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铁出入口与既有装配式过街道衔接设计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939230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新建地铁出入口与既有装配式过街道衔接设计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建筑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建地铁出入口与既有装配式过街道衔接设计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地铁建设和周边地上、地下建构筑物、道路下市政管线及地面交通的矛盾日益突出。地铁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地铁车站一般修建在繁华街区或城市主干道,土地资源十分珍贵,可以说寸土寸金。为了修建一个地铁出入口往往需要改移大量市政管线、引起地面建筑物拆迁、影响城市交通等等,代价相当昂贵。如果能把地铁出入口和既有地下过街道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则会显著降低工程实施风险与难度,同时大大节省工程投资,对宝贵的城市地上、地下空间资源实现了集约利用,对城市的地面景观也非常有利。

另一方面,既有的过街设施通常与其他交通方式如公交、自行车结合紧密,地铁出入口与既有过街设施结合以后,有利于各种交通方式的便捷接驳,达到最大限度吸纳客流的目的。当然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充分开发思路,既要实现功能需求,又要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这对设计和施工都是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把新建地铁出入口和既有地下过街道进行合理有效整合的衔接设计及施工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新建地铁出入口与既有装配式过街道衔接设计及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1)临时竖井开挖前对竖井四周进行注浆处理,并对既有过街道底板下施工影响区域进行回填注浆;

(2)对过街道装配式门厅进行预支顶保护,保证既有过街道的安全;

(3)在既有过街道结构外墙上植筋,浇筑接驳环框底板,即先形成加强环梁支撑体系,后破除既有结构;

(4)切割开洞范围内钢筋混凝土结构;

(5)最后进行接口处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做好接口防水处理。

所述步骤(1)中,较优的注浆处理范围为竖井四周0.5-5m范围内。

所述步骤(1)中,较优的注浆处理范围为竖井四周2m范围内。

所述步骤(1)中,严格控制注浆压力不大于0.3MPa。

所述步骤(2)中,在既有过街道内采用双拼工25a门框梁防护体系对过街道装配式门厅进行预支顶保护。

所述步骤(4)中,采用水钻静力分块切割开洞范围内钢筋混凝土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是国内首次采用浅埋暗挖暗挖法修建地铁出入口与既有装配式地下过街道连通对接的方式,本设计和施工方法主要采用浅埋暗挖法新建地铁出入口通道,在接近既有过街道处结构覆土很浅的位置采用倒挂井壁法施工临时井,然后与既有地下过街道通过侧墙开洞进行对接,实现地铁出入口进出站功能,将地铁出入口和既有地下过街道进行合理有效整合;

2、地铁出入口和既有地下过街道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利用既有地下过街道可大范围吸引客流,大大节省工程投资,节约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为今后地铁出入口设计规划提供了很好的工程实例,对城市的地面景观也非常有利,具有非常好的推广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中新建地铁出入口与既有过街道平面关系示意图;

图2本发明中新建地铁出入口与既有过街道剖面关系示意图;

图3本发明中新建地铁出入口与既有过街道衔接保护措施平面示意图;

图4本发明中新建地铁出入口与既有过街道衔接保护措施剖面示意图;

图5本发明中既有过街道监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中,1-装配式过街道侧墙,2-既有过街道,3-临时竖井,4-地铁出入口通道,5-变形缝,6-地铁出入口结构,7-伸缩缝,8-加强环梁,9-植筋锚入环梁,10-既有过街道中线,11-临时加强门框梁,12-装配式过街道顶板,13-临时竖井初期支护,14-填充注浆加固区、压力不大于0.3MPa、宽度为竖井中线南北各3米,15-Φ42注浆导管、环向间距0.8m、梅花布置,16-道路红线,17-市政道路,18-结构沉降测点,19-结构倾斜测点,20-过街道。

实施例1

如图1-5所示,一种新建地铁出入口与既有装配式过街道衔接设计及施工方法,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1)临时竖井3开挖前对竖井四周0.5m范围内进行注浆处理,并对既有过街道2底板下施工影响区域进行回填注浆,并严格控制注浆压力不大于0.3MPa;

(2)在既有过街道2内采用双拼工25a门框梁防护体系对过街道装配式门厅进行预支顶保护,保证既有过街道2的安全;

(3)在既有过街道2结构外墙上植筋,浇筑接驳环框底板,即先形成加强环梁支撑体系,后破除既有结构;

(4)采用水钻静力分块切割开洞范围内钢筋混凝土结构;

(5)最后进行接口处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做好接口防水处理。

实施例2

如图1-5所示,一种新建地铁出入口与既有装配式过街道衔接设计及施工方法,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1)临时竖井3开挖前对竖井四周2m范围内进行注浆处理,并对既有过街道2底板下施工影响区域进行回填注浆,并严格控制注浆压力不大于0.3MPa;

(2)在既有过街道2内采用双拼工25a门框梁防护体系对过街道装配式门厅进行预支顶保护,保证既有过街道2的安全;

(3)在既有过街道2结构外墙上植筋,浇筑接驳环框底板,即先形成加强环梁支撑体系,后破除既有结构;

(4)采用水钻静力分块切割开洞范围内钢筋混凝土结构;

(5)最后进行接口处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做好接口防水处理。

实施例3

如图1-5所示,一种新建地铁出入口与既有装配式过街道衔接设计及施工方法,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1)临时竖井3开挖前对竖井四周5m范围内进行注浆处理,并对既有过街道2底板下施工影响区域进行回填注浆,并严格控制注浆压力不大于0.3MPa;

(2)在既有过街道2内采用双拼工25a门框梁防护体系对过街道装配式门厅进行预支顶保护,保证既有过街道2的安全;

(3)在既有过街道2结构外墙上植筋,浇筑接驳环框底板,即先形成加强环梁支撑体系,后破除既有结构;

(4)采用水钻静力分块切割开洞范围内钢筋混凝土结构;

(5)最后进行接口处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做好接口防水处理。

如图1-5所示,本发明是国内首次采用浅埋暗挖暗挖法修建地铁出入口与既有装配式地下过街道连通对接的方式,装配式地下过街道不同于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其要求更为严格,为了保障施工的顺利实施,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针对暗挖地铁出入口与既有过街道衔接的风险源处理原则,具体如下:

(1)对于风险源,应首先进行评估,确定现状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承载能力,给出剩余的承载力和变形控制标准;

(2)根据地铁施工方法、地层条件、施工水平,对施工引起的结构变形进行预测;

(3)根据预测结果、评估标准,采取相应的施工加固措施,加固措施要满足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操作简单的要求;

(4)设计阶段要制定每个施工阶段的允许变形标准、预警值、报警值;

(5)要进行专门的监控量测设计,做到信息化设计,同时要制定工后监测的时间和要求;

(6)要有一套可操作、又经济的应急施工预案,确保施工过程中现状结构与地铁施工的安全;

(7)要考虑施工后沉降的预防措施。

施工中应对既有结构进行监测,实施信息化施工,确保过街道结构安全,依据反馈数据及时调整施工工序及方案。

以上对本发明的3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