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泡陶瓷饰面板下沉背筋系统。
背景技术:2.建筑幕墙是由面板与支承结构共同组成,附着在主体墙面上,自身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以撑起装饰面板。普通的干挂式装饰幕墙,一般采用固定在主体墙面上的角铁,结合金属制作的角码,将装饰用的幕墙面板顺次固定,形成装饰幕墙。
3.还有的幕墙连接件运用背栓式连接件,通过无应力螺栓将挂件锚固在板材背面,或在板材出厂时预固定好挂件,然后将与挂件相配合的扣件螺栓固定在龙骨架上,然后通过将挂件挂合于扣件,从而将板材挂合于龙骨架。
4.例如,公开号为cn106592838b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背筋装饰板干挂系统”,利用多个上连接件和多个下连接件与龙骨相连,实现装饰板的挂装。其中,背筋通过由c字形扣件和l型扣件组成的组合件固定在装饰板背面,而c字形扣件通过抽芯铆钉固定在装饰板背面。
5.但是,上述专利还存在以下问题:安装c字形扣件时是将抽芯铆钉贯穿装饰板进行固定,该种安装方式对于厚度在2mm~4mm金属薄板或者水泥纤维板等比较适合,但是对于厚度在20mm以上,甚至40mm~50mm的发泡陶瓷板等高厚度装饰板而言,安装时所需的抽芯铆钉长度较长,材料成本明显增加,而且在装饰板上打较深的孔容易导致板材受到应力出现板材裂开的问题;运输时为了提高稳定性,通常是将背筋和饰面板分开装运,然后在施工现场再进行临时装配,增加了运输成本,而且现场安装也增加了额外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泡陶瓷饰面板下沉背筋系统,以解决现有饰面板安装好连接件后储存和运输占用空间大,稳定性差的问题。
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8.发泡陶瓷饰面板下沉背筋系统,包括开设于饰面板背面上的一条以上的沉槽,背筋固定连接于沉槽中。
9.本方案原理:通过在饰面板上开设沉槽,再将背筋预设在沉槽中,使背筋与饰面板构成整体结构,便于整体储存和运输,能够有效的节省空间,降低运输、储存成本。并且,由于背筋嵌在沉槽中,使装有背筋的饰面板在外观上也是平整的板材结构,所以堆叠饰面板时能够整齐稳定的进行堆叠,各饰面板不会出现受力不均而产生破裂的问题,提升储存和运输的稳定性。
10.并且,饰面板背面开设有沉槽,沉槽底面与饰面板装饰面之间的距离小于饰面板整体的厚度,所以固定件需要从沉槽处穿透饰面板时,固定件的穿透厚度小于饰面板整体的厚度,减小了固定件的穿透难度,节约的材料成本,而且穿透厚度减小能够降低饰面板受
到应力出现板材裂开的概率,更便于安装背筋。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意图;
1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图;
1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转接件的剖视图;
1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具有连接部的示意图;
15.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两块饰面板相接的示意图;
16.图6为实施例中转接件位于沉槽两端的示意图;
17.图7为实施例中转接件位于沉槽中部的示意图。
18.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饰面板1、背筋2、安装孔3、转接件4、连接部5。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20.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实施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附图中,将相同的附图标记赋予基本上具有相同或类似结构和功能的组成部分,并且将省略关于它们的重复描述。术语“依次包括a、b、c等”仅指示所包括的部件a、b、c等的排列顺序,并不排除在a和b之间和/或b和c之间包括其它部件的可能性。“第一”及其变体的描述仅仅是为了区分各部件,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部件”可以写为“第二部件”等。
21.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
22.下面,参照图1-图7,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2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泡陶瓷饰面板下沉背筋系统,包括开设于饰面板1背面上的一条以上的沉槽,背筋2固定连接于沉槽中。
24.具体地,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每个饰面板1背面上均开设有两条沉槽,可以理解的是,沉槽的数量还可以是更多。其中,每条沉槽均为贯穿饰面板1两侧的通槽,便于背筋2安装,且利于背筋2两端伸出沉槽设置锚固件。
25.参见图2,沉槽整体为内大外小的梯形槽,而背筋2横截面为与沉槽适配的梯形,使背筋2位于沉槽中时背筋2外壁与沉槽内壁紧密贴合,且背筋2上表面也与饰面板1背面平齐。通过将沉槽以及背筋2设置为梯形结构,可使背筋2卡合在沉槽中,对背筋2向外的运动进行了限位。对于该种梯形结构,装配时,将背筋2从沉槽的两端嵌入即可。可以理解的是,沉槽还可以为其他可对背筋2进行限位的槽体,例如“t”型槽、燕尾槽等,当然沉槽可以为普通的方形槽。
26.参见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沉槽内还设置有转接件4,在沉槽为梯形槽的前提下,转接件4也为与通槽适配的梯形件,使转接件4位于沉槽内时其外壁与沉槽内壁紧密贴合。转接件4上还开设有用于容纳背筋2的容纳槽,容纳槽也为梯形槽,同样的,背筋2横截面为与容纳槽适配的梯形,可使背筋2卡合在容纳槽中,对背筋2向外的运动进行了限位。
27.通过在沉槽和背筋2之间设置转接件4,可以进一步增强系统整体的强度,而且可
以避免背筋2直接与饰面板1硬接触,避免安装时背筋2边角与饰面板1产生磕碰。其中,为了节省施工成本,转接件4长度可以进行相应的改变,例如,参见图7,转接件4长度小于沉槽的长度,并将其设置在沉槽的中部;参见图6,转接件4分为两段,两段转接件4分别位于沉槽的两端,相比于通长转接件4本结构节省了转接件4的材料,施工成本更低。
28.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沉槽内设置有转接件4的前提下,沉槽的形状还可以为其他,例如,沉槽可以为普通的条形槽,此种结构下,将转接件4固定在沉槽内后通过容纳槽仍然可以达到对背筋2进行限位的目的。
29.参见图1-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背筋2内部中空,背筋2远离沉槽的一侧开设有多个与背筋2内部连通的安装孔3,背筋2内侧与安装孔3相对的位置处与饰面板1连接有固定结构。固定结构为抽芯铆钉或螺栓螺母组件,本实施例中,固定结构优选为抽芯铆钉。饰面板1和转接件4正对安装孔3的位置处开设有供抽芯铆钉穿过的通孔,安装时,用抽芯铆钉进行锚固,同时辅以粘胶,让背筋2与饰面板1无缝连接。为了减少背筋2的下沉深度,增强发泡陶瓷饰面板1的强度,改变背筋结构,本实施例中抽芯铆钉进行锚固,用最小的穿透厚度即可保证饰面板1较佳的强度。
30.参见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背筋2两端至少有一端设有伸出沉槽的连接部5,连接部5用于与建筑结构固定相连,连接部5通过铆钉、紧定螺丝等固定件与龙骨或者建筑墙体等建筑结构固定连接。
31.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5为开设于背筋2端部的楔形结构,在楔形结构的楔形面上用铆钉、紧定螺丝等固定件与龙骨进行固定连接,减小连接距离。
32.参见图5,相邻饰面板1之间沉槽相互错开,避免安装时相邻饰面板1之间的连接板产生干涉。安装时,利用连接部5与龙骨进行锚固,并在两块饰面板1之间的间隙中填充粘胶,加强稳定性的同时美化饰面板1的外观。
33.本方案原理:通过在饰面板1上开设沉槽,再将背筋2预设在沉槽中,使背筋2与饰面板1构成整体结构,便于整体储存和运输,能够有效的节省空间,降低运输、储存成本。并且,由于背筋2嵌在沉槽中,使装有背筋2的饰面板1在外观上也是平整的板材结构,所以堆叠饰面板1时能够整齐稳定的进行堆叠,各饰面板1不会出现受力不均而产生破裂的问题,提升储存和运输的稳定性。
34.并且,饰面板1背面开设有沉槽,沉槽底面与饰面板1装饰面之间的距离小于饰面板1整体的厚度,所以固定件需要从沉槽处穿透饰面板1时,固定件的穿透厚度小于饰面板1整体的厚度,减小了固定件的穿透难度,节约的材料成本,而且穿透厚度减小能够降低饰面板1受到应力出现板材裂开的概率,更便于安装背筋2。
35.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