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热壶的电源底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37795发布日期:2020-03-24 14:05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电热壶的电源底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型家用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热壶的电源底座。



背景技术:

用于对饮品加热的电热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普遍,电热壶连接电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电热壶上直接设置连接电源的电源线,另外一种是通过电源底座连接单元,再将电热壶放置再电源底座上。后一种方式由于电热壶可以和电源底座分离,在倒入或倒出需要加热的饮品时,无需拽动电源线,在使用上更加便利。

出于收纳的考虑,市售的电源底座往往设置为可将电源线的一部分收纳在电源底座内,比较简单的方式是在电源底座开设收纳槽,不使用时已手工的方式将电源线放入收纳槽中,非常不方便,而且不利于电源线的整理。作为改进,业内研发人员设计了可以通过旋转电源底座的下盖实现将电源线以盘绕方式收纳于电源底座中的结构,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904521u公开的结构,然后该专利的方案需要设置多个盖体的组合,增加了电源底座的复杂程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容属于发明人的技术认知范畴,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热壶的电源底座,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线、上盖、下盖以及下连接器;

所述上盖与下盖扣合连接并且可相对旋转;

所述上盖与下盖通过扣合连接形成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包含至少一环形腔道;所述下连接器设置于容置空间内,所述电源线连接所述下连接器并盘绕于所述环形腔道;

所述环形腔道的一端通过开口连通容置空间的外部,另一端设有固定所述电源线的固定单元。

通过两个盖体即可将下连接器固定在电源底座中,并能够实现电源线的收纳,无疑能够简化电源底座的结构。电源线盘绕在环形腔道内,当上盖与下盖相对旋转时,固定单元和开口的相对位置会发生变化,致使电源线的盘绕长度改变,盘绕长度变短时,多余电源线从开口穿出,以达到延长电源连接距离的目的;盘绕长度边长时,电源线从开口穿入,以达到收纳的目的。此外,由固定单元固定电源线于环形腔道,能够避免在拉出或收纳电源线的过程中牵扯电源线与下连接器的接头。

作为优选,所述容置空间内设置有环形壁部,所述环形壁部设有通道口,所述固定单元设置于所述通道口;

所述容置空间内还设置有位于环形壁部内侧的安装壁部,所述下连接器通过安装壁部固定。

通过环形壁部分割出环绕的通道并可兼具支撑容置空间内部的作用。固定下连接器的安装壁部为电源底座固有结构,以其配合环形壁部形成环形腔道,无需额外设置其他限位结构,进一步简化电源底座内部结构,降低复杂程度,便于制作和成型,减少安装时的干涉。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单元为压紧所述电源线的一段并限定该段移动的结构。

固定单元例如可以是压板,压板通过螺栓把合固定于下盖或者上盖,压紧电源线某个部位,使此部位与下连接器之间相对固定。

作为优选,还包括内盖;所述内盖以压紧方式固定所述下连接器于所述安装壁部所限定的安装槽内。

具体压紧方式优选为,所述环形壁部及安装壁部形成于所述下盖,所述上盖具有包覆所述下盖的外环壁部;

所述下连接器包括由安装壁部支撑的第一环形肩部;所述内盖具有罩设于所述环形壁部外侧的中环壁部,所述内盖具有第一通孔及支撑面,所述通孔的下侧边缘搭接于所述第一环形肩部;所述上盖的具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下侧边缘搭接于所述支撑面。

增设内盖,与上盖和下盖形成可靠的夹持固定结构,将下连接器可靠地固定于安装壁部,并且形成防护层,有效避免液体流入环形腔道内侧,以降低电源线于下连接器连接处的接头被水汽所侵蚀造成短路。

作为优选,所述环形壁部的外壁设有第二环形肩部,所述第二环形肩部支撑所述中环壁部的下端。

内盖形成的中环壁部的下端由环形壁部的外壁形成肩部支撑,进一步增强环形腔道内侧的封闭效果。作为可替代的方案,可以在环形壁部于中环壁部之间设置卡合结构,可使内盖相对于下盖固定。卡合结构的实现方式例如在环形壁部设置卡扣,而在中环壁部对应设置卡扣槽;作为代替,卡扣与卡扣槽设置位置可互换。

作为优选,所述下盖的边缘形成有弯折部;所述外环壁部的下端开口沿环向设有支撑结构;

所述弯折部搭接于所述支撑结构,以使得所述下盖可相对于上盖旋转。

弯折部和支撑结构分别形成于下盖和上盖,同时实现连接和旋转导向功能,无需额外设置导轨或导向结构,简化电源底座的内部结构,并且方便拆卸。支撑结构可选均布的至少两个凸起,在弯折部上设置对应凸起的凹槽,以供拆卸,在材料具有弹性的条件下,也可以不设置凹槽。可替代地,还可将弯折部设置在上盖,将支撑结构设置在下盖。

作为优选,所述外环壁部的内侧位于开口处设有导向板,包括:

与上盖环向平行或相切的导向部,连接所述导向部与上盖内壁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开口的一侧齐平。

在开口处设有内置的导向部,利于配合旋转操作放出电源线,避免在开口处形成直角弯或钝角弯,而且内部设置的导向部也避免在外部形成突出结构,引起干涉或收纳的不便。

作为优选,所述电源线以单匝形式盘绕于所述环形腔道。

如果电源线多股盘绕在环形腔道,拉动电源线和转动动作不协调时,例如转动快,拉动慢,多股电源线就可能挤在通道靠外一侧的内壁上,出现放线阻力和顿挫感,不够流畅。以单匝形式盘绕,则可以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作为优选,所述下盖的底面形成有一对凹槽。

凹槽结构可以供使用者施力夹持住下盖,便于进行旋转操作。可选下盖设置为抽壳结构。底面的凹槽会对应的在上盖形成凸起,该凸起可设置在下盖的中部,一旦进入水滴,也可以导流水滴向边缘流动,布局积聚在中部,而中部即为安装下连接器的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环形壁部及安装壁部均形成于所述上盖的内部;

所述下盖具有包覆所述上盖的外环壁部。

除前述的众多优选方式,作为替代,也可以选择将环形壁部和安装部都设置上盖的内部,也可以实现类似的技术意图,具体可参考前述方案,在此不做赘述。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热壶的电源底座的爆炸图。

图2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热壶的电源底座的组装图。

图3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热壶的电源底座的剖视图。

图4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热壶的电源底座部分结构的组装图。

图5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热壶的电源底座部分结构的侧视图。

图6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热壶的电源底座的俯视图。

图7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热壶的电源底座中上盖的立体图。

图8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热壶的电源底座中上盖的仰视图。

图9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热壶的电源底座中上盖的侧视图。

图10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热壶的电源底座中下盖的立体图。

图11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热壶的电源底座中下盖的俯视图。

图12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热壶的电源底座中下盖的仰视图。

图13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热壶的电源底座中下盖的剖视图。

图14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热壶的电源底座中内盖的立体图。

图15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热壶的电源底座的内盖的俯视图。

图16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热壶的电源底座的内盖的仰视图。

图17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热壶的电源底座的内盖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思,下面再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需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注明直接连接则说明连接地两个主体之间并不通过过度结构构建连接关系,只通过连接结构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17所示,揭示了电热壶的电源底座,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线140、上盖110、内盖150、下盖120以及下连接器130;内盖150以压紧方式固定下连接器130于下盖120形成的安装槽内具体为安装壁部122限定的安装槽。其中,内盖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可以省略仅通过上盖与下盖固定下连接器即可。

上盖110与下盖120扣合连接并且可相对旋转;

上盖110与下盖120通过扣合连接形成容置空间,容置空间包含至少环形腔道q1;下连接器130设置于容置空间内,电源线140连接下连接器130并盘绕于环形腔道q1。

环形腔道q1的一端通过开口111连通容置空间的外部,另一端设有固定电源线的固定单元160。

通过两个盖体即可将下连接器固定在电源底座中,并能够实现电源线的收纳,无疑能够简化电源底座的结构。电源线盘绕在环形腔道内,当上盖与下盖相对旋转时,固定单元和开口的相对位置会发生变化,致使电源线的盘绕长度改变,盘绕长度变短时,多余电源线从开口穿出,以达到延长电源连接距离的目的;盘绕长度边长时,电源线从开口穿入,以达到收纳的目的。此外,由固定单元固定电源线于环形腔道,能够避免在拉出或收纳电源线的过程中牵扯电源线与下连接器的接头。

容置空间内设置有环形壁部121,环形壁部121设有通道口1211,固定单元160设置于通道口1211;

容置空间内还设置有位于环形壁部121内侧的安装壁部122,下连接器130通过安装壁部122固定。例如,在安装壁部的上口部形成缺口,配合下连接器的外壁形成凸起,或者可替代地,交换缺口和凸起设置的位置。

通过环形壁部分割出环绕的通道并可兼具支撑容置空间内部的作用。固定下连接器的安装壁部为电源底座固有结构,以其配合环形壁部形成环形腔道,无需额外设置其他限位结构,进一步简化电源底座内部结构,降低复杂程度,便于制作和成型,减少安装时的干涉。

固定单元160为压紧电源线130的一段并限定该段移动的结构。

如图,固定单元例如可以是压板,压板通过螺栓把合固定于下盖或者上盖,压紧电源线某个部位,使此部位与下连接器之间相对固定。可选择其他结构代替例如在下盖或上开设置卡口,然后安装压线箍。

如图,环形壁部121及安装壁部122形成于所述下盖122,上盖111具有包覆下盖120的外环壁部115;

下连接器130包括由安装壁部122支撑的第一环形肩部;内盖150具有罩设于环形壁部121外侧的中环壁部,内盖150具有第一通孔151及支撑面153,通孔151的下侧边缘搭接于第一环形肩部;上盖110的具有第二通孔114,第二通孔114的下侧边缘搭接于支撑面153。

增设内盖,与上盖和下盖形成可靠的夹持固定结构,将下连接器可靠地固定于安装壁部,并且形成防护层,有效避免液体流入环形腔道内侧,以降低电源线于下连接器连接处的接头被水汽所侵蚀造成短路。

在图未示的实施例中,环形壁部的外壁设有第二环形肩部,第二环形肩部支撑中环壁部的下端。

内盖形成的中环壁部的下端由环形壁部的外壁形成肩部支撑,进一步增强环形腔道的封闭效果。作为可替代的方案,可以在环形壁部于中环壁部之间设置卡合结构,可使内盖相对于下盖固定。卡合结构的实现方式例如在环形壁部设置卡扣,而在中环壁部对应设置卡扣槽152;作为代替,卡扣与卡扣槽设置位置可互换。

下盖120的边缘形成有弯折部123;外环壁部115的下端开口沿环向设有支撑结构112;

弯折部123搭接于支撑结构112,以使得下盖120可相对于上盖110旋转。

外环壁部115的内侧位于开口111处设有导向板113,包括:与上盖110环向平行或相切的导向部,连接导向部与上盖内壁的连接部;连接部与开口111的一侧齐平。

电源线140以单匝形式盘绕于环形腔道。

下盖120的底面形成有一对凹槽124。

在图未示的实施例中,除前述的众多优选方式,作为替代,也可以选择将环形壁部和安装部都设置上盖的内部,也可以实现类似的技术意图,具体可参考前述方案,在此不做赘述。

现有产品的电源底座中结构过于复杂,紧凑性差。并且,电源线多股盘绕,如果拉动电源线和转动绕线盘动作不协调,例如转动快,拉动慢,多股电源线就可能挤在一起,出现放线阻力和顿挫感,不够流畅。并且电源线出口处电源通过接近直角的弯转,如果转动快拉动慢,就可能在出口发生电源线弯折的情况,有可能缩短电源线寿命。

如上述实施例所揭示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各实施例所揭示的方案可以街上述技术问题,最少仅通过上盖和下盖配合即可固定下连接器,结构简化,提高了结构紧凑性;配合内盖设置的间隔可以起到一定的阻隔水流和水汽的作用,下连接器的侧壁形成有环形肩部,搭接在环形壁上方,一旦有水渗入,首先进入外侧的环形腔道,不会直接进入安装下连接器的位置,在简化结构的同时起到密封的效果。而在外侧开口处设有内置的导向结构,利于配合放出电源线。并无需在外部形成突出的切向导向结构。配合单匝盘绕设置,则能够在电源线收放时更加顺畅。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