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浇筑辅助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对拉螺栓用的防渗水性能优良的套管。
背景技术:2.在进行模板浇筑混凝土时,对拉螺栓是常用的模板定位紧固部件。常用的对拉螺栓有两种,一种是浇筑后全部栓体或者部分栓体留在墙体中的,另一种是带有套管的,这种对拉螺栓可回收利用,但是套管会留在墙体中,待螺栓抽出之后,再对套管的内孔进行封堵。
3.对拉螺栓的套管通常是塑料管材质,留在墙体中的套管其外壁与混凝土的结合力较差,随着建筑物使用的时间变长,其外壁与混凝土之间容易出现缝隙,在连续阴雨天气或者是在墙体长期接触水的使用状况下,十分容易造成渗水。即使现有技术为了改善渗水问题而在套管中部设置了挡水片,其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渗水问题。
4.基于上述缺陷,提出一种防渗水的对拉螺栓用套管。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防渗水效果优异的对拉螺栓套管,以解决现有技术对拉螺栓套管防渗水效果不好的技术问题。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对拉螺栓用防渗水套管,包括管体、阻水肋、环形挡水片;所述环形挡水片在管体中部外壁上设置,将管体分成左右两侧;所述阻水肋有多条,分别从环形挡水片与管体相接的位置向管体两侧的端部方向螺旋延伸,同一侧管体上的阻水肋之间彼此交错;环形挡水片的高度高于阻水肋的高度。
7.通过工程实践总结发现,造成套管与混凝土接触界面渗水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套管通常为塑料材质,其外壁比较光滑,套管与混凝土的有效接触面积比较小,二者的结合力也比较弱,容易造成二者结合面的脱离,导致渗水。
8.本实用新型基于以上见解,对现有的套管外壁进行改进,设置了分别从环形挡水片与管体相接的位置向管体两侧的端部方向螺旋延伸的挡水肋,使得套管外壁表观上不光滑,进而增加了混凝土与套管外壁的结合的面积,增大二者的结合力,提高了防渗水的能力;通过设置同一侧管体上的阻水肋之间彼此交错,这样,在管体的外壁上形成了若干个闭合区域,混凝土填充到闭合区域中,即使端部出现渗水,由于闭合区域的存在,渗入的水通过带有曲折边缘的闭合区域的几率很低,水渗透墙体的概率大大降低,并且由于混凝土浇筑到了上述闭合区域中,混凝土对管壁的结合力相比于光滑管壁表面大大增加,进一步增大了二者的结合力,有效确保了套管的防渗水能力;为了保证现有设计中环形挡水片的挡水效果,设计环形挡水片的高度高于阻水肋的高度。
9.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方案,要求同一侧的阻水肋覆盖的面积不超过该侧管体表面积的50%;覆盖面积过大,阻水肋的上表面成为套管与混凝土连接的主要界面,混凝土对于闭
合区域的填充不够充分,不利于确保最佳的防渗水效果,而覆盖面积太小,则闭合区域减少,不利于发挥最佳的防渗水效果,优选覆盖面积为10
‑
40%。
10.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防渗水套管还包括环形阻水片,环形阻水片设置在管体的两个端部且与阻水肋相连接,环形阻水片与阻水肋高度相同。环形阻水片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为阻水肋提供一个整体的端部,降低水从端部渗入的风险,二是在混凝土浇筑时,传统套管与模板接触的面积很小,容易在端部漏浆,环形阻水片增大了套管端部与模板的接触面积,大大降低了漏浆的风险。
11.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效果:
12.本实用新型对现有的套管外壁进行改进,设置了分别从环形挡水片与管体相接的位置向管体两侧的端部方向螺旋延伸的挡水肋,使得套管外壁表观上不光滑,进而增加了混凝土与套管外壁的结合的面积,增大二者的结合力,提高了防渗水的能力;通过设置同一侧管体上的阻水肋之间彼此交错,这样,在管体的外壁上形成了若干个闭合区域,混凝土填充到闭合区域中,即使端部出现渗水,由于闭合区域的存在,渗入的水通过带有曲折边缘的闭合区域的几率很低,水渗透墙体的概率大大降低,并且由于混凝土浇筑到了上述闭合区域中,混凝土对管壁的结合力相比于光滑管壁表面大大增加,进一步增大了二者的结合力,有效确保了套管的防渗水能力;为了保证现有设计中环形挡水片的挡水效果,设计环形挡水片的高度高于阻水肋的高度。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防渗水套管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图1的防渗水套管在混凝土浇筑时的示意图;
16.图3为图1的防渗水套管在混凝土墙体中的示意图。
17.附图标记:
[0018]1‑
防渗水套管;2
‑
管体;3
‑
环形挡水片;4
‑
阻水肋;5
‑
环形阻水片;6
‑
对拉螺栓;7
‑
螺母;8
‑
模板;9
‑
混凝土。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20]
实施例1
[002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对拉螺栓的防渗水套管1,包括管体2、阻水肋4、环形挡水片3;所述环形挡水片3在管体2中部外壁上设置,将管体2分成左右两侧;所述
阻水肋4在管体2的左右两侧各有两条,阻水肋4分别从环形挡水片3与管体2相接的位置向管体2两侧的端部方向螺旋延伸,同一侧管体上的两条阻水肋4之间彼此交错;环形挡水片3的高度高于阻水肋4的高度;所述防渗水套管1还包括环形阻水片5,环形阻水片5设置在管体2的两个端部且与阻水肋4相连接,环形阻水片5与阻水肋4的高度相同。
[0022]
本实施例的管体2、环形挡水片3、阻水肋4、环形阻水片5均采用pvc材质通过一体注塑成型获得防渗水套管1。
[0023]
本实施例的防渗水套管1长度为25cm,配合25cm厚度的混凝土墙体使用,防渗水套管1的管体2的内直径为30mm,壁厚为5mm,长度为25cm,外直径为40mm;环形挡水片3的宽度为5mm,其外直径为80mm,即高出管体2的外壁20mm;阻水肋4的宽度为5mm,高度为8mm,同一侧的两根阻水肋4与环形挡水片3连接的位置在管体2的同一条直径上,两根阻水肋4均绕管体2表面2.5圈;环形阻水片5分别设置在管体2的两端,其外直径56mm,宽度为5mm,环形阻水片5与阻水肋4高度相同。
[0024]
以半侧管体为例,其外表面积约为(125
‑5‑
2.5)
×
3.14
×
40=14758mm2。
[0025]
半侧管体上的阻水肋为2.5圈,则其螺距为(125
‑5‑
2.5)/2.5=47mm,阻水肋的外直径为56mm,则其单圈的肋缘长度约为((56
×
3.14)2+472)
1/2
=182mm,则半侧管体的阻水肋覆盖的面积约为2.5
×
182
×
5=2275mm2,其覆盖管体表面积的比例约为15.4%。
[0026]
使用时,如图2所示,首先根据墙体宽度进行模板8的支护与固定,在模板8外围设置木龙骨、脚手架等对模板8进行支护,然后在两块模板8之间对准螺栓孔的位置放入防渗水套管1,将对拉螺栓6从一侧模板8的螺栓孔穿入,穿过防渗水套管1,从另一侧模板8的螺栓孔穿出,对拉螺栓6通过螺母7将模板8预紧,此时,环形阻水片5的外侧与模板8贴合,可以在浇筑时防止漏浆,之后浇筑混凝土9。
[0027]
浇筑固化完成后,将脚手架、木龙骨、对拉螺栓、螺母、模板等拆下。如图3所示,混凝土9将包裹防渗水套管1外侧,即包裹阻水肋4、相互交错的阻水肋4所围成的闭合区域和管体2未被覆盖的外表面、环形阻水片5的一部分表面、环形挡水片3。
[0028]
本实用新型对现有的套管外壁进行改进,设置了分别从环形挡水片与管体相接的位置向管体两侧的端部方向螺旋延伸的挡水肋,使得套管外壁表观上不光滑,进而增加了混凝土与套管外壁的结合的面积,增大二者的结合力,提高了防渗水的能力;通过设置同一侧管体上的阻水肋之间彼此交错,这样,在管体的外壁上形成了若干个闭合区域,混凝土填充到闭合区域中,即使端部出现渗水,由于闭合区域的存在,渗入的水通过带有曲折边缘的闭合区域的几率很低,水渗透墙体的概率大大降低,并且由于混凝土浇筑到了上述闭合区域中,混凝土对管壁的结合力相比于光滑管壁表面大大增加,进一步增大了二者的结合力,有效确保了套管的防渗水能力;为了保证现有设计中环形挡水片的挡水效果,设计环形挡水片的高度高于阻水肋的高度。
[0029]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