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抗震效果的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00774发布日期:2022-01-29 13:07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抗震效果的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抗震效果的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2.建筑结构是指在房屋建筑中,由各种构件(屋架、梁、板、柱等)组成的能够承受各种作用的体系。所谓作用是指能够引起体系产生内力和变形的各种因素,如荷载、地震、温度变化以及基础沉降等因素。
3.现有的建筑结构大部分都是以钢筋混凝土和砖为主体,为了提高建筑的抗震性,往往采用大量的建筑材料对建筑物进行加固处理。但是钢筋混凝土和砖组成的固定结构无法将震动产生的力分散,建筑物容易发生倾斜甚至坍塌。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建筑物容易发生倾斜甚至坍塌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抗震效果的建筑结构。
5.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抗震效果的建筑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具有抗震效果的建筑结构,包括下固定基座,下固定基座的内腔活动设有固定柱,固定柱的顶端设有横梁,所述下固定基座的顶端设有与横梁底端连接的第一弹簧,所述固定柱的底端设有用于将倾斜的固定柱复位的复位机构。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弹簧缓冲了竖直方向的震动力,当固定柱的位置发生倾斜时,复位机构将固定柱的位置进行复位,避免建筑物发生倾斜,该建筑结构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效果,避免建筑物发生倾斜甚至坍塌。
8.优选的,所述复位机构包括半球形底板,所述下固定基座的内底壁上开设有深度小于半球形底板高度的凹槽,所述半球形底板设于凹槽内,所述半球形底板的顶端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底端设有若干个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固定在下固定基座的内底壁上。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建筑物在受到震动时,固定柱发生倾斜使得半球形底板转动,第二弹簧发生弹性形变后将支撑板恢复成水平状态,从而使得固定柱恢复成竖直状态,避免建筑物发生倾斜。
10.优选的,所述下固定基座的侧壁上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设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与下固定基座的侧壁之间设有第三弹簧,所述支撑板靠近滑动块的侧壁上设有推板,所述推板倾斜向上设置。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柱受到震动时支撑板发生倾斜,推板推动滑动块朝向滑槽内部移动,第三弹簧发生形变分散震动力,第三弹簧恢复形变后将推板推至原处,从而避免建筑物发生倾斜。
12.优选的,所述推板上设有滚轮,所述滚轮设于推板靠近滑动块的侧壁上,所述滚轮与滑动块相抵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滚轮的设置减小了推板和滑动块之间的摩擦力,从而避免了摩擦较大对滑动块的移动造成影响。
14.优选的,所述下固定基座的侧壁上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与滑槽相通,所述滑块远离支撑板的一端固定设有卡块,所述卡块设于卡槽内。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块滑动设置在卡槽内可以避免滑动块从滑槽中脱落出来,从而有助于将倾斜的固定柱恢复到原位。
16.优选的,所述卡槽和滑槽的内壁上均设有垫片。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垫片的设置减少了滑动块与滑槽之间的摩擦力,减少了卡块和卡槽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使得滑动块和卡块的移动更加流畅。
18.优选的,所述支撑板的顶面上设有若干个半球形缓冲块,所述半球形缓冲块的平面端与支撑板的顶面相贴合,半球形缓冲块的弧面端与固定柱的底端相抵接。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半球形缓冲块的弧面端接收到震动力时,震动力朝向平面端分散,当震动力传输到支撑板时,震动力的大小已经减小,从而减小了震动力对建筑结构的损坏。
20.优选的,所述下固定基座内侧壁的顶端设有橡胶条。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条的设置避免了固定柱发生倾斜时固定柱碰到下固定基座的侧壁,从而确保固定柱和下固定基座不会因为震动发生碰撞,减小了固定柱和下固定基座损坏的情况发生。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第一弹簧缓冲了竖直方向的震动力,当固定柱的位置发生倾斜时,复位机构将固定柱的位置进行复位,避免建筑物发生倾斜,该建筑结构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效果,避免建筑物发生倾斜甚至坍塌;
24.2.固定柱受到震动时支撑板发生倾斜,推板推动滑动块朝向滑槽内部移动,第三弹簧发生形变分散震动力,第三弹簧恢复形变后将推板推至原处,从而避免建筑物发生倾斜。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具有抗震效果的建筑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2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具有抗震效果的建筑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27.图3是图2中a部的放大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下固定基座;2、固定柱;3、横梁;4、第一弹簧;5、复位机构;51、半球形底板;52、凹槽;53、支撑板;54、第二弹簧;6、滑槽;7、滑动块;8、第三弹簧;9、推板;10、滚轮;11、卡槽;12、卡块;13、垫片;14、半球形缓冲块;15、橡胶条。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具有抗震效果的建筑结构。
31.参照图1和图2,一种具有抗震效果的建筑结构包括下固定基座1、固定柱2和横梁3,横梁3固定设置在固定柱2的顶端,固定柱2竖直设置在下固定基座1的内腔内且固定柱2
与下固定基座1的内侧壁之间存在间隙。下固定基座1内侧壁的顶端设有橡胶条15,橡胶条15的设置避免了固定柱2发生倾斜与下固定基座1因为震动发生碰撞。下固定基座1的顶端设有若干个第一弹簧4,若干个第一弹簧4均匀分布在下固定基座1的顶壁上。第一弹簧4的一端与下固定基座1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一弹簧4的另一端与横梁3的底壁固定连接。
32.参照图1和图2,固定柱2的底端设有复位机构5,复位机构5包括半球形底板51和支撑板53,半球形底板51的平面端为顶端,半球形底板51的弧面端为底端,支撑板53固定设置在半球形底板51顶端。支撑板53的顶端固定设有若干个半球形缓冲块14,半球形缓冲块14的平面端与支撑板53的顶面相贴合,半球形缓冲块14的弧面端与固定柱2的底端相抵接。半球形缓冲块14的顶端为弧面端,当半球形缓冲块14的顶端受力时,由于半球形缓冲块14与固定柱2的接触面较小,弧面端的受力较大。半球形缓冲块14的底端为平面端,半球形缓冲块14与支撑板53之间的接触面较大,因此震动力在传输过程中会减弱,从而减少了支撑板53所承受的压力。
33.参照图1和图2,下固定基座1的内底壁上开设有凹槽52,该凹槽52的深度小于半球形底板51的高度。半球形底板51设于凹槽52内,且位于凹槽52内的半球形底板51与凹槽52的内壁相贴合。支撑板53的长度大于半球形底板51顶壁的直径,支撑板53延伸出半球形底板51的部分的底壁上固定设有四个第二弹簧54,四个第二弹簧54分别设置在支撑板53底壁的四条边上,且第二弹簧54设于对应边的中心处。第二弹簧54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支撑板53底壁上,第二弹簧54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下固定基座1的内底壁上。
34.在实施中,建筑物在受到震动时,固定柱2和支撑板53会发生倾斜,此时支撑板53倾斜方向的第二弹簧54会发生弹性形变,第二弹簧54发生弹性形变从而抵消了部分震动产生的力。当震动消失后,第二弹簧54恢复形变从而使得支撑板53恢复呈水平状态,此时固定柱2恢复成竖直状态,从而避免了建筑物发生倾斜。
35.参照图2和图3,支撑板53的侧壁上固定设有推板9,推板9倾斜设置且推板9靠近下固定基座1侧壁的一端高于推板9靠近支撑板53的一端。下固定基座1的侧壁上开设有滑槽6和卡槽11,滑槽6与卡槽11相通且卡槽11位于滑槽6远离支撑板53的一端。每块下固定基座1的侧壁上均设有两个滑槽6和两个卡槽11,两条滑槽6均水平设置。下固定基座1的侧壁上设有滑动块7,滑动块7呈u型,滑动块7的两块侧壁分别插入两个滑槽6内,且滑动块7滑动设置在滑槽6内。卡槽11内设有卡块12,卡块12固定连接在滑动块7伸进卡槽11的一端。卡槽11和滑槽6的内壁上均设有垫片13,垫片13减少了滑动块7与滑槽6之间的摩擦力,减少了卡块12和卡槽11之间的摩擦力。下固定基座1的侧壁上固定设有第三弹簧8,第三弹簧8设于两个滑槽6之间,第三弹簧8的一端与下固定基座1的侧壁固定连接,第三弹簧8的另一端与滑动块7固定连接。推板9远离支撑板53的一端固定设有滚轮10,滚轮10与滑动块7的侧壁相抵接。
36.在实施中,固定柱2受到震动时支撑板53发生倾斜,支撑板53上的推板9推动滑动块7朝向滑槽6内部移动,此时第三弹簧8发生弹性形变。第三弹簧8发生形变抵消了部分震动产生的力,较少了震动对建筑结构的损害。当震动结束时,第三弹簧8恢复形变并将推板9推至原处,从而避免建筑物发生倾斜。
3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具有抗震效果的建筑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发生震动时,第一弹簧4首先发生弹性形变抵消一部分震动产生的冲击力;固定柱2发生偏移使得支撑板53倾斜,第二弹簧54发生弹性形变抵消部分冲击力;支撑板53在倾斜时,支撑板53上的推板9推
动滑动块7移动,第三弹簧8发生弹性形变抵消部分横向的冲击力。该建筑结构包括多个弹性结构,可以对震动产生的冲击力进行缓冲,从而减少了建筑物容易发生倾斜甚至坍塌的情况发生。
3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