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刮尘件、尘杯和除尘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68195发布日期:2022-07-15 23:31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刮尘件、尘杯和除尘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工作面清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刮尘件、尘杯和除尘设备。


背景技术:

2.现有的除尘设备包括用于清理过滤网罩表面灰尘的刮尘件,由于刮尘件通常是采用可变形材料(例如:橡胶)制成,其强度较低,使用次数过多,会导致刮尘件对过滤网罩的清理效果降低。
3.另外,由于刮尘件无法从尘杯体中取出,也不便于对其进行更换。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刮尘件、尘杯和除尘设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刮尘件使用次数过多导致对过滤网罩的清理效果降低、刮尘件更换不便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刮尘件,包括连接部以及与连接部可拆卸连接的刮尘部,刮尘部通过连接部与除尘设备的尘杯体枢转连接,使得刮尘部能够绕连接部与尘杯体连接处翻转,刮尘部套设于除尘设备的过滤网罩的外壁面。
7.进一步地,上述刮尘部的弹性模量大于连接部的弹性模量。
8.进一步地,刮尘部为弹性件,连接部为刚性件。
9.进一步地,刮尘部为橡胶刮尘部。
10.进一步地,连接部的枢转侧通过枢转件与尘杯体枢转连接。
11.进一步地,枢转件包括转轴以及与转轴枢转的翻转板,转轴位于翻转板的外侧,连接部的枢转侧和尘杯体中的一者与翻转板连接,连接部的枢转侧和尘杯体中的另一者与转轴连接。
12.进一步地,上述连接部的枢转侧与翻转板连接,尘杯体与转轴连接。
13.进一步地,上述连接部的非枢转侧通过卡接件与尘杯体可拆卸连接。
14.进一步地,卡接件包括卡接凸起(例如,卡扣)以及与卡接凸起配合的卡接凹槽,连接部的非枢转侧与尘杯体中的一者设有卡接凸起,连接部的非枢转侧与尘杯体中的另一者设有卡接凹槽。
15.进一步地,卡接凸起设于连接部的非枢转侧,卡接凹槽设于尘杯体。
16.进一步地,连接部和刮尘部中的一者设有连接凸起,连接部和刮尘部中的另一者设有连接凹槽,连接凸起插入连接凹槽中。
17.进一步地,连接凸起设于刮尘部的内壁面,连接凹槽设于连接部的外壁面,即刮尘部套设于连接部的外侧;或者,连接凸起设于刮尘部的外壁面,连接凹槽设于连接部的内壁面,即刮尘部套设于连接部的内侧。
18.进一步地,连接凸起设于连接部朝向刮尘部一端和刮尘部朝向连接部一端中的一者,连接凹槽设于连接部朝向刮尘部一端和刮尘部朝向连接部一端中的另一者。
19.进一步地,连接凸起包括刚性凸起以及套设于刚性凸起外的弹性凸起,弹性凸起的形状为梯形,凹槽的形状为梯形。
20.对于连接部和刮尘部的形状,示例性地,连接部为环状板体,环状板体的顶端设有翻转板和卡接凸起,底端设有连接凹槽;相应地,刮尘部的形状为圆台状板体,圆台状板体的顶端设有连接凸起。
21.进一步地,上述刮尘部的内壁面和/或外壁面上设有多个加强肋,加强肋沿刮尘部的轴向设置。
22.进一步地,上述连接部的外壁面设有与尘杯体接触的密封环。
23.进一步地,连接部的外壁面设有密封凹槽,密封环设于密封凹槽内且凸出密封凹槽。
24.进一步地,当刮尘部处于装配状态或移动状态时,刮尘部的刮尘端向远离除尘设备的主机方向倾斜;刮尘部处于自由状态时,刮尘部的刮尘端向靠近吸尘设备的主机方向倾斜。
25.进一步地,刮尘部包括刮尘基体和弹性中空件,弹性中空件的径向截面形状为三角形,刮尘基体通过弹性中空件与连接部连接。
2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尘杯,包括尘杯体、过滤网罩以及上述刮尘件,过滤网罩和刮尘件均设于尘杯体内。
27.进一步地,上述尘杯体的开口端设有装配环,连接部与装配环枢转连接。
28.进一步地,上述装配环设有用于容纳枢转件的枢转缺口以及用于容纳卡接件的卡接缺口,枢转缺口的侧壁开设轴孔,转轴插入轴孔中。
29.进一步地,上述转轴与轴孔的孔壁之间设有弹簧,弹簧的一端与转轴固定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轴孔的孔壁固定连接。
3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除尘设备,包括上述尘杯体。
3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可实现如下有益效果之一:
32.a)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刮尘件,连接部与除尘设备的尘杯体枢转连接,当需要对刮尘部进行清理时,可以驱动连接部相对于尘杯体枢转,进而带动刮尘部从尘杯体内部移至尘杯体外部,方便刮尘部的清理。
33.b)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刮尘件中,通过增设连接部,连接部与刮尘部可拆卸连接,当刮尘部使用次数较多需要更换时,可以驱动连接部相对于尘杯体枢转,进而带动刮尘部从尘杯体内部移至尘杯体外部,然后,将原刮尘部与连接部分离,将新刮尘部与连接部连接,完成刮尘部的更换。
34.c)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刮尘件中,刮尘部通过弹性形变能够提高刮尘部与过滤网罩的接触面积,使得刮尘部能够与过滤网罩充分接触,便于其对过滤网罩进行清灰,而刚性的连接部,则能够对刮尘部进行稳定支撑。
35.d)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刮尘件中,刚性凸起能够赋予凸起足够的结构强度;同时,采用梯形的弹性凸起和凹槽相互配合,凹槽的侧边能够对弹性凸起进行有效的限位,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连接部与刮尘部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减少刮尘部在刮尘过程中从连接部脱落的情况发生。
36.e)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刮尘件中,通过加强肋的设置,能够有效提高刮尘部的力学
强度,进而提高刮尘部的刮尘效果。
37.f)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刮尘件中,当对尘杯体进行清理时,刮尘部处于自由状态,刮尘部的刮尘端向靠近吸尘设备主机方向倾斜,有利于清理集尘区域中的灰尘、毛发等污物,防止污物滞留在尘杯体内壁面与刮尘部之间的区域。同时,刮尘部处于装配状态或移动状态时,刮尘部的刮尘端向远离除尘设备的主机方向倾斜,从而能够提供刮尘部与过滤网罩之间的接触力,进而能够提高刮尘部的除尘效果。
38.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的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39.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4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刮尘件的结构示意图;
41.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刮尘件的截面图;
4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刮尘件的拆分示意图;
43.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刮尘件与尘杯的装配示意图;
44.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刮尘件处于清理或更换状态时与尘杯的位置示意图;
45.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刮尘件处于清理或更换状态时与尘杯的位置截面图;
46.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刮尘件中连接凸起与连接凹槽的结构示意图;
47.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尘杯的结构示意图;
48.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尘杯中装配环的结构示意图。
49.附图标记:
50.1-连接部;2-刮尘部;3-转轴;4-翻转板;5-卡接凸起;6-卡接凹槽;7-连接凸起;71-刚性凸起;72-弹性凸起;8-连接凹槽;9-密封环;10-密封凹槽;11-尘杯体;12-装配环;13-轴孔。
具体实施方式
51.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并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52.实施例一
5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刮尘件,参见图1至图7,包括连接部1以及与连接部1可拆卸连接的刮尘部2,刮尘部2通过连接部1与除尘设备的尘杯体11枢转连接,使得刮尘部2能够绕连接部1与尘杯体11连接处翻转,刮尘部2套设于除尘设备的过滤网罩的外壁面。
5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刮尘件,连接部1与除尘设备的尘杯体11枢转连接,当需要对刮尘部2进行清理时,可以驱动连接部1相对于尘杯体11枢转,进而带动刮尘部2从尘杯体11内部移至尘杯体11外部,方便刮尘部2的清理。
55.此外,上述刮尘件中,通过增设连接部1,连接部1与刮尘部2可拆卸连接,当刮尘部2使用次数较多需要更换时,可以驱动连接部1相对于尘杯体11枢转,进而带动刮尘部2从尘杯体11内部移至尘杯体11外部,然后,将原刮尘部2与连接部1分离,将新刮尘部2与连接部1连接,完成刮尘部2的更换。
56.考虑到刮尘部2主要用于过滤网罩的清灰,连接部1主要用于结构支撑,因此,上述刮尘部2为弹性件,采用可变形材料(例如,橡胶)制成,连接部1为刚性件,也就是说,刮尘部2的弹性模量大于连接部1的弹性模量,刮尘部2的力学强度小于连接部1的力学强度。其中,刮尘部2通过弹性形变能够提高刮尘部2与过滤网罩的接触面积,使得刮尘部2能够与过滤网罩充分接触,便于其对过滤网罩进行清灰,而刚性的连接部1,则能够对刮尘部2进行稳定支撑。
57.为了实现连接部1与除尘设备的尘杯体11之间的枢转连接,连接部1的枢转侧通过枢转件与尘杯体11枢转连接。对于枢转件的结构,具体来说,其包括转轴3以及与转轴3枢转的翻转板4,转轴3位于翻转板4的外侧,连接部1的枢转侧和尘杯体11中的一者与翻转板4连接,连接部1的枢转侧和尘杯体11中的另一者与转轴3连接。这样,通过转轴3与翻转板4之间的枢转来实现连接部1的枢转侧与除尘设备的尘杯体11之间的枢转。
58.示例性地,上述连接部1的枢转侧与翻转板4连接,尘杯体11与转轴3连接。
59.为了避免刮尘件相对于尘杯体11发生晃动,上述连接部1的非枢转侧(即未设置枢转件的一侧)还可以通过卡接件与尘杯体11可拆卸连接。对于卡接件的结构,具体来说,其包括卡接凸起5(例如,卡扣)以及与卡接凸起5配合的卡接凹槽6,连接部1的非枢转侧与尘杯体11中的一者设有卡接凸起5,连接部1的非枢转侧与尘杯体11中的另一者设有卡接凹槽6。
60.示例性地,卡接凸起5设于连接部1的非枢转侧,卡接凹槽6设于尘杯体11。
61.同样地,为了实现连接部1与刮尘部2的可拆卸连接,连接部1和刮尘部2中的一者设有连接凸起7,连接部1和刮尘部2中的另一者设有连接凹槽8,连接凸起7插入连接凹槽8中。当需要对刮尘部2进行更换时,可以将连接凸起7与连接凹槽8分离,从而实现连接部1和刮尘部2之间的可拆卸连接。
62.示例性地,连接凸起7设于刮尘部2的内壁面,连接凹槽8设于连接部1的外壁面,即刮尘部2套设于连接部1的外侧;或者,连接凸起7设于刮尘部2的外壁面,连接凹槽8设于连接部1的内壁面,即刮尘部2套设于连接部1的内侧。
63.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增大刮尘部2的刮尘区域,连接凸起7设于连接部1朝向刮尘部2一端和刮尘部2朝向连接部1一端中的一者,连接凹槽8设于连接部1朝向刮尘部2一端和刮尘部2朝向连接部1一端中的另一者。
64.为了进一步提高连接部1和刮尘部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连接凸起7包括刚性凸起71以及套设于刚性凸起71外的弹性凸起72,弹性凸起72的形状为梯形,连接凹槽8的形状也为梯形。这是因为,刚性凸起71能够赋予凸起足够的结构强度;同时,采用梯形的弹性凸起72和连接凹槽8相互配合,连接凹槽8的侧边能够对弹性凸起72进行有效的限位,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连接部1与刮尘部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减少刮尘部2在刮尘过程中从连接部1脱落的情况发生。
65.对于连接部1和刮尘部2的形状,示例性地,连接部1为环状板体,环状板体的顶端
设有翻转板4和卡接凸起5,底端设有连接凹槽8;相应地,刮尘部2的形状为圆台状板体,圆台状板体的顶端设有连接凸起7。
66.为了提高刮尘部2的力学强度,上述刮尘部2的内壁面和/或外壁面上设有多个加强肋,加强肋沿刮尘部2的轴向设置,这样,通过加强肋的设置,能够有效提高刮尘部2的力学强度,进而提高刮尘部2的刮尘效果。
67.值得注意的是,除尘设备的密封性会影响其清洁效果,为了提高除尘设备的整体密封性,上述连接部1的外壁面设有与尘杯体11接触的密封环9,通过密封环9实现连接部1与尘杯体11之间的密封,对灰尘形成阻挡。
68.为了对密封环9进行限位,示例性地,连接部1的外壁面设有密封凹槽10,密封环9设于密封凹槽10内且凸出密封凹槽10。这样,密封凹槽10的槽壁能够对密封环9进行限位,避免其发生活动,从而保证密封环9的密封效果,对灰尘形成阻挡。
69.在实际应用中,刮尘部2可能处于装配状态、移动状态或自由状态,当刮尘部2处于装配状态或移动状态时,刮尘部2的刮尘端向远离除尘设备的主机方向倾斜;刮尘部2处于自由状态时,刮尘部2的刮尘端向靠近吸尘设备的主机方向倾斜。这样,当对尘杯体11进行清理时,刮尘部2处于自由状态,刮尘部2的刮尘端向靠近吸尘设备主机方向倾斜,有利于清理集尘区域中的灰尘、毛发等污物,防止污物滞留在尘杯体11内壁面与刮尘部2之间的区域。同时,刮尘部2处于装配状态或移动状态时,刮尘部2的刮尘端向远离除尘设备的主机方向倾斜,从而能够提供刮尘部2与过滤网罩之间的接触力,进而能够提高刮尘部2的除尘效果。
70.对于刮尘部2的结构,为了更有利于实现刮尘部2在装配状态或移动状态与自由状态之间切换,具体来说,刮尘部2包括刮尘基体和弹性中空件,弹性中空件的径向截面形状为三角形,刮尘基体通过弹性中空件与连接部1连接。定义,弹性中空件远离主机的一边为第一边,弹性中空件靠近主机的一边为第二边,这样,当刮尘部2向靠近主机方向摆动时,第一边被拉长,第二边向三角形的内部形变;当刮尘部2向远离主机方向摆动时,第二边被拉长,第一边向三角形的内部形变。
71.实施例二
7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尘杯,参见图8至图9,包括尘杯体11、过滤网罩以及实施例一提供的刮尘件,过滤网罩和刮尘件均设于尘杯体11内。
7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尘杯的有益效果与实施例一提供的刮尘件的有益效果基本相同,在此不一一赘述。
74.为了便于刮尘件与尘杯体11之间的装配,上述尘杯体11的开口端设有装配环12,连接部1与装配环12枢转连接。示例性地,上述装配环12设有用于容纳枢转件的枢转缺口以及用于容纳卡接件的卡接缺口,枢转缺口的侧壁开设轴孔13,转轴3插入轴孔13中。
75.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枢转件搭设于枢转缺口中,卡接件搭接于卡接缺口中,装配环12与连接部1之间形成两个搭接面,从而能够对连接部1和刮尘部2进行有效、稳定支撑。
76.为了进一步提高刮尘件的枢转效果,上述转轴3与轴孔13的孔壁之间设有弹簧,弹簧的一端与转轴3固定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轴孔13的孔壁固定连接,通过弹簧的扭转,能够进一步提高刮尘件的枢转效果。
77.实施例三
78.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除尘设备,包括实施例二提供的尘杯体。
7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除尘设备与实施例二提供的尘杯体的有益效果基本相同,在此不一一赘述。
8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