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制冷或发电水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86885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加热、制冷或发电水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的加热、制冷或发电水杯属于水杯,尤其涉及加热、制冷或发电水杯。



背景技术:

塞贝克效应(Seebeck effect):不同的金属导体(或半导体)具有不同的自由电子密度(或载流子密度),当两种不同的金属导体相互接触时,在接触面上的电子就会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而电子的扩散速率与接触区的温度成正比,所以只要维持两金属间的温差,就能使电子持续扩散,在两块金属的另两个端点形成稳定的电压,现有的温差发电片(器)是由两种赛贝克系数不同的材料接触构成;

帕尔贴效应(PeltierEffect)是指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闭合回路,当回路中存在直流电流时,两个接头之间将产生温差,帕尔帖效应可以视为塞贝克效应的反效应;

现有一些电子冰箱即为半导体电子制冷,又称热电制冷,或者温差电制冷,它是利用"帕尔帖效应"的一种制冷方法,简单结构:将P型半导体,N型半导体,以及铜板,铜导线连成一个回路,铜板和导线只起导电作用,回路由 12V直流电供电,接通电流后,一个接点变冷(冰箱内部),另一个接头散热(冰箱后面散热器);

现有利用温差发电片(器)发电的杯子也较多,如申请号位201220635838.4的多功能温差发电水杯,其在杯子底部设有温差发电片(器),实现杯子的温差发电功能,但由于底座较小且温差发电片(器)即使在温差较大时发电的效率也不高,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很好的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加热、制冷功能,结构简单且发电效率较高的一种可加热、制冷或发电水杯。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加热、制冷或发电水杯主要包括:杯盖、底座、杯身和导流壳,所述杯身从内向外依次为内胆、温差发电片层、硅胶层及导温壳,杯身下端面固定在底座上,温差发电片层由温差发电片规则紧密并联而成;底座设有分别与温差发电片相连的加热接口模块、制冷接口模块及输电控制模块,加热接口模块和制冷接口模块与温差发电片相连的正负极相反;所述导流壳固定在杯身上,表面有突起形成蜂窝状;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设有与温差发电片层相连的灯及灯控制开关;

所述加热接口、制冷接口及输电控制模块的接口均为USB接口;

所述导流壳为金属或陶瓷;

所述导温壳为金属

进一步的所述温差发电片为弧形的瓦片状;

由于实行以上技术,本发明所带来的有益效果为:可通过充电宝、手机等接入加热接口模块和制冷接口模块,通过温差发电片对杯子中的液体进行加热或制冷,当杯子中的液体本身与外部环境温差较大时,可通过输电控制模块对外进行输电,从而实现一个杯子的多种功能——加热、制冷、充电及照明。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可加热、制冷或发电水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可加热、制冷或发电水杯杯身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可加热、制冷或发电水杯温差发电片结构示意图。

图例:1、杯盖,2、导流壳,3、导温壳,4、硅胶层,5、温差发电片层,6、内胆,7、加热接口,8、输电控制模块接口,9、制冷接口,10、灯,11、灯控制开关,51、温差发电片,52、温差发电片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2、3所示,加热、制冷或发电水杯主要包括:杯盖1、杯身、底座和导流壳2,所述杯身从内向外依次为内胆6、温差发电片层5、硅胶层4及导温壳3,杯身下端面固定在底座上,温差发电片层5由温差发电片51规则紧密并联而成;底座设有分别与温差发电片层5相连的加热接口7模块、制冷接口9模块及输电控制模块接口8,加热接口7模块和制冷接口9模块与温差发电片52相连的正负极相反;所述导流壳2固定在杯身上,表面有突起形成蜂窝状;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设有与温差发电片层5相连的灯10及灯控制开关11;

所述加热接口7、制冷接口9及输电控制模块接口8均为USB接口;

所述导流壳2为陶瓷;

所述导温壳3为金属;

进一步的所述温差发电片51为弧形的瓦片状;

由于实行以上技术,本发明利用塞贝克效应(Seebeck effect)及帕尔贴效应(PeltierEffect)可以实现的有益效果为:可通过充电宝、手机等接入加热接口7和制冷接口9,通过温差发电片51对杯子中的液体进行加热或制冷,当杯子中的液体本身与外部环境温差较大时,可通过输电控制模块接口8对外进行输电,从而实现一个杯子的多种功能——加热、制冷、充电及照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