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伪防渗漏可降解一次性餐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63609发布日期:2021-03-05 14:06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防伪防渗漏可降解一次性餐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防伪防渗漏可降解一次性餐具。


背景技术:

2.人们日常饮食中经常用到塑料餐盒,尤其是快餐店或者外卖中都需要用到餐盒,但与快速发展的外送餐饮服务不匹配的是,一方面现有市场中环保的塑料餐具大多功能单一简单,防渗漏效果差,另一方面,现有快递餐具缺乏防伪措施,导致餐具极易被仿制,甚至还存在外送食品在快递过程中可能被调包餐具容器的问题。
3.虽然公告号为cn210311548u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水型生物基易降解快餐盒,包括由植物纤维复合而成的盒体和盒盖,盒体顶部两侧及一端顶部具有一斜板,斜板的内端位于较高的位置,斜板外端具有一向上凸起的包边,斜板顶部及包边上涂覆有防水层,盒盖的两侧及一端具有与斜板内端相对应的连接部,连接部由上板和下板组成,上板顶部与盒盖的顶部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下板倾斜连接在盒盖的底部,上板和下板的弯折处还设有缺口,上板和下板上也涂覆有防水层且两者之间形成插槽,盒体另一端具有一供盒盖插入的开口,开口上具有一向外凸起的折边,折边底部具有扣槽,盒盖的另一端底部具有与折边相对应的扣板。但其仅仅解决了防止雨水等渗入盒内食品中的问题,而无法解决液体自快餐盒内往外渗漏的问题。
4.此外,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要求日常用到的餐具也需具有环保性,以方便降解,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伪防渗漏可降解一次性餐具,并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实现:
6.所述的防伪防渗漏可降解一次性餐具,包括一次性餐具本体,所述一次性餐具本体在其开口处周向设置有沿径向方向向外凸出的餐具端缘,其结构特点在于:所述一次性餐具本体包括位于一次性餐具本体内侧的阻隔层,以及位于一次性餐具本体外侧并与阻隔层相对设置的防护层,在所述阻隔层与防护层之间设有防渗层。
7.优选地,在所述防渗层与防护层之间还设置有防伪层。
8.优选地,所述防伪层为热敏油墨层,所述热敏油墨层的显色温度为60-100℃。
9.优选地,所述热敏油墨层为热敏二维码防伪图案层。
10.优选地,所述阻隔层为pbat层。
11.优选地,所述防渗层为淀粉基可降解pp/phb复合材料层。
12.优选地,所述防护层为pcl层或pbat层。
13.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一方面在一次性餐具本体内侧的阻隔层,另一方面在阻隔层与位于外侧的防护层之间设有防渗层,通过阻隔层、防渗层协同作用而实现抗渗漏的效果,同时,在防渗层与防护层之间还设置有热敏油墨层作为防伪层,既能
避免餐具被仿制,又能防止外送饮食在快递派送过程中盒体被调包,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附图说明
14.图1是一次性餐具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针对图1沿a-a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16.图3是针对图1沿b-b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18.请同时参阅附图1-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伪防渗漏可降解一次性餐具,包括一次性餐具本体100,所述一次性餐具本体100在其开口处周向设置有沿径向方向向外凸出的餐具端缘,其结构特点在于:所述一次性餐具本体100包括位于一次性餐具本体内侧的阻隔层13,以及位于一次性餐具本体外侧并与阻隔层13相对设置的防护层11,在所述阻隔层13与防护层11之间设有防渗层12。
19.为提高本实用新型的防伪性能,在所述防渗层12与防护层11之间还设置有防伪层14。该防伪层14通过以下的方式进行实施:所述防伪层14为热敏油墨层,所述热敏油墨层的显色温度为60-100℃。具体地,所述热敏油墨层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依公开号为cn207008960u的一种标签纸,或公告号为cn107330482b的一种识别码的打印方法所熟练制得。作为其中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热敏油墨层为热敏二维码防伪图案层。
20.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要求日常用到的餐具也需具有环保性,以方便降解,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阻隔层13采用pbat层,所述防护层11为pcl层或pbat层。
21.所述防渗层12为淀粉基可降解pp/phb复合材料层。具体地,所述淀粉基可降解pp/phb复合材料层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依公开号为cn109679305a的一种淀粉基可降解pp/phb复合材料所熟练制得。
22.本实用新型全生物降解,符合循环经济要求。
23.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