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体感到舒适的标准。
[0038] 参阅图3,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耐水洗的机能棉被结构与第一较佳实 施例的耐水洗机能棉被大致相同,不同处在于:所述棉被胎2含有两层吸湿透气絮片21,其 中一层为第一吸湿透气絮片211,另一层为第二吸湿透气絮片212。所述第一吸湿透气絮片 211和第二吸湿透气絮片212可依据上述步骤进行制作,例如,所述第一吸湿透气絮片211 和第二吸湿透气絮片212皆是通过将混合纤维先进行开棉及混纺后,再经非织造结合加工 步骤所制成,且所述非织造结合加工是选自于热烘法、喷胶法、针乳法或前述的组合。又可 选择地,所述第一吸湿透气絮片211和第二吸湿透气絮片212皆是通过将混合纤维先进行 开棉及混纺后,再经梳理成网所制成,最后再通过热烘法、喷胶法、针乳法或前述的组合,将 第一吸湿透气絮片211和第二吸湿透气絮片212进行结合。
[0039] 较佳地,构成棉被胎2的所述第一吸湿透气絮片211和第二吸湿透气絮片212皆 是由20wt%莱赛尔(奥地利LENZING公司所制造的TENCELK>)、l〇wt%锌抗菌莱赛尔 (德国Smartfiber AG公司所制造的Smartcel? sensitive)、55wt%相变化调温涤纟仑(美 国Outlast Technologies公司所制造的〇utlastK Polyester)和15wt%低恪点涤给进行 混合而得到混合纤维,接着将混合纤维放入梳棉机中梳理成纤维网,再将纤维网送入热烘 机中进行固结而制得,然后将所述第一吸湿透气絮片211和第二吸湿透气絮片212对齐叠 置在一起,并利用市售棉被胎的结合方式进行结合,制得棉被胎2。最后,以棉作为表层布和 以聚丙烯纤维作为里布进行车缝,再分别塞入上述的棉被胎2,以制得机能棉被。使所述机 能棉被依据上述人体生理试验(微气候平均温度及湿度试验)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整理于 表2中。
[0040]表 2
[0041]
[0043]通过表2的结果可知,所述机能棉被(四季被)于环境温度15、20及25°C下所测 得的微气候平均温度分别为31. 6、32. 0及33. 6°C,湿度分别为34. 3、41. 6及39. 9%RH,符 合让人体感到舒适的标准。
[0044]参阅图4,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耐水洗的机能棉被结构与第一较佳实 施例的耐水洗机能棉被大致相同,不同处在于:所述棉被胎2还包含一层叠置于所述吸湿 透气絮片21下方的聚酯纤维絮片22。所述吸湿透气絮片21与聚酯纤维絮片22是彼此结 合。又可选择地,所述吸湿透气絮片21是由含有合成纤维及再生纤维素纤维的混合纤维经 梳理成网所制成。
[0045] 参阅图5,本实用新型的第四较佳实施例的耐水洗的机能棉被结构与第一较佳实 施例的耐水洗机能棉被大致相同,不同处在于:所述棉被胎2还包含一层叠置于所述吸湿 透气絮片21下方的保暖絮片23,所述保暖絮片是由含有动物纤维、合成纤维及再生纤维素 纤维的混合纤维经非织造结合加工所制成。
[0046] 所述混合纤维中所包含的合成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和动物纤维的用量可以依据 实际产品需求进行调整。较佳地,所述混合纤维包含20~50wt%的动物纤维、1~30wt%的 非功能性再生纤维素纤维和40~70wt%的合成纤维。又较佳地,所述混合纤维包含15~ 50wt%的动物纤维、5~35wt%的功能性再生纤维素纤维和45~70wt%的合成纤维。前述 混合纤维所制成的保暖絮片主要具备保暖性、吸湿性及透气性等性能。
[0047] 较佳地,所述吸湿透气絮片21和保暖絮片23可依据上述步骤进行制作,例如,所 述吸湿透气絮片21和保暖絮片23皆是通过将混合纤维先进行开棉及混纺后,再经非织造 结合加工步骤所制成,且所述非织造结合加工是选自于热烘法、喷胶法、针乳法或前述的组 合。又可选择地,所述吸湿透气絮片21是由含有合成纤维及再生纤维素纤维的混合纤维 经梳理成网所制成,所述保暖絮片23是由含有动物纤维、合成纤维及再生纤维素纤维的混 合纤维经梳理成网所制成,并且所述吸湿透气絮片21与所述保暖絮片23是彼此结合。
[0048]参阅图6,本实用新型的第五较佳实施例的耐水洗的机能棉被结构与第四较佳实 施例的耐水洗机能棉被大致相同,不同处在于:所述棉被胎2还含有一层设置于所述吸湿 透气絮片21与所述保暖絮片23之间的聚酯纤维絮片22。较佳地,所述吸湿透气絮片21、 聚酯纤维絮片22和保暖絮片23是彼此结合。
[0049]参阅图7,本实用新型的第六较佳实施例的耐水洗的机能棉被结构与第一较佳实 施例的耐水洗机能棉被大致相同,不同处在于:所述棉被胎2含有两层吸湿透气絮片21和 一层设置于所述两层吸湿透气絮片21之间的聚酯纤维絮片22。
[0050] 较佳地,所述两层吸湿透气絮片21皆是由30wt%的消臭防螨铜氨纤维(日本旭化 成公司所制造的Bemberg?)、55wt%的非低恪点涤纟仑和15wt%的低恪点涤纟仑进行混合而获 得混合纤维,接着将混合纤维放入梳棉机中梳理成纤维网,再将纤维网送入热烘机中进行 固结而制得。而棉被胎2是通过由上至下依序将上述的一层吸湿透气絮片21、聚酯纤维絮 片22及上述的一层吸湿透气絮片21对齐叠置在一起,然后裁剪为单人被的尺寸,并利用市 售棉被胎的结合方式进行结合所制得。最后,以棉作为表层布和以聚丙烯纤维作为里布进 行车缝,再分别塞入上述的棉被胎2,以制得机能棉被。使所述机能棉被进行以下测试,测试 结果整理于表3中:
[0051] 1.棉被水洗缩率(% )测试:依据CNS8038L3138、G法,和CNS15140L3263、B 型,水洗机洗程序号3B、60°C下使用不含荧光增白剂(WOB)清洁剂进行机能棉被的柔洗,并 于低温下进行清洗后棉被的烘干。业界可接受的范围为:经水洗一次后,于经向及炜向的水 洗缩率范围为-4%~+3 % [(+)代表增大,(-)代表缩小]。
[0052] 2.水洗后外观:观察经上述第1点棉被水洗缩率测试的棉被外观。
[0053] 表 3
[0054]
[0056] 通过上表3的结果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机能棉被具备耐水洗特性。
[0057] 又较佳地,构成棉被胎2的所述两层吸湿透气絮片21皆是由20wt%莱赛尔(奥 地利LENZING公司所制造的TENCEC)、1〇被%锌抗菌莱赛尔(德国SmartfiberAG公 司所制造的Smartcel?sensitive)、55wt%相变化调温涤给(美国OutlastTechnologies 公司所制造的Outlast^P〇lyester)和15wt%低恪点涤纟仑进行混合而得到混合纤维,接 着将混合纤维放入梳棉机中梳理成纤维网,再将纤维网送入热烘机中进行固结而制得,然 后由上至下依序将所述一层吸湿透气絮片21、聚酯纤维絮片22及一层吸湿透气絮片21对 齐叠置在一起,并利用市售棉被胎的结合方式进行结合,制得棉被胎2。最后,以棉作为表层 布和以聚丙烯纤维作为里布进行车缝,再分别塞入上述的棉被胎2,以制得机能棉被。使所 述机能棉被依据上述人体生理试验(微气候平均温度及湿度试验)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整 理于表4中。
[0058]表 4
[0059]
[0061] 通过表4的结果可知,机能棉被(冬被)于环境温度15、20及25°C下所测得的微 气候平均温度分别为32. 1、32. 8及33. 8 °C,湿度分别为38. 3、40. 9及58. 7 %RH,符合让人 体感到舒适的标准。
[0062] 通过以上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的耐水洗的机能棉被至少具备吸湿性、透气性、保 暖性和耐水洗性。
【主权项】
1. 一种耐水洗的机能棉被,包含一层形成一个填充空间的表层布和一个设置于所述填 充空间内的棉被胎,特征在于:所述棉被胎含有至少一层吸湿透气絮片,所述吸湿透气絮片 是由含有合成纤维及再生纤维素纤维的混合纤维经非织造结合加工所制成。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水洗的机能棉被,其特征在于:所述棉被胎还含有一层叠 置于所述吸湿透气絮片下方的聚酯纤维絮片。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耐水洗的机能棉被,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透气絮片与聚酯 纤维絮片是彼此结合。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耐水洗的机能棉被,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透气絮片是由含 有合成纤维及再生纤维素纤维的混合纤维经梳理成网所制成,并且所述吸湿透气絮片与聚 酯纤维絮片是彼此结合。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水洗的机能棉被,其特征在于:所述棉被胎还含有一层叠 置于所述吸湿透气絮片下方的保暖絮片,所述保暖絮片是由含有动物纤维、合成纤维及再 生纤维素纤维的混合纤维经非织造结合加工所制成。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耐水洗的机能棉被,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透气絮片与所述 保暖絮片是彼此结合。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耐水洗的机能棉被,其特征在于:所述棉被胎还含有一层设 置于所述吸湿透气絮片与所述保暖絮片之间的聚酯纤维絮片。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耐水洗的机能棉被,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透气絮片、所述保 暖絮片与所述聚酯纤维絮片是彼此结合。9.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耐水洗的机能棉被,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透气絮片是由含 有合成纤维及再生纤维素纤维的混合纤维经梳理成网所制成,所述保暖絮片是由含有动物 纤维、合成纤维及再生纤维素纤维的混合纤维经梳理成网所制成,并且所述吸湿透气絮片 与所述保暖絮片是彼此结合。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水洗的机能棉被,其特征在于:所述棉被胎含有两层彼此 结合的吸湿透气絮片。
【专利摘要】一种耐水洗的机能棉被包含一层形成一个填充空间的表层布和一个设置于所述填充空间内的棉被胎,所述棉被胎含有至少一层吸湿透气絮片,所述吸湿透气絮片是由含有合成纤维及再生纤维素纤维的混合纤维经非织造结合加工所制成。本实用新型的机能棉被具备耐水洗性、透气性和吸湿性,并能满足使用舒适性。
【IPC分类】A47G9/02, D04H1/02
【公开号】CN205083127
【申请号】CN201520757340
【发明人】蒋敏容, 蒋仲轩
【申请人】蒋敏容, 蒋仲轩
【公开日】2016年3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