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家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智能家具。
背景技术:2.现有的家具如:床、沙发、座椅等基本都是由木质或金属材质的主体结构和铺设在主体结构上的垫子组成,其舒适感也只是由垫子带来的柔软体验感,功能较为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3.基于上述背景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多功能智能家具,功能多样。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5.多功能智能家具,包括主体结构,还包括:
6.风动系统,设置在所述主体结构上,用于进行制热、制冷;
7.所述风动系统包括:
8.风动机构,设置在所述主体结构的内部,由风动风扇i和发热件i组成,所述发热件i设置在所述风动风扇i的进风口处;
9.冷热机构i,由半导体面板i、风动风扇ii组成,或由半导体面板i、风动风扇ii、发热件ii组成,所述半导体面板i嵌设在所述主体结构的面板上、或贴和设置在所述主体结构的面板下方,所述风动风扇ii设置在所述半导体面板i的下方,所述发热件ii绕所述半导体面板i设置。
10.进一步地,所述主体结构由框架主体和设置在所述框架主体上方的气流汇集层组成,所述框架主体的四周为透气结构,所述气流汇集层的四周为密闭结构。
11.进一步地,所述主体结构内至少划分成一个功能区,每个所述功能区内均设有所述风动系统。
12.在一个实施例中,多功能智能家具还包括:
13.气流供给装置,设置在所述主体结构的下方,用于提供气流;
14.所述主体结构内设有气流传输管道i,所述气流传输管道i的进口端与所述气流供给装置连通,所述气流传输管道i的出口端设有对流风动风扇,以将气流供给装置产出的气流向上输送。
15.进一步地,所述气流供给装置包括:
16.液体部,用于存储液体水,并使液体水形成冷气流和热气流;
17.功能液体部,用于存储功能液体,并使功能液体形成功能性气流,所述功能液体包括香薰液体或/和理疗液体;
18.总气流汇集部,设置在所述液体部和功能液体部之间,用于汇集液体部和功能液体部的气流,并对气流进行加热或/和杀菌,所述总气流汇集部开设有气流传输口,以将总气流汇集部的气流输出。
19.在一个实施例中,多功能智能家具还包括:
20.智能垫,设置在所述主体结构的上方,所述智能垫包括多功能气流汇集层,所述多功能气流汇集层包括汇集层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汇集层本体表层的理疗片或/和加热片,所述汇集层本体为透气结构。
2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智能垫还包括:
22.舒适缓冲层,设置在所述多功能气流汇集层的下方,所述舒适缓冲层为弹性体缓冲结构或/和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
23.所述弹性体缓冲结构内设有红外理疗灯或/和紫外线杀菌灯,所述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上设有金属板;
24.所述风动系统还包括:
25.冷热机构ii,由半导体面板ii、风动风扇iii、以及发热件iii组成,所述半导体面板ii设置在所述主体结构的面板上方,且与所述金属板贴和;所述风动风扇iii设置在所述半导体面板ii的下方,用于将半导体面板ii制冷时产生的热量排至主体结构内;所述发热件iii绕所述半导体面板ii设置。
26.进一步地,所述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包括气囊部和弹性体;
27.所述气囊部为整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
28.整体式结构包括气囊,所述气囊的上下层点状压合,且点状压合处设有气流孔;
29.分体式结构包括至少两个气囊,所述气囊彼此独立或相互连通;
30.所述弹性体设置在整体式结构的气流孔内或/和设置在整体式结构的内部;所述弹性体设置在分体式结构的气囊之间或/和气囊的内部;
31.所述主体结构内还设有气泵,所述气泵的出口端与所述气囊连通;
32.所述主体结构内还设有气流传输管道ii,所述气流传输管道ii与所述气流供给装置连通,且所述气流传输管道ii的出口端延伸至所述气泵的进口端处,以通过气泵将气流供给装置产生的气流传输至气囊内。
3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智能垫还包括:
34.气流传输层,设置在所述多功能气流汇集层的下方,包括至少一个气流汇集部,所述气流汇集部上设有风动风扇iv,所述气流汇集部上还连通有气流管,所述气流管远离气流汇集部的一端封闭,所述气流管上开设有气孔;
35.所述主体结构内设有气流传输管道iii,所述气流传输管道iii的进口端与所述气流供给装置连通,所述气流传输管道iii的出口端与所述气流汇集部连通,以将气流供给装置内产生的气流输送至气流传输层。
36.进一步地,所述主体结构选自床主体结构、沙发主体结构、座椅主体结构中的一种。
3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效果:
38.1、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智能家具在主体结构内设有风动系统,风动系统包括风动机构和冷热机构i,风动机构可以实现风动制热、风动吹风和风动抽风制冷,冷热机构i可以实现静态制冷制热,提高了家具的功能性。
39.2、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结构内至少划分成一个功能区,以双人床为例,即将主体结构内划分成两个功能区,每个功能内均设置有风动系统,从而实现分区控制,以满足两个人不同的使用需求。
40.3、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家具还包括气流供给装置,可以实现不同香薰气流以及理疗气流的输送,以带给人体不同的体验。
41.4、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智能家具还包括智能垫,智能垫包括多功能气流汇集层,多功能气流汇集层内设有理疗片和加热片,可以对实现理疗和加热功效。
42.5、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垫还包括舒适缓冲层,舒适缓冲层为弹性体缓冲结构或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弹性体缓冲结构内设有红外理疗灯或/和紫外线杀菌灯,可以实现红外理疗和紫外杀菌的功效,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上设有金属板,可以通过主体结构内设置的冷热机构ii行加热、制冷。
43.6、本实用新型的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包括气囊部和弹性体,气囊部为分体式结构且相互独立时可以形成水气混合垫,从而给人体带来不同的舒适感体验;弹性体的设置可以保证耐压性。
附图说明
4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4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多功能智能床的结构示意图;
4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多功能智能床的结构示意图;
4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多功能智能床的结构示意图;
4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多功能智能床的结构示意图;
49.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多功能智能床的结构示意图;
50.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气流供给装置的主视图;
51.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气流供给装置的俯视剖视图;
52.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中多功能智能床的结构示意图;
53.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中智能垫的结构示意图;
54.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中舒适缓冲层的结构示意图(弹性体缓冲结构);
55.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中舒适缓冲层的结构示意图(弹性体缓冲结构);
56.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0中舒适缓冲层的结构示意图(弹性体缓冲结构);
57.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1中舒适缓冲层的结构示意图(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
58.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1中舒适缓冲层的纵向剖视图(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
59.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1中床体结构的示意图;
60.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中舒适缓冲层的结构示意图(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
61.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3中舒适缓冲层的结构示意图(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
62.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4中舒适缓冲层的结构示意图(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
63.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5中舒适缓冲层的结构示意图(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
结构);
64.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6中舒适缓冲层的结构示意图(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
65.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7中舒适缓冲层的结构示意图(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
66.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8中舒适缓冲层的结构示意图(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
67.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9中舒适缓冲层的结构示意图(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
68.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0中舒适缓冲层的结构示意图(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
69.图2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1中舒适缓冲层的结构示意图(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
70.图2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2中舒适缓冲层的结构示意图(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
71.图2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3中舒适缓冲层的结构示意图(弹性体缓冲结构与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的组合);
72.图2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4中舒适缓冲层的结构示意图(弹性体缓冲结构与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的组合);
73.图2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5中舒适缓冲层的结构示意图(弹性体缓冲结构与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的组合);
74.图3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6中智能垫的结构示意图;
75.图3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7中气流传输层的结构示意图;
76.图3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8中气流传输层的结构示意图;
77.图3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9中气流传输层的结构示意图;
78.图3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0中气流传输层的结构示意图;
79.图3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1中气流传输层的结构示意图;
80.图3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2中智能垫的结构示意图;
81.图3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2中床体结构的示意图;
82.图3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3中床体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83.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8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顶”、“底”、“左”、“右”、“竖直”、“水平”、“内”、“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说明书附图所示的方
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85.为了解决现有家具存在的结构单一、功能单一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智能家具,包括:主体结构和设置在主体结构上的风动系统,通过风动系统可以实现制冷制热,以给人体带来不同的舒适感体验。
86.接下来将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87.实施例1
88.多功能智能床,如图1所示,包括:床体结构和风动系统。
8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床体结构由框架主体1和设置在所述框架主体1上方的气流汇集层2组成。
90.所述框架主体1用于形成支撑,具体的,所述框架主体1由面板101、底板、以及四个侧板合围而成,为了输送气流,所述框架主体1的四周(即四个侧板)为透气结构。
91.所述气流汇集层2用于汇集气流,具体的,所述气流汇集层2的表面、底面以及内部均为透气结构,以便气流流通,但是气流汇集层2的四周均为不透气结构,用于防止流动至气流汇集层2内的气流从四周流出。
92.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所述框架主体1和气流汇集层2为一体结构,此处只是为了方便描述而将其单独说明。
9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动系统包括:风动机构3和冷热机构i 4。
94.所述风动机构3用于风动制冷、制热,具体的,所述风动机构3设置在所述框架主体1内,所述风动机构3由风动风扇i 301和发热件i 302组成,所述发热件i 302设置在所述风动风扇i 301的进风口处。
95.对于风动风扇i 301,其具体可以选用对流风扇或排流风扇,当风动风扇i 301为对流风扇时,其进风口位于底部,进风口与出风口成180
°
,此时,发热件i 302设置在风动风扇i 301的底部;当风动风扇i 301为排流风扇时,其进风口位于侧面,进风口与出风口成90
°
,此时,发热件i 302设置在风动风扇i 301的侧面。风动风扇的具体结构已经公开在发明人的在先申请中,本实施例将不再赘述。
96.风动风扇i 301无论是选用对流风扇还是排流风扇,其均可以通过控制风扇的mcu实现吹风和抽风运行。
97.对于发热件i 302,实际应用中,可选用加热棒、加热线圈等,本实施例不做限制。
98.为了保证制冷制热的均匀性,本实施例的风动机构3设有两组,两组所述风动机构3分设在框架主体1左右两头。
99.本实施例的风动机构3可以实现如下功能:
100.1、风动制热:运行风动风扇i 301进行吹风,同时运行发热件i 302进行加热,风动风扇i 301进风口处吸收发热件i 302产生的热量,并经过风动风扇i 301的出风口向上排出,再通过气流汇集层2流动至上方人体处,以给人体带来风动热气流进行制热的体验。
101.2、风动吹风制冷:运行风动风扇i 301进行吹风,外界气流通过透气结构的框架主体1进入框架主体1内部,并通过风动风扇i 301的出风口吹出至气流汇集层2内,进而流动至上方人体处,以给人体带来风动吹风进行制冷的体验。
102.3、风动抽风制冷:运行风动风扇i 301进行抽风,风动风扇i 301的进风口吸收上方人体产生的热气流至框架主体1内,再通过透气结构的框架主体1流动至外界,以给人体带来风动抽风制冷的体验。
103.所述冷热机构i 4用于静态制冷、制热,具体的,所述冷热机构i 4由半导体面板i 401和风动风扇ii 402组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面板i 401贴和设置在所述框架主体1的面板101的下方,此时的面板101为金属材质,可以传导半导体面板i 401产生的热量或冷量。
104.所述风动风扇ii 402设置在所述半导体面板i 401的下方,且所述风动风扇ii 402的进风口朝向所半导体面板i 401的底部,用于吸收半导体面板i 401运行制冷时产生的热量,从而使半导体面板i 401运行时产生的热量从透气结构的框架主体1排出至外界,进而所使得半导体面板i 401制冷过程中发挥的制冷功效不会受影响。
105.为了保证制冷制热的均匀性,本实施例的冷热机构i 4设有四组,四组所述冷热机构i 4分散设置在框架主体1内。
106.本实施例的冷热机构i 4可以实现如下功能:
107.当冷热机构i 4的半导体面板i 401进行制冷或制热时,产生的冷量或热量经面板101传导至气流汇集层2内形成冷气流或热气流,进而对上方的人体进行静态制冷或制热。
10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框架主体1还可以包括床背主体,床背主体内也可以设置本实施例的风动系统。
109.本实施例的多功能智能床通过风动系统的设置,可以实现制冷制热功能,功能多样。
110.实施例2
111.多功能智能床,如图2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冷热机构i 4的半导体面板i 401嵌设在所述面板101内,即此时的面板101上开设有供半导体面板i 401嵌入的通槽101-1,此时,面板101的材质可以是金属材质也可以是木质或其他材质。
112.当冷热机构i 4的半导体面板i 401进行制冷或制热时,形成的冷气流或热气流直接传导致上方的气流汇集层2内,进而对上方的人体进行静态制冷或制热。
113.实施例3
114.多功能智能床,如图3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冷热机构i 4由半导体面板i 401、风动风扇ii 402、以及发热件ii 403组成,所述发热件ii 403绕所述半导体面板i 401设置,即本实施例的制热功能由发热件ii 403实现,半导体面板i 401只进行制冷。
115.实施例4
116.多功能智能床,如图4所示,与实施例2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冷热机构i 4由半导体面板i 401、风动风扇ii 402、以及发热件ii 403组成,所述发热件ii 403绕所述半导体面板i 401设置,即本实施例的制热功能由发热件ii 403实现,半导体面板i 401只进行制冷。
117.实施例5
118.多功能智能床,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1-4不同的是,本实施例还包括气流供给装置5,所述气流供给装置5设置在所述框架主体1的下方,用于提供各种气流。
119.具体的,如图6和7所示,所述气流供给装置5包括:液体部501、功能液体部502、总气流汇集部503、以及电控室504。
120.所述气流供给装置5的内部通过水平设置的隔板形成上腔体和下腔体,上腔体内通过竖直且平行分布的两个隔板分隔成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的液体部501、总气流汇集部503以及功能液体部502;下腔体即为所述电控室504。
12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液体部501包括上下分布的液体储腔501-1和气流汇集腔i 501-2,所述液体储腔501-1位于气流汇集腔i 501-2的下方。
122.所述液体储腔501-1用于储存液态水,所述液体储腔501-1的底壁上嵌设有金属板,金属板通过设置在电控室504内的冷热装置进行制冷制热,进而使液体储腔501-1内的液态水进行制冷或加热,冷热装置具有与冷热机构相同的结构。
123.为了使液体储腔501-1内的液体水雾化成气流,本实施例在所述液体储腔501-1内还设有雾化机构,此时在冷热机构ii 504-1的作用下可以产生冷气流或热气流。
124.为了使液体储腔501-1内产生的冷气流或热气流进入到气流汇集腔i 501-2内,本实施例在所述液体储腔501-1的顶端开设有气流出口i,所述气流出口i的上方设有风扇i 501-3,可以将液体储腔501-1内的气流传输至气流汇集腔i 501-2内。
125.所述气流汇集腔i 501-2上还开设有与所述总气流汇集部503贯通的气流出口ii,所述气流出口ii处设有风扇ii 501-4,以将气流汇集腔i 501-2内的气流传输至总气流汇集部503内,所述气流汇集腔i 501-2的腔壁上开设有气孔,使得气流汇集腔i 501-2内形成流动气流。
12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功能液体部502包括上下分布的功能液体储腔502-1和气流汇集腔ii 502-2,所述功能液体储腔502-1设置在气流汇集腔ii 502-2的下方。
127.所述功能液体储腔502-1用于存储功能液体,为了储存不同的功能液体,本实施例将功能液体储腔502-1通过竖向设置的多个隔板分隔成多个小储腔,可以用于存储不同的香薰液体和理疗液体。
128.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存储香薰液体的小储腔,其底壁不需要嵌设金属板,即不需要进行加热或制冷,而存储理疗液体的小储腔的底壁上则同样嵌设有金属板,并通过设置在电控室504内的冷热装置进行加热或制冷。
129.为了使功能液体储腔502-1内的功能液体形成气流,本实施例在所述功能液体储腔502-1的每个小储腔内还设有雾化机构。
130.为了使功能液体储腔502-1内产生的气流进入到气流汇集腔ii 502-2内,本实施例在所述功能液体储腔502-1的每个小储腔的顶端均开设有气流出口iii,每个所述气流出口iii的上方设有风扇iii 502-3,可以将功能液体储腔502-1内的气流传输至气流汇集腔ii 502-2内。
131.所述气流汇集腔ii 502-2上还开设有与所述总气流汇集部503贯通的气流出口iv,所述气流出口iv处设有风扇iv 502-4,以将气流汇集腔ii 502-2内的气流传输至总气流汇集部503内,所述气流汇集腔ii 502-2的腔壁上开设有气孔,使得气流汇集腔ii 502-2内形成流动气流。
13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总气流汇集部503设置在所述液体部501和功能液体部502之间,用于汇集液体部501和功能液体部502的气流。
133.具体的,所述总气流汇集部503的底壁上嵌设有金属板,并通过电控室504内设置的冷热装置进行制冷和加热,以使总气流汇集部503内的气流形成冷气流或热气流。
134.所述总气流汇集部503内还设有臭氧装置,以对总气流汇集部503内的气流进行臭氧杀菌;所述总气流汇集部503的顶部还开设有气流传输口,所述气流传输口处设有风扇v 503-1,可以将液体部501内的水气流或功能液体部502的香薰气流、理疗气流输出。
135.在本实施例中,当气流供给装置5不使用时,为了防止液体储腔501-1内的气流、功能液体储腔502-1内的香薰或理疗气流外溢,本实施例在气流出口i、气流出口iii处均设有滑盖,当气流供给装置5不使用时,可以通过滑盖将气流出口i、气流出口iii关闭,使用时,再控制滑盖移动以将气流出口i、气流出口iii关闭,避免浪费香薰或理疗液体。对于滑盖的具体的设置结构,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只要能实现上述功能即可。
136.为了将上述气流供给装置5产生的各种气流传输给人体,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在所述框架主体1内设有气流传输管道i 102,所述气流传输管道i 102的进口端向下与所述气流供给装置5的气流传输口连通,所述气流传输管道i 102上设有多个出口端,每个所述出口端均向上穿过框架主体1的面板101,且出口端位于气流汇集层2的下方,每个所述出口端均设有对流风动风扇,以将气流供给装置5产出的气流向上输送。
137.本实施例通过气流供给装置5的设置可以给使用者提供不同香薰气味以及不同理疗液体的辅助理疗,进一步提高舒适性和保健性。
13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图6为气流供给装置5的结构示意图,为了更直观的展示气流供给装置5的内部示意图,图6中没有画出气流供给装置5的前侧板。
139.实施例6
140.多功能智能床,如图8所示,与实施例5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多功能智能床还包括智能垫,所述智能垫铺设在气流汇集层2的上方。
14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智能垫包括多功能气流汇集层6,所述多功能汇集层6包括汇集层本体601、以及设置在所述汇集层本体601表层的理疗片602和加热片603。
142.为了实现气流传输,本实施例设置汇集层本体601为透气结构,这样人体产生的热量可以进入汇集层本体601内,并从汇集层本体601的内部从四周流动至外部,框架主体1内的风动系统以及气流供给装置5产生的气流也可以传输至汇集层本体601内,并流动至上方的人体处。
143.所述理疗片602设置在加热片603的下方,理疗片602具体为石墨烯片,可以对人体进行红外线理疗,石墨烯片均为透气孔结构,以实现气流流通。
144.所述加热片603内设有加热丝,用于给人体加热,加热片603同样为透气孔结构,以实现气流流通。
145.为了实现加热温度的控制,本实施例在所述汇集层本体601上嵌设有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探头朝向人体设置,通过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可以监测温湿度。
146.为了防止气流扰动对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的测量精度造成影响,本实施例在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的探头上方罩设有隔离组件,隔离组件上开设有通孔,具体的,隔离组件为不透气材质制成,可以对气流进行阻隔。
147.本实施例的智能垫具有加热、红外线理疗、紫外线杀菌等功能,使得智能床的功能
更多样。
14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多功能气流汇集层6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只在汇集层本体601上设置理疗片602,或只在汇集层本体601上设置加热片。
149.实施例7
150.多功能智能床,如图9所示,与实施例6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智能垫还包括舒适缓冲层7,所述舒适缓冲层7设置在所述多功能气流汇集层6的下方,所述舒适缓冲层7为弹性体缓冲结构。
151.具体的,所述舒适缓冲层7内部阵列分布有若干个弹簧701,弹簧701的设置个数和分布不局限于图3中的示例。
152.所述舒适缓冲层7内还设有紫外线杀菌灯702和红外线理疗灯703,紫外线杀菌灯702用于给舒适缓冲层7内部杀菌,避免舒适缓冲层7给上方的人体带来卫生问题,红外线理疗灯703用于给上方人体红外线理疗,以带来理疗体验。
15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舒适缓冲层7内设有红外理疗灯703,因此本实施例的多功能气力汇集层6则可以不设置理疗片。
154.另需说明的是,图9为舒适缓冲层7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为了方便展示舒适缓冲层7的内部结构,图9中没有画出舒适缓冲层7的表层,后述的图同理。
155.本实施例的智能垫不仅体验感舒适,而且具有加热、红外线理疗、紫外线杀菌等功能,功能多样。
156.实施例8
157.多功能智能床,如图10所示,与实施例7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在舒适缓冲层7的前侧面上设有对流风扇70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舒适缓冲层7的前侧面、左侧面以及右侧面为密封结构,而后侧面、表面和底面为透气结构。
158.本实施例单侧设置的对流风扇可以实现如下功能:
159.运行对流风扇进行抽风,对流风扇的进风口产生吸力,并经对立面(后侧面)吸收外部气流至舒适缓冲层7内部,并使上方人体产生的热流汇集至舒适缓冲层7内部,此时人体产生的热流在舒适缓冲层7内形成流动气流,之后经由对流风扇的排出至外部,达到给人体抽风排流制冷的功效体验。
160.实施例9
161.多功能智能床,如图11所示,与实施例7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在舒适缓冲层7的前侧面和后侧面上均设有对流风扇704,即在舒适缓冲层7相对的两个侧壁上设置对流风扇。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舒适缓冲层7的四周侧壁均为密封结构,但舒适缓冲层7的表面和底面均为透气结构,以实现气流流通。
162.本实施例相对两侧设置的对流风扇可以实现如下功能:
163.1、当两个对流风扇均进行抽风运行时,可以将舒适缓冲层7内部的气流(即上方人体产生的热流量)抽至舒适缓冲层7内,并通过对立侧面的对流风扇进行抽风,经对流风扇进风口吸收热量,再经由对流风扇出风口排出至外部,从而实现排流功能,达到给人体抽风排流制冷的功效体验。
164.2、当运行左侧面上的对流风扇进行吹风运行,由左侧对流风扇进风口吸收外部气流,经由对流风扇出风口吹出,即排至舒适缓冲层7内部,给舒适缓冲层7内部传输外界气
流,使得舒适缓冲层7内部所汇集到的上方人体所产生的热量即热流气流形成流动气流;
165.运行右侧面上的对流风扇进行抽风运行,即由右侧对流风扇吸收舒适缓冲层7内部的流动气流,即舒适缓冲层7内的流动气流由右侧对流风扇的出风口排出,从而使得舒适缓冲层7内部的热流不会回流至此上方人体处,避免给人体带来不适。
166.由于两个运行的对流风扇是相对设置的,最终实现舒适缓冲层7内部所汇集的人体热量被对立侧面上所设置的对流风扇进行对立运行所形成的对流风流传输至舒适缓冲层7的外部,从而将人体热流排出,即给人体带来气流引导排流制冷功能功效体验。
167.实施例10
168.多功能智能床,如图12所示,与实施例7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在舒适缓冲层7的四个侧面上均设有对流风扇70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舒适缓冲层7的四周侧壁均为密封结构,单舒适缓冲层7的表面和底面均为透气结构,以实现气流流通。
169.本实施例四周设置的对流风扇可以实现如下功能:
170.1、当四个对流风扇均进行抽风运行时,可以将舒适缓冲层7内部的气流(即上方人体产生的热流量)抽至舒适缓冲层7内,并通过四周侧面的对流风扇进行抽风,经对流风扇进风口吸收热量,再经由对流风扇出风口排出至外部,从而实现排流功能,达到给人体抽风排流制冷的功效体验。
171.2、当只运行相对设置的两个对流风扇,而其他两个对立面设置的对流风扇不运行时,为了方便描述,设定运行左右侧面上的对流风扇,而前后侧面上的对流风扇不运行;
172.运行左侧面上的对流风扇进行吹风运行,由左侧对流风扇进风口吸收外部气流,经由对流风扇出风口吹出,即排至舒适缓冲层7内部,给舒适缓冲层7内部传输外界气流,使得舒适缓冲层7内部所汇集到的上方人体所产生的热量即热流气流形成流动气流;
173.运行右侧面上的对流风扇进行抽风运行,即由右侧对流风扇吸收舒适缓冲层7内部的流动气流,即舒适缓冲层7内的流动气流由右侧对流风扇的出风口排出,从而使得舒适缓冲层7内部的热流不会回流至此上方人体处,避免给人体带来不适。
174.实施例11
175.多功能智能床,如图13所示,与实施例7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舒适缓冲层7为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包括气囊7-1和弹性体7-2。
17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囊7-1为整体式结构,气囊7-1内可以注入气体或液体,本实施例在气囊7-1的底层设有金属板7-1-1,金属板7-1-1与后述的冷热机构ii 8的半导体面板ii 801贴和,以进行制冷、制热。
177.为了实现气流传输,如图13和14所示,本实施例的气囊7-1的表层和底层形成多点状压合,且点状压合处开设有气流孔7-1-2。
178.所述气囊7-1上还开设有注入口7-1-3,以向气囊7-1内注入气体或液体,注入口7-1-3的设置位置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的箭头指示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方向,但是箭头只是示意性标示,并不形成流动方向的局限。
179.在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体7-2为弹簧,且设有若干个,但是弹性体7-2并不局限于弹簧结构,也可以用设有贯穿孔的橡胶柱、乳胶柱等替代。
180.所述弹性体7-2穿设在所述气流孔7-1-2内,且与气流孔7-1-2一一对应。
181.一方面,弹性体7-2设置在气流孔7-1-2内,可以对气流孔7-1-2进行间隔,使得气
囊7-1受到人体重力时,气流孔7-1-2不会变形贴合,导致气流孔7-1-2密封,从而影响气流流动,即将弹性体7-2设置在气流孔7-1-2内可以有效解决气流流动时的流畅性。
182.另一方面,在气流孔7-1-2内设置弹性体7-2,是为了避免因为气流孔7-1-2的设置而导致气囊7-1表面形成的凹凸不平面给人体带来的不舒适性。
183.为了对所述金属板7-1-1进行制冷或制热,如图15所示,所述风动系统还包括冷热机构ii 8,所述冷热机构ii 8设置在框架本体1上,所述冷热机构ii 8由半导体面板ii 801、风动风扇iii 802、以及发热件iii 803组成。
184.所述半导体面板ii 801设置在所述面板101的上方,且与所述金属板7-1-1贴和;所述风动风扇iii 802设置在所述半导体面板ii 801的下方,且风动风扇iii 802的进风口朝向半导体面板ii 801,由于本实施例的风动风扇iii 802位于框架主体1内,因此,所述面板101上与风动风扇iii 802位置对应处开设有流通口101-2。
185.当半导体面板ii 801制冷运行时,半导体面板ii 801产生的热量经由风动风扇iii 802排送至框架本体1内,再经由透气结构的框架本体1排出至外界,使得半导体面板ii 801的制冷过程不会因过热而受到影响。
186.所述发热件iii 803绕所述半导体面板ii 801设置,用于对金属板7-1-1进行制热。
187.为了向气囊7-1内充气,本实施例在所述框架主体1内还设有气泵103,所述气泵103的出口端与所述气囊7-1的注入口7-1-3连通。
188.为了将气流供给装置5内产生的气流注入气囊7-1内,本实施例在所述框架主体1内还设有气流传输管道ii 104,所述气流传输管道ii 104与所述气流供给装置5连通,且所述气流传输管道ii 104的出口端延伸至所述气泵103的进口端处,以通过气泵103将气流供给装置5产生的气流传输至气囊7-1内。
189.本实施例的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相较于弹性体缓冲结构,具有更舒适的体验感,且可以通过调节气体或液体的注入量来调节舒适缓冲层7的软硬度。
190.实施例12
191.多功能智能床,如图16所示,与实施例1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一部分弹性体7-2穿设在气流孔7-1-2内,另一部分弹性体7-2阵列分布在气囊7-1的内部,形成内部弹性体缓冲结构,内部弹性体缓冲结构为透气结构,从气囊7-1上的注入口7-1-3进入的气流可以进入内部弹性体缓冲结构内部。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多功能智能垫适用于注入气体。
192.本实施例在气囊7-1内设置内部弹性体缓冲结构,可以实现如下功能:
193.当给气囊7-1注入气体时,所注入的气流使得气囊7-1达到一定饱和度即气囊7-1形成一定的支撑力,可以支撑人体的重力,即人体在气囊7-1上方时,人体被气囊7-1内的气流进行支撑,而不是被气囊7-1内的弹性体7-2进行支撑,此时,气囊7-1形成气垫。
194.当气囊7-1不注入气体时,此时气囊7-1形成弹性体缓冲垫;
195.当给气囊7-1注入气体时,注入的气流使得气囊7-1达到一定饱和度即气囊7-1形成一定的支撑力,但不足以支撑人体的重力,即人体在气囊7-1上方时,人体被气囊7-1内的气流和弹性体7-2同时进行支撑,此时,气囊7-1形成混合气垫。
196.实施例13
197.多功能智能床,如图17所示,与实施例1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气囊7-1为双层结
构,即由外气囊7-1-4和内气囊7-1-5组成,所述内气囊7-1-5容置在外气囊7-1-4的内部,且内气囊7-1-5的底层和外气囊7-1-4的底层部分压合,只要满足设置后述的内金属板和内注入口即可。
19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气囊7-1-4的底层嵌设有外金属板,所述外金属板设置在内气囊7-1-5的外部,所述内气囊7-1-5的底层设有内金属板,内金属板嵌设在外气囊7-1-4和内气囊7-1-5的压合处。
199.所述外金属板和内金属均需要与冷热机构ii 8贴和,因此本实施例的风动系统包括两组冷热机构ii 8,且两组冷热机构ii 8在框架主体1内的设置位置分别与外金属板、内金属板的设置位置对应。
20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气囊7-1-4上开设有外注入口,所述外注入口设置在内气囊7-1-5的外部,所述内气囊7-1-5的底层设有内注入口,内注入口同样开设在外气囊7-1-4和内气囊7-1-5的压合处。
201.本实施例的气囊设置成双层结构,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202.当给外气囊7-1-4和内气囊7-1-5均注入液体或气体时,可以使气囊7-1形成水垫或气垫;
203.当给外气囊7-1-4注入液体,给内气囊7-1-5注入气体时,或给外气囊注入气体,给内气囊7-1-5注入液体时,可以是气囊7-1形成水气混合垫。
20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外气囊7-1-4和内气囊7-1-5的尺寸接近,图中为了便于区别外气囊7-1-4和内气囊7-1-5,而将内气囊7-1-5设置的比外气囊7-1-4小很多,但并不形成尺寸限制,后述的图同理。
205.实施例14
206.多功能智能床,如图18所示,与实施例13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在所述内气囊7-1-5的内部还设有部分弹性体7-2,以形成内部弹性体缓冲结构。
207.本实施例在内气囊7-1-5内设置内部弹性体缓冲结构,可以实现如下功能:
208.当给外气囊7-1-4和内气囊7-1-5均注入气体时,所注入的气流使得气囊7-1达到一定饱和度即气囊7-1形成一定的支撑力,可以支撑人体的重力,即人体在气囊7-1上方时,人体被气囊7-1内的气流进行支撑,而不是被内气囊7-1-5内的弹性体7-2进行支撑,此时,气囊7-1形成气垫。
209.当外气囊7-1-4和内气囊7-1-5均不注入气体时,此时气囊7-1形成弹性体缓冲垫;
210.当给外气囊7-1-4和内气囊7-1-5均注入气体时,所注入的气流使得气囊7-1达到一定饱和度即气囊7-1形成一定的支撑力,但不足以支撑人体的重力,即人体在气囊7-1上方时,人体被气囊7-1内的气流和弹性体7-2同时进行支撑,此时,气囊7-1形成气流与弹性体混合气垫。
211.当给外气囊7-1-4注入液体,而给内气囊7-1-5注入气体时,所注入的液体和气流使得气囊7-1达到一定饱和度即气囊7-1形成一定的支撑力,但不足以支撑人体的重力,即人体在气囊7-1上方时,人体被外气囊7-1-4内的液体、内气囊7-1-5内的气流和弹性体7-2同时进行支撑,此时,气囊7-1形成水气弹性体混合垫。
212.实施例15
213.多功能智能床,如图19所示,与实施例1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气囊/弹性体组合
缓冲结构包括:气囊i 7-3、气囊ii 7-4、以及所述弹性体7-2,气囊i 7-3和气囊ii 7-4形成气囊部,即本实施例的气囊部为分体式结构。
21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囊i 7-3和气囊ii 7-4相对设置,且彼此独立,所述气囊i 7-3和气囊ii 7-4上均开设有注入口,底层均嵌设有金属板。
215.具体的,所述气囊i 7-3与气囊ii 7-4相对的一侧连通有若干个输气管i 7-3-1,若干个所述输气管i 7-3-1平行分布,且每个所述输气管i 7-3-1远离气囊i 7-3的一端为封闭端,输气管i 7-3-1的封闭端与气囊ii 7-4固定。
216.同理,所述气囊ii 7-4与气囊i 7-3相对的一侧连通供油若干个输气管ii 7-4-1,若干个所述输气管ii 7-4-1平行分布,且所述输气管ii 7-4-1和输气管i 7-3-1依次间隔分布,每个所述输气管ii 7-4-1远离气囊ii 7-4的一端为封闭端(即图中的阴影部分),输气管ii 7-4-1的封闭端与气囊i 7-3固定。
21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体7-2同样设有若干个,其中部分弹性体7-2设置在输气管i 7-3-1和输气管ii 7-4-1的间隔处,另一部分弹性体7-2设置在输气管i 7-3-1和输气管ii 7-4-1内部。
218.为了便于弹性体7-2的设置,本实施例可以设置输气管i 7-3-1和输气管ii 7-4-1的纵截面为矩形,但是并不局限于此。
219.一方面,通过输气管i 7-3-1和输气管ii 7-4-1的间隔处、以及输气管i 7-3-1和输气管ii 7-4-1内部设置的弹性体7-2可以对输气管i 7-3-1和输气管ii 7-4-1进行间隔,使得舒适缓冲层7承受人体重力时,输气管i 7-3-1和输气管ii 7-4-1不会变形贴和,从而避免影响气流的传输,保证了气流流动时的通畅性。
220.另一方面,上述弹性体7-2的设置,可以在舒适缓冲层7承受人体重力时,保证舒适缓冲层7的表面齐平,从而避免使人体感到不适。
221.本实施例的分体式气囊部结构可以实现如下功能:
222.当给气囊i 7-3和气囊ii 7-4注入气体或液体时,控制与气囊i 7-3/气囊ii 7-4上的金属板贴合的冷热机构ii 2运行制冷功能,以给气囊i 7-3/气囊ii 7-4内注入的气体或液体进行制冷降温,从而给人体带来制冷功效的体验;
223.此时控制与气囊ii 7-4/气囊i 7-3上的金属板贴合的冷热机构ii 8运行制热功能,给气囊ii 7-4/气囊i 7-3内注入的气体或液体进行制热升温,从而给人体带来制热功效的体验;
224.或者控制与气囊ii 7-4/气囊i 7-3上的金属板贴合的冷热机构ii 8不运行,此时气囊ii 7-4/气囊i 7-3内注入的气体或液体为常温;
225.即可以实现舒适缓冲层7内具有冷气流与热气流或常温气流的组合,以给人体带来不同功效温度的舒适体验。
226.当给气囊i 7-3注入液体,给气囊ii 7-4注入气体时,控制与气囊i 7-3上的金属板贴合的冷热机构ii 8运行制冷功能,以给气囊i 7-3内注入的液体进行制冷降温,从而给人体带来制冷功效的体验;
227.此时控制与气囊ii 7-4上的金属板贴合的冷热机构ii 8运行制热功能,给气囊ii 7-4内注入的气体进行制热升温,从而给人体带来制热功效的体验;
228.或者控制与气囊ii 7-4上的金属板贴合的冷热机构ii 8不运行,此时气囊ii 7-4
内注入的气体为常温。
229.给气囊i 7-3注入气体,给气囊ii 7-4注入液体时同理,即可以给人体带来气体与液体组合舒适体验感。
230.实施例16
231.多功能智能床,如图20所示,与实施例15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气囊i 7-3和气囊ii 7-4相互连通,即所述气囊i 7-3和气囊ii 7-4通过若干个输气管连通。
232.由于本实施例的气囊i 7-3和气囊ii 7-4相互连通,因此,本实施例只设置一个注入口,此时气囊i 7-3和气囊ii 7-4内同时注入液体或同时注入气体。
233.实施例17
234.多功能智能床,如图21所示,与实施例16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部分弹性体7-2设置在气囊i 7-3和气囊ii 7-4的内部,从而形成内部弹性体缓冲结构。
235.实施例18
236.多功能智能床,如图22所示,与实施例16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气囊i 7-3和气囊ii 7-4均为双层结构。
237.具体的,所述气囊i 7-3由外气囊i 7-3-1和内气囊i 7-3-2组成,内气囊i 7-3-2容置在外气囊i 7-3-1内部,且内气囊i 7-3-2的底层与外气囊i 7-3-1的底层部分压合;所述气囊ii 7-4由外气囊ii 7-4-1和内气囊ii 7-4-2组成,内气囊ii 7-4-2容置在外气囊ii 7-4-1内部,且内气囊ii 7-4-2与外气囊ii 7-4-1部分压合;气囊i 7-3和气囊ii 7-4的具体设置结构与实施例13中的整体式双层气囊结构相同。
238.为了保证气囊i 7-3和气囊ii 7-4的连通,本实施例的输气管由外输气管7-5-1和内输气管7-5-2组成,所述外输气管7-5-1连通在外气囊i 7-3-1和外气囊ii 7-4-1之间,所述内输气管7-5-2容置在外输气管7-5-1的内部,且连通在内气囊i 7-3-2和内气囊ii 7-4-2之间,此时部分弹性体7-2设置在所述内输气管7-5-2内。
239.实施例19
240.多功能智能床,如图23所示,与实施例18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在内气囊i 7-3-2和内气囊ii 7-4-2内还设有内部弹性体缓冲结构,具体设置与实施例14中的整体式双层气囊结构相同。
241.实施例20
242.多功能智能床,如图24所示,与实施例15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输气管i 7-3-1和输气管ii 7-4-1的横截面为矩形波结构,相邻两个输气管i 7-3-1、输气管ii 7-4-1交叉设置,且每相邻两个所述输气管i7-3-1与输气管ii 7-4-1之间均设有弹性体7-2、以及每个所述输气管i 7-3-1、输气管ii 7-4-1内均设有弹性体7-2。
24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气囊i 7-3和气囊ii 7-4均可设计为双层结构,下述实施例21、22同理。
244.实施例21
245.多功能智能床,如图25所示,与实施例15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气囊i 7-3与气囊ii 7-4相对的一侧只设有一组输气管i 7-3-1,且输气管i 7-3-1为回字形结构,所述气囊ii 7-4与气囊i 7-3相对的一侧只设有一组输气管ii 7-4-1,且输气管ii 7-4-1同样为回字形;所述输气管i 7-3-1和输气管ii 7-4-1交叉绕设。
246.实施例22
247.多功能智能床,如图26所示,与实施例15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气囊i 7-3和气囊ii 7-4直接连通,且气囊i 7-3为矩形气囊,而气囊ii 7-4为回字形气囊。
248.实施例23
249.多功能智能床,如图27所示,本实施例的舒适缓冲层7为弹性体缓冲结构与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的组合,且弹性体缓冲结构与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上下分布。
250.具体的,本实施例由上下依次设置的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i 100、弹性体缓冲结构200、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ii 300组成,其中,弹性体缓冲结构200为实施例7-10中的任意一种,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i 100和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ii 300的结构为实施例11-14中的任意一种。
251.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体缓冲结构200的表面设有凹槽,凹槽内设置冷热机构iv,并通过冷热机构iv对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i 100上的金属板进行制冷或制热,此时,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ii 300上的金属板可取消。
252.本实施例的将弹性体缓冲结构与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组合的舒适缓冲层可以进行舒适体验感切换:
253.当用户需要体验弹性体缓冲结构时,则可以将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i 100和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ii 300中注入的气流或液体水进行排出,此时舒适缓冲层2即为弹性体缓冲体验。
254.当用户需要体验多功能混合舒适缓冲时,则可以向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i 100和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ii 300内均注入液体或气体,弹性体缓冲结构200设置在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i 100和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ii 300之间,则最终可以使得舒适缓冲层2整体形成液体水垫或气垫与弹性体混合的舒适缓冲体验感。
255.或者可以向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i 100和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ii 300内分别注入液体和气体,使得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i 100和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ii 300分别形成气垫和水垫,弹性体缓冲结构200设置在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i 100和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ii 300之间,则最终可以使得舒适缓冲层7整体形成液体水垫、气垫以及弹性体混合的舒适缓冲体验感。
256.还可以向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i 100或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ii 300注入液体或气体,当向位于弹性体缓冲结构200上方的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i 100注入液体或气体时,形成液体水垫或气垫与弹性体混合的舒适缓冲垫,即给用户带来水垫或气垫的接触体验感以及弹性体所带来的支撑缓冲体验感。
257.当向位于弹性体缓冲结构200下方的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ii 300注入液体或气体时,形成液体水垫或气垫与弹性体混合的舒适缓冲垫,即给用户带来弹性体的接触体验感以及水垫或气垫所带来的支撑缓冲体验感。
258.实施例24
259.多功能智能床,如图28所示,与实施例27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i 100、弹性体缓冲结构200、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ii 300水平并列分布,可以依次对应人体的背部、臀部以及腿部,从而使得人体不同部位可以享受不同的舒适缓冲体验。
260.本实施例的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i 100、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ii 300的结构为实施例11-22中的任意一种,弹性体缓冲结构200为实施例7-10中的任意一种。
261.本实施例的智能垫不仅能给不同部位带来不同的舒适体验,还可以通过调节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i 100、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ii 300中气囊的注入的液体水量或气流容量来适应人体不同部位产生的支撑力程度,从而改善人体睡眠舒适状态并维持用户身体曲线美体感程度。
262.实施例25
263.多功能智能床,如图29所示,与实施例24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用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替换了实施例24中的弹性体缓冲结构,即本实施例的舒适缓冲层7由三个气囊/弹性体组合缓冲结构并列分布形成。
264.实施例26
265.多功能智能床,如图30所示,与实施例6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智能垫还包括气流传输层9,所述气流传输层9设置在多功能气流汇集层6的下方,即本实施例的智能垫是多功能气流汇集层6和气流传输层9的组合。
26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流传输层9包括气流汇集部i 901和气流汇集部ii 902,所述气流汇集部i 901和气流汇集部ii 902相对设置,所述气流汇集部i 901的底层嵌设有风动风扇iv 901-1,所述气流汇集部ii 902的底层嵌设有风动风扇v 902-1。
26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风动风扇iv 901-1和风动风扇v 902-1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垂直分布,即出风口分布在风动风扇的侧壁上,风动风扇iv 901-1和风动风扇v 902-1的结构以在发明人的在先申请中进行了详细记载,本实施例不再对其结构进行赘述。
26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流汇集部i 901和气流汇集部ii 902相互独立。
269.具体的,所述气流汇集部i 901与气流汇集部ii 902相对的一侧连通有若干个气流管i 901-2,所述气流管i 901-2远离气流汇集部i 901的一端为封闭端;所述气流汇集部ii 902与气流汇集部i 901相对的一侧连通有若干个气流管ii 902-2,所述气流管ii 902-2远离气流汇集部ii 902的一端为封闭端。
270.为了将风动风扇iv 901-1和风动风扇v 902-1传输的进来的外部气流向上传输,本实施例在气流管i 901-2和气流管ii 902-2上均开设有若干个气孔。
271.风动风扇iv 901-1和风动风扇v 902-1进行吹风运行时,外部气流从风动风扇iv 901-1和风动风扇v 902-1的进风口吸入,再通过风动风扇iv 901-1和风动风扇v 902-1的出风口传输至气流汇集部i 901和气流汇集部ii 902内,之后通过气孔传输至上方的多功能气流汇集层1以及人体处,以给人体输送外部气流,给人体进行吹风制冷。
272.为了将气流供给装置5产生的气流输送至气流传输层9处,如图31所示,本实施例在框架主体1内设有气流传输管道iii 105,所述气流传输管道iii 105的进口端向下与所述气流供给装置5连通,所述气流传输管道iii 105的出口端向上与所述气流汇集部i 901、气流汇集部ii 902连通,以将气流供给装置5内产生的气流输送至气流传输层9。
273.本实施例的双气流汇集部的设置还能实现以下功能:
274.当风动风扇iv 901-1进行吹风,风动风扇v 902-1进行抽风时,风动风扇iv 901-1将外部气流或气流供给装置5产生的气流传输至人体处;此时风动风扇v 902-1进行抽风,可以通过气流管ii 902-2上的气孔将上方人体处产生的热量抽至气流汇集部ii 902内,之
后再经过风动风扇v 902-1排出至外部,从而给人体进行抽风制冷。
275.需要说明的是,风动风扇iv 901-1和风动风扇v 902-1可以同时运行,也可以间隔运行,风动风扇iv 901-1进行吹气,以将外部气流传输给人体,风动风扇v 902-1进行抽风运行,以吸收人体产生的热气流。
276.无论是同时运行还是间隔运行,风动风扇iv 901-1吹气产生的传输气流量要大于风动风扇v 902-1运行时所产生的抽风气流量,以保证风动风扇iv 901-1运行时所传输至人体处的外部气流不会被风动风扇v 902-1运行时完全抽掉,并能保证人体产生的热流能被风动风扇v 902-1抽出,从而实现换气功能,以给人体提供舒适体验。
277.由于人体所产生的热流会流动至多功能气流汇集层6内,而由于人体所产生的热量的连续性,因此人体产生的热量会在多功能气流汇集层6内累积,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气流传输层9可以有效地将多功能气流汇集层6内汇集的人体热量排出至外部,避免了气流回流,保证了舒适性。
278.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智能垫在使用时,为了防止人体重力对气流传输层9造成损坏,本实施例的气流传输层9容置在防护结构内,防护结构板框或金属框,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
279.实施例27
280.多功能智能床,如图32所示,与实施例30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气流传输层9内只设有一个气流汇集部iii 903,所述气流汇集部iii 903紧贴气流传输层9的一侧设置。
281.所述气流汇集部iii 903的底层设有风动风扇vi 903-1,通过风动风扇vi 903-1进行气流传输,所述气流汇集部iii 903上连通有若干个气流管iii 903-2,所述气流管iii 903-2上开设有多个气孔。
282.实施例28
283.多功能智能床,如图33所示,与实施例27不同的是,所述气流汇集部iii 903设置在气流传输层9宽度的中心处,且沿气流传输层9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气流汇集部iii 903的两侧均连通有气流管iii903-2。
284.实施例29
285.多功能智能床,如图34所示,与实施例27不同的是,所述气流汇集部iii 903紧贴气流传输层9的左侧设置,且气流汇集部iii 903的右侧连通有分支管903-3,所述分支管903-3的两侧均设有所述气流管iii 903-2。
286.实施例30
287.多功能智能床,如图35所示,与实施例27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气流汇集部iii 903为圆形,且气流汇集部iii 903设置在气流传输层9的中心处,所述气流管iii 903-2绕气流汇集部iii 903环形均匀分布。
288.实施例31
289.多功能智能床,如图36所示,与实施例7-25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智能垫还包括气流传输层9,所述气流传输层9设置在舒适缓冲层7的下方,即本实施例的智能垫是多功能气流汇集层6、舒适缓冲层7、以及气流传输层9的组合。
290.所述气流传输层9的结构为实施例26-30中任意一种,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291.为了对舒适缓冲层7上设置的金属板加热,本实施例的气流传输层9内还设有冷热
组件i 904和冷热组件ii 905,所述冷热组件i 904和冷热组件ii 905与舒适缓冲层7中的金属板贴和,以通过冷热组件i 904和冷热组件ii 905给金属板进行制冷、制热,从而达到给人体制冷或制热的效果,冷热组件i 904、冷热组件ii 905具有与冷热机构i 4相同的结构,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292.需要说明的是,当舒适缓冲层7为弹性体缓冲结构时,气流传输层9内不设置冷热组件i 904和冷热组件ii 905。
293.另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冷热组件i 904和冷热组件ii 905对舒适缓冲层7上的金属板进行制冷、制热,此时的风动系统则不包括冷热机构ii 8。
294.还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智能垫同时包括舒适缓冲层7和气流传输层8,因此设置了气流传输管道ii 104,以通过气泵103将气流供给装置5内产生的气流注入至舒适缓冲层7中的气囊内,并设置气流传输管道iii 105,以将气流供给装置5内产生的气流传输至气流传输层8的气流汇集部处,此时,如图37所示,本实施例将气流传输管道ii 104的进口端直接与气流传输管道iii 105连通,而气流传输管道iii 105再与气流供给装置5连通,简化连通管路。
295.实施例32
296.多功能智能床,如图38所示,本实施例将框架主体1内分隔成两个功能区,每个功能区内均设有风动系统,可以实现单独控制,以满足两个人的不同体验需求。
297.实施例33
298.多功能智能沙发,包括沙发主体结构、以及设置在沙发主体结构上的风动系统,风动系统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结构相同。
299.实施例34
300.多功能智能座椅,包括座椅主体结构、以及设置在座椅主体结构上的风动系统,风动系统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结构相同。
301.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智能垫的各个功能层之间的固定方式,可以采用市面上的魔术贴固定,也可磁吸固定,还可以采用螺钉等结构连接,本实用新型不做具体限制。
302.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智能床中涉及的结构还可以应用到其他需要加热制冷的家具中。
303.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