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搅拌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46968发布日期:2021-10-24 07:26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搅拌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备或容纳食品的器具,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搅拌杯。


背景技术:

2.人们冲泡咖啡、牛奶等粉状饮品时,需要用勺子、筷子之类的器具进行搅拌,但携带勺子、筷子外出游玩非常不便。在这样的背景下,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搅拌杯。搅拌杯是一种带有搅拌装置的新型杯具,其可以用来搅拌杯中的饮品,使其混合均匀,非常实用。现有技术中,搅拌杯的搅拌机构集成在杯盖上形成搅拌装置,使用时,只需盖上杯盖启动电机即可对杯中的饮品进行搅拌,搅拌完成后,关闭电机,停止搅拌,然后打开杯盖,即可饮用杯中的饮料。但是,现有技术的搅拌杯产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在不需要搅拌功能或搅拌功能损坏时,也只能将搅拌装置和杯体一起携带,才能使用,反而会给用户带来不便;

若搅拌装置出现破损,杯体也只能一起报废,不能再使用,比较可惜。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搅拌杯。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搅拌杯在不需要搅拌功能或者搅拌功能损坏的情况下,可以将其配备的备用杯盖从搅拌装置上拆下,然后直接与杯体连接,从而不需要再携带搅拌装置,使得更加轻便,方便使用;而在搅拌装置出现破损时,也可以将备用杯盖从搅拌装置上拆下,用于和杯体连接,从而杯体可以继续使用,不至于报废,继续发挥其使用价值。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5.多功能搅拌杯,包括备用杯盖、搅拌装置和杯体;所述的搅拌装置包括电机、电机安装座、电池座、电池槽封盖、连接座、控制开关和搅拌棒;所述电机安装座和电池座分别通过螺钉与连接座固定连接;所述电机安装于电机安装座上的电机安装槽内形成径向限位,所述电机的转轴从电机安装槽的底部出口伸出;所述电机的非轴伸端与电池座配合形成轴向和周向限位;所述电池座的顶部设有电池槽,对应的,所述电池槽封盖通过可拆连接的方式安装于电池座的顶部;所述电池座通过控制开关与电机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开关设于电池座的侧部;所述连接座螺接于杯体的顶部;所述电池槽封盖的上侧设有备用杯盖连接环,所述备用杯盖螺接于备用杯盖连接环上;所述杯体的顶部用于螺接连接座的螺纹与所述备用杯盖连接环上用于螺接备用杯盖的螺纹规格相同;所述搅拌棒与所述电机的转轴传动连接。
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搅拌杯配备有特定构造的搅拌装置和备用杯盖,使用时,搅拌装置作为杯盖与杯体连接,只需按下控制开关使搅拌装置开启,就能使搅拌杯运行搅拌杯体中的饮品,不仅具有一般搅拌杯具有的搅拌功能,此外,也能从杯体上拧下搅拌装置,再将螺接于搅拌装置备用杯盖固定环上的备用杯盖拧下来,接着将其安装在杯体上作为一般的水杯使用,具有携带方便,功能多样的特点,从而,在不需要搅拌功能或者搅拌功能损坏的情况下,可以将其配备的备用杯盖从搅拌装置上拆下,然后直接与杯
体连接,从而不需要再携带搅拌装置,使得更加轻便,方便使用;而在搅拌装置出现破损时,也可以将备用杯盖从搅拌装置上拆下,用于和杯体连接,从而杯体可以继续使用,不至于报废,继续发挥其使用价值;此外,搅拌装置采用特定的构造,电机安装座、电池座、电池槽封盖和连接座均可以采用注塑一体成型,易于制造,且连接后结构可靠性高。
7.作为优化,前述的多功能搅拌杯中,所述备用杯盖包括内层盖、外层盖和提手;所述外层盖通过卡扣连接于内层盖外侧;所述提手包括抓手部和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夹在内层盖和外层盖之间,所述抓手部从外层盖顶部的出口伸出。这样的设计不仅方便用户外出携带搅拌杯,也使生产装配较为简单、容易,装配时,先将提手的抓手部从外盖外层盖顶部的出口伸出,并使固定部与外层盖顶部内侧相抵,然后使外层盖与内层盖通过卡扣连接固定即可。进一步,所述抓手部呈环状。将抓手部设计成环状,用户手提搅拌杯较为方便。
8.作为优化,前述的多功能搅拌杯中,所述杯体的顶部与连接座之间设有密封环。通过设置密封环防止液体从杯体的杯口溢出,可靠性好,且易于实施。
9.作为优化,前述的多功能搅拌杯中,所述电机的轴伸端与所述电机安装槽之间设有密封法兰件。该设计可以防止多功能搅拌杯在使用的过程中,液体从电机的轴伸端渗入电机内部以及控制开关、电池座等内部电路部分,同时具有易于实施的特点。
10.作为优化,前述的多功能搅拌杯中,所述电池槽与5号电池或7号电池相适配。使用的电池属于市面上常见的电池型号,方便用户后期更换电池以延长使用时间。
11.作为优化,前述的多功能搅拌杯中,所述搅拌棒包括杆部和环形结构,所述的杆部的上端与电机传动连接,所述杆部的下端与环形结构连接,所述的杆部与环形结构一体成型。搅拌棒下端设置环形结构,有利于充分搅拌饮品,搅拌棒采用一体成型的结构设计,使得生产制造效率较高。
附图说明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搅拌杯的结构示意图(剖视);
13.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搅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剖视);
14.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备用杯盖的结构示意图;
15.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搅拌装置的部分零件的爆炸视图;
16.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电池座的结构示意图(内侧)。
17.附图中的标记为:1

备用杯盖,101

内层盖、102

外层盖、103

提手、1031

抓手部、1032

固定部,104

密封环b;2

搅拌装置,201

电机、202

电机安装座、2021

电机安装槽、203

电池座、2031

电池槽、2032

限位筋、204

电池槽封盖、2041

备用杯盖连接环、205

连接座、206

控制开关、207

搅拌棒、2071

杆部、2072

环形结构,208

密封环a,209

密封法兰件;3

杯体。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的依据。
19.实施例:
20.参见图1、图2、图4和图5,本实施例的多功能搅拌杯,包括备用杯盖1、搅拌装置2和
杯体3;所述的搅拌装置2包括电机201、电机安装座202、电池座203、电池槽封盖204、连接座205、控制开关206和搅拌棒207;所述电机安装座202和电池座203分别通过螺钉与连接座205固定连接;所述电机201安装于电机安装座202上的电机安装槽2021内形成径向限位,所述电机201的转轴从电机安装槽2021的底部出口伸出;所述电机201的非轴伸端与电池座203配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座203的内侧中心部位上设有限位筋2032,限位筋2032与对应设于电机203的非轴伸端的限位结构配合,对电机203形成周向和轴向约束;所述电池座203的顶部设有电池槽2031,对应的,所述电池槽封盖204通过可拆连接的方式安装于电池座203的顶部;所述电池座203通过控制开关206与电机201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开关206设于电池座203的侧部;所述连接座205螺接于杯体3的顶部;所述电池槽封盖204的上侧设有备用杯盖连接环2041,所述备用杯盖1螺接于备用杯盖连接环2041上;所述杯体3的顶部用于螺接连接座205的螺纹与所述备用杯盖连接环2041上用于螺接备用杯盖1的螺纹规格相同,因此,所述备用杯盖1可直接螺接与杯体3上;所述搅拌棒207与所述电机201的转轴传动连接;所述搅拌棒207包括杆部2071和环形结构2072,所述的杆部2071的上端与电机201传动连接,所述杆部2071的下端与环形结构2072连接,所述的杆部2071与环形结构2072一体成型。
21.参见图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备用杯盖1包括内层盖101、外层盖102和提手103;所述外层盖102通过卡扣连接于内层盖101外侧;所述提手103包括抓手部1031和固定部1032,所述固定部1032夹在内层盖101和外层盖102之间,所述抓手部1031从外层盖102顶部的出口伸出。这样的设计不仅方便用户外出携带搅拌杯,也使生产装配较为简单、容易,装配时,先将提手103的抓手部1031从外层盖102顶部的出口伸出,并使固定部1032与外层盖102顶部内侧相抵,然后使外层盖102与内层盖101通过卡扣连接固定即可。进一步,所述抓手部1031呈环状。将抓手部1031设计成环状,使用户手提搅拌杯较为方便。
22.为了搅拌装置2能够长期使用,所述杯体3的顶部与连接座之间设有密封环a208。通过设置密封环a208防止液体从杯体3的杯口溢出,可靠性好,且易于实施。所述电机201的轴伸端与所述电机安装槽2021之间设有密封法兰件209。该设计可以防止多功能搅拌杯在使用的过程中,液体从电机201的轴伸端渗入电机内部以及控制开关206、电池座203等内部电路部分,同时具有易于实施的特点。
23.使用时,搅拌装置2作为杯盖与杯体3连接,只需按下控制开关206使搅拌装置2开启,就能使搅拌杯运行搅拌杯体3中的饮品;此外,也能从杯体3上拧下搅拌装置2,再将螺接于搅拌装置2备用杯盖固定环2041上的备用杯盖1拧下来,接着将其安装在杯体3上作为一般的水杯使用,具有携带方便,功能多样的特点,从而,在不需要搅拌功能或者搅拌功能损坏的情况下,可以将其配备的备用杯盖1从搅拌装置上拆下,然后直接与杯体3连接,从而不需要再携带搅拌装置2,使得更加轻便,方便使用;而在搅拌装置2出现破损时,也可以将备用杯盖1从搅拌装置2上拆下,用于和杯体3连接,从而杯体3可以继续使用,不至于报废,继续发挥其使用价值;此外,搅拌装置2采用特定的构造,电机安装座202、电池座203、电池槽封盖204、连接座205和搅拌棒207均可以采用注塑一体成型,易于制造,且连接后结构可靠性高。
24.上述对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的实用新型的一般性描述和对其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不应理解为是对该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构成的限制。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
公开,可以在不违背所涉及的实用新型构成要素的前提下,对上述一般性描述或/和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实施例)中的公开技术特征进行增加、减少或组合,形成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的其它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