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次性拖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10151阅读:575来源:国知局
一种一次性拖布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一次性拖布。



背景技术:

拖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擦地工具之一,由拖布头与拖布杆两部分组成。当前,拖布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拖布头与拖布固连接成一体,如将织物裁成带状或将多股粗棉纱连接于拖布头上,其优点是该拖布在使用时只有一部分与待拖表面相接触,因较小的摩擦力作用使得拖地较为轻松,缺点则是该拖布需要制成股状并捆绑,制造过程相对费时且价格较高;另一种是拖布头与拖布分体,拖布通过粘连或夹持连接于拖布头上,如将毛巾织物或麂皮绒织物粘附或夹持于平板拖布头上,使用时拖布的大部分与待清洁表面接触,摩擦力较大,但可使待清洁表面较大面积接受清洁作用。当然,毛巾织物(或麂皮绒织物)同样也存在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

目前,普通拖布(如毛巾织物或麂皮绒织物)多为亲水性织物,利用其亲水性对水性滞留液体进行清洁时具有良好的清洁效果,但其清洁过程主要是依赖于水性滞留液体在织物表面的吸附、渗透以及毛细效应完成,这一过程比较缓慢,清洁效率较低。另外,由于其亲水性结构决定了普通拖布对油性滞留液体难有较好的清洁效果。此外,污物主要吸附在毛巾织物的毛圈(或麂皮绒的绒毛)中间,清洗也较困难,存在着细菌易于滋生及传播的问题。

拖布多为循环使用以减少使用成本。然而,有些特殊的场所则会对清洁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医院的病室,污水、污渍的清洁需要快速完成,所使用的拖布即使经过清洗仍有传播疾病的风险。对于这些特殊的场所,价格低廉的一次性拖布研制与使用极有必要。目前少有关于一次性拖布的研制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平板拖把的拖布制造成本较高、清洁效率较低以及油性液体清除效果较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快速吸收滞留液体特点、较多的污物储存空间的一次性拖布。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实现的:

一种一次性拖布,所述拖布包括纤维层和编织线,所述纤维层的密度为0.07~0.12g/cm3,所述纤维层由短纤维组成,所述短纤维为涤纶、锦纶、乙纶、丙纶和腈纶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短纤维的线密度为1~5mtex,长度为8~35mm,所述拖布具有正面与反面,所述正面沿经向排列有编织线线圈,编织线线圈呈纺锤形,长度为2.0~3.0mm,编织线在拖布正面的表面占有率为40%~60%,所述反面沿经向排列有Z字形的编织线,相邻Z字形的编织线与纤维层表面形成Z形凹槽,Z字形的编织线在拖布反面的表面占有率为50%~70%。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次性拖布,采用价格低廉的合成短纤维通过开松、梳理及铺网工艺得到纤维层,并以此为一次性拖布的主要部分,无需经过纺纱、织造等工序,大大降低了生产时间与成本。采用编织方法实现编织线对纤维层的加固,限制了纤维层中的短纤维运动。所编织后的拖布具有良好的耐磨性、抗起毛起球的特点,织物外观挺括丰满。编织线采用具有受热膨胀特点的单丝加捻制得,可使一次性拖布在日常气温的变化中仍能保持良好的挺括性。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次性拖布,由涤纶、锦纶、乙纶、丙纶和腈纶等纤维材料中一种或多种所构成,所用的纤维材料密度为0.9~1.5g/cm3,远高于纤维层的密度(0.07~0.12g/cm3),意味着纤维层整体体积为短纤维本身的体积的十余倍,说明纤维层具有可容纳静止空气、液体或灰尘的空间。所用纤维材料的线密度为1~15mtex,符合超细纤维(线密度小于30mtex)的特点。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涤纶、锦纶、乙纶、丙纶和腈纶等纤维材料属于疏水性纤维,亲水基团较少,对油性液体具有亲和力,有利于油性滞留液体的清除。使用发现,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一次性拖布结构,对液体(水性液体或油性液体)的清理速度要优于毛巾织物(或麂皮绒织物)。发明人认为,一次性拖布能实现对液体快速吸附的原因有二:一是在拖地时,一次性拖布受到挤压作用,纤维层中的空气排出形成了负压,在负压的作用下,液体快速进入纤维层的空间里;二是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纤维为超细纤维,超细纤维材料具有典型的芯吸效应,从而增强了对液体的吸收速率。

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次性拖布能更有效的捕获小至微米级的灰尘,这对于医院病室中病菌(微米级)的打扫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去油去污的效果也同样明显。发明人认为,这些效果应归功于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纤维层设计,纤维层中超细纤维材料较高的表面能有助于吸附灰尘等固体颗粒,纤维层中较大的空间亦有利于灰尘的储存。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拖布为一次性拖布,但若要进行清理,该一次性拖布也比传统的毛巾织物(或麂皮绒织物)更为有效,其原因是存储在纤维层中大量的空气和液体,在拍打或扭拧一次性拖布时,被强制从纤维层中挤出,十分有效地带出被纤维材料所吸附的灰尘或其它污物。

拖布不仅仅是用于吸附待清洁表面的滞留液体或粘附物,也常作灰尘或毛发的清理。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纤维材料回潮率极低,较容易受摩擦形成静电,静电的产生对于吸附诸如沙发、桌椅表面的灰尘及毛发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邻Z字形编织线与编织线中间的纤维层表面形成凹槽结构,该凹槽结构可起到两个作用:其一,减少拖布与清洁表面的接触面积,降低使用过程拖布与清洁表面之间摩擦力,使用者较为省力;其二,为容纳污物提供空间,使清洁更为有效,提高一次性拖布清洁能力及使用寿命。另外,采用Z字形编织线排列方式以形成Z形凹槽结构更有助于污物在凹槽中滞留,不易滑脱,这对于污物储存有积极作用。

优选地,所述纤维层里有空间,在使用时大量液体或空气滞留在所述空间中。

优选地,所述空间为纤维层内短纤维之间的空间。

优选地,所述编织线的线密度为0.3~2tex,由100~300根单丝组成,所述单丝的线密度为1~20mtex。

优选地,所述Z形凹槽的槽间距为0.6~1.0mm。

目前,拖布普遍采用胶带粘结或夹具夹持连接于平板拖布头上,如将麂皮绒或毛巾织物粘附或夹持于平板拖布头上。其中,粘结牢度主要取决于胶带的粘性,使用一段时间后胶带的粘性将会大幅度下降,频繁更换胶带会增加使用成本;相对而言,采用夹持拖布的方式更有利于节约成本,然而夹持步骤过程繁琐,夹持不牢则拖布易脱落,增加清洁时间。本实用新型的拖布除了可以采用以上两种常规的方式连接于平板拖布头上,也可采用另一种新型的连接方式,即将拖布直接贴附至表面布有针床的平板拖布头上,所述针床为塑料材质。在本实用新型中,拖布结构比较疏松,塑料针头极易刺入所制得的拖布中,拖布通过纤维层中的短纤维与表面略显粗糙的刺针之间的摩擦及静电作用而固着。发明人研究发现,短纤维与刺针之间的结合力的大小与纤维层的密度、织物结构相关,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拖布密度与结构可实现拖布在表面布有针床的平板拖布头上良好固着,使用时也不易脱落,而目前普遍采用的麂皮绒或毛巾织物则难以在该平板拖布头上固着。该贴附作用可大大减少拖布在拖布头上的安装时间,提高了安装效率,更换、卸除拖布也同样方便、快捷。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原料价格低廉,生产成本低;2、拖布结构设计科学合理,清洁效率较高,对油性滞留液体有较好的清洁效果;3、拖布安装效率高,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纬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反面结构示意图。

1-一次性拖布,2-纤维层,3-编织线,4-Z形凹槽,5-编织线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4,本实施例中的一种一次性拖布1包括纤维层2和编织线3,采用经编织造方法实现编织线3对纤维层2的加固而制得,纤维层2由线密度为1mtex,长度为8mm的涤纶短纤维通过开松、梳理及铺网工序制得,其密度为0.07g/cm3,编织线3(线密度为0.3tex)由300根具有受热膨胀特点的涤纶单丝(线密度为1mtex)组成,所述一次性拖布1具有正面与反面,正面沿经向排列有编织线线圈5,线圈长度为2.0mm,呈纺锤形,编织线3在拖布正面的表面占有率为47%。反面沿经向排列有Z字形的编织线3,编织线3相互之间呈平行地延伸,相邻编织线3的间距为1.2mm,相邻编织线3与纤维层2表面形成Z形凹槽4,编织线3在拖布反面的表面占有率为53%。

对待清洁表面的滞留液体(水性液体或油性液体)进行清理。首先将实施例1所得的一次性拖布1贴附至表面布有针床的平板拖布头上,以该拖布的正面为贴附面,以反面为工作面。接近待清洁表面的滞留液体时,轻压推动拖把杆使一次性拖布1中的纤维层2受到挤压,纤维层2中的部分空气受压而排出。拖动滞留液体时,卸除压力使纤维层2中的空间产生负压。受负压影响,滞留液体快速吸入纤维层2中。与此同时,实施例1中纤维层2中的涤纶短纤维为超细合成纤维,超细合成纤维所特有的芯吸能力对于滞留液体的快速吸收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对待清洁表面的污渍进行清除。首先将实施例1所得的一次性拖布1贴附至表面布有针床的平板拖布头上,以该拖布的正面为贴附面,以反面为工作面。将吸有清洗液的一次性拖布1通过溶解、粘附及机械力作用使待清洁表面的污渍吸附并储存于Z形凹槽4中。

对灰尘及毛发等干燥固体物质进行清理。首先将实施例1所得的一次性拖布1贴附于表面布有针床的平板拖布头上,以该拖布的正面为贴附面,以反面为工作面。拖动拖把使一次性拖布1与待清洁表面相摩擦,涤纶回潮率为0.4%,极易因摩擦而产生静电,通过静电以及拖布表面的粘附作用使待清洁表面的灰尘及毛发等干燥固体物质吸附至拖布表面和纤维层2中。

实施例2

参见图1~图4,本实施例中的一种一次性拖布1包括纤维层2和编织线3,采用经编织造方法实现编织线3对纤维层2的加固而制得,纤维层2由线密度为15mtex,长度为35mm的锦纶短纤维通过开松、梳理及铺网工序制得,其密度为0.12g/cm3,编织线3(线密度为2tex)由100根具有受热膨胀特点的锦纶单丝(线密度为20mtex)组成,所述一次性拖布1具有正面与反面,正面沿经向排列有编织线线圈5,线圈长度为3.0mm,呈纺锤形,编织线3在拖布正面的表面占有率为58%。反面沿经向排列有Z字形的编织线3,编织线3相互之间呈平行地延伸,相邻编织线3的间距为0.8mm,相邻编织线3与纤维层2表面形成Z形凹槽4,编织线3在拖布反面的表面占有率为67%。

使用方法如实施例1所示。

实施例3

参见图1~图4,本实施例中的一种一次性拖布1包括纤维层2和编织线3,采用经编织造方法实现编织线3对纤维层2的加固而制得,纤维层2由线密度为3mtex,长度为10mm的丙纶短纤维通过开松、梳理及铺网工序制得,其密度为0.10g/cm3,编织线3(线密度为1tex)由200根具有受热膨胀特点的丙纶单丝(线密度为5mtex)组成,所述一次性拖布1具有正面与反面,正面沿经向排列有编织线线圈5,线圈长度为2.5mm,呈纺锤形,编织线3在拖布正面的表面占有率为53%。反面沿经向排列有Z字形的编织线3,编织线3相互之间呈平行地延伸,相邻编织线3的间距为1.0mm,相邻编织线3与纤维层2表面形成Z形凹槽4,编织线3在拖布反面的表面占有率为61%。

使用方法如实施例1所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