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舞台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座椅自动升缩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演出形式的多样性发展,演出剧目的日亦更新,需要剧场的配套设施具有多种形式。
其中,剧场的观众座椅,要求在不同的演出形式中,座椅台可以快速的变换成观众座椅状态或储存状态,当需要观众座椅时,座椅可以放置在准确位置,且保证座椅稳固,当不需要观众座椅时,座椅可以隐藏,将座椅台变换成平面,且保证其平整性和安全可靠性。
目前,主要是通过工作人员对观众座椅进行搬运来满足上述要求,但是,人工搬运座椅的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座椅的摆放位置不一致,致使现场不美观。而电动伸缩座椅虽然能够提高效率,而且能够保证座椅的摆放位置一致美观,但是当不需要观众座椅时,无法保证座椅台能够作为平台使用,进而无法满足剧场演出多样式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自动升缩装置,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前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座椅自动升缩装置,包括:座椅驱动机构、座椅导向机构、翻盖驱动机构和翻盖导向机构,所述座椅导向机构包括导向轴和座椅支座,所述座椅支座的一端连接在升降座椅的下部,所述座椅支座的另一端通过导向孔套接在所述导向轴上,所述导向轴沿着所述升降座椅的升降轨迹方向设置,所述升降座椅的升降轨迹为从座椅台下方的初始位置至座椅台上;所述座椅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座椅支座连接;
所述翻盖导向机构包括翻盖支座、盖板、滚轮和导轨,所述翻盖支座的一端与所述翻盖驱动机构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翻盖支座的另一端与所述盖板的一端铰接,所述盖板的另一端设置有所述滚轮,所述滚轮安装在所述导轨上,且所述滚轮可沿所述导轨移动,所述导轨沿着所述盖板的运动轨迹方向设置,所述盖板的运动轨迹为从座椅台下方的初始位置至座椅台上所述升降座椅的升降洞口处。
优选地,所述座椅自动升缩装置还包括升降座椅仓,所述座椅驱动机构、座椅导向机构、翻盖驱动机构、翻盖导向机构和升降座椅均设置在所述升降座椅仓内,在使用过程中,将所述升降座椅仓放置在座椅台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座椅驱动机构包括螺旋升降机、升降电机换向器、制动机构和传动机构,所述螺旋升降机的输入端通过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升降电机换向器的旋转轴连接,所述螺旋升降机的输出端与所述座椅支座连接,所述制动机构位于电机的尾部,且与所述电机的转动轴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翻盖驱动机构包括翻盖螺旋升降机、翻盖电机换向器和翻盖传动机构,所述翻盖螺旋升降机的输入端通过所述翻盖传动机构与所述翻盖电机换向器的旋转轴连接,所述翻盖螺旋升降机的输出端与所述翻盖支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自动升缩装置,通过设置座椅驱动机构、座椅导向机构、翻盖驱动机构和翻盖导向机构,在工作过程中,座椅驱动机构驱动座椅沿着座椅导向机构升降,翻盖驱动机构驱动翻盖沿着翻盖导向机构运动,覆盖住座椅升降的洞口,使座椅台变为平台使用。其中,采用螺旋升降机举升方式可以保证座椅稳定可靠,翻盖系统将座椅洞口完整覆盖,保证了座椅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装置,结构轻便,安装原理清晰简单,在普通的多功能剧场都能实现,有很好的安装适用性和变换性。在变换多种表演形式的过程中,可以大大地减少工作人员摆放大量座椅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尤其能够满足剧场功能快速变换的新颖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座椅自动升缩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座椅自动升缩装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座椅自动升缩装置的驱动机构示意图。
图中,各符号的含义如下:
1座椅驱动机构、2翻盖驱动机构、3导向轴、4座椅支座、5升降座椅、6翻盖支座、7盖板、8滚轮、9导轨、10座椅台、11升降座椅仓、12螺旋升降机、13升降电机换向器、14制动机构、15传动机构、16翻盖螺旋升降机、17翻盖电机换向器、18翻盖传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座椅自动升缩装置,包括:座椅驱动机构1、座椅导向机构、翻盖驱动机构2和翻盖导向机构,所述座椅导向机构包括导向轴3和座椅支座4,座椅支座4的一端连接在升降座椅5的下部,座椅支座4的另一端通过导向孔套接在导向轴3上,导向轴3沿着升降座椅5的升降轨迹方向设置,升降座椅5的升降轨迹为从座椅台10下方的初始位置至座椅台10上;座椅驱动机构1的输出端与座椅支座4连接;
所述翻盖导向机构包括翻盖支座6、盖板7、滚轮8和导轨9,翻盖支座6的一端与翻盖驱动机构2的输出端连接,翻盖支座6的另一端与盖板7的一端铰接,盖板7的另一端设置有滚轮8,滚轮8安装在导轨9上,且滚轮8可沿导轨9移动,导轨9沿着盖板7的运动轨迹方向设置,盖板7的运动轨迹为从座椅台10下方的初始位置至座椅台10上升降座椅5的升降洞口处。
上述结构的工作原理为:
使用时,启动座椅驱动机构,由于座椅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座椅支座连接,座椅支座与升降座椅连接,则座椅驱动机构可以带动座椅支座进行升降运动,进而带动升降座椅进行升降运动;
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座椅支座的另一端通过导向孔套接在导向轴上,且导向轴沿着升降座椅的升降轨迹方向设置,升降座椅的升降轨迹为从座椅台下方的初始位置至座椅台上,所以,座椅支座可以沿着导向轴的方向进行升降运动,进而带动座椅沿着导向轴的方向进行升降运动,使得座椅从座椅台下方的初始位置移动到座椅台上,或,从座椅台上的位置移动到座椅台下方的初始位置。
启动翻盖驱动机构,由于翻盖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翻盖支座连接,翻盖支座与翻盖铰接,则翻盖驱动机构可以带动翻盖支座进行升降运动,进而带动翻盖进行升降运动;
在运动过程中,由于翻盖支座的另一端翻盖支座的另一端与盖板的一端铰接,盖板的另一端设置有滚轮,滚轮安装在导轨上,且滚轮可沿导轨移动,导轨沿着盖板的运动轨迹方向设置,盖板的运动轨迹为从座椅台下方的初始位置至座椅台上升降座椅的升降洞口处,所以,翻盖会在翻盖驱动机构和翻盖支座的带动下进行升降运动,并且在升降运动过程中,在滚轮的作用下,沿着导轨运动到座椅台上升降座椅的升降洞口处,从而将升降洞口覆盖住,使座椅台成为平台。
上述结构的升缩装置,具体使用过程可以为:
演出时,可以首先将座椅定位在座椅台的升降座椅洞口下方,然后,启动座椅驱动机构,在座椅导向机构的作用下,将升降座椅举升到座椅台上,制动固定,此时观众可以入座。当不需要座椅时,可以启动座椅驱动机构反向旋转,在座椅导向机构的作用下,将升降座椅下降至座椅台下方,然后启动翻盖驱动机构,驱动翻盖沿导轨运行至座椅台上的座椅升降洞口处,覆盖住洞口,并制动固定。
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装置,不仅结构轻便,安装原理清晰简单,在普通的多功能剧场都能实现,有很好的安装适用性和变换性,而且在变换多种表演形式的过程中,可以大大地减少工作人员摆放大量座椅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尤其能够满足剧场功能快速变换的新颖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座椅自动升缩装置还包括升降座椅仓11,所述座椅驱动机构1、座椅导向机构、翻盖驱动机构2、翻盖导向机构和升降座椅5均设置在升降座椅仓11内,在使用过程中,将升降座椅仓11放置在座椅台10的下方。
采用上述结构,便于安装和使用,同时也能够对其中的机构进行有效的保护。
本实施例中,座椅驱动机构1可以包括螺旋升降机12、升降电机换向器13、制动机构14和传动机构15,螺旋升降机12的输入端通过传动机构15与升降电机换向器13的旋转轴连接,螺旋升降机12的输出端与座椅支座4连接,所述制动机构位于电机的尾部,且与所述电机的转动轴相连接。
上述结构的工作原理为:
当升降电机换向器转动时,通过传动机构带动螺旋升降机的丝杠进行同步转动,进而带动螺旋升降机的丝母沿丝杠进行轴向的升降运动,丝母带动与之连接的座椅支座进行同步的升降运动,由于座椅支座与座椅连接,所以,可以带动座椅进行升降运动。当座椅升降到设定位置后,制动机构进行制动,电机转动轴停止运转,螺旋升降机丝杠停止转动,丝母电动的座椅支座停止运行,座椅停止运行。可见,通过设置制动机构,当升降到达设定位置时,可以及时制动,保护座椅驱动机构的稳定和安全。
翻盖驱动机构2可以包括翻盖螺旋升降机16、翻盖电机换向器17、翻盖传动机构18,翻盖螺旋升降机16的输入端通过翻盖传动机构18与翻盖电机换向器17的旋转轴连接,翻盖螺旋升降机16的输出端与翻盖支座6连接。
上述结构的工作原理为:
当翻盖升降电机换向器转动时,通过翻盖传动机构带动翻盖螺旋升降机的丝杠进行同步转动,进而带动翻盖螺旋升降机的丝母沿丝杠进行轴向的升降运动,丝母带动与之连接的翻盖支座进行同步的升降运动,由于翻盖支座与翻盖连接,所以,可以带动翻盖进行升降运动。当翻盖升降到设定位置后,翻盖传动机构停止运行,完全覆盖座椅洞口。
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上述技术方案,得到了如下有益的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自动升缩装置,通过设置座椅驱动机构、座椅导向机构、翻盖驱动机构和翻盖导向机构,在工作过程中,座椅驱动机构驱动座椅沿着座椅导向机构升降,翻盖驱动机构驱动翻盖沿着翻盖导向机构运动,覆盖住座椅升降的洞口,使座椅台变为平台使用。其中,采用螺旋升降机举升方式可以保证座椅稳定可靠,翻盖系统将座椅洞口完整覆盖,保证了座椅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装置,结构轻便,安装原理清晰简单,在普通的多功能剧场都能实现,有很好的安装适用性和变换性。在变换多种表演形式的过程中,可以大大地减少工作人员摆放大量座椅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尤其能够满足剧场功能快速变换的新颖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