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1825阅读:53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路面雨水收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雨水口装置。



背景技术:

普通的雨水口为立方体形,通过雨水箅子收集路面雨水进入雨水口井墙和雨水口井底形成的空腔内,再通过连接在雨水口内的排水管排入雨水检查井。路面雨水含有大量污染物和生活垃圾,经雨水箅子收集的路面雨水没有进行过滤处理就通过雨水系统排走,对环境污染严重;且经雨水箅子收集的路面雨水通过雨水系统排走,一般没有进行雨水回收处理,雨水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雨水口装置,能够减少雨水污染,且提高雨水利用率。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雨水口装置,包括顶部设有雨水进入口的储水井、封盖于雨水进入口上的雨水箅子、设于储水井内的雨水格栅、及与储水井相邻设置的溢流井,溢流井和储水井的底部均铺有砾石层,且溢流井和储水井之间连通有溢流管,溢流管位于雨水格栅的下方,溢流井设有排水管。

降雨初期,雨水箅子收集的雨水进入储水井中,雨水格栅拦截生活垃圾,雨水经雨水格栅拦截后储存在储水井中,储水井底部的砾石层不仅对雨水进一步过滤,还可以暂时储存雨水,雨水通过砾石层慢慢下渗到土层中,补充地下水,提高雨水利用率,且减少雨水对环境污染;降雨后期雨量增加时,经雨水格栅过滤的雨水从溢流管进入溢流井,进入溢流井的大部分雨水通过排水管排走,少量雨水通过溢流井底部的砾石层慢慢下渗到土层中,进一步补充地下水,提高雨水利用率。

下面对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进一步的是,储水井内还铺有砂层,砂层铺于砾石层上。通过砂层对进入储水井的雨水进一步过滤,也使储水井的储水能力更强,雨水通过依次通过砂层和砾石层慢慢下渗到土层中,进一步补充地下水。

进一步的是,储水井的内壁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挂钩,雨水格栅挂于第一挂钩上。雨水格栅通过第一挂钩固定在储水井内,便于雨水格栅的安装,也便于将雨水格栅取出对拦截的生活垃圾进行清理。

进一步的是,雨水口装置还包括位于雨水格栅和雨水箅子之间的提把,提把的一端与雨水格栅连接。通过提把更便于雨水格栅的安装和取出,使操作更方便。

进一步的是,提把远离雨水格栅的一端设有吊环,储水井的内壁设有与吊环配合的第二挂钩。使雨水格栅固定得更稳固。

进一步的是,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均为不锈钢材质。使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的使用寿命更长。

进一步的是,溢流井的顶部设有井口,井口上封盖有盖板。通过井口便于溢流井的日常清理和维护,通过盖板盖住井口防止杂物进入溢流井。

进一步的是,盖板为混凝土材质。

进一步的是,雨水格栅位于靠近雨水进入口的一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降雨初期,雨水箅子收集的雨水进入储水井中,雨水格栅拦截生活垃圾,雨水经雨水格栅拦截后储存在储水井中,储水井底部的砾石层不仅对雨水进一步过滤,还可以暂时储存雨水,雨水通过砾石层慢慢下渗到土层中,补充地下水,提高雨水利用率,且减少雨水对环境污染;降雨后期雨量增加时,经雨水格栅过滤的雨水从溢流管进入溢流井,进入溢流井的大部分雨水通过排水管排走,少量雨水通过溢流井底部的砾石层慢慢下渗到土层中,进一步补充地下水,提高雨水利用率,符合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设计理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雨水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储水井,110.雨水进入口,120.雨水箅子,130.雨水格栅,140.砂层,20.溢流井,210.排水管,220.井口,230.盖板,30.砾石层,40.溢流管,50.第一挂钩,60.提把,610.吊环,70.第二挂钩,80.井座,90.混凝土基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雨水口装置,包括顶部设有雨水进入口110的储水井10、封盖于雨水进入口110上的雨水箅子120、设于储水井10内并靠近雨水进入口110一侧的雨水格栅130、及与储水井10相邻设置的溢流井20,溢流井20和储水井10的底部均铺有砾石层30,且溢流井20和储水井10之间连通有溢流管40,溢流管40位于雨水格栅130的下方,溢流井20设有排水管210。

降雨初期,雨水箅子120收集的雨水进入储水井10中,雨水格栅130拦截生活垃圾,雨水经雨水格栅130拦截后储存在储水井10中,储水井10底部的砾石层30不仅对雨水进一步过滤,还可以暂时储存雨水,雨水通过砾石层30慢慢下渗到土层中,补充地下水,提高雨水利用率,且减少雨水对环境污染;降雨后期雨量增加时,经雨水格栅130过滤的雨水从溢流管40进入溢流井20,进入溢流井20的大部分雨水通过排水管210排走,少量雨水通过溢流井20底部的砾石层30慢慢下渗到土层中,进一步补充地下水,提高雨水利用率,符合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设计理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如图1所示,储水井10内还铺有砂层140,砂层140铺于砾石层30上。通过砂层140对进入储水井10的雨水进一步过滤,也使储水井10的储水能力更强,雨水通过依次通过砂层140和砾石层30慢慢下渗到土层中,进一步补充地下水。

如图1所示,储水井10的内壁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挂钩50,雨水格栅130挂于第一挂钩50上。雨水格栅130通过第一挂钩50固定在储水井10内,便于雨水格栅130的安装,也便于将雨水格栅130取出对拦截的生活垃圾进行清理。

如图1所示,雨水口装置还包括位于雨水格栅130和雨水箅子120之间的提把60,提把60的一端与雨水格栅130连接,通过提把60更便于雨水格栅130的安装和取出,使操作更方便。提把60远离雨水格栅130的一端设有吊环610,储水井10的内壁设有与吊环610配合的第二挂钩70,使雨水格栅130固定得更稳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挂钩50和第二挂钩70均为不锈钢材质,使第一挂钩50和第二挂钩70的使用寿命更长。第一挂钩50和第二挂钩70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其他材质。

如图1所示,溢流井20的顶部设有井口220,井口220上封盖有盖板230。通过井口220便于溢流井20的日常清理和维护,通过盖板230盖住井口220防止杂物进入溢流井20。

在本实施例中,盖板230为混凝土材质,盖板230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其他材质。

如图1所示,雨水口箅子和储水井10之间、盖板230和溢流井20之间均设有井座80,储水井10和溢流井20均设有混凝土基础90,使储水井10和溢流井20更坚固。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