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水分离茶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41817发布日期:2022-05-17 11:22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一种茶水分离茶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具领域,具体为一种茶水分离茶壶。


背景技术:

2.现有的茶壶大多数由壶体、滤杯、壶盖等构成,滤杯卡设在壶体的壶口处,利用滤杯对茶叶进行过滤。这种茶壶虽然能通过滤杯将茶叶进行浸泡,但由于茶渣会从滤杯的底部进入壶体内,影响壶体内的茶水的饮用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茶水分离茶壶,本实用新型解决了茶叶与茶水分离的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5.方案1:一种茶水分离茶壶,包括壶身和分离组件,所述分离组件用于分离茶叶和茶水,所述分离组件设置于壶身内,所述分离组件包括滤斗和隔板,所述隔板用于将壶身内的空间分隔为上腔和下腔,所述滤斗侧壁设置有过滤孔,所述过滤孔用于通过茶水并阻拦茶叶,所述滤斗下端密封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隔板相贴合并保持相对位置,所述限位板与隔板相对的设置有通孔,通过旋转滤斗可以调整限位板与隔板上的通孔联通状况,所述分离组件上设置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用于支撑分离组件在壶身内的位置。
6.优选的,隔板朝向壶身上壶口的一侧设置有凸环,所述凸环朝向轴心的内侧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用于限定限位板的位置,所述限位板可以嵌入限位槽内并相对于隔板同心旋转。
7.优选的,支撑组件包括若干个支撑块,所述支撑块设置于壶身内侧壁上,所述支撑块上表面均处于同一平面内。
8.优选的,支撑块上端面为平整面,所述隔板下端设置有用于镶嵌支撑块的嵌槽,所述嵌槽用于固定隔板。
9.优选的,限位板贴近隔板的一侧设置凸起,所述隔板上设置有弧形槽,所述凸起在弧形槽内移动,所述凸起与弧形槽用于限定滤斗旋转的角度。
10.优选的,滤斗上端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外径与壶身外径相同,延伸部用于加厚滤斗的边缘便于使用者抓握旋转使用。
11.优选的,转式茶水分离茶壶还包括壶盖,所述滤斗中部设置有用于放置壶盖的圆形槽。
12.优选的,壶身为圆筒形,所述隔板为圆形且直径与壶身内径一致,圆筒形的壶身更加方便且制造工艺简单,隔板内径与壶身一致,避免茶水从侧边缝隙中漏出。
13.优选的,所述壶身还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一端与壶身下腔相连接,所述把手另一端朝向上方,所述把手中间设置有联通槽,所述把手用于联通下腔与外界。
14.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茶水分离茶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5.一、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茶水分离茶壶,通过分离组件对壶身进行分离,将壶身分为上腔和下腔,上腔用于冲泡茶水,且将茶叶限定在滤斗内,避免茶叶进入下腔,等冲泡完成后,将分离组件旋转,使茶水通过通孔进入下腔之中,而茶叶则无法穿过过滤孔,只需将分离组件取出便可品茶,非常便捷,且可以在一个容器中完成,节省成本。
16.二、本实用新型中的茶水分离茶壶,通过凸环与限位槽将限位板固定,使限位板相对凸环同心转动,通过转对调节通孔的开闭状况,同时通过凸起和弧形槽限定,限位板相对于隔板旋转的角度,避免转动角度过大,导致难以对准限位板和隔板上的通孔。
17.三、本实用新型中的茶水分离茶壶,分离组件可以通过支撑组件或延伸部对分离组件进行固定,支撑组件为支撑块设置于壶身内壁,且隔板下端设置有嵌槽,用于限定隔板与支撑块的相对位置,避免在旋转限位板时带动隔板一起旋转;延伸部的外径大于壶身内径,延伸部可以支撑在壶口处,对分离组件起到支撑作用。
18.方案2:一种茶水分离茶壶,包括壶身和分离组件,所述分离组件用于分离茶叶和茶水,所述分离组件设置于壶身内,所述分离组件包括滤斗和隔板,所述隔板用于将壶身内的空间分隔为上腔和下腔,所述滤斗侧壁设置有过滤孔,所述过滤孔用于通过茶水并阻拦茶叶,所述滤斗下端密封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隔板均设置有通孔,限位板与隔板上的通孔位置交错设置,限位板与隔板之间留有间隙,所述间隙连通各个通孔;上腔和下腔之间通过通孔和间隙连通;上腔或下腔设有通气阀,所述通气阀用于调整上腔/下腔气压,致使上腔内的液体通过通孔和间隙流入到下腔内。
19.优选的,所述壶身设有把手,把手上方设有可活动的按钮,所述按钮与通气阀,按钮摁压活动带动通气阀启闭。
20.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茶水分离茶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1.一、通过手动按压通气阀,控制上下腔的气压即可实现茶水的流动,即从上腔流入下腔,控制更为简便。
22.二、茶叶留在滤斗内,可以有效防止茶叶堵塞通孔,无需频繁清理通孔。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茶水分离茶壶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实施例1中分离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实施例1中壶身的透视图。
26.图4为实施例1中分离组件的爆炸图。
27.图5为实施例1中分离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实施例2茶水分离茶壶的剖视图。
29.图7为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30.图8为实施例2茶水分离茶壶的剖视图。
31.图9为实施例3茶水分离茶壶的剖视图。
32.图10为实施例3茶水分离茶壶的剖视图。
33.图11为实施例4茶水分离茶壶的剖视图。
34.图12为实施例5茶水分离茶壶的剖视图。
35.图13为实施例5茶水分离茶壶的剖视图。
36.图14为实施例6茶水分离茶壶的剖视图。
37.图15为实施例6茶水分离茶壶的剖视图。
38.附图标记:1、壶身;10、把手;100、联通槽;2、壶盖;3、分离组件;30、滤斗;300、过滤孔;301、限位板;302、凸起;303、延伸部;304、圆形槽;31、隔板;310、凸环;311、嵌槽;312、弧形槽;32、通孔;4、支撑块;5、通气阀;6、把手;60、按钮;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40.实施例1:
41.如图1至4所示的茶水分离茶壶,包括壶身1和分离组件3,所述分离组件3用于分离茶叶和茶水,所述分离组件3设置于壶身1内,所述分离组件3包括滤斗30和隔板31,所述隔板31用于将壶身1内的空间分隔为上腔和下腔,所述滤斗30侧壁设置有过滤孔300,所述过滤孔300用于通过茶水并阻拦茶叶,所述滤斗30下端密封设置有限位板301,所述限位板301与隔板31相贴合并保持相对位置,所述限位板301与隔板31相对的设置有通孔32,通过旋转滤斗30可以调整限位板301与隔板31上的通孔32联通状况,所述分离组件3上设置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用于支撑分离组件3在壶身1内的位置,茶水分离茶壶还包括壶盖2,所述滤斗30中部设置有用于放置壶盖2的圆形槽304。
42.隔板31朝向壶身1上壶口的一侧设置有凸环310,所述凸环310朝向轴心的内侧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用于限定限位板301的位置,所述限位板301可以嵌入限位槽内并相对于隔板31同心旋转。
43.支撑组件包括若干个支撑块4,所述支撑块4设置于壶身1内侧壁上,所述支撑块4上表面均处于同一平面内。
44.支撑块4上端面为平整面,所述隔板31下端设置有用于镶嵌支撑块4的嵌槽311,所述嵌槽311用于固定隔板31。
45.限位板301贴近隔板31的一侧设置凸起302,所述隔板31上设置有弧形槽312,所述凸起302在弧形槽312内移动,所述凸起302与弧形槽312用于限定滤斗30旋转的角度。
46.滤斗30上端设置有延伸部303,所述延伸部303的外径与壶身1外径相同,延伸部303用于加厚滤斗30的边缘便于使用者抓握旋转使用。
47.壶身1为圆筒形,所述隔板31为圆形且直径与壶身1内径一致。
48.本实用信息的具体操作方式:
49.1.将分离组件3放入壶身1中,将分离组件3中隔板31下方的嵌槽311固定住支撑块4;
50.2.将茶叶放入滤斗30中,此时旋转滤斗30,使限位板301上的通孔32与隔板31上的通孔32没有交错的区域,即此时上腔与下腔无法联通,对滤斗30中倒入适当的开水,在圆形槽304上盖上壶盖2;
51.3.旋转滤斗30,使限位板301上的通孔32与隔板31上的通孔32重叠,即上腔和下腔相连通,使茶水进入下腔;
52.4.将分离组件3取出即可饮用。
53.实施例2:
54.参见图6至图8所示,一种茶水分离茶壶,包括壶身1和分离组件3,分离组件3用于分离茶叶和茶水,分离组件3设置于壶身1内,分离组件3包括滤斗30和隔板31,所述隔板31用于将壶身1内的空间分隔为上腔和下腔,滤斗30侧壁设置有过滤孔300,过滤孔300用于通过茶水并阻拦茶叶,滤斗30下端密封设置有限位板301。
55.参见图7,限位板301与隔板31均设置有通孔32,限位板301与隔板31上的通孔32位置交错设置,限位板301与隔板31之间留有间隙33,间隙33连通各个通孔32;上腔和下腔之间通过通孔32和间隙33连通。
56.上腔或下腔设有通气阀5,所述通气阀5用于调整上腔/下腔气压,致使上腔内的液体通过通孔32和间隙33流入到下腔内。
57.通气阀5由堵头、弹性件组成,壶身1开设有通气孔,堵头设置在通气孔处,弹性件提供持续的压力,使得堵头封闭通气孔。
58.壶身1设有把手6,把手6上方设有可活动的按钮60,所述按钮60与通气阀5,按钮60摁压活动带动通气阀5启闭。
59.参见图6,当通气阀5未开启时,上腔与下腔之间整体处于密封的状态,而间隙33实际间距小于0.5mm,且两个通孔32交错开来,在上腔和下腔之间构成一个密封结构,即在上方和下方气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上腔内的茶水无法流入到下腔。
60.参见图8,当使用者摁压按钮60,按钮60推动堵头,只是堵头挤压弹性件使得通气孔打开,致使上腔气压产生变化,部分上下腔气压平衡破坏,致使下方的空气通过间隙33,而上方的茶水也通过间隙33到达下腔。
61.实施例3:
62.参见图9和图1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相近,是将通气阀5设置在下腔,通过释放下腔气压的方式,让上腔的茶水流入到下腔内。
63.实施例4:
64.参见图10和图11,本实施例是将实施例3和实施例2进行结合,即通气阀5设置在上腔位置,且把手6的按钮60可以直接对通气阀5进行控制,通气阀5通过通道7与下腔连通,通道7与上腔隔绝。
65.实施例5:
66.参见图12和图1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相近,对于按钮和通气阀的结构进行了修改,泄压用的按钮位于把手上方。
67.实施例6:
68.参见图14和图1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相近,通过在把手处设置拨杆,拨杆与通气阀之间设置联动机构,通过抓握把手处的拨杆促使联动机构活动,带动通气阀启闭。
69.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