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枕套及枕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80739发布日期:2020-07-07 14:10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一种枕套及枕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枕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枕套及枕头。



背景技术:

在生活中枕头基本已成为人们必需品,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枕头产品种类较为繁多,其所配置的枕套都大同小异,除了造型、颜色或者材质方面以外,功能和传统枕套没有太大区别。随着人们生活、工作压力增加,人们对枕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由于人体头部大小高低各有差异性,使每个人对于枕头的高度需求都不尽相同。人体长期使用高度不合适的枕头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可能会引发各类颈椎疾病。

当前市场上陆续出现一些高度可调节的枕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枕头高度调解的问题,但由于其本身的结构限制,调节方便性并不是很好,例如,在调节枕头高度时需要将枕套去除后对枕芯进行调节或者需要充气调节,增加了调节的不方便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枕套,能够简单方便的对枕头进行高度调节操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枕套,其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枕套包括基体部,该基体部设有用于容纳枕芯的基体容纳腔;

左侧调节部,该左侧调节部设置在基体部的底面的左侧,左侧调节部设有用于容纳调节垫的左调节容纳腔,在左侧调节部的左侧设有与左调节容纳腔连通的开口;

右侧调节部,该右侧调节部设置在基体部的底面的右侧,右侧调节部设有用于容纳调节垫的右调节容纳腔,在右侧调节部的右侧设有与右调节容纳腔连通的开口;

中间调节部,至少覆盖基体部位于左侧调节部和右侧调节部之间的部分区域,中间调节部设有用于容纳调节垫的中间调节容纳腔,且中间调节部的左侧和/或右侧设有与中间调节容纳腔连通的开口。

该实现方式中,通过在枕套基体部的底面设置左侧调节部、右侧调节部和中间调节部,且左侧调节部在左侧设置开口,右侧调节部在右侧设置开口,中间调节部在左侧和/或右侧设置开口,各调节部的调节容纳腔能够容纳不同数量、不同材质(密度)的调节垫,且各调节部的开口均在枕头外部,使用者使用时无需起身也无需打开枕头,就可以实现从枕头的左侧或右侧对各调节部进行操作,从而简单方便的实现枕头相应部分的高度调节。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本实用新型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中间调节部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开口,且左侧调节部和右侧调节部均至少有一部分位于中间调节容纳腔内。

该实现方式中,使用者对中间调节部的操作更为方便,尤其是在先调节左右两侧调节部的高度后再操作中间调节部时,避免左右两侧调节部遮挡中间调节部的开口。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或第二种实现方式,本实用新型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在中间调节容纳腔内设有至少一个分隔件,分隔件上下两端与中间调节容纳腔的内侧面或者基体部的底面连接,将中间调节容纳腔分为两层。

该实现方式中,在左右两侧调节部的高度高于中间调节部时,避免中间调节部内的调节垫在中间调节容纳腔内移动。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至第三种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本实用新型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中,在枕套相对的两端各设有一个连接部,枕套对折能够使两个连接部相连接,并为枕套保持对折状态提供拉力。可以整体提高枕头的高度,方便在坐卧时作为腰枕使用。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中两个连接部之间通过纽扣、魔术贴或者绑带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至第四种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本实用新型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中,左侧调节部、右侧调节部和中间调节部通过魔术贴、纽扣、拉链或者绑带可拆卸连接在基体部的底面。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至第四种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本实用新型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现方式中,左侧调节部、右侧调节部和中间调节部固定在基体部的底面。

本实用新型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枕头,在其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枕头包括枕套,该枕套可以是第一方面任一个不具有分隔件的实现方式所提供的枕套,在枕套的基体容纳腔内设置有枕芯,在左调节容纳腔、右调节容纳腔和/或中间调节容纳腔内各设有若干个用于调节枕头相对应部位的高度和/或硬度的调节垫。

该枕头调节方便,在使用枕头时无需起床也无需打开枕头即可简单方便的实现枕头相应部分高度和/或硬度的调节。

本实用新型第三个方面提供了另一种枕头,在其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枕头包括枕套,该枕套可以是第一方面任一个具有分隔件的实现方式所提供的枕套,在枕套的基体容纳腔内设置有枕芯,在左调节容纳腔、右调节容纳腔、中间调节容纳腔靠近基体部的一层和/或中间调节容纳腔远离基体部的一层设有若干个用于调节枕头相对应部位的高度和/或硬度的调节垫。

该枕头调节方便,在使用枕头时无需起床也无需打开枕头即可简单方便的实现枕头相应部分高度和/或硬度的调节,并且在左右两侧调节部的高度高于中间调节部时,避免中间调节部内的调节垫在中间调节容纳腔内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在枕套基体部的底面设置左侧调节部、右侧调节部和中间调节部,且左侧调节部在左侧设置开口,右侧调节部在右侧设置开口,中间调节部在左侧和/或右侧设置开口,各调节部的调节容纳腔能够容纳不同数量、不同材质(密度)的调节垫,且各调节部的开口均在枕头外部,使用者使用时无需起身也无需打开枕头,就可以实现从枕头的左侧或右侧对各调节部进行操作(具体操作包括增加或减少调节垫、更换调节垫以及调整调节垫的位置),从而简单方便的实现枕头相应部分的高度和/或硬度调节。

枕头包括上述枕套,在枕套的基体容纳腔内设置有枕芯,通过在相应的调节容纳腔设置若干个用于调节枕头相对应部位的高度和/或硬度的调节垫,使用者使用时无需起身也无需打开枕头,就可以实现从枕头的左侧或右侧对各调节部进行操作,从而简单方便的实现枕头相应部分的高度和/或硬度的调节。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附图仅仅为说明目的提供,图中各部件的比例与数量不一定与实际产品一致。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一种枕套实施方式的半剖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另一种枕套实施方式的半剖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一种枕套实施方式的半剖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一种枕套实施方式的半剖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另一种枕套实施方式的半剖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一种枕套实施方式的半剖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一种调节垫的折叠状态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枕套折叠状态示意图;

图9是图8中a部放大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一种枕头实施方式的半剖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另一种枕头实施方式的半剖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中一种枕头实施方式的半剖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枕头在使用状态进行高度调节时的示意图。

图中:1:枕套;11:基体部;111:基体容纳腔;12:左侧调节部;121:左调节容纳腔;122:左侧调节部的开口;13:右侧调节部;131:右调节容纳腔;132:右侧调节部的开口;14:中间调节部;141:中间调节容纳腔;142:中间调节部的开口1411:第一层中间调节容纳腔;1412:第二层中间调节容纳腔;15:分隔件;16:连接部;17:缝合处;2:调节垫;3:枕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外”、“内”、“中间”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枕套1包括基体部11和设置在基体部11内侧的用于容纳枕芯的基体部容纳腔111,在基体部11的底面的左侧设有左侧调节部12,该左侧调节部12设有用于容纳调节垫的左调节容纳腔121,并且左侧调节部12的左侧设有与左调节容纳腔121连通的开口,用于向左调节容纳腔121内取放或调整调节垫。在基体部11的底面的右侧设有右侧调节部13,该右侧调节部13设有用于容纳调节垫的右调节容纳腔131,并且该右侧调节部13的右侧设有与右调节容纳腔131连通的开口,用于向右调节容纳腔131内取放或调整调节垫。另外,在基体部11的底面还设有中间调节部14,该中间调节部14至少覆盖左侧调节部12和右侧调节部13之间的部分区域,也就是说,中间调节部14可以完全位于左侧调节部12和右侧调节部13之间(参见图1),也可以覆盖左侧调节部12和右侧调节部13之间区域后再向左侧和/或右侧延伸。具体地,当中间调节部14向左延伸,其覆盖左侧调节部12和右侧调节部13之间区域,同时还至少覆盖部分左侧调节部12。当中间调节部14仅向右延伸,其覆盖左侧调节部12和右侧调节部13之间区域,同时还至少覆盖部分右侧调节部13。当中间调节部14向左右两侧均有延伸时,其覆盖左侧调节部12和右侧调节部13之间区域,同时还至少覆盖部分左侧调节部12和右侧调节部13(参见图2)。中间调节部14具有中间调节容纳腔141,中间调节部14的左侧和/或右侧设有与中间调节容纳腔141连通的开口。

使用时,使用者无需起身保持躺卧姿势向脑后伸手,通过左侧调节部的开口122向左调节容纳腔121内放入或取出若干个调节垫,即可实现枕头左侧高度的调节,调节的区域大小取决于左侧调节部12的位置及左调节容纳腔121内的调节垫的尺寸大小。同理,根据向通过右侧调节部的开口132、中间调节部的开口142分别向右调节容纳腔131、中间调节容纳腔141放入或取出若干个调节垫,即可根据需要实现枕头右侧、中部的高度的调节,整个调节过程简单方便实现枕头的相应位置的高度调节。

当中间调节部14至少覆盖部分左侧调节部12和/或右侧调节部13时,能够更方便进行对中间调节部14的操作(具体操作包括增加或减少调节垫、更换调节垫以及调整调节垫的位置)。具体地,即使先在左、右调节容纳腔内放置调节垫,也不会挡住中间调节部的开口142,使中间调节部的开口142始终位于左、右调节部的外侧。

在本实施例中,各调节部均采用片状件与基体部11的固定,形成相应的容纳腔,在需要设置开口的一边不固定,形成与容纳腔连通的开口。片状件与基体部11之间可以是通过线缝合固定,也可以是通过魔术贴、纽扣、拉链或者绑带与基体部11可拆卸连接。

在其它一些实施方式中,各调节部也可以是一个单独的部分,例如可以是一个具有空腔和开口(开口与空腔连通)的半封闭结构,空腔作为放置调节垫的容纳腔。各调节部也可以固定在基体部11上,也可以是通过魔术贴、纽扣、拉链或者绑带与基体部11可拆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更换不同材料或密度的调节垫,可以实现枕头的硬度调节。

还需要说明的是,除上述通过取放调节垫的方式实现枕头高度调节外,还可以通过折叠调节垫实现。

还值得说明的是,将两个部件通过拉链、魔术贴或纽扣连接是较为常用的方式,在此不再赘述。通过绑带连接虽然也是较为常见的方式,但实现的方式较多,因此,在此示例几种实现方式如下:第一种在调节部需固定的边各设置至少一个绑带、在基体部11相应的位置设置相应数量的绑带,将调节部上的绑带与基体部11上的绑带绑在一起,使调节部固定在基体部11上。第二种在调节部需固定的边设置绑带孔,在基体部11上相应位置设置绑带,将绑带穿过相应的绑带孔后打结固定,从而使调节部固定在基体部11上。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参见图3所示,在中间调节容纳腔141内设有至少一个分隔件15,该分隔件15上下两端与中间调节容纳腔141的内侧面或者基体部11的底面连接,将中间调节容纳腔141分为两层,为了描述方便,将远离基体部11的一层定义为第一层中间调节容纳腔1411,将靠近基体部11的一层定义为第二层中间调节容纳腔1412。

在使用时,调节枕头中部区域高度的调节垫可以放置在第一层中间调节容纳腔1411,也可以放置在第二层中间调节容纳腔1412内。当然,也可以在第一层中间调节容纳腔1411和第二层中间调节容纳腔1412同时放置调节垫。

本实施例中,在中间调节容纳腔141内设置分隔件15,可以根据需要在第一层中间调节容纳腔1411和/或第二层中间调节容纳腔1412内放置调节垫,能够方便调节垫的取放并防止调节垫移动。例如,中间调节部14至少覆盖部分左侧调节部和/或右侧调节部的实施方式中,当左、右两调节容纳腔内放置较多的调节垫,而中间调节容纳腔141内放置较少时,左、右侧调节部会将中间调节部14撑起,调节垫会在中间调节容纳腔141内移动,而设置一分隔件15将中间调节容纳腔141分为两层则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三是在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任一种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具体改进之处在于:参见图4-图9所示,在枕套相对的两端各设有一个连接部16,将枕套1对折能够使两个连接部16相连接,并为枕套1保持对折状态提供拉力(参见图8和图9),可以整体提高枕头的高度,方便在坐卧时作为腰枕使用。

在一些具体地实施方式中,两个连接部16之间可以通过纽扣、魔术贴或者绑带连接,其中绑带连接方式可以参见实施例一中实施方式。

参见图4-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示意了一种具体通过调节垫进行高度调节的方式,调节垫2的尺寸小于相对应的调节容纳腔的尺寸,使调节垫2能够沿图中所示的双箭头所指示的方向移动,以调节不同区域的枕头的高度,实现更精细的调节。

需要说明的是,图4-图6中缝合处17用虚线表示,此处仅是示例了一种用线缝合的实施方式,无其它含义,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该处也可以设置魔术贴、拉链等结构。图6中靠近中间调节容纳腔141内的调节垫2的两条虚线是示意的分隔件的左、右边界,无其它含义。

当然在其它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分隔左、右调节容纳腔,使左、右调节容纳腔形成若干个独立的腔体,每个独立的腔体内分别放置调节垫以实现更精细的调节。

参见图7所示,也可以通过折叠调节垫2,从而实现高度调节。

实施例四

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四提供的枕头可以使用上述实施例中任一种未设置分隔件15的枕套1,在基体容纳腔内设置有枕芯3,在左调节容纳腔121、右调节容纳腔131和/或中间调节容纳腔141内各设有若干个用于调节枕头相对应部位的高度和/或硬度的调节垫2。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需要仅在部分调节容纳腔内设置调节垫2(参见图5),也可以在不同调节容纳腔内设置不同数量和/或不同材料的调节垫2。

该枕头调节方便,在使用枕头时无需起床也无需打开枕头即可简单方便的实现枕头不同部分高度和/或硬度的调节(参见图13)。

实施例五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五提供的枕头可以使用上述实施例中任一种设置有分隔件15的枕套1,在基体容纳腔11内设置有枕芯3,在左调节容纳腔121、右调节容纳腔131、第一层中间调节容纳腔1411和/或第二层中间调节容纳腔1412内设有若干个用于调节枕头相对应部位的高度和/或硬度的调节垫2。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需要仅在部分调节容纳腔内设置调节垫2(参见图5),也可以在不同调节容纳腔内设置不同数量和/或不同材料的调节垫2。

而关于在第一层中间调节容纳腔1411和/或第二层中间调节容纳腔1412内设置调节垫的相关描述可以参见实施例二,在此不再赘述。

该枕头调节方便,在使用枕头时无需起床也无需打开枕头即可简单方便的实现枕头不同部分高度和/或硬度的调节(参见图13),并且在左右两侧调节部的高度高于中间调节部14时,避免中间调节部14内的调节垫2在中间调节容纳腔141内移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枕套基体部的底面设置左侧调节部、右侧调节部和中间调节部,且左侧调节部在左侧设置开口,右侧调节部在右侧设置开口,中间调节部在左侧和/或右侧设置开口,各调节部的调节容纳腔能够容纳不同数量、不同材质(密度)的调节垫,且各调节部的开口均在枕头外部,使用者使用时无需起身也无需打开枕头,就可以实现从枕头的左侧或右侧对各调节部进行操作(具体操作包括增加或减少调节垫、更换调节垫以及调整调节垫的位置),从而简单方便的实现枕头相应部分的高度和/或硬度的调节。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不存在方案冲突的情况下,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此外,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