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尘嘴及其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70587发布日期:2022-04-22 11:30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吸尘嘴及其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对地面的清洁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对地面进行清洁处理的吸尘嘴及其吸尘器。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吸尘器主要在地面上移动来对地面上的垃圾进行吸取收集,主要在内部设置风机和尘盒,风机启动工作产生气流的吸力来对地面上的垃圾吸取到尘盒内进行收集,其中,主要在吸尘器上设置吸尘口来实现将地面上的垃圾进行集中收集;现有技术中,因吸尘口呈敞开结构容易导致风机产生的气流的吸力在吸尘口处无法较好的进行集聚,导致吸尘口附近位置的真空度相对较差,无法将吸尘口附近区域位置内的较大的垃圾进行有效的吸取,导致吸尘器对地面的清洁效果较差。
3.其中,部分吸尘器虽然在吸尘口的前侧设置有密封条来实现对垃圾进行引导并起到提升真空度的效果,但是密封条的结构容易变形,且对垃圾进行引导的效果较差,存在将垃圾推动远离吸尘口的问题,同时无法较好的来对风机产生的真空度进行提升,导致吸尘口对颗粒物垃圾的吸取效果相对较差,整体上吸取垃圾的效率较低,对地面上吸取垃圾的清洁效果相对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5.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吸尘嘴及其吸尘器,主要解决现有吸尘器的吸尘口位置因真空度较差无法来对吸尘口附近区域位置的垃圾进行有效吸取的问题,同时解决现有吸尘器存在的对地面清洁效果差、吸尘效率低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吸尘嘴,吸尘嘴至少用于安装到吸尘器上来吸取工作面上的垃圾,所述吸尘嘴上设置有吸尘口,设置所述吸尘嘴安装到吸尘器上时吸尘器的前进方向为前向,所述吸尘口的前侧设置有导尘件,所述导尘件上设置有空隙部使得所述导尘件在受到作用力时可沿所述空隙部方向进行变形。
7.前述的吸尘嘴,所述空隙部上设置有空隙缓冲区,至少所述空隙缓冲区的截面的一部分设置为呈避空结构,所述空隙缓冲区设置为当受到作用力时可进行变形的结构。
8.前述的吸尘嘴,所述导尘件设置有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设置为相交结构来构成所述空隙部,所述空隙部位于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的内侧。
9.前述的吸尘嘴,设置所述空隙部的上部分的一部分位置在水平方向上的空隙距离为r1,设置所述空隙部的下部分的一部分位置在水平方向上的空隙距离为r2,且r1大于r2。
10.前述的吸尘嘴,所述第一部和/或所述第二部设置为呈软性结构,所述空隙部设置为位于所述导尘件的内部呈避空结构、中空结构或中通结构。
11.前述的吸尘嘴,至少所述第一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部的前侧且所述空隙部设置为上部大且下部小的结构;和/或,所述第二部上设置有褶皱部且所述褶皱部设置为可在
受到作用力时进行变形的结构。
12.前述的吸尘嘴,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相交的位置设置呈弧形结构来构成弧形部,所述弧形部位于所述空隙部的下侧。
13.前述的吸尘嘴,所述第一部设置为由所述吸尘嘴的前侧朝向后侧方向呈相对工作面由高至低逐渐倾斜的倾斜结构,和/或,所述第二部设置为由所述吸尘嘴的后侧朝向前侧方向呈相对工作面由高至低逐渐倾斜的倾斜结构。
14.前述的吸尘嘴,所述第二部的上部位置与所述吸尘口的底部端面和/或侧部端面相连且构成与所述吸尘口相连通的结构来用于引导工作面上的垃圾进入到所述吸尘口内;
15.和/或,所述第二部的上部位置的侧部到所述吸尘口的底部端面与侧部端面相交位置的距离为p且p小于等于10毫米。
16.前述的吸尘嘴,所述第一部的厚度设置为h1且h1大于等于0.1毫米且小于等于1毫米,或所述第一部的厚度设置为h1且h1大于等于0.1毫米且小于等于0.5毫米。
17.前述的吸尘嘴,所述第二部的厚度设置为h2且h2大于等于0.1毫米且小于等于1毫米,或所述第二部的厚度设置为h2且h2大于等于0.1毫米且小于等于0.5毫米。
18.前述的吸尘嘴,所述导尘件上设置有凹缝部,所述凹缝部的数量设置为一个及以上,所述凹缝部设置为朝向所述导尘件的上侧方向呈凹陷结构且所述凹缝部与所述空隙部设置为不相连通的结构。
19.前述的吸尘嘴,所述凹缝部的宽度设置为l1且l1小于所述导尘件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或,所述凹缝部的宽度设置为l1且l1小于等于5毫米。
20.前述的吸尘嘴,所述凹缝部的长度设置为h3且h3与所述导尘件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h4相等;或,所述凹缝部的长度设置为h3且h3大于等于3毫米。
21.前述的吸尘嘴,所述导尘件上设置有数量为一个及以上的缺口部,所述缺口部设置为朝向所述导尘件的上侧方向呈缺口结构,所述缺口部的宽度q1大于所述缺口部的长度q2。
22.前述的吸尘嘴,所述吸尘口的后侧设置有第一挡尘件且所述第一挡尘件设置为朝向下侧方向呈凸起结构,和/或所述吸尘口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二挡尘件且所述第二挡尘件设置为朝向下侧方向呈凸起结构。
23.吸尘器,还包括如前所述的吸尘嘴,所述吸尘嘴与所述本体相连且位于所述本体的底部位置上,所述导尘件安装于所述本体的底部上并朝向下侧方向呈凸起的结构,所述吸尘口至少部分朝向工作面方向呈敞开结构来与工作面相连通。
24.前述的吸尘器,当所述吸尘器位于工作面上时,所述导尘件的最底面至工作面的距离设置为h5且h5小于等于10毫米;
25.和/或,所述本体内安装有设置为可拆卸结构的电源模块且所述本体的底部位置上安装有电源盖并将所述导尘件安装于所述电源盖上。
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7.本方案的吸尘嘴可以来有效的提升吸尘口位置的真空度,使得吸尘嘴能够更好地的针对地面上的较大的垃圾进行有效的吸取,同时吸尘嘴可以来有效的对地面上的垃圾进行多方向的引导,实现引导垃圾集中进入到吸尘口内,提升对垃圾的吸取效果和效率。
28.本方案的吸尘嘴主要设置导尘件,通过在导尘件上设置空隙部来实现导尘件可沿
空隙部变形的结构,进而实现导尘件可以来对垃圾进行多方向的变形结构下来引导进入吸尘口,同时可以有效的提升吸尘口的真空度。
29.本方案的空隙部主要构成有空隙缓冲区,通过空隙缓冲区来实现导尘件可以进行周向的变形,当垃圾接触导尘件时会使得导尘件沿空隙缓冲区的周向位置来进行任意的变形,以便对垃圾进行包覆式引导,可以有效的对较大的垃圾进行集中引导进入吸尘口,并能够有效的提升吸尘口的真空度。
30.本方案的导尘件通过设置第一部和第二部来构成空隙部及空隙缓冲区,实现第一部和第二部共同来形成多个方向上对垃圾的引导效果,以便垃圾更好的接触第一部后被包覆引导然后沿第二部引导进入到吸尘口,提升对垃圾的引导效果,同时导尘件可以沿空隙缓冲区进行周向的变形,实现对垃圾的周向变形下的包覆引导,并可以进一步提升吸尘口位置的真空度。
31.本方案的导尘件的结构,实现导尘件在受到外作用力的情况下可以绕空隙部的周向进行多方向的任意变形结构,导尘件与吸尘口的位置设定可以实现在导尘件的引导来使得垃圾更好的进入到吸尘口位置,提升对垃圾吸取的效率。
32.本方案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的厚度结构可以实现导尘件进行较好的变形效果,且可以实现导尘件沿空隙缓冲区来进行周向任意位置的变形效果,有利于提升对垃圾的引导。
33.本方案还通过设置凹缝部来进一步引导垃圾能够更好的通过导尘件来被引导进入吸尘口位置,提升垃圾在导尘件上的引导效果。
34.本方案的缺口部可以有效的提升较大的垃圾更好的通过导尘件并在导尘件的引导下集中进入到吸尘口位置实现收集,提升吸尘器吸取较大的垃圾的效果。
35.本方案的吸尘嘴安装到吸尘器上可以实现吸尘嘴来对垃圾进行有效的引导,并使得吸尘嘴的真空度能够相对集中,实现提升垃圾的效率,同时有利于对较大的垃圾进行有效的吸取收集。
附图说明
36.图1为吸尘嘴位于吸尘器上的本体底部的分布示意图;
37.图2为吸尘器的侧部示意及导尘件的结构示意图;
38.图3为图2中m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9.图4为吸尘器的侧部示意及第二部上设置褶皱部的示意图;
40.图5为图4中k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41.图6为吸尘器的侧部示意及第一部接触垃圾来对垃圾进行引导的示意图;
42.图7为图6中z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43.图8为吸尘器的侧部示意及第二部接触垃圾来对垃圾进行引导的示意图;
44.图9为图8中y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45.图10为吸尘器的侧部示意及导尘件的底部接触垃圾来对垃圾进行引导的示意图;
46.图11为图10中g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47.图12为吸尘器的侧部示意及第二部上设置褶皱部且第一部接触垃圾来对垃圾进行引导的示意图;
48.图13为图12中x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49.图14为吸尘器的侧部示意及第二部上设置褶皱部且第二部接触垃圾来对垃圾进行引导的示意图;
50.图15为图14中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51.图16为吸尘器的侧部示意及第二部上设置褶皱部且导尘件的底部接触垃圾来对垃圾进行引导的示意图;
52.图17为图16中e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53.图18为吸尘器的立体示意及导尘件上设置凹缝部的示意图;
54.图19为吸尘器的侧部结构示意图;
55.图20为图19中n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56.图21为吸尘器的立体示意及导尘件上设置缺口部的示意图;
57.图22为吸尘器的侧部示意图;
58.图23为图22中j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59.附图标记:1-吸尘嘴,100-吸尘口,2-导尘件,201-空隙部,2011-空隙缓冲区,202-第一部,203-第二部,2031-褶皱部,204-凹缝部,205-缺口部,206-弧形部,3-第一挡尘件,4-第二挡尘件,5-吸尘器,501-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6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61.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吸尘嘴及其吸尘器,如图1至图23构成所示,吸尘嘴1主要安装到吸尘器5上来对地面的垃圾进行吸取收集到吸尘器5内,实现吸尘器5在地面上移动来执行吸尘清洁任务。
62.吸尘器5一般在内部设置风机,风机工作产生气流的吸力来形成真空效果,在气流的吸力下来实现对地面的垃圾进进行吸取,同时在吸尘器5内设置尘盒,风机与尘盒相连,垃圾在气流的吸力下吸入到尘盒内实现收集,其中,在吸尘器5的底部设置吸尘口100,对垃圾的吸取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吸尘口100位置的真空度,即为风机工作时产生的气流的吸力在吸尘口100位置形成的气流真空度,吸尘口100的真空度越高则对垃圾的吸取效果越好,反之如果吸尘口100的真空度越低则对垃圾的吸取效果越差,因此如何来有效的提高吸尘口100的真空度是目前的难点,此为现有技术不再详细的描述。
63.本方案的吸尘嘴1,吸尘嘴1至少用于安装到吸尘器5上来吸取工作面上的垃圾,所述吸尘嘴1上设置有吸尘口100,吸尘口100用于垃圾的通过,主要为吸尘口100吸取工作面即主要为地面上的垃圾,设置所述吸尘嘴1安装到吸尘器5上时吸尘器5的前进方向为前向,所述吸尘口100的前侧设置有导尘件2,即为导尘件2位于吸尘口100的前侧方向来引导垃圾,吸尘口100位于导尘件2的后侧来吸取收集垃圾,所述导尘件2上设置有空隙部201使得所述导尘件2在受到作用力时可沿所述空隙部201方向进行变形,通过在导尘件2上设置空隙部201来实现导尘件2可沿空隙部201变形的结构,进而实现导尘件2可以来对垃圾进行多方向的变形结构下来引导进入吸尘口100。
64.同时,导尘件2能够在吸尘口100的前侧方向来形成包绕结构,有利于通过导尘件2来形成集聚气流的效果,即为通过导尘件2使得吸尘口100的前侧方向与地面之间形成一定
的吸取垃圾的真空区域,这样有利于提升吸尘口100与导尘件2之间的区域位置的气流的吸力的真空度,实现对垃圾的吸取能力和效率,气流主要从导尘件2的底部位置进入然后进入吸尘口100,因导尘件2的结构使得导尘件2与地面之间形成对吸尘口100的包绕结构,使得导尘件2与地面之前构成的朝向吸尘口100的区域位置能够实现气流的集聚,可以有效的防止气流扩散进而提升该区域的真空度,实现提升对垃圾吸取的能力。
65.具体地,在所述空隙部201上设置有空隙缓冲区2011,至少所述空隙缓冲区2011的截面的一部分设置为呈避空结构,所述空隙缓冲区2011设置为当受到作用力时可进行变形的结构,空隙缓冲区2011能够在受到外作用力时进行有效的变形,空隙缓冲区2011能够实现对垃圾的包覆引导效果,垃圾接触导尘件2使得导尘件2沿空隙部201及空隙缓冲区2011来进行变形,导尘件2在变形的过程中来包覆垃圾进行引导,使得垃圾与导尘件2的接触面积大来形成包覆引导,实现将垃圾引导至吸尘口100位置,提升对垃圾的引导能力和吸尘口100的真空度。
66.本方案的导尘件2结构,空隙部201及空隙缓冲区2011的结构使得导尘件2在受到外作用力进行变形时能够形成具有一定面积的结构来对垃圾进行包覆引导,提升垃圾与导尘件2接触的面积进而实现导尘件2将垃圾进行包覆引导移动,实现引导垃圾进入到吸尘口100位置,提升导尘件2对垃圾的引导移动效果,同时导尘件2能够提升吸尘口100与导尘件2之间的区域位置的气流的吸力进行有效的集聚集中,实现该区域位置的真空度的提升,进而提升对垃圾的吸取收集能力。
67.本方案的导尘件2结构,主要为所述导尘件2设置有第一部202和第二部203,所述第一部202和所述第二部203设置为相交结构来构成所述空隙部201,所述空隙部201位于所述第一部202和所述第二部203的内侧,第一部202和第二部203来共同构成内侧的空隙部201,主要为第一部202和第二部203将空隙部201包绕在内侧,实现导尘件2在受到外作用力时可以来沿空隙部201进行周向任意方向变形的结构,当第一部202受到外作用力时第一部202对空隙部201形成挤压来使得空隙部201朝向第二部203方向进变形,当第二部203受到外作用力时第二部203对空隙部201形成挤压来使得空隙部201朝向第一部202方向进行变形,实现导尘件2可以沿空隙部201进行周向的任意方向进行变形,提升导尘件2对垃圾的引导能力,同时提升导尘件2的可变形能力,实现导尘件2可以在竖直方向上进行变形也可以在水平方向上进行变形,即为导尘件2可以沿内部的空隙部201来进行周向任意方向的变形结构。
68.本方案中,为了提升空隙部201的变形能力和导尘件2对垃圾的引导能力,本方案设置所述空隙部201的上部分的一部分位置在水平方向上的空隙距离为r1,即为空隙部201的上部位置的至少一部分来构成在水平方向上的空隙距离为r1,设置所述空隙部201的下部分的一部分位置在水平方向上的空隙距离为r2,即为空隙部201的下部位置的至少一部分来构成在水平方向上的空隙距离为r2,且r1大于r2,来构成空隙部201为上部位置在水平方向上的空隙距离大于下部位置在水平方向上的空隙距离,使得空隙部201呈上部大下部小的结构,可以以导尘件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的中心位置来将导尘件2分为上部位置和下部位置,构成空隙部201的上部大下部小的结构,进而提升导尘件2的可以变形能力,同时提升导尘件2受到垃圾的接触形成的外作用力下使得空隙部201能够较好的来进行周向的任意方向变形的结构,极大的提升了导尘件2沿空隙部201方向进行变形的能力,且极大的提
升了导尘件2对垃圾的引导能力。
69.本方案中,所述第一部202和/或所述第二部203设置为呈软性结构,软性结构使得第一部202和第二部203具有一定的变形结构,使得第一部202和第二部203在受到外作用力时能够进行变形,进而实现导尘件2沿空隙部201进行变形,所述空隙部201设置为位于所述导尘件2的内部呈避空结构、中空结构或中通结构,进而实现导尘件2可以沿空隙部201进行周向方向的任意变形效果。
70.可选地,空隙部201设置为避空结构时,此时空隙部201可以设置为呈上部敞开的结构,如空隙部201设置为由第一部202和第二部203构成的向上敞开的喇叭形结构。
71.可选地,空隙部201设置为中空结构,此时空隙部201可以设置为由第一部202和第二部203构成的中间呈中空结构,即为导尘件2设置为内部呈中空结构,中空结构构成空隙部201,实现导尘件2可以沿中通结构进行周向变形的效果。
72.可选地,空隙部201设置为中通结构,此时导尘件2可以设置为内部呈中通结构,中通结构来构成空隙部201,实现导尘件2可以沿中通结构进行周向变形的效果。
73.本方案中,空隙部201的结构部分可以为,至少所述第一部202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部203的前侧且所述空隙部201设置为上部大且下部小的结构,第一部202位于前侧方向来引导垃圾,第二部203位于后侧方向来引导垃圾,将空隙部201设置为上部大下部小的结构更有利于导尘件2来对垃圾进行引导,且有利于导尘件2沿空隙部201来进行周向的任意变形,提升空隙部201的可变形能力,且提升导尘件2接触垃圾时导尘件2对垃圾的包覆压接引导能力。
74.和/或,第二部203的结构可以为,所述第二部203上设置有褶皱部2031且所述褶皱部2031设置为可在受到作用力时进行变形的结构,通过在第二部203上设置褶皱部2031可以实现第二部203在受到外作用力时更容易进行变形,即为空隙部201更容易进行变形,提升第二部203对垃圾的引导能力,且提升第二部203的变形能力。
75.可选地,第二部203可以设置为弧形结构的褶皱部2031,也可以设置为波浪形的褶皱部2031,或设置为弯折结构的褶皱部2031,通过褶皱部2031来提升第二部203的变形能力,进而提升导尘件2可以沿空隙部201进行变形的能力,实现提升导尘件2对垃圾的引导能力。
76.为了提升导尘件2对垃圾的引导且提升垃圾更好的通过导尘件2进入到吸尘口100位置,本方案将所述第一部202和所述第二部203相交的位置设置呈弧形结构来构成弧形部206,所述弧形部206位于所述空隙部201的下侧,弧形部206有利于垃圾在被导尘件2引导的过程中更好的来通过弧形部206进入到吸尘口100位置,当垃圾接触弧形部206时此时弧形部206在收到外作用力时能够更好的接触垃圾进行包覆压接并更好的来进行变形,即为在空隙缓冲区2011进行变形来引导垃圾更好的通过弧形部206,当垃圾不接触弧形部206时此时弧形部206也可以更好的引导垃圾通过弧形部206进入到吸尘口100位置,提升导尘件2对垃圾的引导能力,且提升空隙部201的变形能力。
77.为了进一步提升导尘件2对垃圾的引导效果,本方案的所述第一部202设置为由所述吸尘嘴1的前侧朝向后侧方向呈相对工作面由高至低逐渐倾斜的倾斜结构,和/或,所述第二部203设置为由所述吸尘嘴1的后侧朝向前侧方向呈相对工作面由高至低逐渐倾斜的倾斜结构;具体地为,第一部202可以设置为斜面倾斜的结构或者为弧面倾斜结构,以便实
现引导垃圾从前侧方向朝向后侧方向来接触第一部202,实现第一部202对垃圾进行集聚的效果,即为第一部202的倾斜结构可以实现对前侧分散的垃圾进行集聚后引导至第一部202的下部位置,且可以实现第一部202对垃圾进行包覆的压接引导效果,当垃圾被包覆后会被第一部202引导移动至第二部203位置,实现第二部203将垃圾引导至吸尘口100位置;将第二部203可以设置为斜面倾斜的结构或者为弧面倾斜结构,以便实现引导在第一部202位置集聚的垃圾从前侧方向朝向后侧方向来扩散后进入到吸尘口100位置,有利于气流来对扩散的垃圾进行吸取,垃圾更容易被吸取到吸尘口100位置,实现整体上提升导尘件2对垃圾的引导效果。
78.本方案中导尘件2的第二部203与吸尘口100的位置结构部分可以为,所述第二部203的上部位置与所述吸尘口100的底部端面和/或侧部端面相连且构成与所述吸尘口100相连通的结构来用于引导工作面上的垃圾进入到所述吸尘口100内,此时第二部203的位置结构能够实现较好的引导垃圾进入到吸尘口100内,垃圾通过第一部202引导后使得垃圾移动来被第二部203继续进行引导,第二部203可以将垃圾直接引导至吸尘口100的底部端面位置或吸尘口100的侧部端面位置,有利于垃圾被导尘件2引导后集中快速的进入到吸尘口100位置,提升第二部203对垃圾的引导效果,同时提升垃圾进入到吸尘口100的效果。
79.和/或,本方案中导尘件2的第二部203与吸尘口100的位置结构部分还可以为,所述第二部203的上部位置的侧部到所述吸尘口100的底部端面与侧部端面相交位置的距离为p且p小于等于10毫米,此时使得第二部203的上部位置能较好的靠近吸尘口100以便及时引导垃圾在第二部203引导后直接快速的进入到吸尘口100位置,第二部203的位置结构能够实现较好的引导垃圾进入到吸尘口100内,垃圾通过第一部202引导后使得垃圾移动来被第二部203继续进行引导,第二部203可以将垃圾直接引导至吸尘口100附近区域位置,有利于垃圾被导尘件2引导后集中快速的进入到吸尘口100位置,提升第二部203对垃圾的引导效果,同时提升垃圾进入到吸尘口100的效果。
80.为了提升第一部202的变形能力,本方案的所述第一部202的厚度设置为h1且h1大于等于0.1毫米且小于等于1毫米,使得第一部202可以具有较好的变形结构,有利于导尘件2在受到外作用力时能够进行变形,进而实现导尘件2在空隙部201及空隙缓冲区2011的结构下来进行周向的任意方向的变形,实现对垃圾进行接触引导来使得垃圾进入到吸尘口100位置。
81.为了提升第一部202的变形能力,所述第一部202的厚度设置为h1且h1大于等于0.1毫米且小于等于0.5毫米,使得第一部202可以具有较好的变形结构,有利于导尘件2在受到外作用力时能够进行变形,进而实现导尘件2在空隙部201及空隙缓冲区2011的结构下来进行周向的任意方向的变形,实现对垃圾进行接触引导来使得垃圾进入到吸尘口100位置。
82.为了提升第一部202的变形能力,前述的吸尘嘴1,所述第二部203的厚度设置为h2且h2大于等于0.1毫米且小于等于1毫米,使得第一部202可以具有较好的变形结构,有利于导尘件2在受到外作用力时能够进行变形,进而实现导尘件2在空隙部201及空隙缓冲区2011的结构下来进行周向的任意方向的变形,实现对垃圾进行接触引导来使得垃圾进入到吸尘口100位置。
83.为了提升第一部202的变形能力,所述第二部203的厚度设置为h2且h2大于等于
0.1毫米且小于等于0.5毫米,使得第一部202可以具有较好的变形结构,有利于导尘件2在受到外作用力时能够进行变形,进而实现导尘件2在空隙部201及空隙缓冲区2011的结构下来进行周向的任意方向的变形,实现对垃圾进行接触引导来使得垃圾进入到吸尘口100位置。
84.可选地,本方案的第一部202和第二部203可以设置为硅胶材质制成的软性结构,使得第一部202和第二部203具有较好的变形结构。
85.本方案中,导尘件2受到的外作用力主要为导尘件2接触地面上的垃圾或障碍物,垃圾使得导尘件2进行变形,导尘件2在变形的过程中接触垃圾并沿空隙缓冲区2011来进行变形且在变形的过程中实现对垃圾的包覆引导,特别是对较大的垃圾的包覆引导效果较好,实现提升对垃圾的引导效果。
86.为了进一步提升导尘件2对垃圾的引导效果以及提升吸尘口100的真空度来吸取垃圾的能力,本方案在所述导尘件2上设置有凹缝部204,凹缝部204用于较小的垃圾能够通过凹缝部204进入到吸尘口100位置,同时通过凹缝部204来起到集聚气流的效果,本方案的所述凹缝部204的数量设置为一个及以上,所述凹缝部204设置为朝向所述导尘件2的上侧方向呈凹陷结构且所述凹缝部204与所述空隙部201设置为不相连通的结构,具体地,主要为凹缝部204贯穿导尘件2的底部位置朝向导尘件2的上部方向来呈凹陷结构来构成凹缝部204的结构,同时凹缝部204不与空隙部201相连通进而防止垃圾进入到空隙部201内导致垃圾堆积的问题,可以有效的确保导尘件2通过空隙部201来实现变形的结构,本方案的凹缝部204的结构可以实现来提升垃圾被导尘件2进行引导移动的能力,同时凹缝部204可以来形成集聚气流的效果实现吸尘口100的真空度能够得到提升,并提升对较小的垃圾如灰尘进行有效的吸取,提升吸尘嘴1吸取垃圾的效率。
87.可选地,多个凹缝部204沿导尘件2的长度方向呈均匀分布的效果,实现导尘件2能够更好地的引导垃圾通过导尘件2被吸取到吸尘口100内。
88.为了进一步提升凹缝部204来集聚气流的能力以及提升导尘件2对垃圾的引导通过能力,本方案的所述凹缝部204的宽度设置为l1且l1小于所述导尘件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使得凹缝部204在竖直方向上具备一定的高度,这样可以防止导尘件2在竖直方向上因应力集中导致导尘件2无法更好的变形的问题,同时可以实现增大引导垃圾通过凹缝部204的面积,提升导尘件2引导垃圾通过凹缝部204的能力,且使得导尘件2可以更好的来进行沿空隙部201方向进行周向的变形。
89.为了进一步提升凹缝部204来集聚气流的能力以及提升导尘件2对垃圾的引导通过能力,本方案的所述凹缝部204的宽度设置为l1且l1小于等于5毫米,使得凹缝部204在竖直方向上具备一定的高度,这样可以防止导尘件2在竖直方向上因应力集中导致导尘件2无法更好的变形的问题,同时可以实现增大引导垃圾通过凹缝部204的面积,提升导尘件2引导垃圾通过凹缝部204的能力,且使得导尘件2可以更好的来进行沿空隙部201方向进行周向的变形。
90.为了进一步提升凹缝部204来集聚气流的能力以及提升导尘件2对垃圾的引导通过能力,本方案的所述凹缝部204的长度设置为h3且h3与所述导尘件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h4相等,此时凹缝部204形成为在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相等的结构,有利于方形或圆形结构的垃圾在导尘件2的引导下进入到吸尘口100内,实现提升对垃圾的引导通过能力,同时这
样可以防止导尘件2在竖直方向上因应力集中导致导尘件2无法更好的变形的问题,同时可以实现增大引导垃圾通过凹缝部204的面积,提升导尘件2引导垃圾通过凹缝部204的能力,且使得导尘件2可以更好的来进行沿空隙部201方向进行周向的变形。
91.为了进一步提升凹缝部204来集聚气流的能力以及提升导尘件2对垃圾的引导通过能力,本方案的所述凹缝部204的长度设置为h3且h3大于等于3毫米,此时凹缝部204可以来形成狭长的结构来对垃圾进入引导通过,使得凹缝部204在沿导尘件2的长度方向上有一定的距离,这样可以防止导尘件2在竖直方向上因应力集中导致导尘件2无法更好的变形的问题,同时可以实现增大引导垃圾通过凹缝部204的面积,提升导尘件2引导垃圾通过凹缝部204的能力,且使得导尘件2可以更好的来进行沿空隙部201方向进行周向的变形。
92.为了进一步提升吸尘嘴1对地面上的较大垃圾的吸取能力,同时为了提升较大的垃圾通过导尘件2进入到吸尘口100位置的能力,本方案在所述导尘件2上设置有数量为一个及以上的缺口部205,所述缺口部205设置为朝向所述导尘件2的上侧方向呈缺口结构,所述缺口部205的宽度q1大于所述缺口部205的长度q2,缺口部205来用于垃圾的通过,垃圾在气流的吸力下通过缺口部205进入到吸尘口100位置,具体地,主要为缺口部205贯穿导尘件2的底部朝向导尘件2的上部方向呈缺口结构,并设置缺口部205在竖直方向上的宽度小于缺口部205沿导尘件2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实现有利于缺口部205来形成一定的集聚气流的效果进而来提升吸尘口100的真空度,主要为风机工作时,气流从缺口部205进入到吸尘口100,通过缺口部205的结构来实现集聚气流的吸力进而来对较大的垃圾进行有效的吸取带动,本方案的缺口部205的结构有利于进一步来提升对较大的垃圾的吸取能力,即为提升吸尘口100的真空度,同时有利于较大的垃圾通过缺口部205并在导尘件2的引导下进入到吸尘口100位置来被吸取到吸尘口100内。
93.可选地,多个缺口部205沿导尘件2的长度方向设置为均匀分布布置的结构,实现较大的垃圾可以通过缺口部205来进入到吸尘口100位置,同时缺口部205的结构不会使得吸尘口100的真空度较大幅度的降低。
94.为了进一步提升吸尘口100的真空度来对垃圾进行有效的集中吸取,本方案在所述吸尘口100的后侧设置有第一挡尘件3且所述第一挡尘件3设置为朝向下侧方向呈凸起结构,第一挡尘件3与导尘件2形成一前一后来对吸尘口100的外侧进行包绕,实现风机产生的气流的吸力能够集中在吸尘口100位置进而来提升吸尘口100的真空度,提升对较大的垃圾的吸取效果,和/或所述吸尘口100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二挡尘件4且所述第二挡尘件4设置为朝向下侧方向呈凸起结构,第二挡尘件4来实现对吸尘口100的侧部两侧的位置进行包绕,防止气流的吸力在吸尘口100的左右两侧方向扩散导致真空度低的问题,进而实现从吸尘口100的左右两侧方向来实现风机产生的气流的吸力能够集中在吸尘口100位置进而提升吸尘口100的真空度,当同时设置有导尘件2、第一挡尘件3和第二挡尘件4时此时形成从吸尘口100的前、后、左、右方向来形成包绕结构,实现将吸尘口100包绕在内来有效的防止气流的吸力扩散,使得气流的吸力在吸尘口100位置集中来提升真空度并来对垃圾进行吸取,极大的提升了对垃圾的吸取效率和对较大的垃圾进行吸取的能力。
95.可选地,本方案的工作面主要设置为室内的地面,也可以设置为其他需要的待清洁表面,通过将本方案的吸尘嘴1安装到吸尘器5上来对工作面进行吸取垃圾的效果。
96.本方案的吸尘嘴1主要用于到吸尘器5上来对地面上的垃圾进行吸取,通过吸尘嘴
1来实现将地面的垃圾吸取收集到吸尘器5内。
97.本方案的吸尘器5,还包括如前所述的吸尘嘴1,所述吸尘嘴1与所述本体501相连且位于所述本体501的底部位置上,所述导尘件2安装于所述本体501的底部上并朝向下侧方向呈凸起的结构,只要为导尘件2位于本体501的底部位置上,且实现吸尘口100位于本体501的底部位置上,同时所述吸尘口100至少部分朝向工作面方向呈敞开结构来与工作面相连通,以便吸尘口100来对地面上的垃圾进行吸取收集,当吸尘器5位于地面上时导尘件2来对地面上的垃圾进行引导使得垃圾通过导尘件2来进入到吸尘口100内。
98.本方案的吸尘器5在地面上移动的过程中,以导尘件2的方向为前侧方向进行移动,即为导尘件2位于前侧吸尘口100位于后侧,吸尘器5在移动行走的过程中,导尘件2在前侧来引导垃圾进入后侧的吸尘口100位置,实现提升吸尘器5对垃圾的吸取收集效果。
99.本方案的吸尘嘴1可以来有效的提升吸尘口100位置的真空度,使得吸尘嘴1安装到吸尘器5上能够更好地的针对地面上的较大的垃圾进行有效的吸取,同时吸尘嘴1可以来有效的对地面上的垃圾进行多方向的引导,实现引导垃圾集中进入到吸尘口100内,提升对垃圾的吸取效果和效率。
100.本方案的吸尘嘴1安装到吸尘器5上可以实现吸尘嘴1来对垃圾进行有效的引导,并使得吸尘嘴1的真空度能够相对集中,实现提升垃圾的效率,同时有利于对较大的垃圾进行有效的吸取收集。
101.本方案中,当所述吸尘器5位于工作面上时,所述导尘件2的最底面至工作面的距离设置为h5且h5小于等于10毫米,可以理解为弧形部206的底部位置到地面的距离设置为h5,可以实现在引导垃圾通过导尘件2位置进入到吸尘口100内,且有利于较大的垃圾来通过导尘的底部进入到吸尘口100内,特别是有利于较大的垃圾来通过在导尘件2的引导下进入到吸尘口100位置进行收集,同时在确保提升吸尘口100的真空度下能够实现稳定地引导垃圾通过导尘件2进入到吸尘口100位置,提升对垃圾的吸取收集效率。
102.优选地,设置h5小于等于5毫米,此时导尘件2对垃圾的引导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垃圾从导尘件2的底部来通过导尘件2进入到吸尘口100位置被吸取。
103.其中,和/或,所述本体501内安装有设置为可拆卸结构的电源模块且所述本体501的底部位置上安装有电源盖并将所述导尘件2安装于所述电源盖上,为了方便对导尘件2进行维护更换,本方案可以将导尘件2设置安装在电源盖上,因为了方便对电源模块的维护更换,一般在吸尘器5上设置安装槽来安装电源模块,并设置电源盖来对安装槽进行关闭,电源盖一般通过卡扣或螺钉固定在本体501上,通过将导尘件2安装在电源盖上方便来对导尘件2进行维护处理,特别是当导尘件2严重变形或损坏时可以来对导尘件2进行更换,使得吸尘器5的维护成本更低,且方便及时维护处理。
104.优选地,导尘件2设置为可拆卸地安装在电源盖上,可以在电源盖上设置安装卡槽,实现将导尘件2限位卡接安装在安装卡槽内,且方便来对导尘件2进行拆卸更换。
105.工作原理:本方案的吸尘器5主要在地面上移动来对地面上的垃圾进行吸取收集,主要包括吸尘嘴1,吸尘嘴1安装到吸尘器5上来进行吸取垃圾的效果,吸尘嘴1主要设置吸尘口100,并在吸尘口100的前侧设置导尘件2,通过在导尘件2的内部设置空隙部201来实现导尘件2在收到外作用力时可以进行变形,以便更好地的引导垃圾进入到吸尘口100内,同时可以通过导尘件2来更好地提升吸尘口100的真空度;其中,主要设置空隙缓冲区2011,通
过空隙缓冲区2011来实现导尘件2可变形的结构,具体的设置第一部202和第二部203来构成空隙部201及空隙缓冲区2011来实现导尘件2的可变形结构,实现第一部202和第二部203均可对垃圾进行有效的引导集中进入到吸尘口100内,同时可以实现导尘件2的周向变形效果,有利于提升导尘件2对垃圾的多方向变形引导效果,且进一步提升吸尘口100的真空度,实现吸尘器5对地面垃圾颗粒的吸取效率高且对地面的清洁效果更好。
106.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