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排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07270发布日期:2019-09-06 19:47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连排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公共座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排座椅。



背景技术:

连排座椅广泛地应用于火车站候客厅、客运站候客厅以及飞机场候客厅等公共场所。目前,市面上的连排座椅一般还是采用整体式结构,其尺寸大致相同,一方面不能够根据实际候车厅的面积大小灵活的配置连排座椅数,以提高候车厅空间利用率,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的连排座椅均为三个座位固定在一起所形成的整体式连排座椅,整体式连排座椅在候车厅摆放一定数量后,当连排座椅与墙面或者其他物件的之间的距离小于整体式连排座椅的长度尺寸时,这一部分空间就不能摆放整体式连排座椅,但是这部分空间有可能摆放具有一个座位的连排座椅或者具有两个座位的连排座椅,这就使得这部分空间并不能完全地被利用,造成空间的浪费,降低整个候车厅摆放连排座椅的数量,同时,整体式连排座椅的大部分部件的之间的连接关系为焊接,整个连排座椅需要整体搬运,这不利于整体式连排座椅包装和运输,且当整体式连排座椅上的扶手座椅支架或者座椅本体等部件从整体式连排座椅上掉落下来时,这就会导致整个整体式连排座椅的报废,有可能有一个座位或者两个座位均能正常使用,报废整个整体式连排座椅,导致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排座椅,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整体式连排座椅导致的候车厅的空间利用率差、不易运输以及资源浪费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连排座椅,包括若干个座椅支架、若干个固定件和若干个座椅本体,各所述固定件沿水平方向依次相接,相邻的所述固定件之间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各所述座椅本体均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固定件上,且各所述座椅本体均位于所述固定件的上方,所述座椅支架均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固定件上,且各所述座椅支架均位于所述固定件的下方,各所述座椅本体和各所述座椅支架均均匀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板和倾斜板,所述倾斜板的中部弯折形成第一倾斜段和第二倾斜段,所述第一倾斜段和所述第二倾斜段共同围设形成第一V型槽,所述第一倾斜段的端部和所述第二倾斜段的端部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固定板相对的两侧部;各所述座椅支架均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固定板上,各所述座椅本体均可拆卸地于所述第一倾斜段和所述第二倾斜段上。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的横截面包括依次弯折形成的第一平直段、第一垂直段、第二平直段、第二垂直段和第三平直段,所述第一垂直段、所述第二平直段和所述第二垂直段均位于所述第一V型槽中,且所述第一平直段和所述第三平直段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倾斜段和所述第二倾斜段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倾斜段的端部背向所述第二倾斜段延伸形成第一水平段,所述第一水平段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平直段上;所述第二倾斜段的端部背向所述第一倾斜段延伸形成第二水平段,所述第二水平段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三平直段上。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相对两侧部分别安装于相邻的所述固定板上;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中部弯折形成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各所述座椅支架均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所述第一连接段的相对两侧部分别固定连接于相邻的所述第一倾斜段上,所述第二连接段的相对两侧部分别固定连接于相邻的所述第二倾斜段上。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座椅支架均设有两个座椅支脚,两个所述座椅支脚的上端相向倾斜并相互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座椅支脚的下端前后间隔设置,且两个所述座椅支脚的上端均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座椅本体还包括座靠板、两个间隔设置的座椅支撑板和两个间隔设置的靠椅支撑板,两个所述座椅支撑板的一端均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倾斜段上,且两个所述座椅支撑板均水平设置,两个所述靠椅支撑板的一端均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倾斜段上,且两个所述靠椅支撑板均竖向倾斜设置,两个所述座椅支撑板分别与两个所述靠椅支撑板相对设置,所述座靠板固定安装于所述座椅支撑板和所述靠椅支撑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连排座椅还包括若干个扶手各所述扶手分别固定安装于各所述固定件上,且各所述扶手分别位于相邻的所述座椅本体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扶手包括首尾相连的上支杆、后支杆、下支杆和前支杆,且所述上支杆、所述后支杆、所述下支杆和所述前支杆共同围设形成框架式的扶手,所述后支杆和所述下支杆的连接处固定安装于所述固定件上。

进一步地,所述扶手还包括第三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所述后支杆和所述下支杆的连接处开设有第二V形槽,所述第三连接板和所述第四连接板分别与所述第二V型槽相对设置的两内壁连接,且所述第三连接板和所述第四连接板分别沿着所述第二V型槽相对设置的两内壁面的倾斜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三连接板和所述第四连接板均背向所述后支杆延伸设置,且所述第三连接板和所述第四连接板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连排座椅,在组装时,首先根据候车厅的尺寸选取合适数量的座椅本体、合适数量的座椅支架和合适数量的固定件,首先将合适数量的固定件沿固定件长度方向依次进行相连,然后再将合适数量的座椅本体和合适数量的座椅支架依次均匀间隔地沿固定件长度方向可拆卸地安装在固定件上,由于座椅本体与固定件可拆卸连接,且座椅支架与固定件也可拆卸连接,因而在连排座椅搬运的过程中,可以将座椅本体、座椅支架以及固定架分开包装,以便于连排座椅的运输,同时,当座椅本体或者、座椅支架或者固定件损坏时,只需将损坏的部件拆卸下来,更换上新的替换部件,有利于连排座椅的维护,同时也能够降低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排座椅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排座椅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排座椅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排座椅的隐藏座椅本体和座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排座椅的隐藏座椅本体和座椅支架的爆炸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排座椅的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排座椅的固定件的爆炸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排座椅的固定件的横截面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排座椅的座椅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排座椅的座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排座椅的扶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两个背向设置的连排座椅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两个背向设置的连排座椅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座椅本体 11—座靠板 12—座椅支撑板

13—靠椅支撑板 14—第三V型槽 20—座椅支架

21—座椅支脚 22—脚垫 30—固定件

31—固定板 32—倾斜板 33—外盖

34—封盖板 40—连接件 41—第一连接板

42—第二连接板 60—扶手 61—上支杆

62—后支杆 63—下支杆 64—前支杆

65—标记件 66—第三连接板 67—第四连接板

70—电子装置 71—显示面板 81—弱电箱

82—强电箱 83—天线装置 84—穿线装置

85—控制箱 91—连接杆 92—连接盒

111—座椅段 112—靠椅段 121—第一安装凸起

131—第二安装凸起 311—第一平直段 312—第一垂直段

313—第二平直段 314—第二垂直段 315—第三平直段

316—凹槽 321—第一倾斜段 322—第二倾斜段

323—第一V型槽 324—第一水平段 325—第二水平段

326—穿线孔 421—第一连接段 422—第二连接段

841—固定座 842—第一穿设管 843—第二穿设管

921—第一插接盒段 922—第二插接盒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13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排座椅,包括若干个座椅支架20、若干个固定件30和若干个座椅本体10,各所述固定件30沿水平方向依次相接,相邻的所述固定件30之间通过连接件40固定连接,各所述座椅本体10均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固定件30上,且各所述座椅本体10均位于所述固定件30的上方,所述座椅支架20均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固定件30上,且各所述座椅支架20均位于所述固定件30的下方,各所述座椅本体10和各所述座椅支架20均均匀间隔设置。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排座椅,在组装时,首先根据候车厅的尺寸选取合适数量的座椅本体10、合适数量的座椅支架20和合适数量的固定件30,首先将合适数量的固定件30沿固定件30长度方向依次进行相连,然后再将合适数量的座椅本体10和合适数量的座椅支架20依次均匀间隔地沿固定件30长度方向可拆卸地安装在固定件30上,由于座椅本体10与固定件30可拆卸连接,且座椅支架20与固定件30也可拆卸连接,因而在连排座椅搬运的过程中,可以将座椅本体10、座椅支架20以及固定架分开包装,以便于连排座椅的运输,同时,当座椅本体10或者、座椅支架20或者固定件30损坏时,只需将损坏的部件拆卸下来,更换上新的替换部件,有利于连排座椅的维护,同时也能够降低资源的浪费。

进一步地,固定件30的长度是不是唯一固定的,可以存在不同长度尺寸的固定件30,以使得拼接出的连排座椅的长度更加多样化,能够满足不同空间的使用需求,提高空间利用率。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排座椅,可以将一个座椅本体10固定在固定件30上形成具有一个座位的连排座椅,也可以将两个座椅本体10固定在固定件30上形成具有两个座位的连排座椅,也可以将多个座椅本体10可拆卸地安装于固定件30上形成具有多个座位的连排座椅,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将具有一个座位的连排座椅、具有两个座位的连排座椅以及具有多个座位的连排座椅进行摆放,以达到空间的最大利用率,也能够将具有一个座位的连排座椅、具有两个座位的连排座椅以及具有多个座位的连排座椅按照一定的图形进行摆放,以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本实施例中,参阅图1、图5和图7所示,所述固定件30包括固定板31和倾斜板32,所述倾斜板32的中部弯折形成第一倾斜段321和第二倾斜段322,所述第一倾斜段321和所述第二倾斜段322共同围设形成第一V型槽,所述第一倾斜段321的端部和所述第二倾斜段322的端部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固定板31相对两侧部;各所述座椅支架20均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固定板31上,各所述座椅本体10均可拆卸地于所述第一倾斜段321和所述第二倾斜段322上。

具体地,第一倾斜段321和第二倾斜段322呈V型设置,且固定板31的两侧部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一倾斜段321和第二倾斜段322上,固定板31、第一倾斜段321和第二倾斜段322围设而成的固定件30的横截面呈三角形,且座椅支架20固定安装在固定板31上,而座椅本体10安装在第一倾斜段321和第二倾斜段322上,当用户坐于座椅本体10上时,第一倾斜段321和第二倾斜段322均能够起到支撑座椅本体10的作用,第一倾斜段321和第二倾斜段322所形成的倒V型支撑结构,在座椅本体10受到前后左右的作用力时,第一倾斜段321和第二倾斜段322能够将第一倾斜段321和第二倾斜段322与座椅本体10之间的作用力分解为垂直于第一倾斜段321或者第二倾斜段322的第一作用力以及平行于第一倾斜段321和第二倾斜段322的第二作用力,而第一作用力主要使得第一倾斜段321或者第二倾斜段322与座椅本体10相抵接,而第二作用力主要使得座椅本体10沿着第一倾斜段321的连接面或者第二倾斜段322的连接面,第二作用力主要用于破坏座椅本体10与第一倾斜段321以及第二倾斜段322之间的连接,但是第二作用力远小于第一倾斜段321和第二倾斜段322与座椅本体10之间的作用力,进而避免座椅本体10轻易地从第一倾斜段321或者第二倾斜段322上脱落下来,相当于提高了座椅本体10与第一倾斜段321和第二倾斜段322之间的连接强度。

本实施例中,参阅图4、图6和图8所示,所述固定板31包括依次弯折形成的第一平直段311、第一垂直段312、第二平直段313、第二垂直段314和第三平直段315,所述第一垂直段312、所述第二平直段313和所述第二垂直段314均位于所述第一V型槽323中,且所述第一平直段311和所述第三平直段315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倾斜段321和所述第二倾斜段322上。

具体地,固定板31的横截面包括依次弯折形成的第一平直段311、第一垂直段312、第二平直段313、第二垂直段314和第三平直段315,依次弯折的第一平直段311、第一垂直段312、第二平直段313、第二垂直段314以及第三平直段315形成“几”字型的横截面结构,且第一垂直段312、第二平直段313、第二垂直段314在固定件30的中部围设形成凹槽316,当座椅本体10受到第一倾斜段321和第二倾斜段322所传递来的前后作用力时,第一平直段311或者第三平直段315压迫第一垂直段312、第二平直段313以及第二垂直段314发生变形,从而使得第一平直段311或者第三平直段315朝向凹槽316内部或者外部移动,提高了固定件30的韧性,当前后作用力消失时,固定件30能够恢复到原形,能够避免固定件30在受力的过程中损坏。

进一步地,第一垂直段312、第二平直段313和第二垂直段314均位于第一倾斜段321和第二倾斜段322围设形成的第一V型槽323中。当第一倾斜段321或者第二倾斜段322受到垂直于第一倾斜段321或者第二倾斜段322的作用力时,第一垂直段312、第二平直段313和第二垂直段314能够支撑着第一倾斜段321或者第二倾斜段322,增强了第一倾斜段321和第二倾斜段322的强度,避免第一倾斜段321和第二倾斜段322损坏。

进一步地,固定件30上还设有封盖板34,封盖板34的相对两侧部通过紧固件固定安装在第一平直段311和第三平直段315的底面上,从而封住凹槽316的开口,由于封盖板34的连接作用,避免了第一垂直段312和第二垂直段314朝向凹槽316的内部弯折,从而增加了整个固定件30的强度。

本实施例中,参阅图3、图6和图8所示,所述第一倾斜段321的端部背向所述第二倾斜段322延伸形成第一水平段324,所述第一水平段324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平直段311上;所述第二倾斜段322的端部背向所述第一倾斜段321延伸形成第二水平段325,所述第二水平段325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三平直段315上。

具体地,第一水平段324与第一平直段311固定连接相当于面接触连接,且第二水平段325与第三平直段315固定连接相当于面接触连接,增大了倾斜板32与固定板31之间的连接面积,使得倾斜板32与固定板31之间的连接更为稳定可靠。

更进一步地,第一水平段324与第一平直段311之间以及第二水平段325与第三平直段315之间均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在一起。

本实施例中,参阅图2、图4和图5所示,所述连接件40包括第一连接板41和第二连接板42,所述第一连接板41相对的两侧部分别固定连接于相邻的所述固定板31上;所述第二连接板42的中部弯折形成第一连接段421和第二连接段422,各所述座椅支架20的上部均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板41上,所述第一连接段421的相对两侧部分别固定连接于相邻的所述第一倾斜段321上,所述第二连接段422的相对两侧部分别固定连接于相邻的所述第二倾斜段322上。

具体地,第一连接板41主要起到将相邻的固定板31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二连接板42上的第一连接段421和第二连接段422分别将相邻的第一倾斜段321和相邻的第二倾斜段322连接固定在一起,通过第一连接板41和第二连接板42的连接作用实现相邻固定板31之间的固定连接,且采用第一连接板41和第二连接板42的方式操作简单可靠。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板42的中部弯折形成第一连接段421和第二连接段422,在第二连接板42安装在相邻的倾斜板32上时,第一连接段421紧贴于相邻的第一倾斜段321的表面上,同时,第二连接段422紧贴于相邻的第二倾斜段322的表面上,使得第一连接板41与相邻倾斜板32之间的连接更为牢固可靠,进而相邻倾斜板32之间的连接也更为牢靠稳定。

更进一步地,第一连接板41和第二连接板42均通过紧固件分别固定安装在固定板31以及倾斜板32上。

进一步地,参阅图3、图5和图10所示,各所述座椅支架20的上部均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板41上。各座椅支架20安装于第一连接板41上,由于第一连接板41安装于相邻的固定件30之间,即各固定件30的两端均受到座椅支架20的支撑,使得固定件30能够稳定地支撑住座椅本体10以及坐靠于座椅本体10上的用户,同时也使得每个固定件30都能够受到稳定的支撑,进而增加了整个连排座椅的承载能力。

本实施例中,参阅图1、图3和图10所示,每个所述座椅支架20均设有两个座椅支脚21,两个所述座椅支脚21的上端相向倾斜并相互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座椅支脚21的下端前后设置,且两个所述座椅支脚21的上端均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板41上。

具体地,座椅支架20包括前后支撑在地面上的两个座椅支脚21。两个座椅支脚21的上端固定连接在一起,且两个座椅支脚21的上端均固定安装于第一连接板41上,两个座椅支脚21呈“人”型设置,通过两个座椅支脚21的前后支撑,使得整个连排座椅能够稳定地放置于地面上,且该支撑方式结构简单可靠。

进一步地,座椅支脚21的下端固定安装有脚垫22,脚垫22通过紧固件安装于地面上,通过脚垫22与地面的固定连接,使得整个连排座椅在使用过程不能够移动,保证了连排座椅摆放整齐,避免了用户在使用连排座椅后工作人员需要重新整理摆放连排座椅的工作,也能够避免因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晃动连排座椅而导致连排座椅损坏。

进一步地,通过第一连接板41与固定板31之间紧固件的拆装从而实现固定件30与座椅支架2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紧固件的拆卸和安装操作较为简单,也使得整个连排座椅的组装和拆卸操作更为简单。

本实施例中,参阅图1、图2和图9所示,所述座椅本体10还包括座靠板11、两个间隔设置的座椅支撑板12和两个间隔设置的靠椅支撑板13,两个所述座椅支撑板12的一端均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倾斜段321上,且两个所述座椅支撑板12均水平设置,两个所述靠椅支撑板13的一端均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倾斜段322上,且所述靠椅支撑板13均竖向倾斜设置,两个所述座椅支撑板12分别与两个所述靠椅支撑板13相对设置,所述座靠板11固定安装于所述座椅支撑板12和所述靠椅支撑板13上。

具体地,座椅本体10包括座靠板11、两个座椅支撑板12以及两个靠椅支撑板13,座靠板11的中部弯折形成座椅段111和靠椅段112,两个座椅支撑板12分别固定安装于座椅段111的左右两侧部,两个靠椅支撑板13分别固定安装于靠椅段112的左右两侧部上,两个座椅支撑板12相对两侧面的底部上均设有第一安装凸起121,第一安装凸起121通过紧固件固定安装于第一平直段311上,两个靠椅支撑板13相对两侧面的底部上均设有第二安装凸起131,第二安装凸起131通过紧固件固定安装于第三平直段315上,且座椅支撑板12后侧面抵接在第一倾斜段321上,且靠椅支撑板13的下侧面抵接在第二倾斜段322上。

更进一步地,通过第一安装凸起121与固定件30之间的紧固件的拆卸,以及第二安装凸起131与固定件30之间的紧固件的拆卸,从而实现固定件30与座椅本体1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紧固件的拆卸和安装操作较为简单,也使得整个连排座椅的组装和拆卸操作更为简单。

更进一步地,座椅段111与靠椅段112形成一定的夹度,这个夹度的设置主要适用于用户坐在连排座椅上,通过座椅段111与靠椅段112的支撑作用下,用户处于一个舒适的坐姿状态,提高用户的舒适感。

该夹度为100°~110°。

优选地,该夹度为115°。

进一步地,参阅图4和图5所示,依次相连的固定件30的首端和尾端均设有长度尺寸较短的固定件30,该固定件30设置主要用于连接位于处的座椅支架20,以使得整个连排座椅的都能够得到座椅支架20的支撑,增加整个连排座椅的结构可靠性。

进一步地,该固定件30外露的端面上均设有外盖33,外盖33主要用于封住倾斜板32与固定板31围设形成的通孔的两端,避免其他部件伸入通槽而损坏倾斜板32和固定板31的结构。

本实施例中,参阅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连排座椅还包括若干个扶手60,各所述扶手60分别固定安装于各所述固定件30上,且各所述扶手60分别位于相邻的所述座椅本体10之间。

具体地,座椅本体10的两侧均设有扶手60,当用户坐于座椅本体10上时,用户的双手能够分别放置于对应的扶手60,以保证用户坐于座椅本体10上能够处于一个舒适的状态,

进一步地,在扶手60上设置电子装置70,使得用户在候车的图中,可以通过电子装置70打发无聊的时间。

进一步地,电子装置70上设有两个显示面板71,两个显示面板71分别朝向相邻的座椅本体10,以使得相邻的两个用户可以共用一个电子装置70,使得电子装置70于扶手60上可以间隔一个扶手60设置,减少了电子装置70的设置数量,能够减少整个连排座椅的成本,同时也使得整个连排座椅结构更为紧凑。

本实施例中,参阅图1、图2和图11所示,所述扶手60包括首尾相连的上支杆61、后支杆62、下支杆63和前支杆64,且所述上支杆61、所述后支杆62、所述下支杆63和所述前支杆64共同围设形成框架式的扶手60,所述后支杆和所述下支杆的连接处固定安装于所述固定件上。

具体地,扶手60包括由依次相连的上支杆61、后支杆62、下支杆63和前支杆64,且上支杆61、后支杆62、下支杆63和前支杆64围设形成封闭框架式扶手60,能够降低扶手60的重量,实现了连排座椅的轻量化设计。

进一步地,上支杆61、后支杆62、下支杆63和前支杆64组成一个四方型框架式扶手,四方型框架式扶手支撑稳定可靠。

进一步地,上支杆61、后支杆62、下支杆63和前支杆64均为中空杆,进一步地,减少了扶手60重量,扶手60固定安装于第二连接板42上,将第二连接板42固定安装在相邻的倾斜板32,同时也将扶手60固定安装倾斜板32上,使得连排座椅的组装操作更为简单,整个连排座椅的结构更为紧凑。

本实施例中,参阅图1、图2和图11所示,所述扶手还包括第三连接板66和第四连接板67,所述后支杆62和所述下支杆63的连接处开设有第二V形槽(图未示),所述第三连接板66和所述第四连接板67分别与所述第二V型槽相对设置的两内壁连接,且所述第三连接板66和所述第四连接板67分别沿着所述第二V型槽相对设置的两内壁面的倾斜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三连接板66和所述第四连接板67均背向所述后支杆62延伸设置,且所述第三连接板66和所述第四连接板67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段421和所述第二连接段422。

进一步地,后支杆62与下支杆63的连接处开设有第二V型槽,座椅支架20上还设有第三连接板66和第四连接板67,第三连接板66和第四连接板67分别固定安装于第二V型槽的相对两壁面上,且第三连接板66和第四连接板67呈V型形成,第三连接板66和第四连接板67延伸出下座椅支架20的下表面,且第三连接板66和第四连接板67围设形成第三V型槽14,将第三V型槽14卡接在第二连接板42上,且第三连接板66和第四连接板67分别紧密贴合在第一连接段421和第二连接段422上,使得扶手60与固定件30之间的连接更为牢固可靠。

更进一步地,第三连接板66与第一连接段421和第一倾斜段321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第四连接板67与第二连接段422和第二倾斜段322也是紧固件固定连接,即通过紧固件的安装和拆卸便能够实现扶手60与固定件30的安装和拆卸,该固定方式操作简单可靠。

进一步地,前支杆64的上部设有标记件65,以便于显示提示、警告、说明以及使用指南等信息。

进一步地,电子装置70的电源线或者信号线能够穿设于中空杆的中空孔中,使得电源线和信号线的走线更加清晰明了,也能够避免电源线和信号线的外露,起到保护电源线和信号线的作用。

进一步地,参阅图13所示,所述连排座椅还包括弱电箱81和强电箱82,所述弱电箱81和所述强电箱82均电性连接于各所述电子装置70,所述弱电箱81和所述强电箱82分别固定安装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座椅本体10的底部。具体地,将电子装置70上的电线分为强电压线路和弱电压线路分别放置在强电箱82和弱电箱81中,避免强电压线路和弱电压线路在使用时相互影响,保证连排座椅的用电安全性。弱电箱81和强电箱82分别固定安装于相邻的两个座椅本体10的底部,充分地利用了座椅本体10下部的空间,使得整个连排座椅结构更为紧凑。

进一步地,参阅图12所示,所述连排座椅还包括用于无线接收和发射数据的天线装置83,所述天线装置83固定安装于所述固定件30上且所述电子装置70、所述弱电箱81和所述强电箱82均与所述天线装置83电性连接。具体地,天线装置83主要用于收发信息,主要用于提供无线服务,例如提供WiFi信号等,使得连排座椅更为智能化、具有更多的功能,进一步地,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天线装置83固定安装于固定件30一方面能够利用连排座椅的底部空间,另一方面安装于固定件30上的天线装置83,即位于连排座椅的底部且位于连排座椅的后方,使得其他部件不易触碰到天线装置83,起到保护天线装置83的作用。

进一步地,连排座椅还包括用于电源线或者信号线穿设的穿线装置84,穿线装置84的上端固定安装于封盖板34上,穿线装置84的下端固定安装于地面上,穿线装置84中主要用于穿设电源线和/或信号线,电源线和/或信号线从穿线装置84的下端穿入直至穿线装置84的上端穿出进入固定件30中的第一V型槽323和/或凹槽316,并沿着第一V型槽323和凹槽316的长度方向进行布局,最后电源线和/或信号线穿设在扶手60的中空杆直至与扶手60上的电子装置70相连接,从而给电子装置70提供电力支撑,电源线和/或信号线的布局走线均位于连排座椅部件的内部,可以通过连排座椅部件来保护电源线和/或信号线。

进一步地,固定件30和倾斜板32上均设有供电源线和/或信号线穿设的穿线孔326,电源线和/或信号线通过该穿线孔326能够伸入第一V型槽323和凹槽316中走线布局,避免电源线和/或信号线外露,起到保护电源线和/或信号线的作用。

更进一步地,穿线装置84包括固定座841、第一穿设管842和第二穿设管843,固定座841的下部固定安装在底面上,第一穿设管842呈竖向固定安装于固定座841的上端,第二穿设管843套设于第一穿设管842上,且第二穿设管843与第一穿设管842可伸缩连接,固定座841从下到上开设有与第一穿设管842和第二穿设管843相通的穿设腔,电源线和/或信号线从地下引出依次穿过穿设腔、第一穿设管842和第二穿设管843后伸入到固定件30的第一V型槽323和/或凹槽316,直至与电子装置70相连。电源线和/或信号线位于穿线装置84的内部,一方面避免电源线和/或信号线的外露,起到保护电源线和/或信号线的目的,另一方面保护电源线和/或信号线位于穿线装置84的内部布局走线,避免人员能够直接接触到电源线和/或信号线,保证用电安全,延长了电源线和/或信号线的使用寿命。

更进一步地,第一穿设管842和第二穿设管843可伸缩设置,使得穿线装置84的高度可调,从而能够适应不同高度的连排座椅,提高穿线装置84的通用性。

进一步地,连排座椅还包括用于控制电子装置70开启和关闭的控制箱85,控制箱85与各电子装置70均电性连接,且控制箱85位于地下,控制箱85位于地下便于控制箱85引出的导线能够位于地下走线直至伸入到穿线装置84中,导线的走线位于地下,一方面能够避免导线的外露,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导线位于地上走线,引起地面的不平,从而导致人员容易被导线绊倒,同时,位于地下导线的走线更短,节约导线材料。

进一步地,导线包括上述的电源线和信号线。

进一步地,参阅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连排座椅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连排座椅背向设置,且两个连排座椅之间通过连接杆91固定连接。具体地,当连排座椅摆放好之后,再将两个相邻背向的连排座椅通过连接杆91固定连接在一起,一方面能够避免相邻的两个连排座椅因晃动而相互撞击,起到保护两个连排座椅的目的;另一方面将两个连排座椅背向连接为一个整体进行摆放时,能够减少相邻的两个背向连接的连排座椅之间可以预留出一个行走通道比传统的一个连排座椅对应一个行走通道这种布局方式相比,相同数量的连排座椅所占用的空间更少。

进一步地,连接杆91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两个背向设置的连排座椅的首端和尾端,且连接杆91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于两个连排座椅上的固定件30上,通过两个连接杆91的连接,使得两个背向设置的连排座椅之间的连接更为可靠。

进一步地,两个背向设置的连排座椅的中部还设有连接盒92,连接盒92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于两个背向设置的连排座椅的固定件30上,连接盒92的设置能够增加两个背向设置的连排座椅之间的连接强度。

更进一地,连接盒92包括第一插接盒段921和第二插接盒段922,第一插接盒段921的一端固定安装于一个连排座椅的固定件30,第二插接盒段922的一端固定安装于另一连排座椅的固定件30上,且第一插接盒段921的另一端插接与第二插接盒段922的另一端相插接连接,以使得第一插接盒段921与第二插接盒段922之间可伸缩连接,从而实现连接盒92的长度可调,进而使得连接盒92能够适应两个背向设置连排座椅之间不同的距离,提高连接盒92的通用性。

更进一步地,连接盒92的内部还可以供电线穿过,以使得两个背向设置的连排座椅上的智能设备能够相互连通,也方便使用一个控制装置,从而能够控制两个背向设置的连排座椅上的电子装置70的控制,降低了两个背向设置连排座椅的制造成本。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紧固件为螺钉或者螺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