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
[0095]其次,对支撑体3的安装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中去除表皮一部分的范围30内所示配设支撑体3。如图2所示,在将座椅缓冲垫2分离成支撑体3和其它部位的情况下,该支撑体3以单点支撑固设于形成座椅缓冲垫2的上缘部周围的缘状部件10的对置的一侧,或者以多点支撑固设于形成上述上缘部周围的缘状部件10的两侧。另外,如图3所示,在将座椅缓冲垫2不分离成支撑体3和其它部位而一体成形的情况下,该支撑体3以单点支撑或多点支撑的方式与形成座椅缓冲垫2的上缘部周围的缘状部件10 —体成形。优选在固设有支撑体3的一侧的周缘部的下方配设座椅骨架7或钢丝9,并且在固设侧的周缘部以成为该支撑体3挠曲时的支点的方式赋予刚性。
[0096]另外,各支撑体3以彼此设置规定的间隔并分别独立的状态排列设置,使得各自不受彼此相邻的支撑体3的接触影响,并且各支撑体3单独进行各自不相同的弯曲变形。
[0097]由于各支撑体3通过空隙4分别以不受其它支撑体3的影响的方式独立,所以也容易对各支撑体3赋予完全不同的弯曲特性,并且为了提高设计自由度,可以对座椅坐垫赋予高的缓冲性或适用性,进一步确保舒适性。因此,在由乘坐人员对座椅坐垫施加负荷时,为了得到体压分布带来的负荷的程度、或期望的身体的保持位置,可以对身体抵接的各支撑体3的部位分别赋予优选的挠曲量。
[0098]对比文献2所记载的座椅坐垫构造中,得到一定以上的挠曲量、按每个部位得到不同的期望的缓冲性以及挠曲量、进而赋予用于在通过车辆的运动而对乘坐人员的身体施加加速度时也要将身体保持在期望的位置的追随性是困难的,但在本发明的座椅坐垫构造中,由于柔软的各支撑体3可独立动作,所以可以容易地解决这些问题。
[0099]其次,对设于各支撑体3间的空隙4进行说明。该空隙4优选宽度为2mm以上15mm以下,一个空隙4的宽度可以均匀,也可以根据部位而部分可变。如果空隙4的宽度在上述范围内,则在各支撑体3受到乘坐人员的身体带来的负荷而引起弯曲变形时,可以抑制相邻配设的支撑体3因相互摩擦而引起的噪音的产生或弯曲变形的障碍,另外可以进一步抑制就座时的支撑体3和空隙4的凹凸感觉。
[0100]另外,如图6?图8所示,空隙4的宽度(各支撑体3间的间隔)优选设计为座椅坐垫表面侧窄并且下方宽。这是因为,在因车辆的前后左右运动而对乘坐人员施加加速度,支撑体3追随该加速度而三维复杂地变形时,可以防止其相互接触。
[0101]其次,对支撑体3进行说明。支撑体3的方式只要以俯视观察在包含水平、垂直、或倾斜在内的360°内的任意方向上为直线形状、曲线形状、或由使直线以任意的角度弯曲的直线部分的组合构成的弯曲形状即可。在座椅坐垫1的宽度(前后方向)非常宽的情况下,即使支撑体3的方式是直线状,也可以增大支撑体3的挠曲(是指对应于乘坐人员挤压的大小而可挠曲的限度。),但在座椅坐垫1的宽度窄的情况下,难以增大支撑体3的挠曲。因此,在座椅坐垫1的宽度(前后方向)上存在座椅坐垫1的设计上的限制,因此,在难以确保满足支撑体3的跨度的情况下,即需要使支撑体3的挠曲更大的情况下,如图5(a)或
(b)所示,通过将支撑体3的形状变形为以俯视观察为圆弧形状、或由使直线以任意的角度弯曲的直线部分的组合构成的弯曲形状,可以增大承受实质上的弯曲的支撑体3的长度,可以有效地得到必要的挠曲。
[0102]其次,支撑体3的截面形状可以设为矩形、圆棒或椭圆等任意的形状。此外,为了避免弯曲变形时应力集中,优选为在角部没有锐角部分的形状。
[0103]各支撑体3的大小、即宽度、厚度、长度以及形状根据通过所使用的合成树脂发泡体的刚性、假定的乘坐人员的身体各部的形状、座椅位置等决定的最佳的缓冲性以及挠曲量来进行设计。就具体的大小而言,支撑体3的上下方向的宽度优选为12mm以上200mm以下。前后方向的厚度优选为10mm以上60mm以下。支撑体3的宽度越小,对身体形状的追随性越高,但从支撑体3的耐久性和缓冲性以及适用性的平衡的观点出发,优选在上述范围内。另外,支撑体3的长度根据假定的乘坐人员的身体的大小、座椅的大小或支撑体3的支撑方式等任意决定。
[0104]而且,支撑体3在体重55kg的乘坐人员就座时,也可以以通过上述负荷在上述支撑体3上产生的弯曲变形为5%以内的方式来设定支撑体3的方式。将乘坐人员的体重设定为55kg是因为用于以JIS D0001-2001规定的车辆总重量计算的每一个乘坐人员的体重为 55kg。
[0105]座椅坐垫1相对于长期间的重复负荷要求充分的耐久恢复性。通常,在不限于树脂材料而含有金属材料等的固体材料中,如果通过负荷产生的变形在弹性域以内,则卸载后不会残留变形而返回本来的方式。对于软钢这样的材料,弹性域在应力-应变线图上显现明确的屈服点,可以根据屈服点以前的应变将应力直线上升的部分明确定义为弹性域。但是,树脂没有明确的屈服点,材料通过所施加的负荷而逐渐向塑形变形过渡。特别是,由于合成树脂发泡体为软质,所以不容易进行正确的测定,难以规定正确的弹性域。
[0106]因此,鉴于作为一般成人的体重文部科学省调查的20岁?24岁的日本人女性的平均体重为50.76kg,另外以JIS D0001-2001规定的车辆总重量计算中使用的每一个乘坐人员的体重为55kg,在将座椅坐垫设计时的乘坐人员的体重设为55kg的情况下,为了使座椅坐垫丨所寻求的重复使用后的残留应变停留在可保持商品性的范围内,发明者们重复试制,并探索条件。其结果,得到需要使通过以JIS K7171或IS0178规定的方法测定对支撑体3负载负荷时产生的弯曲变形的弯曲变形的值停留在5%以内的结论。因此,如果支撑体3上产生的弯曲变形在5%以内,则相对于长期的重复负荷,本发明的座椅坐垫1进一步实现满足耐久恢复性的效果。
[0107]对将弯曲变形设为5%以内进行说明。上述弯曲变形可以通过硬质或半硬质塑料的弯曲试验方法的规格即JIS K7171或IS0178来求出。首先,使负荷55kg的人体模型就座于作为试验体的座椅坐垫的正常位置,测定对座椅坐垫各部负载的负荷。基于该结果求对相应的各部位的支撑体施加的负荷。之后,对与相应的部分相等的形状或支撑方式的实验用样品测定负载上述求出的负荷而产生的挠曲量,将其与支撑体的支点距离、支撑体的厚度一同代入以JIS K7171规定的计算式(式1)中,求弯曲变形。图9表示模式化的弯曲试验方法。图9 (a)表示在无负载时产生smm烧曲,(b)表示负荷55kg的负载时产生smm烧曲。而且,弯曲变形通过以下的关系式(式1)算出。
[0108]弯曲变形ε (% ) = 600sh/L2 (式 1)
[0109]此外,s:烧曲(mm)、h:试验片(支撑体3)的厚度(mm)、L:支点间距离(支撑支撑体的支点间距离)(mm)。作为上述支点,支撑体3和通过两端支撑支撑体3的脚体6或座椅骨架7的接点部适合。
[0110]因此,如果测定体重55kg的乘坐人员就座时的支撑体3的挠曲(s),并且测定支撑支撑体3的左右端之间的距离(L)和支撑体3的厚度(h),则在体重55kg的乘坐人员就座时,可以通过上述负荷求上述支撑体3上产生的弯曲变形。
[0111]因此,根据重复使用后的残留应变,求出可以相对于长期的重复负荷满足耐久恢复性的主要条件。其结果,为了使座椅坐垫1寻求的重复使用后的残留应变停留在可以确保商品性的范围内,重复进行试制并探索条件。其结果,得到如下结论:需要使以JIS K7171或IS0178规定的方法来测定支撑体3负载负荷时产生的弯曲变形的弯曲变形的值停留在5%以内。为了使上述弯曲变形在5%以内,对支撑体3的材质、方式、截面形状以及大小的组合进行探讨并设定。如果以上述弯曲变形超过5%的方式设定支撑体3的构造,则虽然耐受少数几次的负荷,但相对于长期的重复负荷,支撑体的方式不会恢复,不能得到满意的缓冲性。
[0112]通过使体重55kg的乘坐人员就座时的支撑体3的挠曲停留在5%以内,实现相对于长期的重复负荷能够满足耐久恢复性的效果。
[0113]其次,对弹性体8进行说明。弹性体8被设置成使构成由合成树脂发泡体构成的座椅缓冲垫2的座面的支撑体3上下动作,例如,有如下等方式:如图23 (a)所示,与支撑体3(座椅缓冲垫2)的背面侧抵接设置,如图23(b)所示,在横方向上设于支撑体3 (座椅缓冲垫2)的左右端部,如图23(c)所示,设于支撑体3 (座椅缓冲垫2)的上侧,或者如图23(d)所示,设于支撑体3 (座椅缓冲垫2)的脚体的下面和座椅骨架75的上面之间。无论是何种方式,只要是如下方式即可:在乘坐人员就座时,为了具有座面柔软这样的印象,座椅缓冲垫2 (支撑体3)伴随必要的一定的反作用力而产生下降,并且在座椅缓冲垫2上不产生该弹性域以上的弯曲变形。
[0114]如图24或图26所示,弹性体8只要具有充分的恢复力即可,可以是将聚酯等合成纤维高密度地纺织而成的带状的部件(图24)、钢丝成形网(图26(a))、S形弹簧(图26 (b))、螺旋弹簧(图26 (c))、金属板簧(图26 (d))、受扭螺旋弹簧(图26 (e))、橡胶、聚氨酯等具有弹性的树脂体(图26(f))等任意一种。就图10中的张设的方式的弹性体8而言,例如带状的部件、钢丝成形网以及S形弹簧等符合,就设置于支撑体3的对置面的方式的弹性体8而言,例如螺旋弹簧、受扭螺旋弹簧等符合。
[0115]在支撑体3、弹性体8以及座椅骨架7的位置关系上,有如下方式:第一,如图10所示,在无负载时,通过弹性体8使支撑体3和座椅骨架7分开;第二,如图11所示,在无负载时,与弹性体8的配设位置无关地将支撑体3和座椅骨架7连接。
[0116]如图10所示,在负载时通过弹性体8使支撑体3和座椅骨架7分开的方式的情况下,设为在负载之后上述支撑体3整体开始下降的构造。该情况下的弹性体3的方式有如图10(a)所示张设的方式、或如图10(b)所示设置于支撑体3的对置面的方式。
[0117]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结构符合图10所示的构造,有如下方式:第一方式,支撑体3不与上述座椅骨架7抵接,与通过弹性体8的弹性伸长或弹性缩小而下降所产生的弹性体8的上方向的反作用力均衡;以及第二方式,支撑体3通过弹性体8的弹性伸长或弹性缩小下降,在与上述座椅骨架7的上部抵接后,在两端支撑状态下支撑体3向下方弯曲变形而产生的上方向的反作用力以及弹性体8的上方向的反作用力均衡。
[0118]在此,作为比较例,对在支撑体3(座椅缓冲垫2)的下方不设置弹性体8,通过将支撑体3 (座椅缓冲垫2)设为由座椅骨架7支撑的两端支撑梁状使其向下方弯曲变形而具有缓冲性的方式进行说明。
[0119]如图21(a)所示,在以由座椅骨架7支撑的两端支撑梁状如图21(b)所示使支撑体3弯曲变形的情况下,如图22(d)所示,通过支撑体3的弯曲变形而向下方弯曲的位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