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1590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钻孔桩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钻孔装置。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钻孔桩。



背景技术:

钻孔桩采用水下混凝土成桩,是采用机械成孔。现有的钻孔桩采用钻机钻孔,在钻孔过程中灌注水泥浆,并上下往复数次后将钻孔用水泥浆灌满,形成泥水混合柱,固化成型后即为钻孔桩。但现有的处于软土地基的水泥土桩由于桩基面积小、桩四周土质稀软、垂直靠撑力不足以支撑水泥土桩保持垂直,因而极易造成所成型的水泥土桩发生倾斜而报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增大钻孔桩与承载面的接触面积,提高钻孔桩的桩身强度和抗倾斜能力。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钻孔桩,包括:

桩身,其下部设置有锥形膨大部,且所述锥形膨大部的大头端与承载面接触设置;

活动支撑架,其包括一对支撑板和设置在一对支撑板中间的活动板,一对支撑板交叉设置在活动板上,每一支撑板的下端与所述活动板两端可拆卸连接,所述活动板中央连接有一牵引组件,所述牵引组件的上端延伸出所述桩身上端,以在外力作用下带动所述活动板向上运动至预定位置,并使活动板与一对支撑板脱离连接的方式设置;

其中,所述桩身的中部相向开设有一对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大小为一对支撑板在所述牵引组件的作用下刚好斜向上穿出,所述活动支撑架置于所述桩身下部,且一对支撑板的上端分别抵顶在一对第一通孔上,每一支撑板的下端设置有一L型插接部,所述插接部以在一对支撑板位于所述桩身下部时插入所述活动板两侧的插槽中将一对支撑板与所述活动板固定,当一对支撑板在所述牵引组件的作用下穿出所述第一通孔并运动至最大位移时,所述插接部插入位于所述第一通孔下方的第二通孔中,从而将一对支撑板斜撑在所述桩身上部外侧的方式设置。

优选的是,所述的钻孔桩中,每一支撑板的L型插接部包括一竖直部和一水平部,所述竖直部和水平部为可折叠式活动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的钻孔桩中,所述牵引组件包括一牵引绳和一旋转电机,所述牵引绳的一端通过一挂钩与所述活动板的中间连接,所述牵引绳的另一端缠绕在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轴上。

优选的是,所述的钻孔桩中,所述活动板的中间设置有一挂持部,所述牵引绳的挂钩安装在所述挂持部上,并与所述挂持部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的钻孔桩中,每一第一通孔位于桩身内侧的一端的水平位置低于位于桩身外侧的另一端的水平位置。

优选的是,所述的钻孔桩中,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一通孔下方1~2cm处。

优选的是,所述的钻孔桩中,所述第二通孔的大小与所述支撑板L型插接部的水平部大小一致。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桩身的下部设置有锥形膨大部,增大了钻孔桩与承载面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桩身强度。在牵引组件的作用下,活动板带动一对支撑板沿桩身内部向上运动,直至一对支撑板完全从一对第一通孔中穿出,此时一对支撑板斜撑在桩身上部外侧,提高了钻孔桩的抗倾斜能力;同时活动板与一对支撑板脱离连接,回落到桩身底部,作为钻孔桩的底部支撑,提高了支撑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所述的钻孔桩一种工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2为所述的钻孔桩另一种工作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钻孔桩,包括:

桩身1,其下部设置有锥形膨大部11,且所述锥形膨大部的大头端与承载面接触设置。桩身为水泥桩或混凝土桩,锥形膨大部可以设置在桩身距离承载面1/3处,即在尽量减小施工强度的前提下,增大桩身与土层的接触面积。

活动支撑架2,其包括一对支撑板21和设置在一对支撑板中间的活动板22,一对支撑板交叉设置在活动板上,每一支撑板的下端与所述活动板两端可拆卸连接。所述活动板中央连接有一牵引组件3,所述牵引组件的上端延伸出所述桩身上端,置于地面上,便于施工作业,以在外力作用下带动所述活动板向上运动至预定位置,并使活动板与一对支撑板脱离连接的方式设置。牵引组件提供活动支撑架向上运动的动力,以及活动板与一对支撑板分离时的外力。

其中,所述桩身的中部相向开设有一对第一通孔12,所述第一通孔的大小为一对支撑板在所述牵引组件的作用下刚好斜向上穿出,以形成倒“八”字型支撑,与锥形膨大部相互配合,进一步提高了钻孔桩的抗倾斜能力。所述活动支撑架置于所述桩身下部,且一对支撑板的上端分别抵顶在一对第一通孔上,当牵引组件带动活动板向上运动时,一对支撑板能够顺利从一对通孔中穿出。每一支撑板的下端设置有一L型插接部211,所述插接部以在一对支撑板位于所述桩身下部时插入所述活动板两侧的插槽221中将一对支撑板与所述活动板固定,此时L型插接部的下端紧贴活动板的底面设置,以保证连接牢固可靠;当一对支撑板在所述牵引组件的作用下穿出所述第一通孔并运动至最大位移时,所述插接部插入位于所述第一通孔下方的第二通孔13中,从而将一对支撑板斜撑在所述桩身上部外侧的方式设置,这样保证了一对支撑板不会脱离与桩身的固定,同时起到支撑作用。

所述的钻孔桩中,每一支撑板的L型插接部包括一竖直部和一水平部,所述竖直部和水平部为可折叠式活动连接。L型插接部具有在活动板与一对支撑板连接时,竖直部和水平部保持垂直状态,在活动板与一对支撑板解除连接时,竖直部和水平部近似在同一竖直面上,当需要将一对支撑板固定在桩身上部外侧时,竖直部和水平部又恢复至近似垂直状态的性质,L型插接部可以为扭簧连接的两块板体或类似合页的连接件。

所述的钻孔桩中,所述牵引组件包括一牵引绳31和一旋转电机32,所述牵引绳的一端通过一挂钩33与所述活动板的中间连接,所述牵引绳的另一端缠绕在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轴上。旋转电机放置在距离桩身较近的地面上,以提供牵引力。

所述的钻孔桩中,所述活动板的中间设置有一挂持部222,所述牵引绳的挂钩安装在所述挂持部上,并与所述挂持部可拆卸连接。在活动板上升至桩身的一对第一通孔所在的水平位置时,挂钩脱离与挂持部的连接。

所述的钻孔桩中,每一第一通孔位于桩身内侧的一端的水平位置低于位于桩身外侧的另一端的水平位置,以引导一对支撑板顺利穿出一对第一通孔,不会偏离预定方向。

所述的钻孔桩中,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一通孔下方1~2cm处,便于一对支撑板与桩身的固定连接。

所述的钻孔桩中,所述第二通孔的大小与所述支撑板L型插接部的水平部大小一致,以保证一对支撑板与桩身的连接可靠。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