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0048]为了保证上层车位部110升降车辆时平稳安全,例如,请参阅图2,其为图1所示框架本体101的结构示意图,框架本体101包括若干立柱101a、若干横梁1lb以及若干纵梁1lc ;各横梁1lb平行设置,且每一横梁1lb连接至少二立柱1la ;各纵梁1lc垂直并固定于横梁101b。例如,框架本体101包括四立柱101a、二横梁1lb以及五纵梁101c。各纵梁1lc之间宽度相等,垂直并固定于两横梁1lb之间。因此,在各立柱101a、各横梁1lb和各纵梁1lc的支撑保护下,保证上层车位部110升降车辆时平稳安全。
[0049]请参阅图3,其为图1所示后排车架的下层承重框121的结构示意图,下层承重框121设置有横移机构123和纵移机构124。横移机构123包括横移电机123a,用于驱动下层承重框121沿横向导轨130移动。纵移机构124包括输送电机124a、导向轨道124b和输送链124c,纵移机构124用于驱动后排车架200的承重框上的载车板移动到前排车架100的下层车位部120。
[0050]请参阅图4,其为图1所示的后排车架的上层承重框112的结构示意图,由于上层承重框不需要沿横向导轨移动,故其没有设置横移机构,只设置有纵移机构124,由于该纵移机构124与后排车架的下层承重框121上的纵移机构124 —样,故此不再阐述。
[0051]请参阅图5,其为图1所示前后纵移机构150的结构示意图,前后纵移机构150包括前后纵移电机151、前后纵移输送链152、前后纵移链轮153和前后纵移传动轴154,前后纵移电机151连接前后纵移传动轴154,前后纵移传动轴154连接前后纵移输送链152,前后纵移输送链152与前后纵移链轮153连接,前后纵移链轮153驱动后排车架200的载车板移动到前排车架100的下层车位部120。
[0052]需要说明的是,前排车架100和排车架200各电机单独工作,互不干扰,组成完整的输送系统,保证各载车板在前排车架100和排车架200之间的指定导轨上移动,以完成输送调配车辆的目的。
[0053]为了提高上层车位部在升降车辆过程中的平稳性,例如,升降机构111包括电机、若干链轮、链条、若干传动轴及若干升降部。电机与其中一链轮连接,各链轮通过传动轴连接,链条与链轮啮合。链条与每一升降部连接,用于同步升降所述升降部,从而平稳提升或者降下上层车位部的车辆。
[0054]在实施例中,垂直升降机构111包括四个升降部,每一所述升降部与上层承重框112连接,且四升降部均匀分布在上层承重框112的四周。
[0055]为了使车辆从后排车架200移动到前排车架100的过程中更平稳顺畅,例如,横移机构123和纵移机构124均包括有移动件,横移机构123和纵移机构124分别通过移动件滑动设置在横向导轨130和纵向导轨140上,又如,该移动件为滚轮,这样,可以使得在将车辆调配到前排车架100时更加平稳顺畅。
[0056]在实际情况中,用户停车与取车的过程相反,原理类似,现以用户停车为例以介绍上述升降横移车库的工作原理:
[0057]首先,用户将车辆驶入前排车架前,当前排车架的下层车位部存在有空余车位时,用户可将车辆停至任一下层车位部。当前排车架的下层车位部停满车辆时,用户可以通过程序选择将车辆停在前排车架的上层车位部或者将车辆停在后排车架的上层车位部以及将车辆停在后排车架的下层车位部等三种选择。
[0058]当用户选择将车辆停在前排车架的上层车位部时,前排车架的上层车位部通过升降机构下降上层承重框与上层载车板,然后,用户将车辆停在上层载车板后,通过升降机构提升上层承重框与上层载车板带动车辆停至前排车架的上层车位部即可。
[0059]当用户选择将车辆停在后排车架的上层车位部时,后排车架的上层车位部通过升降机构将上层承重框与上层载车板降至后排车架的下层车位部,由于前排车架的下层车位部有一空置,故,后排车架的上层载车板通过纵移机构和前后纵移机构可输送至前排车架的下层车位部,然后用户将车辆停在该上层载车板后,纵移机构和前后纵移机构反转以将该上层载车板退回后排车架的下层车位部,最后通过升降机构提升上层承重框与上层载车板带动车辆停至后排车架的上层车位部即可。
[0060]当用户选择将车辆停在后排车架的下层车位部时,由于前排车架的下层车位部有一空置,因此,后排车架的下层载车板通过纵移机构和前后纵移机构可输送至前排车架的下层车位部,然后用户将车辆停在该下层载车板后,纵移机构和前后纵移机构反转以将该下层载车板退回后排车架的下层车位部即可。此时,完成整个停车操作。
[0061]需要说明的是,该车辆调配过程涉及有车辆调配程序,然而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保护整个升降横移车库的结构,该车辆调配程序为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其含义,因此该车辆调配程序的内容与流程不在此处赘述。
[0062]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对应设置的前排车架和后排车架,并在后排车架的各承重框上设置有纵移机构,同时,前排车架设置有承接并驱动来自后排车架的载车板的纵向导轨和前后纵移机构,使得用户在需要取车和停车时,只需要在前排车架操作即可,车辆将通过载车板移动到前排车架,方便用户停车和取车。
[0063]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64]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主权项】
1.一种升降横移车库,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前排车架和至少一后排车架,每一所述前排车架对应一所述后排车架,各所述前排车架和各所述后排车架并列设置; 所述车架包括一框架本体,所述框架本体层叠设置有上层车位部与下层车位部,还设置有横向导轨、纵向导轨和前后纵移机构; 所述上层车位部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框架本体的升降机构、与所述升降机构连接的上层承重框、以及设置在所述上层承重框上的上层载车板; 所述下层车位部包括设置在所述横向导轨上的下层承重框和设置在所述下层承重框上的下层载车板; 所述下层承重框设置有横移机构,用于驱动所述下层承重框沿所述横向导轨移动; 所述后排车架的所述承重框设置有纵移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后排车架的所述承重框上的所述载车板移动到所述前排车架的下层车位部; 所述纵向导轨与所述横向导轨交错设置; 所述纵向导轨用于承接所述后排车架的所述载车板; 所述前后纵移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后排车架的所述载车板移动到所述前排车架的所述下层车位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横移车库,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前排车架和一后排车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横移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本体设置有四个上层车位部、四个下层车位部和一个横向导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横移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本体包括若干立柱、若干横梁以及若干纵梁; 各所述横梁平行设置,且,每一所述横梁连接至少二所述立柱; 各所述纵梁垂直并固定于所述横梁。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升降横移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本体包括四立柱、二横梁以及五纵梁; 各所述纵梁之间宽度相等,垂直并固定于两所述横梁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横移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电机、若干链轮、链条、若干传动轴以及若干升降部, 所述电机与其中一所述链轮连接,各所述链轮通过所述传动轴连接,所述链条与所述链轮啮合连接, 所述链条与每一所述升降部连接,用于同步升降所述升降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升降横移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升降机构包括四所述升降部,每一所述升降部与所述上层承重框连接,且,四所述升降部均匀分布在所述上层承重框的四周。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横移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横移机构包括移动件,所述横移机构通过所述移动件滑动设置在所述横向导轨上。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升降横移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件为滚轮。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所述的升降横移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导轨与所述横向导轨垂直设置。
【专利摘要】一种升降横移车库,包括至少一前排车架和至少一后排车架,所述车架包括一框架本体,框架本体层叠设置有上层车位部与下层车位部,还设置有横向导轨、纵向导轨和前后纵移机构;上层车位部包括固定设置于框架本体的升降机构、与升降机构连接的上层承重框、以及设置在上层承重框上的上层载车板;下层车位部包括设置在横向导轨上的下层承重框和设置在下层承重框上的下层载车板;下层承重框设置有横移机构,后排车架的承重框设置有纵移机构,纵向导轨与横向导轨交错设置。上述升降横移车库,前排车架设置有承接并驱动来自后排车架的载车板的纵向导轨和前后纵移机构,使得用户在需要取车和停车时,在前排车架操作即可,方便用户停车和取车。
【IPC分类】E04H6/22
【公开号】CN204663089
【申请号】CN201520224793
【发明人】黄涛, 李长虹, 温华峰
【申请人】深圳精智机器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