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床架固定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52826发布日期:2020-08-07 17:36阅读:6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床架固定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具用品,具体为一种床架固定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床通常以木材、不锈钢等金属为材料,以床头床尾、床腿、床板床垫、左右折叠护挡、静音脚轮、折叠餐桌、鞋架为组件,采用冲孔、装配、焊接、压铆、除锈、喷塑等工艺。通常用以满足人类日常睡觉起居的常用家具,具有阻燃、防鼠、防蛀、耐用、美观、移动方便等特点;人的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床上度过的,经过千百年的不断演化和改进设计,在满足常人睡觉的基础上,装上配套床垫、气垫、医疗康复设备、尿管,也增加了一些就餐、电动起背、定时翻身、移动行走、站立、接尿、坐躺、取暖降温等其它功能,即可满足常人睡觉,也可满足儿童、重度病人、残障人士、老年人、医院病人、在家医疗康复、学习生活、办公等各种需要。床的种类有平板床、单人床、双人床、多功能关节康复器床、电动起背床、定时翻身床、残障床、四柱床、双层床、儿童床、病号床、医疗床、折叠床、护理床、按摩床、电动站床、气垫床等。

专利号201821338605.1的实用新型中提到睡眠是人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床则作为首选的睡眠用具,而床通常包括床体和床体上的床架,床架由四根连接方管围成长方形后连接固定而成,再于床架上安装若干横梁。然后将床板放置在床架上用于睡眠,为了提高睡眠的质量,人们逐渐在床上放置床垫以提高其舒适度,而床垫常由床套和设置于床套内的支撑海绵组成;随着床垫质量的提高,且床上的活动空间较大,所以人们常常在床上进行玩手机、读书、看电视等活动,相应地人们需要在床上保持半仰、半卧等各种动作;进一步地,人们希望床垫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翻折成不同的形状,在支撑身体同时还能保证其舒适度并充满弹性;其专利提供了一种通过海绵和弹簧进行调节舒适度的床垫;专利号201821554545.7实用新型中提到中国台湾公告第twm263044号专利案揭示的记忆床垫,包括一上层记忆垫及一下层泡棉垫所组成,该记忆垫底部设有曲折状接合面,该泡棉垫可为一种高密度的泡棉材质垫体,于上部设有相匹配记忆垫的曲折状接合面,如此令记忆垫固设于泡棉垫上,以组成一种接合面积增加而可防止剥离,且提供人体脊椎等部位平稳、舒适支撑效果的记忆床垫;又,中国台湾公告第twm509590号专利案揭示的床垫,包含有一第一层垫片、以及一第二层垫片。该第一层垫片及该第二层垫片上具有波浪结构,并于结合时形成一波浪接合面。使该床垫可对应人体身形重点部位分别提供不同应力的局部支撑。

终上,现有的床架结构调节床软硬通过海绵,弹簧或记忆金属等结构,在支撑以及调节软硬度中海绵的支撑性能会差一些,弹簧和记忆金属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形变,导致调节效果降低,甚至造成损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床架固定连接结构,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床架固定连接结构,包括卡紧装置,所述卡紧装置包括第一卡合边,第一扣合边,折弯区,折弯区上边壁,折弯区下边壁;第一卡合边上设有第一卡合档块,第一扣合边内侧设有第一扣合凹槽,第一扣合边与第一卡合边扣合与折弯区形成扣合区间,折弯区包括折弯区上边壁和折弯区下边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折弯区上边壁上设有卡位柱。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折弯区下边壁上设有柱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折弯区上边壁设有第二扣合边,第二扣合边上设有第二扣合凹槽,折弯区下边壁上设有第二卡合边,第二卡合边上设有第二卡合档块,第一扣合边与第一卡合边扣合,第二扣合边与第二卡合边扣合,共同形成扣合区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床架直接穿过扣合区间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连接板插入扣合区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折弯区下边壁上设有凸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连接套筒和卡紧装置之间通过连接套筒上设有的套筒凹槽与卡紧装置上的卡紧装置凸柱套接,卡紧装置凸柱的一端设有凸柱挡块,对应连接套筒套接后对应位置设有套筒缺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床架固定板结构,提出一种新的床架连接结构,在实现固定的同时还具备软硬调节控制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组组合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弹性连接叶片组件结构示意图一;

附图4为弹性连接叶片组件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5为弹性连接叶片组件结构示意图三;

附图6为端套组件示意图一;

附图7为端套组件示意图二;

附图8为端套组件示意图三;

附图9为端套组件示意图四;

附图10为端套组件示意图五;

附图11为端套组件示意图六;

附图12为加硬塞示意图;

附图13为按压层结构示意图;

附图14为固定板结构示意图;

附图15为端套托结构示意图;

附图16为端套组件示意图七;

附图17为端套组件示意图八;

附图18为卡紧装置结构示意图一;

附图19为卡紧装置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20为连接板结构示意图;

附图21为连接套筒结构示意图;

附图22为支撑杆直视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23为支撑杆侧视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24为支撑杆仰视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25为床架推动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为:

1、床架;2、弹性支撑装置;3、端套托;11、第一连接杆;12、第二连接杆;21、端套组件;211、第一端套;212、第二端套;22、支撑杆组件;23、弹性支撑叶片组件;231、连接部;232、叶片;2311、贴合结构;2312、卡扣装置;2313、凹形;2321、叶片开孔;2111、连接套筒;2112、按压层;2113、弹性层;21131弹性孔;21121、按压层连接边;2114、第一连接片;2115、第二连接片;21111、连接套筒侧边;21132、弹性层连接边;2117、套孔;21114、套筒固定孔;21113、套筒卡板;21115、套筒弹性开口;21122、凸凹部;21112、凹凸部;10、加硬塞;2119、端套组件底部侧面;21171、套孔外边沿;21172、固定硬圈;2118、卡紧装置;21181、第一卡合边;211811、第一卡合档块;21182、第一扣合边;211821、第一扣合凹槽;21184、折弯区;211841、折弯区上边壁;211842、折弯区下边壁;211843、卡位柱;211844、柱孔;21183、扣合区间;21186、第二扣合边;211861、第二扣合凹槽;21185、第二卡合边;211851、第二卡合档块;5、连接板;51、连接板通孔;211845、凸块;21116、套筒凹槽;21187、卡紧装置凸柱;211871、凸柱挡块;21117、套筒缺口;2119、弧形卡面;21110、弹性调节固定件;21102、软硬调节孔;211101、弹性调节固定件划槽;21101、弹性调节固定件卡板;213、左端套件;214、右端套件;215、中部端套件;216、连接条;2161、凹孔;6、固定板;64、套柱;62、水平贴片;61、垂直贴片;191、床架一部;192、床架二部;193、床架三部;194、床架四部;41、第一电机组件;42、第一推杆组件;4、第一推动装置;7、第二推动装置;71、第二电机组件;72、第二推杆组件;2110、弹性调节件;2116、弹性空口区;21166、端套固定结构;43、第一固定托;73、第二固定托;2315、弹性片;21118、端套凸起;21119、端套卡;224、支撑杆体;221、支撑杆划槽;223、支撑杆凹槽;225、支撑杆固定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上”、“第下”、“左”、“中”、“右”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连接关系,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实现该连接效果,也等同于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实施例一:

如图1-2所示,一种床架结构,包括床架1,弹性支撑装置组件2,床架1两侧设有第一连接杆11和第二连接杆12,所述第一连接杆11与第二连接杆12上设有端套组件21,包括第一连接杆11上设有的第一端套组件211和第二连接杆上12设有的第二端套组件212,第一端套组件211和第二端套组件212通过支撑杆组件22连接,支撑杆组件22上设有弹性支撑叶片组件23,所述第一端套组件211,第二端套组件212,支撑杆组件22,弹性支撑叶片组件23共同构成弹性支撑装置组件2,所述端套组件和(或)支撑杆组件和(或)弹性支撑叶片组件具有弹性。

其中床架1的作用是支撑各部件的作用,其中床架1固定弹性支撑装置组件2,实现了整体的固定,具体的弹性支撑装置组件2由端套组件21、支撑杆组件22、弹性连接叶片组件23构成,其中端套组件21与床架1的第一连接杆11和第二连接杆12固定,支撑杆组件22与第一端套组件211,第二端套组件212连接,支撑杆组件22上设有弹性连接叶片组件23;床架1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调整,其中床架上设有的弹性支撑装置组件2数量也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如图21中床架一部,床架二部,床架三部上弹性支撑装置组件的数量皆不相同;弹性连接叶片23的数量可以改变形状大小后进行替换,所以设有多少端套组件21、支撑杆组件22、弹性连接叶片组件23应该也在本实施例的限定范围。

上述实施例床架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躺在床架上,会按压弹性连接叶片组件23通过弹性连接叶片组件23实现弹性的调节,在调节过程中叶片232承受重力,产生变形,传递至支撑杆组件22和端套组件21,为了更好的实现重力的分配,以及对于弹性连接叶片组件23的保护其中端套组件21可以具备弹性,基于上述描述支撑杆组件22可以具备弹性,一方面对于弹性连接叶片组件23进行了保护,延长部件各部件的使用寿命,另外可以多部件调节软硬,更舒适的调节床的软硬度;综上本实施例中保护范围应包括:弹性连接叶片组件23具有弹性,端套组件21不具备弹性,支撑杆组件22不具备弹性;弹性连接叶片组件23具有弹性,端套组件21具备弹性,支撑杆组件22不具备弹性;弹性连接叶片组件23具有弹性,端套组件21不具备弹性,支撑杆组件22具备弹性;弹性连接叶片组件23具有弹性,端套组件21具备弹性,支撑杆组件22具备弹性。如果端套组件21弹性大于弹性连接叶片组件23弹性容易出现床架中间高两端低的现象,不宜于使用;如果支撑杆组件22弹性大于弹性连接叶片组件23弹性,则床架在弹性连接叶片组件23未变形情况下产生变形,因为支撑杆组件22为杆状,变形部位会偏往杆中部,造成体验过差;当弹性连接叶片组件23具有弹性,端套组件21具备弹性,支撑杆组件22具备弹性时,基于上述原因,优选弹性连接叶片组件23弹性大于端套组件21弹性大于支撑杆组件22弹性。

基于上述实施例,对于弹性连接叶片组件23的设计提出新的实施例二(如图3-5所示):

如图3-5弹性连接叶片组件23可以为叶片直接焊接,粘接等方式进行固定,本实施例优选弹性连接叶片组件23通过连接部231设计,弹性连接叶片组件23包括连接部231和连接部两端的叶片232,所述连接部231与支撑支撑杆组件22连接;另为了便于拆卸本实施提供一种连接方式,其中连接部231为贴合结构2311,贴合结构2311为弧面,贴合结构2311上设有卡扣装置2312,通过卡扣装置2312与支撑支撑杆组件22连接实现固定,且便于拆卸。实施例中述所述两端的叶片232,针对两端的描述,叶片数量应当不限于两个,可以设置为三个或四个,甚至多个(如图3图5所示);本实施例还提出,当叶片232数量为4个时,优选在两组相邻叶片232之间设有连接片2315,用于稳定叶片232,且连接片2315上也可以开孔,增加连接片2315弹性。

上述实施例中述所述两端的叶片232与连接部231之间为凹形2313,实现在叶片232被按压过程中,凹形2313叶可以产生形变弹性,对于叶片的受力进行分散;叶片上设有叶片开口2321,在叶片232上设开口减少叶片232韧性,提高其弹性力。

基于上述实施例一,对于端套组件21的设计提出新的实施例三(如图6-15所示):

端套组件21与床架1和支撑杆组件22组件之间可以通过直接焊接,粘接,卡接等方式进行固定连接,如图6-7所示,本实施例优选通过端套组件上设有的连接套筒2111,连接套筒2111上设有套筒固定孔21114,通过套筒固定孔21114的方式对于端套组件21实现与支撑杆组件22的连接,连接方式更易于安装与拆卸;上述套筒固定孔21114内可以设有套筒卡板21113,通过套筒卡板21113对于插入的支撑杆组件22进行固定,防止在孔内滚动。

针对上述实施例中套筒固定孔21114的设计,还可以把套筒固定孔21114设置为非圆形面,支撑杆22插入后也可以起到防止滚动的作用。

基于上述实施例中套筒固定孔21114的设计,如图7图9所示,还可以把套筒固定孔21114设计在连接套筒2111的两侧,连接套筒2111的中部设有套筒弹性开口21115,在支撑杆组件22与套筒固定孔21114固定后,在使用床的过程中支撑杆22受力,可以对于套筒组件21进行按压,产生弹性力实现对于床软硬的调节。

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对于套筒固定孔21114设计提出了新的方案,如图6-7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在端套组件21上设有按压层2112(如图13),按压层2112两端与端套组件21下端一体成型,连接套筒2111设置在按压层2112下侧,连接套筒侧边21111与端套组件21下端一体成型,按压层2112内侧面设有凸凹部21122,连接套筒2111上部外侧壁设有凹凸部21112(如图13),连接套筒2111下端设有弹性层2113,所述弹性层2113下端与端套组件21底端中部一体成型,其中弹性层2113包括弹性孔21131,其中弹性孔21131可以设置为一组或多组,弹性孔21131上设有可插拔的端套加硬塞10,按压层2113上按压层连接边21121与连接套筒2111上连接套筒侧边21111之间设有第一连接片2114;所述连接套筒侧边21111与弹性层2113上弹性层连接边21132设有第二连接片2115,按压层连接边21121与连接套筒侧边21111之间设有弹性空口区2116;连接套筒侧边21111与弹性层连接边21132之间设有弹性空口区2116;在床架1的使用过程中,床架1上还设有床垫层,当使用者坐在床边沿的时候,端套组件21会直接受力,通过按压层2112的设计对于受力进行分散,起到保护端套组件21的作用,凸凹部21122和凹凸部21112的设计防止按压的过程中出现移动造成不好的用户体验,弹性层2113在端套组件21受到支撑杆组件22压力的时候可以给端套组件21提供弹性回复力,可以实现床软硬更好的调节,弹性孔21131可以根据使用情况设计数量,同时,设置加硬塞10的作用为对端套组件21硬度调节,插入后增加端套组件21硬度,实现了软硬度的自我调节;第一连接片2114和第二连接边2115的设置可以实现在保持端套组件21弹性的同时,防止按压过程中各组件的位置移动,影响按压效果和防止端套组件21损坏;弹性空口区2116是为了增加部件整体弹性效果。

基于端套组件21与床架的连接结构,提出了实施例四(如图6-15):

如图6-9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在端套组件21底端两侧上设有套孔2117,套孔2117上套孔外边沿21171与突出于端套组件底部侧面2119,套孔2117内设有固定硬圈21172;通过套孔设计实现了端套组件21与床架1的连接,通过床架1上的插入部件,实现其固定,套孔2117上套孔外边沿21171与突出于端套组件底部侧面2119可以保持端套组件21受力产生变形过程中与床架1形成间隔,避免端套组件21受到床架1的影响;其中固定硬圈21172的设计在床架1上的插入部件,插入后保持部件的稳定性,防止因为套孔2117扭曲,产生脱离甚至损坏。

基于上述实施例,如图15所示,床架1固定的端套托3,端套托3的设计可以防止端套组件21套接后在受力后承受力过大,起到一个保护和托起的作用;基于床架1本身的加工难度过大,可以在床架1和端套组件21之间设置固定板6连接,固定板6包括水平贴片61和垂直贴片62,垂直贴片62上设有螺孔。固定板还设有套柱,水平贴片用于固定后与床架1上壁贴合,垂直贴片62用于与床架1侧壁贴合通过螺母固定,更好的把受力传递到床架1上,固定板6上设置套柱64更好的实现与端套组件21上的套孔2117连接。

基于上述实施例三,对于端套组件21的设计提出新的实施例五(如图16-20):

如题16-2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新的连接方式,具体包括:连接套筒2111的下方设有卡紧装置2118,通过卡紧装置2118实现丢床架1与端套组件21的固定,具体的卡紧装置2118包括第一卡合边21181,第一扣合边21182,折弯区21184,折弯区上边壁211841,折弯区下边壁211842;第一卡合边21181上设有第一卡合档块211811,第一扣合边21182内侧设有第一扣合凹槽211821,第一扣合边21181与第一卡合边21182扣合与折弯区21184形成扣合区间21183,折弯区21184包括折弯区上边壁211841和折弯区下边壁211842,通过扣合区间21183实现与床架1的固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稳定的与床架1连接,且方便对于组件进行拆卸;折弯区上边壁211841上设有卡位柱211843,可以对于床架1上对应的连接装置进行固定;为了实现更好的穿过效果,可以在折弯区下边壁211842上设有柱孔211844,便于卡位柱211843完全穿过连接装置;为了防止连接装置在扣合区间21183中的位移,本实施例还包括折弯区上边壁211841设有第二扣合边21186,第二扣合边21186上设有第二扣合凹槽211861,折弯区下边壁211842上设有第二卡合边21185,第二卡合边21185上设有第二卡合档块211851,第一扣合边21181与第一卡合边21182扣合,第二扣合边21186与第二卡合边21185扣合,共同形成扣合区间21183,对于扣合区间21183范围限定,更好的实现了床架1上连接装置的稳定性;上述实施例中可以由床架1直接穿过扣合区间21184固定,也可以通过连接板5(如图20)插入扣合区间21183,床架1与连接板5固定连接;折弯区下边壁211842上设有凸块211845,通过凸块211845设计可以对于连接部件进行稳定调节。

基于上述内容,如图16本实施例还包括连接套筒2111和卡紧装置2118之间通过连接套筒2111上设有的套筒凹槽21116与卡紧装置2118上的卡紧装置凸柱21187套接,卡紧装置凸柱21187的一端设有凸柱挡块211871,对应连接套筒套接后对应位置设有套筒缺口21117;通过上述方式实现了对于连接套筒2111与卡紧装置2118的连接,连接套筒2111在卡紧装置凸柱21187端滑入套筒凹槽21116内,套筒缺口21117进入到凸柱挡块211871内后对于连接套筒2111进行过卡住,实现了更稳定的连接。

基于上述实施例三,对于端套组件21弹性调节的设计提出新的实施例六(如图16):

如图16所示,连接套筒下部设有弧形卡面2119,通过弧形卡面2119来产生弹力;弧形卡面2119下端设有弹性调节固定件21110,用于固定弹性调节件2110,弹性调节件2110在弧形卡面2119内,弹性调节件2110上设有软硬调节孔21102;端套组件21受到压力,传递至弧形卡面2119上,按压过程中与弹性调节件2110产生接触,实现对于端套组件21弹性调整,通过软硬调节孔21102设计可以实现对于软硬调节件2110形变产生弹力;为了实现对于软硬调节件2110软硬的控制,可以在软硬调节孔21102内可插入加硬塞10;弹性调节件2110可以直接粘接,卡接等与弧形卡面2119下端连接,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结构,其中弧形卡面2119上设有弹性调节固定件划槽211101,弹性调节固定件21110底部设有弹性调节固定件卡板21101,弹性调节件2110通过弹性调节固定件卡板21101与弹性调节固定件划槽211101划入固定;通过划槽设计便于部件的拆装与更换。

基于上述实施例,对于端套组件21弹性调节的设计提出新的实施例七(如图10-11):

如图10-11所示,端套组件21还包括左端套件213和右端套件214,中部端套件215;左端套件213和右端套件214,中部端套件216之间通过连接条216连接;左端套件213和右端套件214,中部端套件215设有连接套筒2111;左端套件213和右端套件214还设有端套固定结构21166;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连接,中部端套件215在使用过程中弹性会大于左端套件213和右端套件214,使用中更加柔软,适合颈部需要柔软的部位使用,产生不同部位柔软度不同的效果;连接条216上设有多个凹孔2161,通过凹孔2161可以实现连接条216的弹性更加优秀,整体使用体验更佳。

基于上述实施例,对于端套组件21与支撑杆组件22连接部分提出实施例八(如图21):

如图21所示,套筒固定孔21114上设有端套凸起21118,通过端套凸起21118的设计在支撑杆组件22进入端套固定孔21114后,可以顶住支撑杆组件22,实现稳定的连接效果;延端套凸起21118两侧的套筒固定孔21114上还设有端套卡槽21119;端套卡槽21119的设计可以实现对于端套凸起21118进行拨动,便于对于端套组件21的拆卸。

基于上述实施例,对于端套组件21与支撑杆组件22连接部分提出实施例九(如图22-24):

如图22-24所示支撑杆组件22包括支撑杆体224,支撑杆体224上设有支撑杆划槽221,支撑杆组件22底部设有支撑杆凹槽223;其中支撑杆组件2用于固定端套组件21与弹性支撑叶片组件23,具体的通过支撑杆划槽221的设计对于弹性支撑叶片23进行连接,便于安装与拆卸;支撑杆凹槽223的设计减轻成本的同时,可以增加对于支撑杆组件22的弹性,同时针对实施例八中提出的端套凸起21118设计有更好的拆卸效果,具体的通过支撑杆凹槽223,可以更好的实现端套凸起21118进行拨动。支撑杆组件22两端仰视面上设有支撑杆固定槽225,便于与连接套筒2111上设有的相应组件进行卡接固定,本实施例中可以对于实施例八中的端套凸起21118组件进行卡接固定。本实施例中对于支撑杆固定槽225连接与端套凸起21118的连接方式,仅为支撑杆固定槽225与连接套筒2111连接的一种实施例,其它通过支撑杆固定槽225与连接套筒2111连接达到更好固定的技术方案也应当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基于床架1本身的优化,提出新的实施例十(如图25):

如图21所示实施例,床架1包括床架一部191,床架二部192,床架三部193,床架四部194,所述床架一部191和床架二部192之间铰接,床架二部192和床架三部193之间铰接,床架三部193和床架四部194之间铰接,其中床架一部191和床架二部192上设有第一推动装置4;床架三部193和床架四部194上设有第二推动装置7;所述第一推动装置4包括第一电机组件41和第一推杆组件42;所述第二推动装置7包括第二电机组件71和第二推杆组件72;第一推杆组件42的一端与第一电机组件41连接,第一推杆组件42的另一端与床架二部192固定,床架一部上设有第一固定托43,第一推杆组件42穿过第一固定托43;第二推杆组件72的一端与第二电机组件连接71,第二推杆组件72的另一端与床架三部193固定,床架四部194上设有第二固定托73,第二推杆组件72穿过第二固定托73;使用过程中第一电机组件41,第二电机组件71推动第一推杆组件42在第一固定托43中移动,第二推杆组件72在第二固定托73中移动,床架一部191和床架二部192之间铰接,床架三部193和床架四部194之间铰接位置会产生向上移动,实现对于床架1形状的变形。增加使用者的体验杆,还可以根据第一推杆组件42和第二推杆组件72的移动位置可以调整变形位置;本实施例中电路部分开关控制电路,电机电路等,都为常见电路,且控制电机转动圈数等都为现有电机中惯用技术,本方案中不做详细描述。

根据人体生理机理,本实施例优选对于床架1的具体设计为所述床架一部192和设有4列弹性支撑装置组件2,床架二部设有2组弹性支撑装置组件2,床架三部设有2组弹性支撑装置组件2,床架四部设有3组弹性支撑装置组件2。通过此方式使用体验更加舒适,增对人体部位更合适。

针对实施例中指出的技术问题和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弹性支撑叶片组件实现了舒适度的调节,提供一种新的床架连接结构,实现了各部件之间共同作用,可以根据使用状况调节软硬度,安装拆卸简单,部件损坏后容易更换。

综上所述实施例中的个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组合,其它未在本说明书中记载的组合方式也应当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