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壶,尤其涉及一种壶身呈一定倾斜角度,便于清倒茶叶,且壶把为立握式的壶。
背景技术:
壶是一种盛装液体的器皿,如茶壶、酒壶、水壶等,尤其饮茶是中国自古以来比较流行的休闲方式,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使中国在茶具的使用上也形成独到的见解,茶壶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作为茶壶是一种用于泡茶、斟茶的带嘴器皿,主要由壶把、壶盖、壶嘴口、壶身,四个部分组成,不同的结构又区分了不同的茶壶造型,例如,根据壶盖的造型,茶壶通常分为压盖壶、嵌盖壶、截盖壶 ;根据外形,又分为圆器、方器、塑器、筋纹壶等。
需要指出,传统的壶,壶身垂直或基本垂直于水平面,壶口设置于壶身上方壶顶的中部,且壶口面积小于壶顶面积,此种结构使得壶口与壶身之间存在壶顶部分形成的弧面结构,这样的结构形式一方面清倒茶水时需要壶身倾斜90°或者接近90°的角度才能使壶内液体清倒完毕,另一方面壶口与壶身之间的弧面结构极易存留茶叶等物质,清倒不完全,在清洗时需要借助工具或者大量水进行冲洗才能将壶内残留物质清洗干净,极为不便。
本案需要重点指出的是一种便于清倒、且腔体内设置有过滤墙的壶,通过设置壶身为倾斜状,使得壶身无需倾斜过大角度即可倾倒完腔体内的液体,同时壶口设置于壶顶一侧,壶口一侧边缘与壶身顶部边缘为同一边缘,两者之间不存有弧面结构,。
因此,针对以上方面,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有效的创新。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于清倒、且腔体内设置有过滤墙的壶,以解决现有技术的诸多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便于清倒、且腔体内设置有过滤墙的壶,包括壶身、壶顶、壶把、壶盖、壶钮;
所述壶身由前侧壁、左右两侧壁、后侧壁组成,壶身顶部设置壶顶;壶身底部设置壶底,所述壶底具有一定支撑面积,且壶顶的面积大于壶底的面积;壶身腔体内设置有过滤墙;所述壶把为立握式结构,其上可进行艺术创作;所述气孔设置于后侧壁一侧的壶盖或壶顶上;所述壶盖盖扣在壶口上方,其上设置壶钮;
所述壶顶上设置壶口、壶嘴口和壶把;壶嘴口位于前侧壁一侧的壶顶边缘夹角处或壶顶外沿与前侧壁上沿之间的端面上;壶口可设置于后侧壁一侧的壶顶边缘处或壶嘴口与壶把之间的壶顶上,当壶口设置在后侧壁一侧的壶顶边缘处时,壶身后侧壁顶沿与壶口后侧壁所处同一位置;
相应的,壶身前侧壁呈对称的折角结构或平面结构;当壶身前侧壁呈折角结构时,壶嘴口设置在前侧壁一侧的壶顶边缘夹角处;当壶身前侧壁呈平面结构时,壶嘴口设置于壶顶外沿与前侧壁上沿之间的端面上;
相应的,后侧壁所在平面与壶底所在平面呈20°-60°的倾斜角,最优选的角度为45°,使得清洗壶内腔体时更为干净彻底;
相应的,前侧壁所在平面与壶底所在平面之间呈20°-60°的倾斜角,最优选的角度为45°,使得倾倒壶内液体时无需呈90°即可清倒完毕;
相应的,壶口上可设置壶口底沿,当设置壶口底沿时,壶口底沿位于壶口侧壁底部位置,为缩口状结构,其形成的开口直径小于上方壶口直径;
相应的,所述壶顶可分别设置为平面、弧面或凹凸面结构,壶身可分别设置为平面、平面与弧面或凹凸面结构;当壶顶设置为平面或弧面结构时,其上可设置凹槽,立握式壶把设置于凹槽当中;
相应的,所述过滤墙上设置过滤孔,过滤墙可设置为一个或两个;当壶口设置于后侧壁一侧的壶顶边缘处时,过滤墙设置于壶口位于前侧壁下方至壶嘴口之间的任意位置;当壶口设置于壶嘴口与壶把之间的壶顶时,过滤墙一端设置于壶口前侧壁下方位置,另一端设置于任意位置;在壶口后侧壁下方至壶把之间的任意位置可设置一个过滤墙;
相应的,壶盖的固定形式包括两种,方式一为:壶盖上设置有轴孔,壶钮底部与转轴固定连接,转轴穿过轴孔与拨杆栓固定连接,壶盖底部设置延墙,该延墙上与拨杆栓对应的位置设置限位口;方式二为:壶身后侧壁上方位置设置固定轴,固定轴上活动连接扣角一端,该扣角的另一端通过固定轴旋转压盖在壶盖上;
相应的,壶盖可设置为嵌入式壶盖或压盖式壶盖;
相应的,当壶盖为嵌入式壶盖时,拨杆栓与壶盖外沿底面之间的距离与壶口底沿的厚度相等;当壶盖为压盖式壶盖时,拨杆栓与壶盖外沿底面之间的距离与壶口的厚度相等;
相应的,拨杆栓可设置为一字型、“T”字型或“十”字形,拨杆栓端头处至轴孔的最大长度大于或等于轴孔至壶盖外沿侧壁之间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便于清倒、且腔体内设置有过滤墙的壶的有益效果为:
(1)在壶顶上设置壶把,在便于倾倒的同时,也便于壶把与壶体的艺术创作,使外形更具有观赏性;
(2)壶口后侧壁与壶身后侧壁顶沿位于同一位置,便于清倒壶内浸泡过的茶叶及茶汤,使茶水倾倒更流畅、更彻底;
(3)壶身前、后侧壁呈45°倾斜面,使得倾倒壶内液体时无需倾斜90°即可倾倒完壶内液体,避免腔体泡过的物质清倒不完全;
(4)壶口一侧壁与壶身后侧壁顶沿位于同一位置,便于完全清倒壶内浸泡过的茶叶及茶汤,使得壶内液体倾倒完全彻底;
(5)该结构降低壶内残留物,有效避免壶内残留物质清倒不彻底,影响后续液体的浸泡效果和口感。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便于清倒、且腔体内设置有过滤墙的壶船型壶身壶盖嵌入式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便于清倒、且腔体内设置有过滤墙的壶的嵌盖式壶盖时船型壶身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便于清倒、且腔体内设置有过滤墙的壶的嵌盖式壶盖时船型壶身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便于清倒、且腔体内设置有过滤墙的壶的压盖式式壶盖时船型壶身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便于清倒、且腔体内设置有过滤墙的壶壶船型壶身壶盖压盖式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便于清倒、且腔体内设置有过滤墙的壶船型壶身壶盖压盖式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便于清倒、且腔体内设置有过滤墙的壶壶嘴口上扬且设置扣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便于清倒、且腔体内设置有过滤墙的壶前侧壁为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便于清倒、且腔体内设置有过滤墙的壶壶身设置扣角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便于清倒、且腔体内设置有过滤墙的壶设置双过滤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便于清倒、且腔体内设置有过滤墙的壶设置单层过滤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便于清倒、且腔体内设置有过滤墙的壶的壶盖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便于清倒、且腔体内设置有过滤墙的壶壶钮旋转时壶盖与拨杆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便于清倒、且腔体内设置有过滤墙的壶固定轴及扣角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便于清倒、且腔体内设置有过滤墙的壶前侧壁设置为折角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一种便于清倒、且腔体内设置有过滤墙的壶壶体为凹凸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壶身;11、壶顶;12、壶把;13、壶口;14、壶嘴口;15、前侧壁;16、壶底;17、壶口底沿;18、后侧壁;19、过滤墙;20、壶盖;21、壶钮;22、拨杆栓;23、限位口;24、转轴;25、气孔;26、延墙;27、固定轴;28、扣角;29、凹槽;30、壶盖外沿;31、壶顶外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2、3、4、5、6、12、13、15、1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便于清倒、且腔体内设置有过滤墙的壶,包括壶身10、壶顶11、壶把12、壶口13、壶嘴口14、壶底16、壶盖20、壶钮21;
所述壶身10包括前侧壁15、后侧壁18和左右两侧壁;壶身10底部设置壶底16,该壶底16具有一定支撑面积,且壶底16的支撑面积小于壶顶11的面积,以支撑壶身10放置于水平面上;壶身10顶部设置壶顶11,该壶顶11上设置壶把12、壶口13和壶嘴口14;其中壶口13位于后侧壁18一侧的壶顶11边缘,壶口13向上,壶身后侧壁18顶沿与壶口后侧壁18所处同一位置,使得清倒壶内残留物质时没有阻碍结构,壶口13内部可设置壶口底沿17,用于嵌入式盖扣壶盖20;所述壶把12为立握式结构,其上可进行艺术创作;所述气孔25设置于后侧壁18一侧的壶盖20或壶顶11上;所述壶盖20盖扣在壶口13上方,其上设置壶钮21;
相应的,所述壶顶11可分别设置为平面、弧面或凹凸面结构,壶身10可分别设置为平面、平面与弧面或凹凸面结构;当壶顶11设置为平面或弧面结构时,其上可设置凹槽29,立握式壶把12设置于凹槽29当中;
相应的,壶身10前侧壁15呈对称的折角结构时,壶嘴口14设置在前侧壁15一侧的壶顶11边缘夹角处;
相应的,后侧壁18所在平面与壶底16所在平面呈20°-60°的倾斜角,最优选的角度为45°,使得清倒腔体泡过的物质时更为干净彻底;
相应的,前侧壁15所在平面与壶底16所在平面之间呈20°-90°的倾斜角,最优选的角度为45°,使得倾倒壶内液体时无需呈90°即可倾倒完毕;
相应的,壶口底沿17位于壶口侧壁底部位置时,为缩口状结构,其形成的开口直径小于上方壶口13的直径;
相应的,壶盖20设置有轴孔;壶钮21位于壶盖20上方,用于壶盖20 的提拉盖扣;壶钮21底部与转轴24固定连接,转轴24穿过轴孔与拨杆栓22固定连接;壶盖20底部设置有延墙26,该延墙26上与拨杆栓22对应的位置设置限位口23,限位口23其中的一个侧壁用于阻挡拨杆栓22,防止旋转角度过大;
相应的,壶盖20可设置为压盖式或嵌盖式结构;
相应的,壶盖20为嵌入式壶盖时,拨杆栓22与壶盖外沿30底面之间的距离与壶口底沿(17)的厚度相等;当壶盖20为压盖式壶盖时,拨杆栓22与与壶盖外沿30底面之间的距离与壶口13的厚度相等;
相应的,拨杆栓22可设置为一字型、“T”字型或“十”字形,拨杆栓端头处至轴孔的最大长度大于或等于轴孔至壶盖外沿30侧壁之间的长度。
实施例2
如图7、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便于清倒、且腔体内设置有过滤墙的壶,其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壶身10前侧壁15呈平面结构,壶嘴口14设置于壶顶11外沿与前侧壁15上沿之间的端面上。
实施例3
如图10、1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便于清倒、且腔体内设置有过滤墙的壶,其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壶口13设置于壶嘴口14与壶把12之间的壶顶11上,壶口13前侧壁和后侧壁底部位置设置过滤墙19,该过滤墙19上设置过滤孔;
相应的,所述过滤墙19可设置为一个或两个,当壶口13设置于后侧壁18一侧的壶顶11边缘处时,过滤墙19设置于壶口13前侧壁15下方至壶嘴口14之间的任意位置;当壶口13设置于壶嘴口14与壶把12之间的壶顶11时,过滤墙19一端设置于壶口13前侧壁15底部位置,另一端设置于任意位置;在壶口13后侧壁18至壶把12之间的任意位置可设置一个过滤墙19。
实施例4
如图7、9、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便于清倒、且腔体内设置有过滤墙的壶,其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壶盖20为传统壶盖,壶盖20盖扣在壶口13上方,壶身10后侧壁18上方位置设置固定轴27,固定轴27上活动连接扣角28一端,该扣角28的另一端通过固定轴旋转压盖在壶盖20上,防止清倒角度过大,壶盖脱落。
上述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了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和应用本案技术,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轻易对这些实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它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案不限于以上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本案的揭示,对于本案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案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