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串列升降纵走智能停车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73273发布日期:2022-05-18 02:36阅读:81来源:国知局
一种串列升降纵走智能停车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车辆存放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串列升降纵走智能停车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车辆面临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越来越难以安放的问题,因此,怎样合理存放车辆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串列升降纵走智能停车设备,包括:
4.库体;
5.停车平台,若干个所述停车平台自上而下安装于所述库体内,所述停车平台上纵横分布有各存放车位;
6.纵移平台,所述纵移平台位于所述库体内,并位于其中两纵行所述存放车位之间;
7.停车梯,所述停车梯安装于所述库体内,并连通各所述纵移平台设置;
8.车辆存取装置,所述车辆存取装置安装于各所述停车平台上,并位于各横行所述存放车位的前端,所述车辆存取装置用于将所述停车梯和/或纵移平台上的车搬运到存放车位内,或将所述存放车位内的车辆搬运到停车梯和/或纵移平台上。
9.优选的,所述停车梯包括:
10.垂直升降梯,所述垂直升降梯安装于所述库体内;
11.旋转输送平台,所述旋转输送平台安装于所述垂直升降梯内,所述旋转输送平台用于完成车辆存取装置和垂直升降梯之间车辆的搬运。
12.优选的,所述车辆存取装置包括:
13.行走轨道,所述行走轨道安装于所述停车平台上;
14.行走座,所述行走座行走于所述行走轨道上;
15.旋转台,所述旋转台安装于所述行走座上;
16.第二输送平台,所述第二输送平台安装于所述旋转台上。
17.优选的,所述存放车位上安装有车辆存放平台。
18.优选的,所述车辆存放平台包括:
19.基台,所述基台安装于所述存放车位上;
20.第三输送平台,所述第三输送平台安装于所述基台上,所述第三输送平台靠近车辆存取装置设置。
21.优选的,所述车辆存放平台还包括:
22.横板,所述横板安装于所述基台上,所述横板位于所述第三输送平台远离车辆存取装置端;
23.第一安装槽,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槽对称开设于所述基台上;
24.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固定安装于第一安装槽内,所述第一安装座顶端伸
出所述第一安装槽槽口,并穿设横板设置;
25.支撑杆安装槽,两个所述支撑杆安装槽以第一安装槽为中心对称开设于所述基台上;
26.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安装于所述支撑杆安装槽内,所述支撑杆以横板底端连接;
27.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设于所述支撑杆安装槽内,所述第一弹簧一端与所述支撑杆底端连接,所述第一弹簧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杆安装槽槽底连接;
28.转臂安装槽,所述转臂安装槽开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座顶端;
29.转臂,所述转臂通过复位转轴安装于所述转臂安装槽内,所述转臂伸入转臂安装槽端截面设为半圆状结构,所述复位转轴偏心安装于所述转臂上;
30.复位扭簧,所述复位扭簧套设于所述复位转轴上,所述复位扭簧一扭臂端与所述转臂安装槽内壁连接,所述复位扭簧另一扭臂端与所述转臂连接;
31.压块固定槽,所述压块固定槽开设于所述转臂安装槽槽底端;
32.升降板,所述升降板安装于所述转臂安装槽内,所述转臂抵设升降板顶端设置;
33.压块,所述压块安装于所述压块固定槽内,所述压块固定连接于所述升降板底端;
34.压板安装室,所述压板安装室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座内,所述压板安装室位于所述压块固定槽下方;
35.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一端与压块底端连接,所述连接杆另一端伸入压板安装室内;
36.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设于所述压块固定槽内,所述第二弹簧套设于所述连接杆上,所述第二弹簧一端与所述压块连接,所述第二弹簧另一端与所述压块固定槽槽底端连接;
37.压板,所述压板安装于所述压板安装室内,所述压板以连接杆连接;
38.气囊安装槽,所述气囊安装槽呈环状开设于所述压板安装室内底部;
39.环形气囊,所述环形气囊安装于所述气囊安装槽内;
40.气囊伸出通道,两个所述气囊伸出通道对向开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座侧端,所述气囊伸出通道连通于气囊安装槽内;
41.卡杆安装通道,所述卡杆安装通道连通于第一安装槽和支撑杆安装槽之间,所述卡杆安装通道与气囊伸出通道同心设置;
42.卡杆,所述卡杆安装于所述卡杆安装通道内,所述卡杆一端靠近气囊伸出通道设置;
43.卡口,所述卡口开设于所述支撑杆上,所述卡杆另一端伸入卡口内;
44.滑槽,所述滑槽开设于所述卡杆安装通道内壁上;
45.滑块,所述滑块滑动连接于滑槽内,所述滑块与卡杆固定连接;
46.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设于所述滑槽内,所述第三弹簧一端与所述滑块连接,所述第三弹簧另一端与所述滑槽内壁连接;
47.束带,所述束带连接于两个所述转臂之间,所述束带位于所述横板上方;
48.卡板,所述卡板安装于所述转臂远离复位转轴端,所述卡板与转臂呈垂直分布。
49.优选的,所述卡板内侧安装有轮毂清洗机构,所述轮毂清洗机构包括:
50.清洗座,所述清洗座安装于所述卡板内侧;
51.清洗槽,所述清洗槽开设于所述清洗座远离卡板端;
52.环形槽,所述环形槽以清洗槽为中心开设于所述清洗座远离卡板端;
53.环形抵块,所述环形抵块安装于所述环形槽内;
54.转环安装室,所述转环安装室以清洗槽为中心开设于所述清洗座内;
55.转环,所述转环安装于所述转环安装室内;
56.斜槽,两个所述斜槽对称式开设于所述转环内圈;
57.顶杆,所述顶杆一端伸入环形槽内,并与所述环形抵块连接,所述顶杆另一端伸入所述转环安装室内,并位于所述转环内圈;
58.连接块,所述连接块滑动连接于所述斜槽内,所述连接块与所述顶杆另一端连接;
59.转盘安装室,所述转盘安装室开设于所述清洗座内,所述转盘安装室位于所述清洗槽靠近卡板端;
60.限位转盘,所述限位转盘通过限位转轴安装于所述转盘安装室内,所述限位转轴上套设有卷簧;
61.升降转盘,所述升降转盘安装于所述转盘安装室内,所述升降转盘靠近清洗槽设置;
62.清扫盘,所述清扫盘安装于所述清洗槽内;
63.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一端伸入清洗槽内,并与所述清扫盘连接,所述支撑杆另一端伸入转盘安装室内,并与所述升降转盘连接;
64.拨杆,两个所述拨杆以限位转轴为中心对称安装于所述限位转盘靠近升降转盘端;
65.拨槽,两个所述拨槽以支撑杆为中心对称开设于所述升降转盘上,所述拨槽槽底端呈倾斜式设置,所述拨杆伸入拨槽内;
66.连接绳,所述连接绳一端伸入转环安装室内,并饶设于所述转环外圈,所述连接绳另一端伸入转盘安装室内,并饶设于所述限位转盘上。
附图说明
6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68.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69.图2为本发明中停车梯结构示意图;
70.图3为本发明中车辆存取装置结构示意图;
71.图4为本发明中车辆存放平台俯视图;
72.图5为本发明中车辆存放平台剖视图;
73.图6为图5中标号a放大图;
74.图7为本发明中转环立体图。
75.图中:1.库体;2.停车平台;3.存放车位;4.车辆存取装置;5.停车梯;11.基台;12.第三输送平台;13.横板;14.第一安装槽;15.第一安装座;16.支撑杆安装槽;17.支撑杆;18.第一弹簧;19.转臂安装槽;10.转臂;21.复位扭簧;22.压块固定槽;23.升降板;24.压
块;25.压板安装室;26.连接杆;27.第二弹簧;28.压板;29.环形气囊;20.卡杆;31.卡口;32.卡板;33.清洗座;34.清洗槽;35.环形抵块;36.转环安装室;37.转环;38.斜槽;39.顶杆;30.连接块;41.行走轨道;42.行走座;43.90度旋转台;44.第二输送平台;45.转盘安装室;46.限位转盘;47.升降转盘;48.清扫盘;49.支撑杆;40.拨杆;51.垂直升降梯;52.旋转输送平台;53.拨槽;54.连接绳。
具体实施方式
76.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77.实施例
78.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79.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串列升降纵走智能停车设备,包括:
80.库体1;
81.停车平台2,若干个所述停车平台2自上而下安装于所述库体1内,所述停车平台2上纵横分布有各存放车位3;
82.纵移平台,所述纵移平台位于所述库体1内,并位于其中两纵行所述存放车位3之间;
83.停车梯5,所述停车梯5安装于所述库体1内,并连通各所述纵移平台设置;
84.车辆存取装置4,所述车辆存取装置4安装于各所述停车平台2上,并位于各横行所述存放车位3的前端,所述车辆存取装置4用于将所述停车梯5和/或纵移平台上的车搬运到存放车位3内,或将所述存放车位3内的车辆搬运到停车梯5和/或纵移平台上。
85.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
86.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串列升降纵走智能停车设备,车主将车辆驶入停车梯5内,在停车梯5升降带动车辆输送到对应停车平台2后,车辆存取装置4将车辆自停车梯5内取出,并送入对应存放车位3内,每个存放车位3均配备有独有的rfid电子标签,车辆存取装置4上安装有rfid电子标签读取装置,车辆驶入停车梯5后,车主下车,系统自动分配闲置且适合车辆规格的存放车位3即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串列升降纵走智能停车设备,采用立体停车,大大节省了对面空间,解决了车辆合理存放的问题。
87.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串列升降纵走智能停车设备,采用立体停车,大大节省了对面空间,解决了车辆合理存放的问题,车主将车辆驶入进口处停车梯内,如果是停在除进口端两侧车位列的其他列车位上,由搬运器从进口的停车梯把车辆搬运到其存放的相应的停车梯内,其中搬运器采用现有立体车库常用的搬运器,在停车梯升降带动车辆输送到对应停车平台后,车辆存取装置将车辆自停车梯内取出,并送入对应存放车位内。
88.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停车梯5包括:
89.垂直升降梯51,所述垂直升降梯51安装于所述库体1内;
90.旋转输送平台52,所述旋转输送平台52安装于所述垂直升降梯51内,所述旋转输送平台52用于完成车辆存取装置4和垂直升降梯51之间车辆的搬运。
91.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92.垂直升降梯51工作,带动车辆升降,当垂直升降梯51运行到对应停车平台2后,旋转输送平台52进行90度转动,并将车辆输送到车辆存取装置4上,已完成后续的车辆存放。
93.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辆存取装置4包括:
94.行走轨道41,所述行走轨道41安装于所述停车平台2上;
95.行走座42,所述行走座42行走于所述行走轨道41上;
96.90度旋转台43,所述90度旋转台43安装于所述行走座42上;
97.第二输送平台44,所述第二输送平台44安装于所述90度旋转台43上。
98.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
99.行走座42在行走轨道41上运动,当第二输送平台44接到旋转输送平台52输送过来的车辆时,行走座42形走到对应存放车位3所在位置后,90度旋转台43进行90度转动,从而使第二输送平台44对接存放车位3后,第二输送平台44工作,将车辆送入存放车位3内。
10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存放车位3上安装有车辆存放平台。
101.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辆存放平台包括:
102.基台11,所述基台11安装于所述存放车位3上;
103.第三输送平台12,所述第三输送平台12安装于所述基台11上,所述第三输送平台12靠近车辆存取装置4设置。
104.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105.第三输送平台12接到第二输送你平台44输送过来的车辆后,送到基台11上。
106.如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辆存放平台还包括:
107.横板13,所述横板13安装于所述基台11上,所述横板13位于所述第三输送平台12远离车辆存取装置4端;
108.第一安装槽14,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槽14对称开设于所述基台11上;
109.第一安装座15,所述第一安装座15固定安装于第一安装槽14内,所述第一安装座15顶端伸出所述第一安装槽14槽口,并穿设横板13设置;
110.支撑杆安装槽16,两个所述支撑杆安装槽16以第一安装槽14为中心对称开设于所述基台11上;
111.支撑杆17,所述支撑杆17安装于所述支撑杆安装槽16内,所述支撑杆17以横板13底端连接;
112.第一弹簧18,所述第一弹簧18设于所述支撑杆安装槽16内,所述第一弹簧18一端与所述支撑杆17底端连接,所述第一弹簧18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杆安装槽16槽底连接;
113.转臂安装槽19,所述转臂安装槽19开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座15顶端;
114.转臂10,所述转臂10通过复位转轴安装于所述转臂安装槽19内,所述转臂10伸入转臂安装槽19端截面设为半圆状结构,所述复位转轴偏心安装于所述转臂10上;
115.复位扭簧21,所述复位扭簧21套设于所述复位转轴上,所述复位扭簧21一扭臂端与所述转臂安装槽19内壁连接,所述复位扭簧21另一扭臂端与所述转臂10连接;
116.压块固定槽22,所述压块固定槽22开设于所述转臂安装槽19槽底端;
117.升降板23,所述升降板23安装于所述转臂安装槽19内,所述转臂10抵设升降板23顶端设置;
118.压块24,所述压块24安装于所述压块固定槽22内,所述压块24固定连接于所述升
降板23底端;
119.压板安装室25,所述压板安装室25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座15内,所述压板安装室25位于所述压块固定槽22下方;
120.连接杆26,所述连接杆26一端与压块24底端连接,所述连接杆26另一端伸入压板安装室25内;
121.第二弹簧27,所述第二弹簧27设于所述压块固定槽22内,所述第二弹簧27套设于所述连接杆26上,所述第二弹簧27一端与所述压块24连接,所述第二弹簧27另一端与所述压块固定槽22槽底端连接;
122.压板28,所述压板28安装于所述压板安装室25内,所述压板28以连接杆26连接;
123.气囊安装槽,所述气囊安装槽呈环状开设于所述压板安装室25内底部;
124.环形气囊29,所述环形气囊29安装于所述气囊安装槽内;
125.气囊伸出通道,两个所述气囊伸出通道对向开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座15侧端,所述气囊伸出通道连通于气囊安装槽内;
126.卡杆安装通道,所述卡杆安装通道连通于第一安装槽14和支撑杆安装槽16之间,所述卡杆安装通道与气囊伸出通道同心设置;
127.卡杆20,所述卡杆20安装于所述卡杆安装通道内,所述卡杆20一端靠近气囊伸出通道设置;
128.卡口31,所述卡口31开设于所述支撑杆17上,所述卡杆20另一端伸入卡口31内;
129.滑槽,所述滑槽开设于所述卡杆安装通道内壁上;
130.滑块,所述滑块滑动连接于滑槽内,所述滑块与卡杆20固定连接;
131.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设于所述滑槽内,所述第三弹簧一端与所述滑块连接,所述第三弹簧另一端与所述滑槽内壁连接;
132.束带,所述束带连接于两个所述转臂10之间,所述束带位于所述横板13上方;
133.卡板32,所述卡板32安装于所述转臂10远离复位转轴端,所述卡板32与转臂10呈垂直分布。
134.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
135.第三输送平台12将车辆送入基台11上后,此时,车头朝向车辆存取装置4,车后轮按压在束带上,车身自重压动横板13,第一弹簧18收缩,支撑杆17收入支撑杆安装槽16内,横板13下降,并解除对转臂10的限位,束带拉动连接于束带两端的转臂10向内翻转,复位扭簧21受力,转臂10带动卡板32向内翻转,从而抵住车后轮,进而完成车后轮的固定,转臂10翻转时,由于复位转轴偏心安装于转臂10上,从而使转臂10翻转时,转臂10按压位于转臂安装槽19内的升降板23,升降板23带动压块24收入压块固定槽22内,第二弹簧27收缩,压块24通过连接杆26带动压板28在压板安装室25内下降,压板28挤压环形气囊29,环形气囊29自气囊伸出通道伸出,从而抵住卡杆20,卡杆20伸入卡口31内,从而完成卡杆20对支撑杆17的固定。
136.如图6、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板32内侧安装有轮毂清洗机构,所述轮毂清洗机构包括:
137.清洗座33,所述清洗座33安装于所述卡板32内侧;
138.清洗槽34,所述清洗槽34开设于所述清洗座33远离卡板32端;
139.环形槽,所述环形槽以清洗槽34为中心开设于所述清洗座33远离卡板32端;
140.环形抵块35,所述环形抵块35安装于所述环形槽内;
141.转环安装室36,所述转环安装室36以清洗槽34为中心开设于所述清洗座33内;
142.转环37,所述转环37安装于所述转环安装室36内;
143.斜槽38,两个所述斜槽38对称式开设于所述转环37内圈;
144.顶杆39,所述顶杆39一端伸入环形槽内,并与所述环形抵块35连接,所述顶杆39另一端伸入所述转环安装室36内,并位于所述转环37内圈;
145.连接块30,所述连接块30滑动连接于所述斜槽38内,所述连接块30与所述顶杆39另一端连接;
146.转盘安装室45,所述转盘安装室45开设于所述清洗座33内,所述转盘安装室45位于所述清洗槽34靠近卡板32端;
147.限位转盘46,所述限位转盘46通过限位转轴安装于所述转盘安装室45内,所述限位转轴上套设有卷簧;
148.升降转盘47,所述升降转盘47安装于所述转盘安装室45内,所述升降转盘47靠近清洗槽34设置;
149.清扫盘48,所述清扫盘48安装于所述清洗槽34内;
150.支撑杆49,所述支撑杆49一端伸入清洗槽34内,并与所述清扫盘48连接,所述支撑杆49另一端伸入转盘安装室45内,并与所述升降转盘47连接;
151.拨杆40,两个所述拨杆40以限位转轴为中心对称安装于所述限位转盘46靠近升降转盘47端;
152.拨槽53,两个所述拨槽53以支撑杆49为中心对称开设于所述升降转盘47上,所述拨槽53槽底端呈倾斜式设置,所述拨杆40伸入拨槽53内;
153.连接绳54,所述连接绳54一端伸入转环安装室36内,并饶设于所述转环37外圈,所述连接绳54另一端伸入转盘安装室45内,并饶设于所述限位转盘46上。
154.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
155.卡板32向内翻转时,环形抵块35抵住车胎,环形抵块35进入环形槽内,并带动与环形抵块35连接的顶杆39伸入转环安装室36内,顶块39带动连接块30在斜槽38内滑动,从而带动转环37转动,转环37拉动连接绳54,从而带动限位转盘46以限位转轴为中心转动,卷簧受力,限位转盘46带动拨杆40在拨槽53内运动,初始状态时,拨杆40位于拨槽53槽底低位端,当拨杆40运动到拨槽53槽底高位端时,将升降转盘47向远离限位转盘46方向抵出,同时带动升降转盘47转动,升降转盘47通过支撑杆49带动清扫盘48在清洗槽34内向清洗槽34槽口位置运动的同时,带动清扫盘48转动,清扫盘48字清洗槽34槽口伸出,并对轮毂进行清扫除灰。
156.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