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升降课桌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56472发布日期:2019-12-10 19:19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升降课桌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桌具,特别涉及一种可升降课桌。



背景技术:

学生所用课桌,从最早的学堂里的八方桌开始,用于学校,大多数课桌是固定款式,同一教室内的桌子的样式和各种参数均相同。随着现代生活质量和教学品质的提高,一些新型课桌被生产应用于教室或书房内,其中升降课桌又名可调试课桌,顾名思义,就是课桌的高度可调,具有可调节高度的功能,以此适用于不同体形的学生,提高学生的舒适度。

目前,公告号为cn202919453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升降课桌,由课桌和隐藏式螺丝组成,在升降课桌桌腿中部设置有隐藏式升降固定螺丝,其外围设置有加固桌腿的安全固定套。

上述技术方案将课桌升降螺丝隐藏在安全固定套内,以此避免划伤学生腿脚,起到防护作用。但存在以下缺陷:利用升降螺丝与不同通孔的配合达到升降目的,上述升降方式调节的精度较小,实用性较低。为此,亟需一种可升降课桌,能无极调节桌面高度,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升降课桌,能无极调节桌面高度,实用性强。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可升降课桌,包括桌板、上桌厢、下桌厢和桌腿,所述上桌厢与所述桌板固定,所述下桌厢与所述桌腿固定,所述上桌厢与所述下桌厢之间安装有升降组件,升降组件包括与所述下桌厢顶部转动连接的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上固定有主动锥齿轮,所述下桌厢顶部固定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上转动连接有与所述上桌厢底部螺纹连接的螺杆,所述螺杆一端固定有与所述主动锥齿轮啮合的从动锥齿轮,所述下桌厢侧壁上转动连接有用于驱动所述转动轴转动的端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由端盖、转动轴、主动锥齿轮、从动锥齿轮、螺杆和限位板组成的升降组件,当端盖驱动转动轴转动时,主动锥齿轮随之转动并带动从动锥齿轮转动,螺杆在从动锥齿轮的驱动下转动,由于螺杆与上桌厢螺纹连接,且上桌厢两侧被限制在下桌厢两侧壁之间,螺杆转动时,上桌厢沿螺杆长度方向移动,以此实现了桌面高度的升降,且螺杆升降的方式为无极调节,实用性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轴一端固定有短杆,所述端盖内侧固定有与所述短杆抵触的固定块,且所述固定块数量为2,所述短杆一端位于两个所述固定块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端盖内设置两个固定块,端盖转动时,其中一个固定块与短杆抵触并带动短杆以转动轴为轴线转动,转动轴随之转动并带动升降组件运作,而两个固定块的设置实现了端盖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均能驱动转动轴转动;短杆起到杠杆的作用,使得使用者升降更为省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桌厢与所述下桌厢之间还安装有加固组件,加固组件包括开设在所述上桌厢侧壁上沿高度方向排列分布的卡槽,所述下桌厢侧壁顶部开设有l形腔,所述l形腔内滑移连接有与所述卡槽卡接配合的卡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由卡槽和卡块组成的加固组件,利用卡块与卡槽的卡接配合实现对上桌厢的限制,以此提高桌面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卡块与所述l形腔内壁之间固定有第一弹簧,所述l形腔底部固定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上固定有与所述卡块底部抵触的支撑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桌板停止升降时,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共同作用将卡块推入对应的卡槽中,以此实现加固;第二弹簧的设置卡槽个数的限制,达到配合升降组件完成无极调节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卡块顶部固定有推板,所述推板与所述l形腔顶部开口滑移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卡块顶部固定推板,利用推板驱动卡块滑移,以此解除卡块和卡槽的卡接,便于桌板下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桌板周侧包覆有橡胶套,所述橡胶套上表面高于所述桌板上表面2-3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桌板周侧包覆橡胶套,一方面起到保护学生的作用;另一方面,橡胶套略高于桌板,能有效防止签字笔等物品的掉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桌板上表面上开设有条形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桌板上开设条形槽,利用条形槽增加桌板的使用面积,便于文具的放置,从而增强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桌腿底部固定有保护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桌腿底部设置保护垫,以此将桌腿与地面之间的刚性触碰转换为柔性触碰,从而避免地面被划伤。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端盖上开设有供使用者五指插入的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端盖上设置凹槽,以此便于使用者发力转动端盖,从而便于桌板的升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本方案中,当转动轴转动时,主动锥齿轮和从动锥齿轮转动,螺杆受从动锥齿轮带动而转动,由于螺杆与上桌厢螺纹连接,且上桌厢两侧被限制在下桌厢两侧壁之间,上桌厢沿螺杆长度方向移动,以此实现了桌面高度的升降,且螺杆升降的方式为无极调节,实用性强;

2.本方案中,当桌板停止升降时,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共同作用将卡块推入对应的卡槽中,以此实现加固;第二弹簧的设置卡槽个数的限制,达到配合升降组件完成无极调节的目的;

3.本方案在桌板周侧包覆橡胶套,一方面起到保护学生的作用;另一方面,橡胶套略高于桌板,能有效防止签字笔等物品的掉落。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2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0、桌板;11、上桌厢;111、螺纹孔;12、下桌厢;121、圆槽;122、l形腔;13、桌腿;14、条形槽;15、橡胶套;16、保护垫;21、端盖;211、固定块;22、转动轴;221、短杆;23、主动锥齿轮;24、从动锥齿轮;25、螺杆;26、限位板;31、卡槽;32、卡块;321、推板;33、第一弹簧;34、支撑板;35、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可升降课桌,包括桌板10、上桌厢11、下桌厢12和桌腿13。桌板10为长方形板状结构,固定在上桌厢11上。桌板10上还开设有条形槽14,条形槽14用于放置文具。桌板10周侧还包覆有橡胶套15,橡胶套15由橡胶制成,具有弹性,一方面起到保护学生的作用;另一方面,橡胶套15上表面高于桌板10上表面2-3mm,能有效防止签字笔等文具的掉落。上桌厢11和下桌厢12均为开口式,下桌厢12两内侧壁与上桌厢11两外侧壁抵触。桌腿13呈圆弧形,其顶部与下桌厢12底部固定,桌腿13底部固定有保护垫16,保护垫16用于避免地面被桌腿13划伤。

如图2所示,上桌厢11与下桌厢12之间安装有升降组件,升降组件包括端盖21、转动轴22、主动锥齿轮23、从动锥齿轮24、螺杆25和限位板26。转动轴22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下桌厢12的两侧壁上,端盖21安装在转动轴22端部。结合图1所示,下桌厢12侧壁上开设有圆形的圆槽121,端盖21呈圆形,转动连接在圆槽121内,且端盖21周侧开设有便于使用者五指插入的凹槽。结合图3所示,端盖21内侧固定有两个固定块211,转动轴22端部固定有一短杆221,短杆221一端位于两个固定块211之间。下桌厢12底部开设有螺纹孔111,螺纹孔111与螺杆25螺纹配合;限位板26位于上桌厢11下侧,且限位板26两端与下桌厢12两侧壁固定,螺杆25一端贯穿限位板26并与限位板26转动连接。主动锥齿轮23固定在转动轴22上、从动锥齿轮24固定在螺杆25底部,且从动锥齿轮24与主动锥齿轮23啮合。当使用者转动端盖21时,两个固定块211中的一个与短杆221抵触,推动短杆221以转动轴22为轴线转动,转动轴22随之转动,此时主动锥齿轮23随之转动并带动从动锥齿轮24转动,螺杆25在从动锥齿轮24的驱动下转动,由于螺杆25与上桌厢11螺纹连接,且上桌厢11两侧被限制在下桌厢12两侧壁之间,螺杆25转动时,上桌厢11沿螺杆25长度方向移动,以此实现了桌面高度的升降。

如图2所示,上桌厢11与下桌厢12之间还安装有加固组件,加固组件包括卡槽31、卡块32、第一弹簧33、支撑板34和第二弹簧35。下桌厢12一侧侧壁顶部开设有l形腔122,l形腔122截面为l形,且l形腔122在下桌厢12顶部与侧面均有开口。卡槽31开设在上桌厢11侧壁上,并沿上桌厢11高度方向排列分布。卡块32截面呈三角形,滑移连接在l形腔122内,且卡块32尖锐的端部与卡槽31卡接配合。第一弹簧33固定在卡块32与l形腔122内壁之间,用于提供卡块32与卡槽31抵紧的水平方向的推力。支撑板34位于卡块32下侧,且第二弹簧35固定在支撑板34与l形腔122底部之间,用于提供卡块32与卡槽31抵紧的竖直方向的推力。由于升降组件的升降为无极调节,而卡槽31的设置为非无极调节,因而设置两个方向的弹簧对卡块32施加作用力,以此使得卡块32与卡槽31的卡接能配合升降组件的无极调节。

卡块32顶部还固定有推板321,推板321与l形腔122顶部开口滑移连接,推板321的设置方便了使用者解除卡块32和卡槽31的卡接,便于使用者调节桌板10下降。

本实施例在使用时,使用者只需转动端盖21以驱动转动轴22转动,此时主动锥齿轮23随之转动并带动从动锥齿轮24转动,螺杆25在从动锥齿轮24的驱动下转动,由于螺杆25与上桌厢11螺纹连接,且上桌厢11两侧被限制在下桌厢12两侧壁之间,螺杆25转动时,上桌厢11沿螺杆25长度方向移动,以此实现了桌面高度的升降,且螺杆25升降的方式为无极调节,实用性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