸润和流动,只能直接向下滴落或流动进入排水沟中,最后由排水沟将渗漏水流排入排水系统,完成防水任务。
98.进一步的,当防水排水沟3的接口各自分离时,在搭接处尤其是在防水板1的下表面与防水排水沟3的侧壁接触处宜用亲水性引流件将渗漏的水流引流至排水沟中;或在防水板1的下表面与防水排水沟3接触的侧壁上及至少外侧先摆放一层非浸润隔离层,再将亲水性引流件摆放在非浸润隔离层上,由亲水性引流件将渗漏的水流引流至排水沟中,防止渗漏水流沿防水排水沟3的外侧壁浸润至防水排水沟3的底部;或直接将防水板1的下表面与防水排水沟3接触处的防水排水沟3外侧壁和至少对应底部边缘处加工成非浸润表面,防止渗漏水流沿防水排水沟3的外侧壁浸润至防水排水沟3的底部。
99.进一步的,为了降低承重柱5的加工难度,可用预制的大小形状合适的中间有引水管4或水管接口8的集水盒子9代替集水盒7,如图4所示。
100.进一步的,结合图6、图7,各防水排水沟3的两端和防水板1排水侧的下表面设置一个以上开口向下不与侧边或端面相交的表面为非浸润表面的凹槽10,如图6所示;也可设置一个以上不与侧边或端面相交向下凸起的表面为非浸润表面的凸棱11(凸棱11也可为两侧表面有连续非浸润表面的亲水性表面),如图7所示;或直接将防水排水沟3的两端及有排水任务的底面和防水板1排水侧的下表面加工成凹凸不平的非浸润表面(或凹区为非浸润表面,凸区为的亲水表面),使渗漏水流不能越过非浸润表面的凹槽10、凸棱11或凹凸不平的凸点向沿防水排水沟3和防水板1排水侧下表面的中间浸润或流动,使渗漏水流能更好的流入防水排水沟3中。
101.进一步的,可直接将引水管4安装在防水排水沟3的中部沟槽中,省去集水盒子9或
集水盒7,此时宜在防水排水沟3的两端设置限流结构或设施阻止水流从防水排水沟3的两端流出,限流结构或设施可以是封堵结构,也可以是疏水性表面结构。
102.进一步的,可直接将集水盒7加长代替防水排水沟3。
103.进一步的,各承重柱5也可用承重梁或承重墙代替。
104.进一步的,可将各防水排水沟3加工成整体或用防渗连接件将各防水排水沟3连接成整体,并直接与排水系统连通而省去各防水排水沟3下方的排水管网。
105.进一步的,各防水排水沟3也可直接加工在承重梁或承重墙上。
106.进一步的,可在各有排水任务的接口间设置或安装亲水性的引流件,引流件的下端应低于防水板1的下表面,由引流件将渗漏的水流引流至引流件的末端后直接向下流动,防止渗漏水流在防水板1下表面的接口处过多停留影响防水效果。
107.进一步的,当防水板1与墙壁连接时,可将连接处的墙壁加工大小合适开口向外的凹槽,并至少将凹槽上方的表面加工成非浸润表面;凹槽上方的表面以外低内高为宜,或加工成凹凸不平的表面,将防水排水沟3安装在凹槽上表面的下方。
108.进一步的,如图11所示,加工上表面的两端和无排水任务的侧边、有排水任务的侧面两端、有排水任务的下表面至少排水侧边缘表面为非浸润表面的支撑板15(排水板可为金属、塑料、复合材料、混合材料或混凝土等材料),用支撑板15代替防水排水沟3,其余上表面和排水侧面以亲水性为宜,支撑板15自身不渗漏;在支撑板15的排水侧下方安装(以有合适坡度为宜的)集水排水沟3来收集从支撑板15上滴落的水流并排入排水系统,当有渗漏水流滴在支撑板15上时,支撑板15上的非浸润表面阻止渗漏水流任意向外流动,只能由支撑板15上的亲水表面将渗漏水流吸附并引流到排水侧后向下流动滴入集水排水沟完成防水任务。
109.进一步的,如图24所示,加工有网格状承重支梁26的承重架25,将大小尺寸与网格匹配的防水板1安装在承重架25上,至少将支撑承重架25的支撑部位的上表面边缘及下方支撑与非支撑边界侧面加工成非浸润表面或设置有连续非浸润表面,阻止渗漏水流沿支撑承重架25的支撑部位向下流动,在承重架25各支梁26的下方设置集水排水沟收集从各支梁26上流下的水滴并排出完成防水任务。此时,除承重架25起支撑作用相应部位进行非浸润表面处理要求外,其余表面以亲水性为宜。另外,可在承重架25起支撑作用部位的非浸润表面处设置亲水性引流带或引流件将非浸润表面处的水流引流到集水排水沟中,提高防水效果。为了提高集水效果,可将承重架25各支梁26的横截面加工成上大下小的倒梯形或其它合适的形状,以减小各支梁26的滴水面。
110.进一步的,如图28所示,将防水板1的下表面加工成开口向下的u形、v形、弧形或圆弧形等有合适坡度的亲水性凹型导流曲面或弧面31,降低对防水板1的防水要求,当防水板1自身渗水时,由导流曲面或弧面31将渗漏水流导流到导流曲面或弧面31四周的边缘后再滴下,为了防止防水板1下面的水流向上浸润到防水板1上影响防水效果,可将导流曲面或弧面31的四周边缘的表面加工一圈非浸润表面(四周边缘的非浸润表面需在水流收集装置的范围内,即保证四周边缘的非浸润表面上方导流曲面或弧面31的水流仍能滴在水流收集装置中)。还可在导流曲面或弧面31的斜面上纵向设置细长的非浸润表面,也可在分水岭处设置细长的非浸润表面,防止渗漏水流在整个导流曲面或弧面31上任意浸润和流动。导流曲面或弧面31的坡度向下以不断加大为宜。
111.进一步的,制作图8、图9所示的尺寸适宜的亲水性导流件12,亲水性导流件12的排水侧设置有一个以上的开口向下的u形、v形、弧形或半u形、半v形、半弧形和合适坡度的导流结构13,导流结构13的坡度以从上到下渐次增加为宜,将导流件12摆放在支撑板15(或支梁26、承重墙)上,支撑板15上的导流件12的面积以水上于防水板1接口处的滴水区域为宜,保证渗漏水流能全部滴在导流件12上,导流件12的排水侧应超出支撑板15的排水侧并向下弯曲或自由下垂,导流件12的导流结构13的最高位置以低于支撑板15的下表面为宜;将集水排水沟安装、摆放或设置在导流件12导流结构13的最低位置处的正下方,当有渗漏水流滴在导流件12上时,由导流件12将渗漏水流吸附并引流到导流件12的排水侧后向下流动直至导流结构13的最低处滴入集水排水沟。此时可将支撑板15更多的表面加工成非浸润表面,或至少将承重架25各支梁26排水侧面、无排水任务的上表面侧边加工成非浸润表面。
112.进一步的,结合图24,在支撑板15、支梁26或承重墙与导流件12间设置至少四周侧面为非浸润表面的不渗水的防水排水板或隔离板23,隔离板23的宽度以大于支撑板15或支梁26的宽度为宜,或将隔离板23伸出或超出支撑板15或支梁26的排水侧后向下弯折,使导流件12的下垂部分离开支撑板15或支梁26的侧面,提高防水效果。
113.进一步的,如图24所示,在导流件12导流结构13的最低位置处的正下方设置或安装与排水系统连通的竖直集水管24代替集水排水沟,使排水系统的结构更简单。
114.进一步的,在竖直集水管这口上增加开口较大的集水盒,使渗漏水流能更好的汇集到竖直集水管中。
115.进一步的,结合图14,在支撑板15与导流件12间增加能保持弯折形状和不渗漏的导流板18,在导流板18的排水侧底边设置一定坡度的排水槽19,在排水槽19的最低处设置开口(开口可设置排水槽19的中部或端部),将集水盒、竖直集水管或集水排水沟设置在排水槽19开口处的正下方。
116.进一步的,可将导流板18与支撑板15加工成整体。
117.进一步的,当导流件12与防水板1接触时,防水板1排水侧下表面的非浸润表面可只至少设置在导流件12与防水板1接触边界处。
118.进一步的,如图10、图15所示,在导流件12的导流结构13、排水槽19的最低位置处设置一加长亲水性引流带14,引流带14可伸入竖直集水管或集水排水沟中,由引流带14将渗漏水流全部引入集水盒、竖直集水管或集水排水沟中,提高引流效果。
119.进一步的,可将导流件12加工成规整的长条型而省去侧面的导流结构13,直接将引流带14连接或设置在长条型导流件12的排水侧的边缘,由引流带14直接将引流带14上吸附的水流引流排出;同样也可将引流带14与更宽亲水性引流件连接,将更宽亲水性引流件铺设在防水平面或平台上,由亲水性引流件将防水平面或平台上的渗漏水流吸附后由引流带14引流排出。
120.进一步的,在导流板18的排水槽19的最低位置处下方设置水管接口8与排水管网连接,提高水流收集性能。
121.进一步的,在导流板18上设置(以柔性可变形为宜的)亲水引流件,由亲水引流件将接口渗漏水流吸附并排入导流板18,可将亲水引流件伸出导流板18的排水侧后向下弯曲下垂合适长度,使引流排水效果更好,亲水引流件弯曲下垂的部分尤其是末端以能贴合导流板18的排水侧为宜。
122.进一步的,将支撑板15的上表面加工成一侧高一侧低的斜面,使无排水任务的一侧高于有排水任务的一侧,使渗漏的水流能顺利从支撑板15有排水任务的一侧顺利流出,提高防水效果。
123.进一步的,如图12所示,在支撑板15、隔离板23无排水任务的一侧设置高于支撑板15、隔离板23上表面的至少上表面有连续非浸润表面的侧棱16,使渗漏的水流不能从支撑板15无排水任务的一侧流出,提高防水效果。
124.进一步的,如图13所示,在支撑板15、隔离板23无排水任务的一侧上表面安装或摆放能与支撑板15、隔离板23非浸润表面贴合的非浸润挡水条17,使渗漏的水流不能从支撑板15、隔离板23无排水任务的一侧流出,提高防水效果。
125.进一步的,支撑板15、亲水件(如亲水引流件和导流件12)可紧贴上方防水板1的接口处,由亲水件直接将防水板1接口处渗漏水流吸附后引流排出,防止渗漏水流在防水板1下表面的接口处过多停留影响防水效果。亲水件与防水板1的接触区域不能越过防水板1下表面接口处的非浸润表面。
126.进一步的,支撑板15、隔离板23可加工成无约束时向上稍弯曲受压时又能平直的能变形的曲面板,使支撑板15、隔离板23各部能充分接触防水板1接口。
127.进一步的,在导流件12中间隔式的添加支撑物,或用有众多空隙的亲水性物质加工导流件12,使导流件12与防水板1紧密接触时能有足够的空间排水;或在导流件12下或上间隔式的添加支撑物。
128.进一步的,结合图16、图17、图18、图19,用两侧均有排水槽19的导流板18或两侧均有导流结构13的导流件12安装在支撑板15上,使支撑板15的两侧均能正常排水,提高防水效果;同样也可只将支撑板15、隔离板23的上表面和两侧侧面的两端、下表面的至少两侧侧边加工成非浸润表面,将支撑板15的上表面和两侧侧面的中间部分加工成亲水表面,使支撑板15实现两侧排水。在排水槽19、导流结构13或支撑板15的滴水区设置集水装置即可。
129.进一步的,可将支撑板15、隔离板23两侧的导流曲面、曲线13或导流件12的末端连接或捆扎在一起,减少滴水点,便于水流收集。也可将防水板四周的导流件的导流斜面设置成依次降低的连续斜面或斜线,减少滴水点,甚至可只保留一个滴水点。
130.进一步的,支撑板15、隔离板23、导流板18的两端上(或下)表面为非浸润表面,在接口处可叠加一层能与支撑板15、导流板18、隔离板23两端贴合的非浸润表面薄板或膜形成搭接接口,阻止渗漏水流在接口处任意浸润和流动。当支撑板15、导流板18、隔离板23的厚度叠加时不影响防水效果时,也可将直接将支撑板15、导流板18、隔离板23的两端直接叠加在一起,并将水板15、导流板18、隔离板23的叠合处加工成非浸润表面。
131.进一步的,如图15所示,将支撑板15、导流板18、导流件12、隔离板23的水平部分的一端或两端设置的比排水侧部分长,便于支撑板15、导流板18、导流件12、隔离板23的水平部分相互搭接时不影响排水侧的安装。
132.进一步的,如图20所示,将导流板18两端的排水槽19的高度可设置的不同,即一侧高另一侧低,便于导流板18的接口可一上一下搭接在一起以提高防水效果;同样,导流件12的两端导流结构13的高度可设置的不同,即一侧高另一侧低,在安装时可将相邻两导流结构13端头贴合在一起。
133.进一步的,结合图41,还可在排水结构尤其是在自身防水性能较好的(网格状)承
重支梁、承重板、承重墙等与防水板的搭接接口间交替设置一层以上的引流层(件)47和非浸润层(或排水板)49上下重叠在一起,将各层的进水侧(水流进入接口的一侧)即外侧在上一层进水侧的基础上均向排水侧(水流排出接口的一侧)后移足够宽度,保证各非浸润层进水侧与下方排水结构上的非浸润表面能紧密贴合一定宽度阻止水流渗漏,又保证各引流层进水侧与排水结构的疏水表面能充分接触将渗漏水流吸附后引流排出。如非浸润层为柔性材质,可用前一层非浸润层向后即出水侧转折一定宽度后包裹后一层引流层的进水侧形成非浸润层接口,使各层的接口更加平整。各非浸润层需将上下引流层完全隔开,阻止引流层间的渗漏水流相互浸润影响防水效果。为了使渗漏水流能顺利排入排水槽19中,宜将各层的排水侧在排水槽19的上方向下弯折,使渗漏水流能准确流入排水槽19中。各引流层47和非浸润层49可为整体结构,也可为分体结构。
134.进一步的,引流件尤其是成整体的引流层也可设置稳定形状的边框,以便稳定成整体的引流层引流层的结构或形状。同样,也可将引流件尤其是成整体的引流层向下的滴水端设置成有连续坡度、梯度的斜线或斜面,在最底处或合适位置设置滴水点。
135.进一步的,如图21所示,在支撑板15、导流板18的中间部位纵向设置一开口21用于排出渗漏水流;当为支撑板15时,开口21的下表面四周应为非浸润表面,导流件12的排水侧可安装在开口21中并伸出;当为导流板18时,排水侧设置在开口21的下方,排水侧也可在开口21下方的单侧、两侧或四周设置,排水侧与导流板18既可加工成整体,也可加工成组合式的分体结构。此时可在上表面的两侧设置侧棱16或增加挡水条17。
136.进一步的,如图22所示,在排水侧与导流板18的分体式结构中,排水侧与导流板18的连接处可通过相互咬合防脱的折叠的卡口22相互咬合连接;同样也可通过铆合、螺丝、胶粘等合适的方式连接。
137.进一步的,如图23所示,将各单元下的各导流件12的排水侧延长或扩大到能相互连接在一起并向下形成有一个以上的有合适坡度的斜面32和最低的集中滴水区或滴水点组成亲水性导流凸面27,由导流凸面27的亲水性斜面32将渗漏水引流到集中滴水区或滴水点后才滴下,使整个防水单元只设一个集水点或集水区,既可降低对渗漏水流的收集难度,还可设置更少的集水装置。导流凸面27可用尺寸更大的柔性材料铺装在两个以上的防水单位或网格中,也可在一个防水单位或网格中用多块柔性材料铺装连接;导流凸面27还可用能保持基本形状不变的材料加工,或直接将防水板的下表面加工成导流凸面27。此时,需至少将导流凸面27下支撑物的侧面上缘加工成非浸润表面,阻止渗漏水流沿支撑物的侧面向下浸润和流动;另以在支撑板15、承重架25各支梁26上设置更宽的平直或两侧微微向下弯曲的隔离板23为宜,但隔离板23弯曲弧度不能过大确保两侧边缘能始终与导流凸面27的下表面接触,使渗漏水流能完全离开沿支撑物,使导流凸面27的导流效果更好,隔离板23至少下表面的两侧边缘(隔离板23较厚时则将两侧侧面上缘)为非浸润表面,而且隔离板23与导流凸面27接触的边缘以较薄或锋利为宜,使水流不能沿隔离板23的边缘滴下。
138.进一步的,如图25所示,当导流凸面27为柔性材料时,可在导流凸面27的中下部位增加一个以上的塑形圈28,使松驰形态收紧,使导流凸面27从上到下的坡度由小增大,利于渗漏水流归集。同样也可将用能保持基本形状的不变的材料加工从上到下坡度不断增加的导流凸面27;也可将柔性的导流凸面27设计成从上到下坡度不断增加的结构。
139.进一步的,在柔性导流凸面27的集中滴水区或滴水点设置一重物,使导流凸面27
的滴水区或滴水点向下凸出更明显和集中,汇水效果更好,或在集中滴水区或滴水点设置引流带14。
140.进一步的,可将支撑板15起支撑作用部位的上表面边缘及支撑与非支撑边界侧面和底面加工成连续非浸润表面,将支撑板15非起支撑作用部位的侧面加工成亲水性表面,将支撑板15非起支撑作用部位的底面加工成开口向下的亲水性导流曲面(弧面)或斜面,并将导流曲面或斜面从单侧或双侧向下汇聚成较小的面或线,或从双侧或多侧向下汇聚成较小的面或点。或在支撑板15非支撑部位的底面增加或安装导流凸面27。
141.进一步的,如图26所示,直接用不渗漏水的材料加工至少四周边缘上表面为非浸润表面的汇水斗33代替导流凸面27,在汇水斗33的最低处设置开口29与排水系统连接用于将收集的水流集中排出;汇水斗33安装好后,再在汇水斗33边缘的接口处上方安装或设置至少两侧下表面为非浸润表面的防渗板或膜(或隔离板23)阻止渗漏水流进入汇水斗33的接口中,将防渗板或膜的非浸润下表面与汇水斗33四周的非浸润上表面紧密贴合在一起,或在防渗板或膜的非浸润下表面与汇水斗33四周的非浸润表面上表面间增加易发生形变的非浸润表面挡水条17,使两非浸润表面紧密贴合性能更好。防渗板或膜的接口可相互搭接在一起,或在接口处再叠加尺寸合适的防渗板或膜,相互叠加或搭接区域为非浸润表面,并在叠加或搭接的区域横向设置亲水性引流条将渗入接口的水流引流排出。当汇水斗33边缘较薄时,也可将防渗板或膜设置在汇水斗33接口的下方,而将疏水接口的位置作相应调整即可。开口29可与排水管网密封连接,也可在开口29的下方设置水管接口8方便与排水管网连接。此时可降低对防水板1的防水要求,只需防水板1能起到支撑作用即可。
142.进一步的,同样可将支撑板15起支撑作用部位的上表面边缘及支撑与非支撑边界侧面和底面加工成连续非浸润表面,在支撑板15非起支撑作用部位的下方安装与之匹配的汇水斗33。
143.进一步的,如图27所示,在汇水斗33或导流凸面27的四周加工边框30,边框30能保持合适稳定的形状便于安装。
144.进一步的,如图29、图30所示,它是在边框30的四周边缘增加侧棱16,侧棱围成的面积大于防水板1的面积,保证防水板1能方便的安装在侧棱16内,用开口向下的u形、v形、弧形或∏形防水盖34将两相邻边框30的侧棱16盖住,阻止渗漏水流从两相邻边框30的侧棱16间向下渗漏。同样,也可将防水板1下方四周的不渗漏的支撑板15、导流板18、隔离板23加工成整体,并在同样在四周增加侧棱16。
145.进一步的,将防水板1下方相邻或四周的导流板18和排水槽19成整体,并将排水槽19的深度加大(还可将排水槽19的底部平整),而只在成整体的深度较大的水槽19底部设置一个或数量有限的排水口与排水管网连通,使渗漏水流在较深的排水沟中形成水压或高度差,由水压或高度差将渗漏水流排出。
146.进一步的,如图40所示,将防水板1下方相邻或四周相邻的导流板18和排水槽19首尾相连成整体,并使排水槽19一侧高一侧低,组成有坡度的连续排水槽19,只在连续排水槽19的最低处设置排水口与排水系统尤其是排水管网连接,以减少集水装置。
147.进一步的,可将导流板18中排水槽19的内侧壁(即边框30或靠防水板接口的另一侧)向上延伸并能与防水板贴合,阻止排水槽19中的水汽外溢浸润防水板。还可将排水槽19的内侧壁向上延伸后再向内或向外水平卷折并使卷折部分能与防水板贴合。还可在能与防
水板贴合的排水槽19的内侧壁的水平卷折片与防水板间设置密封垫(密封垫以柔性非浸润材质为宜)。
148.进一步的,当安装空间有限无法安装四周成整体的导流板18时,可将四周成整体的导流板18相应边的导流板及排水槽19剪断后再上下重叠连接,将排水槽19组成有高低落差但连续的排水槽19即可。
149.进一步的,如图31所示,在多个防水盖34接口处用多个(三个或四个)方向均有防水盖34的整体多向连体防水盖接口35。
150.进一步的,防水盖34、防水盖接口35顶部弧形的内表面以亲水性表面为宜。
151.进一步的,至少将防水盖34下表面或内表面的四周表面为非浸润表面,阻止渗漏水流从下向上任意浸润。同样,也可将防水盖接口35的下表面或内表面接口处加工成非浸润表面,将防水盖34两端的接口处上表面或外表面加工成非浸润表面,阻止渗漏水流在接口处任意浸润和流动。
152.进一步的,如图32、图33所示,在防水盖34和防水盖接口35两侧的底边向外水平设置稳定板36,安装时将稳定板36置于防水板1下,防止防水盖34和防水盖接口35在上方进行密封时移动而影响覆盖效果,便于防水盖34和防水盖接口35能稳定的盖住各侧棱16。
153.进一步的,如图34所示,在防水盖34和防水盖接口35两侧的底边向内水平设置挡板37,防止防水盖34两侧内表面与内部的侧棱16和防水盖接口35两侧内表面与防水盖34紧密接触,而将渗漏水流向上虹吸,影响防水效果。
154.进一步的,将防水盖34和防水盖接口35两侧底边向内水平设置挡板37的末端向上折,也可在防水盖34和防水盖接口35两侧底边内设置厚度适宜的挡板或檩条,阻止防水盖34两侧内表面与内部的侧棱16和防水盖接口35两侧内表面与防水盖34紧密接触。
155.进一步的,两侧的底边向内水平设置挡板37及挡板37的末端向上折的结构可只在防水盖34和防水盖接口35两结构的其中一个中设置。
156.进一步的,还可将防水盖34和防水盖接口35两侧侧面或侧棱16加工成凹凸不平的表面,阻止防水盖34两侧内表面与内部的侧棱16和防水盖接口35两侧内表面与防水盖34紧密接触。
157.进一步的,如图38所示,在导流板18、汇水斗33或导流凸面27等的上方设置不渗漏的隔离板(隔离板宜设置在相应的边框30上)和连接片44,隔离板和连接片44至少其侧边的下表面边缘和端口接口处为非浸润表面,隔离板长度宜与防水板的边长相当,隔离板宽度宜与防水板下承重结构的宽度相当或略宽,以便隔离板的两侧能靠近导流板18的排水侧或伸出导流板18的排水侧边缘,连接片44各方(两个、三个或四个方向上)均设置有凸块45与隔离板连接,将连接片44的凸块45与隔离板的两端接口一上一下相互交错的搭接在一起,使连接片44与隔离板形成搭接接口,并至少将搭接接口的贴合面设置有相互贴合的非浸润表面,阻止水流渗入搭接接口。连接片44与隔离板间的上下位置可任意设置或安排。同样,也可将连接片44的凸块45与隔离板的两端接口上下对齐后拼接在一起形成拼接接口,再用一防渗的连接块或连接片与连接片44和隔离板的端口搭接在一起形成搭接接口。当然,连接片44也可为四方形,只需连接片44的各边能顺利将水流排出即可(即将渗漏水流排入各结构或设施的排水侧)。
158.进一步的,还可在搭接接口区(尤其是在搭接接口下方接口贴合区的上表面)横向
设置一个以上的凸棱或凹槽,使渗入接口的水流能自行沿凸棱或凹槽向接口的两侧排出,阻止渗入接口的水流继续向接口的端口流动或浸润。凸棱的表面以非浸润表面为宜,凸棱靠入水侧可设置成亲水表面;凹槽的表面以亲水表面为宜,凹槽的两侧或两侧上表面宜设置成非浸润表面,或可在非浸润表面的凹槽中设置亲水引流条,由亲水引流条将渗入凹槽的渗漏水流吸附并引流到接口两侧。
159.进一步的,还可在隔离板、连接片44与边框30的非浸润表面间设置(以柔性为宜)非浸润垫片,阻止水流从侧面进入隔离板、连接片44与边框30的间隙,或至少将搭接接口中的一个非浸润表面设置成柔性的非浸润表面,使搭接接口的非浸润表面全面贴合,以提高防水效果。
160.进一步的,如图39所示,还可将隔离板和连接片44的侧边向下弯折形成侧翼46,使渗漏的水流能直接向下排出,以提高防水效果。
161.进一步的,可将导流板18的端口与连接片44上下对齐即水平对接,或直接将导流板18的端口相互水平对接,在接口处设置非浸润连接片或膜搭接在接口处的导流板18、连接片44的非浸润表面形成贴合的非浸润表面接口,并宜在非浸润表面接口间横向设置亲水引流件或亲水与疏水相间隔的组合引流件。
162.进一步的,宜在导流板18、连接片44的侧边边缘设置亲水引流片或块(或将亲水引流片或块设置在导流板18、连接片44与边框30间的外缘),亲水引流片或块以弯折向下伸入排水槽19中或其上方为宜,使渗漏水流能快速排入排水系统。也可将亲水引流片或块设置在
163.进一步的,如图20所示,在支撑板15、导流板18、隔离板23、连接片44的端口非浸润表面的搭接区横向设置亲水引流条20,并以伸出排水侧后向下弯曲下垂为宜,由引流条20将渗入搭接区的水流引流至排水侧,提高防水效果;同样可在防水盖接口35与防水盖34相互重叠的非浸润表面间横向即以近竖直的方向安装亲水性引流条,提高防水效果。
164.进一步的,亲水引流条20可用亲水引流条20与非浸润表面的疏水条相间隔的组合引流件代替,并以引流条20的端口即出水口在排水侧为宜。疏水条使非浸润表面的搭接区贴合的更紧密,防渗效果更好。
165.进一步的,在渗漏水流离开防水板处的下方宜设置有亲水性的表面或物质,由亲水性的表面或物质将渗漏水流吸附并直接向下引流,以提高防水效果。亲水性物质的厚度以大于普通水滴的厚度(3mm以上)为宜。
166.进一步的,将亲水引流条的出水口延长向下弯折(当然也可将疏水条的出水口一起延长并向下弯折),使渗漏水流能更快的流入下方的排水系统;当搭接接口的排水通道未设置亲水引流条时,可在排水通道的出水口设置引流条并向下弯折,使渗漏水流能更快的流入下方的排水系统。
167.进一步的,如图35所示,在汇水斗33或导流凸面27四周的边框30上加工或设置中空的柱形安装栓38,在防水单位上相应的位置也加工孔洞,安装时,将防水单位的孔洞套在边框30的安装栓38上,再用紧固螺丝或合适的紧固件穿过中空的柱形安装栓38将防水单位与基座紧固,同样应将紧固螺丝、紧固件或垫片等进行表面能防水处理,防止水流沿紧固螺丝或紧固件进入安装栓38中影响防水效果。此时,可只需在基座上设置配套的紧固设施即可,对接口适当密封即可,可不再在防水单位上覆盖密封材料。本方法同样可应用于在防水
单位下四周支撑板15、导流板18、隔离板23等成整体的防水环境中。也可在紧固螺丝、紧固件上加工、设置或安装向下的盖将安装栓38盖住,或在紧固螺丝、紧固件与安装栓38重叠的表面加工成非浸润表面,并在紧固螺丝、紧固件与安装栓38重叠的非浸润表面间填充非浸润物质;或直接将紧固螺丝、紧固件与安装栓38重叠的表面加工成能紧密接触的非浸润表面,阻止水流进入紧固螺丝、紧固件与安装栓38间的空隙。还可在紧固螺丝或紧固件与安装栓38非浸润表面间设置紧密接触的非浸润表面的环形垫片或垫圈,环形垫片或垫圈以能紧紧套住紧固螺丝或紧固件并与安装栓38紧密接触为宜,并以圆筒状紧紧填充在紧固螺丝或紧固件与安装栓38的非浸润表面间为宜;还可将环形垫片或垫圈设置成连续的双环形结构,以便双环形垫片或垫圈既能紧套紧固螺丝或紧固件又能紧套安装栓38,双环形垫片或垫圈以圆筒状为宜;环形垫片或垫圈以柔性材料加工为宜。
168.进一步的,可在边框30的非浸润表面上设置安装孔或紧固孔代替安装栓38,将紧固件(紧固盖或紧固件的盖)与边框30贴合的面加工成非浸润表面,紧固时在紧固件(紧固盖或紧固件的盖)与边框30的非浸润表面间设置非浸润表面膜或非浸润表面垫圈,当紧固件的非浸润表面与边框30的非浸润表面能完全紧密贴合时,可省去非浸润表面膜或非浸润表面垫圈。
169.进一步的,在本实施方案中,前述各实施例均可用于有一定坡度的斜坡和垂直面进行防水。当防水系统中有导流结构时,可将相应的导流结构横向夹设在斜坡或垂直面与防水材料的非浸润表面间,用竖向引流带将上下导流结构的最低处从上到下连通并伸入排水系统,竖向引流带处的斜坡或垂直面与防水材料的表面为非浸润表面间,由竖向引流带直接将渗漏水流向下引流排出。同样还可在竖向引流带与斜坡或垂直面间设置合适的排水沟或(以凹形为宜的)防水膜以提高排水效果。同样导流板上的排水槽、亲水性导流件等的防水方式也可应用,只是宜将横向的排水槽、亲水性导流件等设置合适的坡度,用竖向的排水槽、亲水性导流件将横向的排水槽、亲水性导流件的最低处连通即可。其它照常安装即可。
170.进一步的,结合图36,它是直接在支撑面39上设置固定孔或固定座40,在防水材料1的固定孔33下方设置非浸润片42并伸入排水沟中,在防水材料1与非浸润片42间设置亲水引流件41并伸入排水沟3或排水管网中,亲水引流件41伸入排水沟3不宜过长,以免与沟中积水接触影响防水效果;固定孔或固定座40从非浸润片42和亲水引流件41的中部穿过,亲水引流件41的孔不宜过大需与穿过的紧固件的四周全面贴合。防水材料1下表面至少与非浸润片42的非浸润表面重叠区为非浸润表面,或非浸润片42与防水材料1重叠的非浸润表面不小于亲水引流件41的大小。亲水引流件41以外的非浸润片42与防水材料1的重叠区域以紧密贴合为宜,阻止渗漏水流任意浸润或流动,或在亲水引流件41以外的非浸润片42与防水材料1的非浸润表面重叠区域设置以柔性为宜的非浸润条,使非浸润片42与防水材料1的贴合性更好;或在亲水引流件32排水口以外的周边设置非浸润条,非浸润条以压紧厚度不小于亲水引流件32压紧厚度的柔性材质为宜,使亲水引流件41能舒展而排水通畅。可在非浸润片42与紧固件接口处涂抹非浸润油膏或设置以柔性为宜的非浸润垫片或垫圈阻止渗漏水流从紧固接口渗漏。紧固件可为螺丝与螺母组合、铆钉等合适的紧固构件,使防水材料1可经紧固件直接固定在支撑面上。
171.进一步的,当支撑面能形成连续的非浸润表面时,也可直接将支撑面加工合适宽
度的非浸润表面至排水沟,而省去非浸润片42。
172.进一步的,结合图37,它是在非浸润片42的固定孔处设置凸出的固定座43,固定座43以能穿过防水材料1并略高为宜,防止水流进入固定座中。此时,宜将上方坚固件与防水材料1贴合的表面加工成非浸润表面,或在两非浸润表面间设置非浸润表面的密封垫,在坚固件与固定座34间宜设置非浸润筒形垫圈,固定座34的内外表面以加工成非浸润表面为宜。
173.进一步的,当防水材料1的接口能完全密封而不渗漏水流时,还可直接将亲水引流件41的(经整理缩小或重新连接细小引水条的)排水口直接置入或插入排水管网的进水口中,排水口以包裹防水膜为宜,使渗漏水流进入排水系统,阻止水汽浸润其它部位。
174.进一步的,本实施方案的各亲水引流件、非浸润条、非浸润垫片或垫圈等既可单独加工,也可与相应的防水板、排水沟及附件、非浸润片、紧固件等设置或加工在一起作组合配件;还可将相邻的结构或构件加工在一起组成组合配件,方便施工和安装。
175.进一步的,可在支撑排水结构上固定设置连接钢筋伸出防水板上表面,在防水板上表面再铺设钢筋网与向上伸出的连接钢筋连接,再在防水板上浇注混凝土或凝结材料以固定防水板。或将防水板上铺设的钢筋网与前述穿过非浸润片42和亲水引流件41的有表面能防水设置的紧固件连接。
176.进一步的,还可在防水材料上设置紧固条,用紧固件穿过紧固条后固定连接在支撑结构上。或直接在防水材料接口间填充混凝土等凝结材料凝结后将防水材料固定连接,或同时将防水材料、支撑结构凝结在一起。
177.进一步的,所述的进水口侧为接口水流进入侧,出水口侧为接口水流流出侧。
178.为了使各非浸润和亲水功能件与防水板1的非浸润性表面充分接触或紧密贴合,可在最下层与承重面间安装易变形的柔性垫层,或用柔软易变形的亲水性物质作亲水性引流块或亲水性导流引流件。
179.在本实施方案中,所述防水膜以非浸润性表面膜材料为宜。
180.为了提高亲水层导流层的导流效果,可在各亲水导流层中纵向增加形状和数量合适的硬物,或将各亲水导流层加工成孔隙众多的导流层,或用孔隙众多的亲水性硬性材质加工亲水导流层,使各亲水导流层不至被过度圧实而影响导流效果。
181.在本实施方案中,还可将自排装配式表面能防水系统与其它防水技术同时对防水区域进行两道以上的防水处理,提高防水效果。
182.进一步的,当防水单位为刚性结构或能保持固定形状时,可在防水单位与墙壁的接口处的墙壁上设置开口向外的横向凹槽,并至少将横向凹槽的上表面边缘加工成非浸润表面,或将横向凹槽的上表面加工成外低内高或凹凸不平的非浸润表面;横向凹槽的上表面可与防水单位的下表面平齐、或略低于防水单位的下表面、或与防水单位的侧面接触使渗漏水流能顺利进入排水沟即可;同样也可使横向凹槽的上表面略高于防水单位的上表面,并将防水单位伸入横向凹槽中,使墙壁上的水流先滴在防水单位后再滴入排水沟或经引流设施引流排出。横向凹槽的高度以不防碍排水沟或其它防水设施的安装和防水效果为宜。
183.进一步的,当自排装配式表面能防水系统的上下方均封闭且水汽难以从密闭环境中排出时,可在承重支梁、承重墙上设置贯通侧壁的合适大小和数量的通气孔,使水汽自行
流通排出。同样,也可在支撑板15、隔离板23、连接片44、导流板18或汇水斗33或导流凸面27下的承重支梁、承重墙上间隔设置垫板或设置有孔洞的垫板代替通气孔,使水汽自流通行排出。还可在承重支梁与(装配式表面能防水设施)下方的密闭设施间间隔设置垫板或设置有孔洞的垫板代替通气孔,如有承重墙则再在承重墙上设置通气孔,使水汽自流通行排出。
184.进一步的,在上下方均密闭且设置通气孔的自排装配式表面能防水系统中设置与外界能交换空气的通风系统,使密闭环境中的水汽能及时排出。
185.进一步的,在自排装配式表面能防水系统中的密闭环境中设置一个以上的空气湿度传感器并(经控制系统)与通风系统连接,当密闭环境中的湿度较大时,空气湿度传感器发出启动或运行指令信号,使通风系统运转,将密闭环境中的湿空气排出;当密闭环境中的湿度较小或很干燥时,空气湿度传感器发出制动或停止指令信号,关闭通风系统。
186.在本实施方案中,所提及的亲水性引流块、引流条、引流件等均系同样功能的配件,或系同一配件;所提及的非浸润块、条、件等也均系同样功能的配件,或系同一配件;前述所指的条、块、件不局限于固定的形状或常识中的规格,凡适用于本实施方案的各种规则几何形状的构造或不规则几何形状的构造(如棒、筒、环、片、块、球等)均可适用本方案。
187.本实施方案不局限于在建筑防水方面使用,凡可应用本防水技术方案进行防水处理的领域均可应用或适用。
188.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