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幕墙空气循环开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47756发布日期:2021-12-01 13:37阅读:8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层幕墙空气循环开闭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幕墙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层幕墙空气循环开闭系统。


背景技术:

2.双层幕墙又称热通道幕墙、呼吸式幕墙、通风式幕墙、节能幕墙等。由内外两层立面构造组成,形成一个室内外之间的空气缓冲层。外层可由明框、隐框或点支式幕墙构成。内层可由明框、隐框幕墙、或具有开启扇和检修通道的门窗组成。也可以在一个独立支承结构的两侧设置玻璃面层,形成空间距离较小的双层立面构造。
3.目前大多双层幕墙为固定结构,无法根据需要进行开闭,室内外的空气无法流通。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目前的双层幕墙隔绝了室内外的空气流通,会使室内的空气越来越浑浊,同时氧气含量减少,影响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方便室内外空气的流通,本技术提供一种双层幕墙空气循环开闭系统。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双层幕墙空气循环开闭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双层幕墙空气循环开闭系统,包括幕墙框架、设置在幕墙框架一侧的外幕墙、设置在幕墙框架另一侧的内幕墙,所述外幕墙上开设通风槽,所述幕墙框架的侧壁上滑动连接通风板,所述通风板竖直设置,所述通风板沿竖直方向滑动,所述通风板滑动至最高处时覆盖通风槽,所述幕墙框架上设有驱动通风板滑动的驱动组件,所述内幕墙的一侧与幕墙框架铰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室内外空气不需要流通时,通风板对通风槽进行密封覆盖,室内外空气需要流通时,打开内幕墙,驱动组件带动通风板滑动打开,使通风板与通风槽之间留有供空气流过的间隙,方便室内外的空气得以流通,提升人体工作和生活的舒适性。
9.可选的,所述幕墙框架呈框形设置,所述幕墙框架两个竖直的侧壁上均设有滑块,所述滑块竖直设置,所述通风板长度方向的两端开设滑槽,所述滑块与滑槽插接配合,所述驱动组件位于通风板的底部。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组件驱动通风板沿滑块滑动,控制通风板滑动打开,在滑动的过程中,滑块和滑槽的配合具有导向和限位的作用,减小通风板在滑动过程中产生偏移的可能性。
11.可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通风板下方的两个气缸,两个所述气缸分别设置在幕墙框架两个竖直的侧壁上,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与通风板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气缸的活塞杆沿竖直方向运动。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缸工作时,气缸的活塞杆伸缩带动通风板上下滑动,使通风板打开,同时气缸具有自锁功能,在通风板不需要移动时,可减小通风板受空气影响产生运动的可能性。
13.可选的,所述通风板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转动设有滚轮,所述滚轮沿竖直方向设有多个,所述滚轮的轴线水平设置,所述滚轮与幕墙框架的侧壁抵触。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滚轮使通风板与幕墙框架之间的滑动连接变为滚动连接,减小通风板上下滑动的摩擦力,使通风板的滑动更加顺畅。
15.可选的,所述通风板的底部水平设有推板,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与推板固定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推板增大气缸的活塞杆与通风板之间的接触面积,使通风板受力更加均匀。
17.可选的,所述幕墙框架顶部的侧壁上开设限位槽,所述通风板的顶部与限位槽插接配合。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风板关闭合时,通风板的顶部插入限位槽内部,对通风板与幕墙框架的连接处进行密封,减小通风板与幕墙框架的连接处漏风的可能性。
19.可选的,所述通风板靠近外幕墙的一侧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与通风板平行设置,所述挡板与通风板之间设有若干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挡板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通风板连接,所述挡板与通风槽插接配合,所述挡板的底部设有导向斜面,所述导向斜面靠近外幕墙的一侧高于另一侧。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通风板关闭时,挡板在弹簧弹力在作用下插入通风槽内部,对通风槽进行密封,进一步提升外幕墙的密封性。
21.可选的,所述挡板远离通风板的一侧与外幕墙远离幕墙框架的一侧齐平。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挡板使外幕墙的表面更加平整,提升外幕墙表面的整洁度和美观度。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在幕墙框架上滑动设置通风板以及驱动组件,室内外空气需要流通时,打开内幕墙,利用驱动组件带动通风板滑动打开,达到方便室内外的空气进行循环流通的效果;
25.2.通过在通风板上转动设置滚轮,利用滚轮使通风板与幕墙框架之间的滑动连接变为滚动连接,减小通风板上下滑动的摩擦力,达到提升通风板的滑动顺畅度的效果。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体现滑块与滑槽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体现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幕墙框架;11、滑块;12、限位槽;2、外幕墙;21、通风槽;3、内幕墙;4、通风板;41、滑槽;42、滚轮;5、驱动组件;51、气缸;52、推板;6、挡板;61、弹簧;62、导向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双层幕墙空气循环开闭系统。参照图1和图2,一种双层幕墙空气循环开闭系统包括由室内向室外依次的内幕墙3、幕墙框架1和外幕墙2,幕墙框架1
呈方框形设置,外幕墙2固定设置在幕墙框架1的一侧,外幕墙2固定设置在幕墙框架1远离外幕墙2的一侧,内幕墙3的一侧与幕墙框架1铰接,在外幕墙2上开设通风槽21,在通风槽21处设置可开闭的通风板4。当需要室内外的空气进行流通时,打开内幕墙3,并控制通风板4开启,使室内外空气可以流通循环。
32.参照图1和图2,内幕墙3的一侧通过幕墙窗户的专业铰链与幕墙框架1铰接,并采用现有技术中购买的成品进行组装。通风槽21靠近位于外幕墙2的顶部位置,通风板4竖直设置,在幕墙框架1两个竖直的侧壁上均设有滑块11,滑块11沿竖直方向设置,滑块11与幕墙框架1的侧壁固定连接。通风板4长度方向的两端与幕墙框架1两个竖直的侧壁抵触,在通风板4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开设滑槽41,滑槽41位于通风板4厚度方向的中心处,滑槽41沿竖直方向开设,滑块11与滑槽41插接配合,使通风板4可沿着竖直方向滑动。
33.参照图1和图2,当通风板4滑动至最高处时,通风板4的顶部与幕墙框架1的侧壁抵触,同时通风板4对通风槽21进行覆盖,通风板4处于关闭状态。当通风板4从最高处向下滑动时,通风板4与通风槽21之间产生供空气流通的间隙,通风板4处于开启状态。为了方便通风板4的开闭,在幕墙框架1上设有驱动组件5,驱动组件5位于通风板4的底部。
34.参照图2,驱动组件5包括两个气缸51,两个气缸51分别固定设置在幕墙框架1两个竖直的侧壁上,在通风板4的底部固定连接推板52,推板52沿水平方向设置,气缸51的活塞杆与推板52的底部固定连接,两个气缸51的活塞杆沿竖直方向同步运动。当气缸51的活塞杆伸缩时,带动通风板4上下滑动,方便控制通风板4的开闭以及通风板4的开度。
35.参照图2,在通风板4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有滚轮42,滚轮42与通风板4转动连接,滚轮42的轴线沿垂直于通风板4表面的方向设置,滚轮42设有两组,两组滚轮42分别设置在滑槽41的两侧,每组滚轮42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多个滚轮42,本实施例以两个为例,滚轮42与幕墙框架1的侧壁抵触。当通风板4上下滑动时,滚轮42与幕墙框架1竖直的侧壁滚动配合,以减小通风板4上下滑动的阻力,使通风板4的开闭更顺畅。
36.参照图3,为了提升通风板4关闭时玻璃幕墙的密封性,在幕墙框架1靠近通风板4顶部的侧壁上开设限位槽12,限位槽12沿通风板4长度方向设置,通风板4关闭时,通风板4的顶部与限位槽12插接配合,对通风板4与幕墙框架1的连接处进行密封。
37.参照图3,在通风板4上设置挡板6,挡板6呈与通风槽21适配的方形设置,挡板6位于通风板4靠近外幕墙2的一侧,挡板6与通风板4平行设置。在挡板6朝向通风板4的一侧设有若干弹簧61,若干弹簧61沿挡板6四周均匀设置,弹簧61的一端与挡板6固定连接,弹簧61远离挡板6的一端与通风板4固定连接。挡板6与通风槽21插接配合,当通风板4关闭时,挡板6在弹簧61的弹力作用下插入通风槽21内部,进一步提升通风板4关闭时玻璃幕墙的密封性。同时,在通风板4关闭时,挡板6远离通风板4的一侧与外幕墙2远离幕墙框架1的一侧处于同一平面,有助于提升玻璃幕墙的美观度和整洁度。
38.参照图3,为了方便通风板4打开时挡板6自动滑出通风槽21,在挡板6的底部设置导向斜面62,导向斜面62靠近外幕墙2的一侧高于远离外幕墙2的一侧,同时通风槽21靠近导向斜面62的侧壁与导向斜面62平行设置,且与导向斜面62贴合。当通风板4下移打开时,导向斜面62对挡板6进行导向,使挡板6克服弹簧61弹力向靠近挡板6的方向运动,自动滑出通风槽21。
3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双层幕墙空气循环开闭系统的实施原理为:当室内外进行通风
循环时,先打开内幕墙3,两个气缸51的活塞杆同时收缩,通过推板52带动通风板4向下滑动,在通风板4下滑的过程中,挡板6在导向斜面62的作用下克服弹簧61弹力作用,向靠近挡板6的方向运动,在通风板4与通风槽21之间留有供空气流过的间隙,此时室内外的空气得以流通。
40.当室内外无需通风循环时,先关闭内幕墙3,两个气缸51的活塞杆同时伸张,带动通风板4向上滑动,直至通风板4插入限位槽12中,对通风槽21进行密封覆盖,同时挡板6插入通风槽21中。
4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