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炒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91616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一种炒锅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物料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炒锅。



背景技术:

目前的自动化炒锅在炒制过程中,由于搅拌装置的设计问题造成锅体内物料无法得到充分的翻炒,而且由于搅拌片没有完全覆盖锅体内的炒制面,容易造成物料在炒制时糊锅的现象,严重影响炒制的效果,而且在炒制完成后,物料的出锅控制方式较为复杂,操作不便。另外,由于安装精度及使用过程中造成的误差问题,使搅拌片在炒制时无法保证与锅体底部保持贴合压紧状态,从而即使是搅拌片的转动面覆盖了锅体内炒制面,但是因搅拌片未与锅体贴合,也会出现糊锅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使物料得到充分地翻炒,同时还能有效避免物料炒制时糊锅问题,而且便于物料出锅的炒锅。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炒锅,包括锅体和搅拌系统,在所述锅体下方设置有加热炉盘,所述搅拌系统包括设置在锅体内的搅拌器组成以及与搅拌器组成连接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器组成与搅拌臂连接在一起,所述搅拌臂与搅拌器翻转驱动机构连接,所述搅拌器翻转驱动机构带动搅拌臂翻转,以使搅拌器组成与锅体分离,所述锅体与锅体翻转驱动机构连接,所述锅体翻转驱动机构带动锅体翻转实现出料,所述搅拌器组成由主搅拌器和行星搅拌器组成,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主搅拌器和行星搅拌器转动,通过所述主搅拌器和行星搅拌器转动形成的搅拌面覆盖锅体内的炒制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炒锅,其所述主搅拌器转动形成的搅拌面覆盖锅体内炒制面的外圈部分,所述行星搅拌器转动形成的搅拌面覆盖锅体内炒制面的中间部分,所述主搅拌器对应的搅拌面与行星搅拌器对应的搅拌面结合在一起形成与锅体内的炒制面对应的完整搅拌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炒锅,其所述主搅拌器和行星搅拌器分别由多组搅拌杆组件组成,所述搅拌杆组件包括伸缩杆和搅拌片,所述主搅拌器的伸缩杆上端与主搅拌驱动部件连接,其下端与对应搅拌片连接,所述行星搅拌器的伸缩杆上端与行星搅拌驱动部件连接,其下端与对应搅拌片连接,所述主搅拌驱动部件与行星搅拌驱动部件分别与驱动组件连接,所述搅拌片能够沿伸缩杆轴向移动而使搅拌片对锅体底部各个角度的贴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炒锅,其所述伸缩杆包括自适应调节杆、定向套以及弹簧,所述定向套套接在自适应调节杆外周,所述弹簧设置在自适应调节杆与定向套之间且套接在自适应调节杆上,所述弹簧一端抵靠在自适应调节杆上设置的限位台阶处,其另一端抵靠在定向套内设置的限位台阶处,所述自适应调节杆的上端部与对应驱动部件连接,所述定向套端部设置有与搅拌片连接的夹头,在所述自适应调节杆上套接有滑动套,所述滑动套设置在自适应调节杆与定向套之间,且所述滑动套的外周与定向套内壁贴合,所述定向套能够相对于自适应调节杆沿其轴向往复移动,在所述定向套上端部设置有防尘套,所述防尘套与自适应调节杆之间设置有防尘密封圈,所述防尘密封圈嵌装在防尘套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炒锅,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以及齿轮箱,所述齿轮箱包括主轴以及齿轮箱体,所述主轴穿过固定筒通过传动部件与电机连接,所述传动部件包括万向传动轴以及传动齿,所述万向传动轴的一端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其另一端通过传动齿与设置在主轴上的螺旋伞齿啮合,所述齿轮箱体与主轴连接且随主轴同步转动,所述齿轮箱体与主搅拌驱动部件连接,所述主搅拌器的搅拌杆组件与主搅拌驱动部件连接,在所述齿轮箱体内设置有连接在固定筒上的固定斜齿,所述固定斜齿与行星从动斜齿啮合,所述行星从动斜齿通过行星搅拌转轴与行星搅拌器的搅拌杆组件连接,所述行星搅拌转轴通过轴承与齿轮箱体连接,所述主搅拌器的搅拌杆组件随齿轮箱体转动,所述行星搅拌器的搅拌杆组件随齿轮箱体转动的同时在行星搅拌转轴带动下自转。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炒锅,其在所述锅体外周设置有炉灶,所述炉灶包括耐火层以及设置在耐火层外周的环形烟道,在所述炉灶内壁设置有若干与环形烟道连通的排烟孔,所述环形烟道与烟囱连通,在所述环形烟道外周设置有隔热层。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炒锅,其所述加热炉盘包括与主进气管连通的燃烧管,所述燃烧管布置为用于加热的燃烧面,在所述燃烧管上设置有若干出气孔,在所述出气孔处设置有燃气喷嘴,所述燃气喷嘴与设置在其上方的引射管连通,所述引射管的下端部侧面设置有空气进口,所述引射管的上端部设置有混合气出口,在所述引射管上方设置有炉头,在所述炉头上设置有若干与引射管上端部混合气出口连通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出口端设置在炉头的环形凹槽内。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炒锅,其所述引射管由内层引射管和外层引射管组成,所述燃气喷嘴的出口端与内层引射管连通,所述内层引射管的上端开口与外层引射管的内腔连通,在所述内层引射管和外层引射管的下端部侧面分别设置有空气进口,所述内层引射管和外层引射管同轴设置,所述内层引射管和外层引射管之间形成环形的空气进气腔,由外层引射管的空气进口进入的空气一部分由内层引射管的空气进口进入到内层引射管内腔并与燃气混合,另一部分通过环形的空气进气腔进入到外层引射管内腔并与燃气混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炒锅,其所述燃气喷嘴内的燃气通孔孔径为变径结构,所述燃气喷嘴下端与燃烧管上出气孔连通的孔径大于其上端与内层引射管连通的孔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炒锅,其所述燃烧面由燃烧管形成的多道同心的燃烧环构成,多道燃烧环的高度由外向内逐渐递减,每道燃烧环上设置的若干出气孔均匀分布,相邻两道燃烧环之间的间距相等,所述每道燃烧环分别通过对应的进气支管与主进气管连通,在所述主进气管上分别设置有控制对应进气支管开闭的控制阀。

本实用新型通过主搅拌器和行星搅拌器的转动,使其搅拌面完全覆盖锅体内的炒制面,通过两组不同位置、不同搅拌方式的搅拌器对锅体内物料进行翻炒,保证了锅体内分布在不同位置的物料都能得到充分翻炒,同时还能有效防止炒制过程中物料糊锅的现象,保证炒制的效果,而且通过搅拌器组成以及锅体的翻转能够方便快速地实现物料的出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搅拌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搅拌器组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齿轮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伸缩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加热炉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主视图。

图8是图6的俯视图。

图9是本加热炉盘中引射管处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炉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炉灶的剖视图。

图12和13是本实用新型中搅拌系统翻转的示意图。

图14和15是本实用新型中锅体翻转出料的示意图。

图中标记:1为锅体,2为搅拌系统,3为加热炉盘,4为搅拌臂,5为主搅拌器,6为行星搅拌器,7为伸缩杆,7a为自适应调节杆,7b为定向套,7c为弹簧,7d为夹头,7e为滑动套,7f为防尘套,7g为防尘密封圈,8为搅拌片,9为电机,10为齿轮箱,10a为主轴,10b为齿轮箱体,10c为固定斜齿,10d行星从动斜齿,10e为行星搅拌转轴,10f为固定筒,11为万向传动轴,12为传动齿,13为螺旋伞齿,14为主进气管,15为燃烧管,16为燃气喷嘴,17为引射管,17a为内层引射管,17b为外层引射管,18为空气进口,19为混合气出口,20为炉头,21为通孔,22为环形凹槽,23为进气支管,24为炉灶,25为耐火层,26为环形烟道,27为排烟孔,28为烟囱,29为隔热层,30为测温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2和12-15所示,一种炒锅,包括锅体1和搅拌系统2,在所述锅体1下方设置有加热炉盘3,所述搅拌系统2包括设置在锅体1内的搅拌器组成以及与搅拌器组成连接的驱动组件,所述搅拌器组成与搅拌臂4连接在一起,所述搅拌臂4与搅拌器翻转驱动机构连接,所述搅拌器翻转驱动机构带动搅拌臂4翻转,以使搅拌器组成与锅体1分离,所述锅体1与锅体翻转驱动机构连接,所述锅体翻转驱动机构带动锅体1翻转实现出料,所述搅拌器组成由主搅拌器5和行星搅拌器6组成,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主搅拌器5和行星搅拌器6转动,通过所述主搅拌器5和行星搅拌器6转动形成的搅拌面覆盖锅体1内的炒制面,所述主搅拌器5转动形成的搅拌面覆盖锅体1内炒制面的外圈部分,所述行星搅拌器6转动形成的搅拌面覆盖锅体1内炒制面的中间部分,所述主搅拌器5对应的搅拌面与行星搅拌器6对应的搅拌面结合在一起形成与锅体1内的炒制面对应的完整搅拌面,即主搅拌器和行星搅拌器不会存在任何搅拌盲区,从而保证物料的充分翻炒及避免物料出现糊锅现象。

如图10和11所示,在所述锅体1外周设置有炉灶24,所述炉灶24包括耐火层25以及设置在耐火层25外周的环形烟道26,在所述炉灶24内壁设置有若干与环形烟道26连通的排烟孔27,所述环形烟道26与烟囱28连通,在所述环形烟道26外周设置有隔热层29。

如图3所示,所述主搅拌器5和行星搅拌器6分别由多组搅拌杆组件组成,所述搅拌杆组件包括伸缩杆7和搅拌片8,所述主搅拌器5的伸缩杆7上端与主搅拌驱动部件连接,其下端与对应搅拌片8连接,所述行星搅拌器6的伸缩杆7上端与行星搅拌驱动部件连接,其下端与对应搅拌片8连接,所述主搅拌驱动部件与行星搅拌驱动部件分别与驱动组件连接,所述搅拌片8能够沿伸缩杆7轴向移动而使搅拌片8对锅体1底部各个角度的贴合,,防止搅拌片与锅体分离造成糊锅。

如图5所示,所述伸缩杆7包括自适应调节杆7a、定向套7b以及弹簧7c,所述定向套7b套接在自适应调节杆7a外周,所述弹簧设置在自适应调节杆7a与定向套7b之间且套接在自适应调节杆7a上,所述弹簧7c一端抵靠在自适应调节杆7a上设置的限位台阶处,其另一端抵靠在定向套7b内设置的限位台阶处,所述自适应调节杆7a的上端部与对应驱动部件连接,所述定向套7b下端部设置有与搅拌片8连接的夹头7d。

其中,在所述自适应调节杆7a上套接有滑动套7e,所述滑动套7e设置在自适应调节杆7a与定向套7b之间,且所述滑动套7e的外周与定向套7b内壁贴合,所述定向套7b能够相对于自适应调节杆7a沿其轴向往复移动,以防止定向套在移动过程中在径向发生晃动;在所述定向套7b上端部设置有防尘套7f,所述防尘套7f与自适应调节杆7a之间设置有防尘密封圈7g,所述防尘密封圈7g嵌装在防尘套7f上,通过防尘密封圈有效防止锅体内的物料进入到伸缩杆内部,影响伸缩杆的正常使用,同时保证炒制的卫生要求。

如图2和4所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9以及齿轮箱10,所述齿轮箱10包括主轴10a以及齿轮箱体10b,所述主轴10a穿过固定筒10f通过传动部件与电机9连接,所述传动部件包括万向传动轴11以及传动齿12,万向连接轴具有自适应功能,能够降低对装配的精度要求,所述万向传动轴11的一端与电机9的输出轴连接,其另一端通过传动齿12与设置在主轴10a上的螺旋伞齿13啮合,采用螺旋伞齿结构,能够增加传动结构的寿命,所述齿轮箱体10b与主轴10a连接且随主轴10a同步转动,所述齿轮箱体10b与主搅拌驱动部件连接,所述主搅拌器5的搅拌杆组件与主搅拌驱动部件连接,在所述齿轮箱体10b内设置有连接在固定筒10f上的固定斜齿10c,所述固定斜齿10c与行星从动斜齿10d啮合,采用斜齿完成行星搅拌器与主搅拌器的速比及角度的变化,所述行星从动斜齿10d通过行星搅拌转轴10e与行星搅拌器6的搅拌杆组件连接,所述行星搅拌转轴10e通过轴承与齿轮箱体10b连接,所述主搅拌器5的搅拌杆组件随齿轮箱体10b转动,所述行星搅拌器6的搅拌杆组件随齿轮箱体10b转动的同时在行星搅拌转轴10e带动下自转;其中,在所述主轴10a内设置有测温杆30,所述测温杆30沿主轴10a轴向贯穿主轴10a,所述测温杆30下端的感温部置于锅体1内,通过测温杆实现炒制过程中对温度的控制,保证炒制效果。

如图6-9所示,所述加热炉盘3包括与主进气管14连通的燃烧管15,所述燃烧管15布置为用于加热的燃烧面,所述燃烧面由燃烧管15形成的多道同心的燃烧环构成,每道燃烧环分别通过对应的进气支管23与主进气管14连通,在所述主进气管14上分别设置有控制对应进气支管23开闭的控制阀,其中多道燃烧环的高度由外向内逐渐递减,以使燃烧面的形状与待加热面形状相匹配,在所述燃烧管15上设置有若干出气孔,每道燃烧环上设置的若干出气孔均匀分布,相邻两道燃烧环之间的间距相等,在所述出气孔处设置有燃气喷嘴16,所述燃气喷嘴16与设置在其上方的引射管17连通,所述引射管17的下端部侧面设置有空气进口18,所述引射管17的上端部设置有混合气出口19,在所述引射管17上方设置有炉头20,在所述炉头20上设置有若干与引射管17上端部混合气出口19连通的通孔21,所述通孔21的出口端设置在炉头20的环形凹槽22内。

如图9所示,所述引射管17由内层引射管17a和外层引射管17b组成,所述燃气喷嘴16的出口端与内层引射管17a连通,所述内层引射管17a的上端开口与外层引射管17b的内腔连通,在所述内层引射管17a和外层引射管17b的下端部侧面分别设置有空气进口18,所述内层引射管17a和外层引射管17b同轴设置,所述内层引射管17a和外层引射管17b之间形成环形的空气进气腔,由外层引射管17b的空气进口18进入的空气一部分由内层引射管17a的空气进口18进入到内层引射管17a内腔并与燃气混合,另一部分通过环形的空气进气腔进入到外层引射管17b内腔并与燃气混合;其中,所述燃气喷嘴16内的燃气通孔孔径为变径结构,所述燃气喷嘴16下端与燃烧管15上出气孔连通的孔径大于其上端与内层引射管17a连通的孔径,通过将燃气喷嘴的出口端采用缩径结构,能够使燃气喷入射流管后形成负压,而将空气吸入射流管内并与燃气充分混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