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岩土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锚固土坡使用的锚杆,特别是用于软土地基边坡工程支护,可增加锚固力,加大土坡稳定的安全系数。
背景技术:
在近年边坡支护工程中,软土地基越来越多,软土边坡支护工程也就不断增加。所谓软土,是指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0、且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的细粒土。这类土的点是土体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都很小,容易变形、液化,给工程支护设计及施工带来很大困难,大幅度增加了支护的难度和造价。造成软粘土工程锚杆支护失败的工程案例很多,主要是软粘土锚固力不够造成的。如何提高锚杆的锚固力,增加可靠性,而又不大幅度提高工程造价是十分迫切的需求。目前所使用的锚杆,一般为钢筋或者多股钢丝构成的,将注浆管和锚筋组合在一起,放进已经钻好的孔中,然后注浆。也有的设计为中空的钢管形式,从钢管的中间注浆,对岩石或者内摩擦角大、粘聚力大的粘土效果较好。但是对软土的效果就很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之目的是设计一种在软粘土地基中使用的锚杆,以增加摩擦力,加大锚杆的抗拔能力。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软体藕节状锚杆,包括有锚筋及灌浆管,其特征在于:锚筋的末端固定有末端固定体,土工布袋将锚筋及灌浆管套装起来,土工布袋的直径由首端到末端逐渐增加,土工布袋的末端用末端喉箍箍紧在末端固定体上,灌浆管的出浆口设在土工布袋的末端内,锚筋和灌浆管的首端设有首端固定体将锚筋和灌浆管进行固定,土工布袋的首端利用首端喉箍箍紧在首端固定体上,土工布袋由首端到末端方向将束紧带按照直径由小到大的顺序固定在土工布袋上,束紧带的间距根据计算锚固力确定。
本发明可以成倍提高锚杆在软粘土中的锚固力,因为锚固体形状规则,使得可靠性大幅度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末端固定体;2、末端喉箍,3、土工布袋;4、束紧带;5、锚筋;6、灌浆管;7、首端喉箍;8、首端固定体;9、出浆口。
具体实施方案
参照附图,一种软体藕节状锚杆,包括有锚筋5及灌浆管6,其特征在于:锚筋5的末端固定有末端固定体1,土工布袋3将锚筋5及灌浆管6套装起来,土工布袋3的直径由首端到末端逐渐增加,土工布袋3的末端用末端喉箍2箍紧在末端固定体1上,灌浆管6的出浆口9设在土工布袋3的末端内,锚筋5和灌浆管6的首端设有首端固定体8将锚筋5和灌浆管6进行固定,土工布袋3的首端利用首端喉箍7箍紧在首端固定体8上,土工布袋3由首端到末端方向将束紧带4按照直径由小到大的顺序固定在土工布袋3上,束紧带4的间距根据计算锚固力确定。
本发明的结构设计是这样的:使用强度足够大的土工布制成圆筒状的土工布袋3,土工布袋3的直径由首端至末端逐渐增大,直径根据需要的锚固力和土的性质确定,土工布强度足够大,透水,但不透浆。在长度方向上,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束紧带4,束紧带4的材料和土工布相同,加厚成带状。将束紧带4加工成环状,用强力胶粘贴在土工布袋3上,或是将束紧带4和土工布袋3缝纫在一体。将束紧带4的直径从首端到末端逐渐加大,固定在土工布袋上。锚筋5和注浆管6绑扎在一起。在锚筋5的两端,设置末端固定体1和首端固定体8以固定土工布袋3,末端固定体1和首端固定体8呈圆柱状,中间分别带有槽,便于使喉箍卡入其中,固定体直径小于土工布袋的直径,以方便放进锚孔为准。将土工布袋3用末端喉箍2和首端喉箍7固定在首端固定体8和末端固定体1上。将制作好的锚杆放进孔中,到位后,通过注浆管注浆,在注浆泵压力作用下,从末端出浆口进入到布袋中,浆液逐步填充土工布袋并排水,由于压力场在袋体充满时是接近均匀的,所以浆液将形成基本对称的圆柱体,包裹住锚筋。在束紧环的作用下,束紧带附近的锚固体直径变小,这样就使得锚固体均匀包裹住锚筋,并形成藕节状结构,由于束紧带的直径由首端到末端逐渐变大,形成锥状,这样就加大了锚固力。由于地基土是软土,容易被压缩变形,所以这种锚杆适应于软粘土地基。
使用时,首先加工土工布袋3,按照锚固力要求确定锚固段的长度和锚固体的直径,土工布袋3的长度和锚固段基本相同,直径由首端到末端逐渐增加。由首端到末端方向将束紧带4按照直径由小到大的循序固定在土工布袋上,束紧带4的间距根据计算锚固力确定。将末端固定体1和首端固定体8固定在锚筋5上,安装有束紧带的土工布袋两端用末端喉箍2和首端喉箍7固定在末端固定体1和首端固定体8上。灌浆管6穿过首端固定体8和锚筋固定在一起,出浆口在土工布袋3内接近锚筋5末端。在软土地基上按照设计要求钻锚孔,将加工好的锚筋5送进锚孔,安装封堵段后通过灌浆管6进行灌浆,在注浆泵压力作用下,浆液从出浆口9进入到土工布袋中,在灌浆压力的作用下从末端开始充填土工布袋,挤压软土并排除水分,在土工布袋的约束下,逐渐形成锥状锚固体。然后按照正常的锚筋施工方法安装锚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