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日用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晾衣架。
背景技术:
晾衣架,作为人们每天使用的家居用品,如今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的生活必需品,现有技术中,晾衣架主要用于晾晒衣服,通常将衣服套在支撑架上,通过支撑架将衣服挂在晾衣杆上进行晾晒,但是,在有风的环境中,衣服容易被吹动,带动支撑架沿着晾衣杆滑动,导致多件衣服紧贴在一起,而不容易被晾干,而且现有的晾衣架一般不能用于晾晒鞋子,功能单一,给使用者带来不便。
综上所述,如何提高晾衣架的防风性能及使用便利性,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晾衣架,能够提高晾衣架的防风性能及使用便利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晾衣架,包括:
设置于两侧,且下端设置有底座的支撑立杆;
水平设置于所述支撑立杆上端的晾衣杆;
依次插设于所述晾衣杆上侧,且上端具有开口朝下设置的“U”型支撑部的多个晾鞋架,相邻的两个所述晾鞋架之间具有间距。
优选的,所述支撑立杆为可伸缩支撑立杆。
优选的,所述晾鞋架为左右对称的一体式结构,所述晾鞋架的支撑部的两个端部分别连接有直角支架,所述直角支架的竖直部插接在所述晾衣杆上,所述直角支架的水平部与支撑部的端部相连且垂直于晾衣杆。
优选的,所述支撑部所在平面与直角支架的水平部之间的夹角θ为钝角。
优选的,所述晾衣杆上设置有用于可拆卸的插设所述直角支架的竖直盲孔。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晾衣架,晾衣杆在支撑立杆的支撑作用下水平设置,同时在晾衣杆的上侧插设有晾鞋架,晾鞋架的上端具有开口朝下设置的“U”型支撑部,用于伸入鞋内腔,起到支撑作用,且相邻的两个晾鞋架之间具有间距,在相邻的两个晾鞋架之间的空隙处可以用于悬挂用于晾晒衣物的支撑架,在晾鞋架的阻隔下,在有风的环境中晾晒衣物时,可以避免衣物堆积在一起的状况,保证晾晒通风性,提高了晾衣架的防风性能,使用便利性更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晾衣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晾衣架,能够提高晾衣架的防风性能及使用便利性。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结合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晾衣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左视图。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晾衣架,包括:设置于两侧,且下端设置有底座11的支撑立杆1;水平设置于支撑立杆1上端的晾衣杆2;依次插设于晾衣杆2上侧,且上端具有开口朝下设置的“U”型支撑部31的多个晾鞋架3,相邻的两个晾鞋架3之间具有间距。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晾衣架,晾衣杆2在支撑立1杆的支撑作用下水平设置,同时在晾衣杆2的上侧插设有晾鞋架3,晾鞋架3的上端具有开口朝下设置的“U”型支撑部31,用于伸入鞋内腔,起到支撑作用,且相邻的两个晾鞋架3之间具有间距,在相邻的两个晾鞋架3之间的空隙处可以用于悬挂用于晾晒衣物的支撑架,在晾鞋架3的阻隔下,在有风的环境中晾晒衣物时,可以避免衣物堆积在一起的状况,保证晾晒通风性,提高了晾衣架的防风性能,使用便利性更强。
为了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晾衣架,支撑立杆1为可伸缩支撑立杆,用于调整晾衣杆2的设置高度,可以更方便的适用于不同长度衣物的晾晒,减少折叠层数,提高晾干速度。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晾衣架上的晾鞋架3为左右对称的一体式结构,晾鞋架3的支撑部31的两个端部分别连接有直角支架32,直角支架32的竖直部插接在晾衣杆2上,直角支架32的水平部与支撑部31的端部相连且垂直于晾衣杆2,直角支架32的作用在于,减少晾晒鞋子时,晾衣杆2对鞋子造成的干扰,保证鞋子完全悬空,适用于不同大小的鞋子的晾晒。
优选的,支撑部31所在平面与直角支架32的水平部之间的夹角θ为钝角,使得鞋子可以倾斜设置,便于向阳晾晒。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晾衣架,晾衣杆2上设置有用于可拆卸的插设直角支架32的竖直盲孔,通过竖直盲孔与直角支架32之间的配合,在保证插设稳定性的同时,晾鞋架3可以从晾衣杆2上卸下,方便晾晒被褥等大件的物品,可直接搭在晾衣杆2上。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晾衣架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