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口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47172阅读:919来源:国知局
一种雨水口模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给排水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雨水口模具。



背景技术:

按传统施工工艺施工时,一般是在施工现场用砖砌井由普通砖砌材料砌筑而成强度较低,而一般的预制拼装式雨水口拼缝较多雨水口整体稳定性较差、安装复杂,如何提高施工效率以及雨水口的整体稳定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雨水口模具,该雨水口模具能够使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同时采用该雨水口模具制备出的雨水口构件的强大也满足用户的需求。

基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雨水口模具,其包括底座模板和井身模板,

所述底座模板包括底座内模、底座外模和下圆弧实心内模,所述底座外模套设在所述底座内模上,且所述底座外模与所述底座内模之间形成与雨水口构件的厚度保持一致的第一间距,所述底座内模和底座外模的一侧设有下圆弧槽,所述下圆弧实心内模安装在所述下圆弧槽内;

所述井身模板包括井身内模、井身外模和上圆弧实心内模,所述井身外模套设在所述井身内模上,且所述井身外模与所述井身内模之间形成与雨水口构件的厚度保持一致的第二间距,所述井身内模和井身外模的一侧设有上圆弧槽,所述上圆弧实心内模安装在所述上圆弧槽内;

当所述底座模板与所述井身模板衔接时,所述上圆弧槽与所述下圆弧槽对应匹配连接。

可选的,所述井身内模包括多个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的两侧均设有第一连接处,各个所述第一侧板的两侧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处相互依次活动连接;所述井身外模包括多个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的两侧均设有第二连接处,各个所述第二侧板的两侧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处相互依次活动连接。

可选的,所述底座内模包括多个第三侧板,所述第三侧板的两侧均设有第三连接处,各个所述第三侧板的两侧通过所述第三连接处相互依次活动连接;所述底座外模包括多个第四侧板,所述第四侧板的两侧均设有第四连接处,各个所述第四侧板的两侧通过所述第四连接处相互依次活动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处和第二连接处为卡扣结构。

可选的,所述第三连接处、第四连接处与第五连接处上均为卡扣结构。

可选的,所述下圆弧实心内模的壁厚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间距。

可选的,所述上圆弧实心内模的壁厚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间距。

可选的,所述底座模板的顶部设有若干与所述底座内模相连的第一拉杆。

可选的,所述井身模板的顶部设有若干与所述井身内模相连的第二拉杆。

可选的,所述上圆弧实心内模和所述下圆弧实心内模均为半圆实心内模。

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首先,本发明的雨水口模具能够在施工前,可提前通过雨水口模具进行大量预制所需的雨水口构件,当施工时,只需将雨水口构件安装在拟建雨水口位置即可,省去了现场施工的大量时间,从而提高了工人们的施工效率;

其次,相比于现有的预制拼装式的雨水口来说,本发明的雨水口模具主要是底座模板和井身模板组成,这样制造出来的雨水口构件只有两个部分,因此工人们在施工时,只需对准好与雨水支管连接的上、下圆弧槽即可,简单快捷,符合现代道路对施工要求;

最后,本发明的雨水口模具安装及拆卸方便,快捷,还具备强度、刚度大且耐用可多次循环使用功能的特点,制作成本低,适合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底座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井身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井身内模的第一侧板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井身内模的第一侧板的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座模板;11、底座内模;12、底座外模;13、下圆弧实心内模;14、下圆弧槽;15、第一拉杆;2、井身模板;21、井身内模;211、第一侧板;212、第一连接;22、井身外模;23、上圆弧实心内模;24、上圆弧槽;25、第二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一种雨水口模具,如图1至3所示,其包括底座模板1和井身模板2,

所述底座模板1包括底座内模11、底座外模12和下圆弧实心内模13,所述底座外模12套设在所述底座内模11上,且所述底座外模12与所述底座内模11之间形成与雨水口构件的厚度保持一致的第一间距d1,所述底座内模11和底座外模12的一侧设有下圆弧槽14,所述下圆弧实心内模13安装在所述下圆弧槽14内;在底座内模11和底座外模12的下圆弧槽14内安装下圆弧实心内模13,这是因为底座模板1在混凝土浇筑时,能够在下圆弧槽14处保证雨水口构件在此处形成一个下圆弧槽;同时,该底座模板1安装及拆卸方便,快捷,且该底座模板1优选为采用方通与铝合金钢板焊接而制成,使其具有强度、刚度大且耐用可多次循环使用功能且具备成批预制的特点;

所述井身模板2包括井身内模21、井身外模22和上圆弧实心内模23,所述井身外模22套设在所述井身内模21上,且所述井身外模22与所述井身内模21之间形成与雨水口构件的厚度保持一致的第二间距d2,所述井身内模21和井身外模22的一侧设有上圆弧槽24,所述上圆弧实心内模23安装在所述上圆弧槽24内;在井身内模21和井身外模22的上圆弧槽24内安装上圆弧实心内模23,这是因为井身模板2在混凝土浇筑时,能够在上圆弧槽24处保证雨水口构件在此处形成一个上圆弧槽,同时,该井身模板2安装及拆卸方便、快捷,同时该井身模板2优选为采用方通与铝合金钢板焊接而制成,因此具有强度、刚度大且耐用可多次循环使用功能且具备成批预制的特点;

当所述底座模板1与所述井身模板2衔接时,所述上圆弧槽24与所述下圆弧槽14对应匹配连接。

由此发现,本发明的雨水口模具能够在施工前,可提前通过雨水口模具进行大量预制所需的雨水口构件,当施工时,只需将雨水口构件安装在拟建雨水口位置即可,省去了现场施工的大量时间,从而提高了工人们的施工效率;

其次,相比于现有的预制拼装式的雨水口来说,本发明的雨水口模具主要是底座模板1和井身模板2组成,这样制造出来的雨水口构件只有两个部分,因此工人们在施工时,只需对准好与雨水支管连接的上、下圆弧槽即可,简单快捷,符合现代道路对施工要求;

最后,本发明的雨水口模具安装及拆卸方便,快捷,还具备强度、刚度大且耐用可多次循环使用功能的特点,制作成本低,适合批量生产。

进一步的,如图2至5所示,所述井身内模21包括多个第一侧板211,所述第一侧板211的两侧均设有第一连接212处,各个所述第一侧板211的两侧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处212相互依次活动连接;所述井身外模22包括多个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的两侧均设有第二连接处,各个所述第二侧板的两侧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处相互依次活动连接;使得井身内模21和井身外模22通过连接处进一步的便于安装和使用,同时在各个第一侧板的第一连接处和第二侧板的第二连接处均倒角45度,所述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优选为结构相似的l型钢模,可以减少侧板的数量,便于安装;

所述底座内模11包括多个第三侧板,所述第三侧板的两侧均设有第三连接处,各个所述第三侧板的两侧通过所述第三连接处相互依次活动连接;所述底座外模12包括多个第四侧板,所述第四侧板的两侧均设有第四连接处,各个所述第四侧板的两侧通过所述第四连接处相互依次活动连接;由于预制场地平整度很高而且在底座模板1的底部会垫一层塑料薄膜,因此,当制造雨水口时,直接将本发明的雨水口模具放置在预制场地即可,还有为了底座内模11和底座外模12通过连接处进一步的便于安装和使用,同时在各个第三侧板的第三连接处以及第四侧板的第四连接处均倒角45度,所述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优选为结构与所述第一侧板211相似的l型钢模,可以减少侧板的数量,便于安装;所述第一连接处、第二连接处、第三连接处以及第四连接处为卡扣结构,且优选为合叶,便于各个侧板之间的调整;所述井身内模21、井身外模22、底座内模11和底座外模12优选为角钢。

进一步的,如图2和3所示,为了保证上、下圆弧槽是通孔,所述下圆弧实心内模13的壁厚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间距d1;所述上圆弧实心内模23的壁厚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间距d2;所述底座模板1的顶部设有若干与所述底座内模11相连的第一拉杆15;所述井身模板2的顶部设有若干与所述井身内模21相连的第二拉杆25;这是雨水口模具进行混凝土浇筑时,设有的第一拉杆15和第二拉杆25是为了更好的将底座模板1和井身模板2顺利脱出。所述下圆弧实心内模23优选为半圆实心内模;所述上圆弧实心内模13优选为半圆实心内模。所述底座内模11和底座外模12均优选为空心的四面柱状体。所述井身内模21和井身外模22均优选为空心的四面柱状体。

综上所述,首先,本发明的雨水口模具能够在施工前,可提前通过雨水口模具进行大量预制所需的雨水口构件,当施工时,只需将雨水口构件安装在拟建雨水口位置即可,省去了现场施工的大量时间,从而提高了工人们的施工效率;其次,相比于现有的预制拼装式的雨水口来说,本发明的雨水口模具主要是底座模板1和井身模板2组成,这样制造出来的雨水口构件只有两个部分,因此工人们在施工时,只需对准好与雨水支管连接的上、下圆弧槽即可,简单快捷,符合现代道路对施工要求;最后,本发明的雨水口模具安装及拆卸方便,快捷,还具备强度、刚度大且耐用可多次循环使用功能的特点,制作成本低,适合批量生产。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