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一种长条景观座椅。
背景技术:2.目前,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内的诸如公园等娱乐休闲休息场所会提供一些供娱乐或休息人群休憩或休息的凳或长椅,这些凳或长椅多为钢结构、石材或钢筋混凝土制成,比如采用大理石或其他高级石材预制的,成本加高,受力性能不好。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成本低、强度高、耐磨损等优点。
3.如果景观座椅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制成,在制作完成后,就无法进行调整,比如景观座椅的坐板或背板无法进行调整。在实际使用时,景观座椅的坐板与背板之间一般呈90度设置,由于无法调整坐板或背板,存在着乘坐人员重心前倾、乘坐不平稳、甚至前滑带来的不适感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经久耐用、乘坐平稳、有利于后躺、舒适性好的景观座椅。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6.一种长条景观座椅,包括混凝土结构的骨架(1)、以及排布在所述骨架(1)上的混凝土结构的坐板(2)和背板(3),所述坐板(2)的承坐部(21)以承坐表面与横向水平面(x)之间构成3~8
°
夹角的后侧低、前侧高倾斜结构,排布在所述骨架(1)的后腿(11)与前腿(12)之间横梁(13)上。
7.所述坐板(2)的前侧具有向下渐变延伸的腿托部(22),所述腿托部(22)的承托表面与所述承坐部(21)的承坐表面之间以弧形曲面平滑过渡,所述腿托部(22)在所述坐板(2)前侧的前延宽度,能够在俯视正投影方向上覆盖所述骨架(1)的前腿(12)。
8.所述腿托部(22)的前侧外沿为倒圆角结构。
9.所述坐板(2)内部排布有交织结构的加强筋,所述坐板(2)内部的加强筋与所述骨架(1)内部的加强筋联接为整体结构,且所述坐板(2)与所述骨架(1)之间的联接加强筋由所述坐板(2)与所述骨架(1)之间的结合部位封裹。
10.所述背板(3)的靠背部(31)以靠背表面与竖向垂直平面(y)之间构成8~20
°
夹角的底侧前、顶侧后倾斜结构,排布在所述骨架(1)的纵梁(14)上。
11.所述背板(3)的顶侧具有渐变向后延伸的头枕部(32),所述头枕部(32)的头枕表面与所述靠背部(31)的靠背表面之间以弧形曲面平滑过渡,所述头枕部(32)在所述背板(3)后侧的后延宽度,能够在俯视正投影方向上覆盖所述骨架(1)的后腿(11)。
12.所述头枕部(32)的后侧外沿为倒圆角结构。
13.所述背板(3)内部排布有交织结构的加强筋,所述背板(3)内部的加强筋与所述骨架(1)内部的加强筋联接为整体结构,且所述背板(3)与所述骨架(1)之间的联接加强筋由
所述背板(3)与所述骨架(1)之间的结合部位封裹。
14.所述背板(3)的底沿处在所述坐板(2)的承座部(21)上方,所述背板(3)与所述坐板(2)在上下方向以间隙配合。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1.本实用新型结实、牢固,经久耐用,能够有效适应于景观场所的公共使用属性,坐板的排布结构能够有效防止乘坐人员重心前倾、甚至前滑(针对满坐而言,下同)带来的不适感,该坐板的排布结构使乘坐人员重心向后,乘坐平稳、有利于后躺,舒适性好。
17.2.本实用新型符合人体工学设计,能够可靠消除现有景观座椅的坐板前沿对乘坐人员腿部硬硌所带来的不适感,亦能有效减少骨架前腿对乘坐人员腿部的磕碰、硬硌,乘坐舒适性高。
18.3.本实用新型的腿托部的前侧外沿为倒圆角结构。该技术措施能够进一步有效减少坐板前沿对乘坐人员腿部的磕碰、硬硌,特别是在乘坐人员向后曲腿状态下,提高乘坐舒适性。
19.4.本实用新型的坐板内部排布有交织结构的加强筋,坐板内部的加强筋与骨架内部的加强筋联接为整体结构,且坐板与骨架之间的联接加强筋由坐板与骨架之间的结合部位封裹。该技术措施的整体性好,具有高结构强度,结实、牢固、耐用。
20.5. 本实用新型的背板的靠背部以靠背表面与竖向垂直平面y之间构成8~20
°
夹角β的底侧前、顶侧后倾斜结构,排布在骨架的纵梁。该技术措施有效符合人体工学设计,能够使乘坐人员平稳的后躺,乘坐舒适性高。
21.6. 本实用新型的背板的顶侧具有渐变向后延伸的头枕部,头枕部的头枕表面与靠背部的靠背表面之间以弧形曲面平滑过渡,头枕部在背板后侧的后延宽度,能够在俯视正投影方向上覆盖所述骨架的后腿。该技术措施有效符合人体工学设计,能够可靠消除现有景观座椅的背板后沿对乘坐人员头颈部硬硌所带来的不适感,乘坐舒适性高;此外,有利于两把座椅背靠背紧密排布,有效减少背靠背排布的间隙。
22.7. 本实用新型的头枕部的后侧外沿为倒圆角结构。该技术措施能够进一步有效减少背板后沿对乘坐人员头颈部的磕碰、硬硌,特别是在乘坐人员后躺状态下,提高乘坐舒适性。
23.8. 本实用新型的背板内部排布有交织结构的加强筋,背板内部的加强筋与骨架内部的加强筋联接为整体结构,且背板与所述骨架之间的联接加强筋由所述背板与骨架之间的结合部位封裹。该技术措施的整体性好,具有高结构强度,结实、牢固、耐用。
24.9.本实用新型的背板的底沿处在坐板的承座部上方,背板与坐板在上下方向以间隙配合。该技术措施既能提高乘坐人员乘坐的舒适性,又能够有利于坐板及背板表面清洁处理。
附图说明
25.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6.图2 为图1的截面图;
27.图3为图1的立体图;
28.附图标记:1—骨架;11—后腿;12—前腿;13—横梁;14—纵梁;2—坐板;21—承坐
部;22—腿托部;3—背板;31—靠背部;32—头枕部。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30.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长条景观座椅,包括混凝土结构的骨架1、以及排布在骨架1上的混凝土结构的坐板2和背板3,坐板2的承坐部21以承坐表面与横向水平面x之间构成3~8
°
夹角α的后侧低、前侧高倾斜结构,排布在骨架1的后腿11与前腿12之间横梁13上。
31.采用混凝土结构的座椅,其结实、牢固,经久耐用,能够有效适应于景观场所的公共使用属性,坐板2以后侧低、前侧高倾斜结构排布能够有效防止乘坐人员重心前倾、甚至前滑(针对满坐而言,下同)带来的不适感,该坐板2的排布结构使乘坐人员重心向后,乘坐平稳、有利于后躺,舒适性好。
32.如图1—图3所示,坐板2的前侧具有向下渐变延伸的腿托部22,腿托部22的承托表面与承坐部21的承坐表面之间以弧形曲面平滑过渡,腿托部22在坐板2前侧的前延宽度,能够在俯视正投影方向上覆盖骨架1的前腿12。该技术措施符合人体工学设计,能够可靠消除现有景观座椅的坐板前沿对乘坐人员腿部硬硌所带来的不适感,亦能有效减少骨架前腿对乘坐人员腿部的磕碰、硬硌,乘坐舒适性高。
33.如图1—图3所示,腿托部22的前侧外沿为倒圆角结构。采用此结构,能够进一步有效减少坐板前沿对乘坐人员腿部的磕碰、硬硌,特别是在乘坐人员向后曲腿状态下,提高乘坐舒适性。
34.如图2所示,坐板2内部排布有交织结构的加强筋,坐板2内部的加强筋与骨架1内部的加强筋联接为整体结构,且坐板2与骨架1之间的联接加强筋由坐板2与骨架1之间的结合部位封裹。该技术措施的整体性好,具有高结构强度,结实、牢固、耐用。
35.如图1、图2所示,背板3的靠背部31以靠背表面与竖向垂直平面y之间构成8~20
°
夹角β的底侧前、顶侧后倾斜结构,排布在骨架1的纵梁14上。该技术措施有效符合人体工学设计,能够使乘坐人员平稳的后躺,乘坐舒适性高。
36.如图1、图2所示,背板3的顶侧具有渐变向后延伸的头枕部32,头枕部32的头枕表面与靠背部31的靠背表面之间以弧形曲面平滑过渡,头枕部32在背板3后侧的后延宽度,能够在俯视正投影方向上覆盖所述骨架1的后腿11。该技术措施有效符合人体工学设计,能够可靠消除现有景观座椅的背板后沿对乘坐人员头颈部硬硌所带来的不适感,乘坐舒适性高;此外,有利于两把座椅背靠背紧密排布,有效减少背靠背排布的间隙。
37.如图1—图3所示,头枕部32的后侧外沿为倒圆角结构。该技术措施能够进一步有效减少背板后沿对乘坐人员头颈部的磕碰、硬硌,特别是在乘坐人员后躺状态下,提高乘坐舒适性。
38.如图2所示,背板3内部排布有交织结构的加强筋,背板3内部的加强筋与骨架1内部的加强筋联接为整体结构,且背板3与骨架1之间的联接加强筋由背板3与骨架1之间的结合部位封裹。该技术措施的整体性好,具有高结构强度,结实、牢固、耐用。
39.如图3所示,背板3的底沿处在坐板2的承座部21上方,背板3与坐板2在上下方向以间隙配合。该技术措施既能提高乘坐人员乘坐的舒适性,又能够有利于坐板及背板表面清
洁处理。
40.以上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具体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