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构简单的折叠屏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79086发布日期:2021-05-14 17:07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屏风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结构简单的折叠屏风。


背景技术:

2.目前,屏风是古时建筑物内部挡风用的一种家具,它作为传统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屏风一般陈设于室内以起到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等作用,还可以与其他古典家具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成为家居装饰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宁静之美;现有的屏风通常由屏风主体、支撑框架、转动装置和连接装置组成,其结构设计复杂,不能根据实际使用环境和场地的需要而随意地增加屏风的数量,以及改变各屏风之间的摆放角度。
3.后来,有人发明了一种折叠屏风,其通过相邻的两个屏风单元之间连接有合页结构,从而实现屏风单元之间的折叠,但是,其相邻的两个屏风单元之间还存在明显的间隔并留下较大的空隙,缺乏私密性,并且在整体造型上也不美观;同时,结构设计欠佳,操作麻烦,组装不便,适用范围小。
4.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折叠屏风,其通过枢接件的设计,利用管体部将相邻的屏风单元连接并实现相邻的屏风单元之间彼此靠拢叠设或相对转动展开,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7.一种结构简单的折叠屏风,包括有至少两个屏风单元及连接于相邻的两个屏风单元之间的枢接件;其中:
8.所述枢接件包括有两个平行布置的管体部,两个管体部的侧面贴合连接成一体;每个管体部具有贯通上下端的枢接孔;
9.所述屏风单元包括有框架及设置于框架上的屏风布,所述框架具有两个竖向杆和两个分别相应连接于两个竖向杆上端、下端的横向杆;相邻屏风单元的相邻竖向杆分别伸入枢接件的两个管体部的枢接孔内,且,所述屏风单元绕其伸入的枢接孔的轴向可转动式设置,以实现相邻的屏风单元之间彼此靠拢叠设或相对转动展开。
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相邻屏风单元的相邻竖向杆均具有转动段和分别可拆卸式连接于转动段上端、下端的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所述转动段的外径小于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的外径,所述管体部、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三者的外径相等;所述转动段伸入管体部的枢接孔内后,所述管体部的外表面与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的外表面保持齐平。
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两个竖向杆的上段区域、下段区域均设置有用于安装定位屏风布的定位组件,所述屏风布的上下端分别受限于相应的定位组件上。
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定位组件包括有第三连接段、定位部、弹性复位件及活动
杆,所述第三连接段和定位部均为横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三连接段和定位部分别设置于两个竖向杆的相对侧;
13.所述屏风布的上下端均设置有左右延伸设置的通孔,所述活动杆的外侧受限于通孔内,所述活动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三连接段、定位部,所述弹性复位件的一端受限于活动杆内,另一端受限于第三连接段上。
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活动杆内设置有止挡部,所述弹性复位件的一端作用于止挡部上;
15.还设置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设置于第三连接段的端部上,所述第三连接段和密封盖均伸入活动杆内,所述弹性复位件的另一端作用于密封盖上。
1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屏风单元设置有三个,三个屏风单元左右依次布置;相应的,所述枢接件设置有两个,两个枢接件分别设置于相邻的两个屏风单元之间。
1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最左端屏风单元的转动段形成于其右侧的竖向杆上,其左侧的第一连接段、竖向杆、第二连接段和右侧第一连接段均一体式成型于其上侧的横向杆上,下侧的横向杆分别可拆卸式连接于左、右侧的第二连接段上;
18.所述最右端屏风单元的转动段形成于左侧的竖向杆上,其右侧的第一连接段、竖向杆、第二连接段和左侧第一连接段均一体式成型于其上侧的横向杆上,下侧的横向杆分别可拆卸式连接于左、右侧的第二连接段上;
19.所述中间位置的屏风单元的转动段分别形成于左、右侧的竖向杆上,其左、右侧的第一连接段均一体式成型于上侧的横向杆上,所述左、右侧的第一连接段与上侧的横向杆之间呈倒u形结构设置,其下侧的横向杆的左右端分别可拆卸式连接于左、右侧第二连接段上。
2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屏风单元的下端设置有脚轮。
2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两个横向杆和两个竖向杆均为不锈钢材质。
22.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枢接件的设计,利用管体部将相邻的屏风单元连接并实现相邻的屏风单元之间彼此靠拢叠设或相对转动展开,结构设计巧妙合理,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
23.其次是,转动段的外径均小于管体部、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利用管体部的外径与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相同,以实现相邻的屏风单元之间连接紧密,外形平整美观,同时,转动段与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之间可拆卸式设置,方便了三者间的组装连接,定位准确,组装方便;
24.以及,定位组件的设置,通过操作活动杆脱离定位部,以实现屏风布的安装或拆卸,同时,利用弹性复位件保证了活动杆、第三连接段和定位部之间的紧配定位,拆装简单,组装方便,可用性佳。
25.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27.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主视图;
28.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一分解图;
29.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二分解图;
30.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剖视图。
31.附图标识说明:
32.10、屏风单元
ꢀꢀꢀꢀꢀꢀꢀꢀꢀꢀ
11、框架
33.111、横向杆
ꢀꢀꢀꢀꢀꢀꢀꢀꢀꢀꢀ
112、竖向杆
34.113、第一连接段
ꢀꢀꢀꢀꢀꢀꢀ
114、第二连接段
35.12、屏风布
ꢀꢀꢀꢀꢀꢀꢀꢀꢀꢀꢀꢀ
121、通孔
36.131、第三连接段
ꢀꢀꢀꢀꢀꢀꢀ
132、定位部
37.133、弹性复位件
ꢀꢀꢀꢀꢀꢀꢀ
134、活动杆
38.135、止挡部
ꢀꢀꢀꢀꢀꢀꢀꢀꢀꢀꢀ
136、密封盖
39.14、脚轮
ꢀꢀꢀꢀꢀꢀꢀꢀꢀꢀꢀꢀꢀꢀ
20、枢接件
40.21、枢接杆
ꢀꢀꢀꢀꢀꢀꢀꢀꢀꢀꢀꢀ
22、枢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41.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42.一种结构简单的折叠屏风,包括有至少两个屏风单元10及连接于相邻的两个屏风单元10之间的枢接件20;其中:
43.所述枢接件20包括有两个平行布置的管体部21,两个管体部21的侧面贴合连接成一体;每个管体部21具有贯通上下端的枢接孔22;
44.所述屏风单元10包括有框架11及设置于框架11上的屏风布12,所述框架11具有两个竖向杆112和两个分别相应连接于两个竖向杆112上端、下端的横向杆111;相邻屏风单元10的相邻竖向杆112分别伸入枢接件20的两个管体部21的枢接孔22内,且,所述屏风单元10绕其伸入的枢接孔22的轴向可转动式设置,以实现相邻的屏风单元10之间彼此靠拢叠设或相对转动展开;如此,通过枢接件的设计,利用管体部将相邻的屏风单元相互连接并实现屏风单元之间彼此靠拢叠设或相对转动展开,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
45.相邻屏风单元10的相邻竖向杆112均具有转动段和分别可拆卸式连接于转动段上端、下端的第一连接段113、第二连接段114,所述转动段的外径小于第一连接段113、第二连接段114的外径,所述管体部21、第一连接段113、第二连接段114三者的外径相等;所述转动段伸入管体部21的枢接孔22内后,所述管体部21的外表面与第一连接段113、第二连接段114的外表面保持齐平。
46.通常,两个竖向杆112的上段区域、下段区域均设置有用于安装定位屏风布12的定位组件,所述屏风布12的上下端分别受限于相应的定位组件上;此处,所述定位组件包括有第三连接段131、定位部132、弹性复位件133及活动杆134,所述第三连接段131和定位部132均为横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三连接段131和定位部132分别设置于两个竖向杆112的相对侧;
47.所述屏风布12的上下端均设置有左右延伸设置的通孔121,所述活动杆134的外侧受限于通孔121内,所述活动杆13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三连接段131、定位部132,所述弹性复位件133的一端受限于活动杆134内,另一端受限于第三连接段131上;如此,通过操作活
动杆脱离定位部,以实现屏风布的安装或拆卸,同时,利用弹性复位件保证了活动杆、第三连接段和定位部之间的紧配定位,拆装简单,组装方便,可用性佳。
48.优选地,所述活动杆134内设置有止挡部135,所述弹性复位件133的一端作用于止挡部135上;
49.还设置有密封盖136,所述密封盖136设置于第三连接段131的端部,且,所述第三连接段131和密封盖136均伸入活动杆134内,所述弹性复位件133的另一端作用于密封盖136上。
50.本实施例中,所述屏风单元10设置有三个,三个屏风单元10左右依次布置;相应的,所述枢接件20设置有两个,两个枢接件20分别设置于相邻的两个屏风单元10之间。
51.此处,所述最左端屏风单元10的转动段形成于其右侧的竖向杆112上,其左侧的第一连接段113、竖向杆112、第二连接段114和右侧第一连接段113均一体式成型于其上侧的横向杆111上,下侧的横向杆111分别可拆卸式连接于左、右侧的第二连接段114上;
52.所述最右端屏风单元10的转动段形成于左侧的竖向杆112上,其右侧的第一连接段113、竖向杆112、第二连接段114和左侧第一连接段113均一体式成型于其上侧的横向杆111上,下侧的横向杆111分别可拆卸式连接于左、右侧的第二连接段114上;
53.所述中间位置的屏风单元10的转动段分别形成于左、右侧的竖向杆112上,其左、右侧的第一连接段113均一体式成型于上侧的横向杆111上,所述左、右侧第一连接段113与上侧的横向杆111之间呈倒u形结构设置,其下侧的横向杆111的左右端分别可拆卸式连接于左、右侧第二连接段114上;当然,最左端、最右端的屏风单元结构也适用于只有两个屏风单元的情况下使用;同时,中间位置的屏风单元的结构均可适用于多个屏风单元的情况下使用,其也可替代最左端、最右端的屏风单元结构,如此,满足了不同情况下的使用需求,可用性佳。
54.还包括有脚轮14,所述脚轮14分别设置于屏风单元10的框架11下端;同时,所述两个横向杆111和两个竖向杆112均为不锈钢材质。
55.优选地,所述第三连接段131分别设置于右侧的第一、第二连接段上,所述定位部132分别设置于左侧的第一、第二连接段上。
56.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枢接件的设计,利用管体部将相邻的屏风单元连接并实现相邻的屏风单元之间彼此靠拢叠设或相对转动展开,结构设计巧妙合理,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
57.其次是,转动段的外径均小于管体部、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利用管体部的外径与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相同,以实现相邻的屏风单元之间连接紧密,外形平整美观,同时,转动段与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之间可拆卸式设置,方便了三者间的组装连接,定位准确,组装方便;
58.以及,定位组件的设置,通过操作活动杆脱离定位部,以实现屏风布的安装或拆卸,同时,利用弹性复位件保证了活动杆、第三连接段和定位部之间的紧配定位,拆装简单,组装方便,可用性佳。
5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