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伞形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00750发布日期:2022-09-03 04:31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一种伞形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户外遮阳遮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伞形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2.在日照太强及下雨天气时,在沙滩、公园、游乐场等户外景点或者是人员密集的地方通常会设有伞形建筑。伞形建筑用于给人们提供一个遮阳避雨的地方,通常一直固定在某个地方,需要使用伞形建筑遮阳时,将其打开。不需要使用时,将其收拢,以免在打开状态受风力作用受损。
3.但是,在现有技术中,伞形建筑存在以下缺陷:其一、市面上的伞形建筑灵活性较差,不能实现使用状态的切换。其二、平时用于室外遮阳的伞形建筑遮蔽空间比较小,不能为大型活动提供场所。其三、市面上的伞形建筑结构复杂,且长期暴露于室外会导致老化,维修起来较为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可以实现形态变化的伞形建筑结构,使伞形建筑根据使用需求的不同实现状态的切换,以满足多样化的使用需求,且具有灵活性强、遮蔽空间大、结构简单的特点。
5.具体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6.一种伞形建筑结构,包括主支撑件、副支撑件、固定柱、驱动件以及膜层;
7.所述膜层连接于所述主支撑件,
8.所述主支撑件的第一端可转动连接于所述驱动件的上端,用于使所述主支撑件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驱动件转动;
9.所述副支撑件的第一端可转动连接于所述主支撑件,所述副支撑件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固定柱;
10.所述驱动件可升降设置在所述固定柱上,用于所述驱动件上升时,使所述主支撑件的第一端上升,所述主支撑件的第二端和所述副支撑件的第一端相对于所述驱动件转动靠近;所述驱动件下降时,使所述主支撑件的第一端下降,所述主支撑件的第二端和所述副支撑件的第一端相对于所述驱动件打开。
11.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主支撑件包括第一主支撑杆和第二主支撑杆,所述第一主支撑杆和所述第二主支撑杆为一体成型或可拆卸连接。
12.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支撑杆和所述第二主支撑杆呈预设角度,所述预设角度位于90度至180度之间。
13.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主支撑件的第一端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驱动件的上端设有第一突起部,所述第一突起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可转动连接,用于使所述驱动件向上运动,所述主支撑件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驱动件转动靠近。
14.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副支撑件的第一端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副支撑件的
第二端设有第三连接部,
15.所述主支撑件的侧部设有第二突起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突起部可转动连接;
16.所述固定柱上套设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上设有第三突起部,所述第三突起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可转动连接,用于使所述主支撑件展开时,所述副支撑件相对展开,并支撑所述主支撑件,使所述主支撑件、所述副支撑件以及所述固定柱呈三角支撑结构。
17.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包括液压油缸、带传动螺杆的驱动电机或直线运动电机,用于通过外部设备控制所述驱动件运动。
18.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膜层覆盖于所述主支撑件的上方,用于使所述膜层展开时,所述膜层呈向上凸起的弧形穹顶。
19.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膜层位于所述主支撑件的下方,所述固定柱套设有定位环,所述膜层一端连接于所述主支撑件的第二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定位环,用于使所述膜层展开时,所述膜层呈向下凹陷的漏斗状。
20.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主支撑件的数量不少于三个,且所述副支撑件的数量与所述主支撑件的数量一致。
21.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突起部、所述第二突起部以及所述第三突起部的形状包括三角形、圆形、矩形或多边形。
22.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伞形建筑结构,包括主支撑件、副支撑件、固定柱、驱动件以及膜层。膜层连接于主支撑件。主支撑件的第一端可转动连接于驱动件的上端,用于使主支撑件的第二端相对于驱动件转动。副支撑件的第一端可转动连接于主支撑件,副支撑件的第二端连接于固定柱。驱动件可升降设置在固定柱上,用于驱动件上升时,使主支撑件的第一端上升,主支撑件的第二端和副支撑件的第一端相对于驱动件转动靠近;驱动件下降时,使主支撑件的第一端下降,主支撑件的第二端和副支撑件的第一端相对于驱动件打开。基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伞形建筑结构,通过主支撑件、副支撑件以及驱动件的配合,实现结构简单、灵活性强、状态可切换、使用便利的优点。
24.进一步的,在主支撑件的下方设置有膜层,实现伞形建筑收纳时,膜层不会飘散。
25.进一步的,通过液压油缸、带传动螺杆的驱动电机或直线运动电机作为驱动件,减去了人工收缩的麻烦,同时通过外部设备控制伞形建筑收缩与展开的程度,避免因伸展和收缩过渡对伞体造成伤害。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伞形建筑主视图;
2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伞形建筑展开状态示意图;
2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伞形建筑收纳状态示意图;
3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伞形建筑运动状态示意图。
31.附图标记:
32.1-主支撑件;2-副支撑件;3-固定柱;4-驱动件;
33.11-第一主支撑杆;12-第二主支撑杆;13-第一连接部;
34.21-副支撑杆;22-第二连接部;23-第三连接部;
35.31-固定环;32-定位环;
36.41-第一突起部;
37.111-第二突起部;
38.311-第三突起部;
39.5-膜层。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1.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伞形建筑结构,包括主支撑件1、副支撑件2、固定柱3、驱动件4以及膜层5。膜层5连接于主支撑件1。主支撑件1的第一端可转动连接于驱动件4的上端,用于使主支撑件1的第二端相对于驱动件4转动。副支撑件2的第一端可转动连接于主支撑件1,副支撑件2的第二端连接于固定柱3。驱动件4可升降设置在固定柱3上,用于驱动件4上升时,使主支撑件1的第一端上升,主支撑件1的第二端和副支撑件2的第一端相对于驱动件4转动靠近;驱动件4下降时,使主支撑件1的第一端下降,主支撑件1的第二端和副支撑件2的第一端相对于驱动件4打开。基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伞形建筑结构,通过主支撑件1、副支撑件2以及驱动件4的配合,实现结构简单、灵活性强、使用便利的优点。
42.如图1、2、3所示,主支撑件1包括第一主支撑杆11和第二主支撑杆12,第一主支撑杆11与第二主支撑杆12可拆卸连接或一体成型。
4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主支撑杆11和第二主支撑杆12一体成型。
44.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主支撑杆11和第二主支撑杆12通过螺钉、螺栓、插销等可拆卸连接。
45.其中,第一主支撑杆11和第二主支撑杆12呈预设角度,所述预设角度位于90度至180度之间。当预设角度等于180度时,第一主支撑杆11和第二主支撑杆12处于同一条水平线上。当预设角度等于90度时,第一主支撑杆11和第二主支撑杆12相对垂直。当预设角度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时,第一主支撑杆11和第二主支撑杆12不处于同一条水平线上,此时,更加便于水滴顺着主支撑件1滑落至地面。
46.如图1、2、3所示,主支撑件1的第一端设有第一连接部13,驱动件4的上端设有第一突起部41,第一突起部41与第一连接部13可转动连接,用于使驱动件4向上运动,主支撑件1向靠近固定柱3的方向收拢。第一突起部41与第一连接部13可转动连接,使主支撑件1可以相对于第一突起部41发生角度变化,从而实现主支撑件1相对于固定柱3的远离和收拢,从
而实现伞形建筑的展开和收纳。
47.如图1、2所示,副支撑件2的第一端设有第二连接部22,副支撑件2的第二端设有第三连接部23。主支撑件1的侧部设有第二突起部111,第二连接部22与第二突起部111可转动连接。固定柱3上套设有固定环31,固定环31上设有第三突起部311,第三突起部311与第三连接部23可转动连接,用于使主支撑件1展开时,副支撑件2相对展开,并支撑主支撑件1。
48.副支撑件2还包括位于第二连接部22和第三连接部23之间的副支撑杆21。具体地,当伞形建筑处于展开状态下,第一主支撑杆11、副支撑杆21以及固定柱3处于三角状态,从而使伞形建筑处于稳定的展开状态。
49.当伞形建筑处于收纳状态下,第一主支撑杆11、副支撑杆21靠近固定柱3。
50.在本实施例中,副支撑杆21的长度不小于第一主支撑杆11的长度,且不大于第二支撑杆的长度。
51.如图1所示,驱动件4包括液压油缸、带传动螺杆的驱动电机或直线运动电机,用于通过外部设备控制驱动件4运动。通过液压油缸、带传动螺杆的驱动电机或直线运动电机作为驱动件4,减去了人工收缩的麻烦,同时通过外部设备控制伞形建筑收缩与展开的程度,避免因伸展和收缩过渡对伞体造成伤害。
52.如图1-4所示,膜层5可以设置于主支撑件1的上方,也可以设置于主支撑件1的下方。膜层5用于实现遮雨遮阳的作用。
53.在一个实施例中,膜层5设置于主支撑件1的上方,膜层5连接于主支撑件1,用于使膜层5展开时,膜层5呈向上凸起的弧形穹顶。
54.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膜层5设置于主支撑件1的下方,固定柱3套设有定位环32,膜层5一端连接于主支撑件1的端部,另一端连接于定位环32,用于使膜层5展开时,膜层5呈向下凹陷的漏斗状。通过膜层5设置在主支撑件1的下方,实现当伞形建筑收纳时,膜层5被收纳于主支撑件1的内部,此时,在主支撑件1的固定作用下,膜层5不易随风吹散,结构更加稳定且美观。
55.如图1、2所示,伞形建筑的主支撑件1具有多个,具体地,主支撑件1的数量不少于六个,且副支撑件2的数量与主支撑件1的数量一致。
56.在本实施例中,主支撑件1的数量和副支撑件2的数量具有八个,具体地,设有八个第一连接部13、第一主支撑杆11、第二主支撑杆12、副支撑杆21、第二连接部22、第三连接部23;相对的,第一突起部41、第二突起部111以及第三突起部311的数量、位置分别与第一连接部13、第二连接部22以及第三连接部23相对应,使第一突起部41相对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3,第二突起部111相对连接于第二连接部22,第三突起部311相对连接于第三连接部23。
57.第一突起部41、第二突起部111以及第三突起部311的形状包括三角形、圆形、矩形或多边形。其中,多边形包括大于四条线段的图形。
5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突起部41、第二突起部111以及第三突起部311的形状为三角形。
59.如图1、2、4所示,伞形建筑的具体运动过程为:
60.驱动件4上升时,带动主支撑件1的第一端上升,主支撑件1的第二端和副支撑件2的第一端相对于驱动件4转动靠近;此时,主支撑件1、副支撑件2靠近固定柱3,从而使伞形建筑处于收纳状态。
61.驱动件4下降时,带动主支撑件1的第一端下降,主支撑件1的第二端和副支撑件2的第一端相对于驱动件4打开。此时,主支撑件1、副支撑件2以及固定柱3处于三角状态,从而使伞形建筑处于稳定的展开状态。
62.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优选实施场景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实用新型所必须的。
63.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场景中的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场景描述进行分布于实施场景的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位于不同于本实施场景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上述实施场景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
64.上述本实用新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场景的优劣。
6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