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渗防滑坡护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34299发布日期:2019-08-03 15:44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防渗防滑坡护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渗防滑坡护堤结构。



背景技术:

护堤的堤基以黏土、粉细砂、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人工填土等多层结构类为主,其中的砂性土是主要渗漏通道,堤基中含有泥粉细砂层成层或以透镜体形式分布于堤基中下部,其结构松散、透水性腔,渗透系数K=2.4ⅹ10-3~8.37ⅹ10-3cm/s,高水位时,地下水渗透压增大,粉细砂层此为渗透通道,轻者出现堤基渗漏,重则形成管涌,最终可能导致大堤变形、开裂,甚至溃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渗防滑坡护堤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防渗防滑坡护堤结构包括护堤本体,所述护堤本体的堤顶为泥结石路面,所述泥结石路面的下方设有防渗墙,所述防渗墙沿堤顶的长度方向设置,且所述防渗墙由堤顶深入到防渗依托层内的长度不小于1m,所述护堤本体的背水侧设为至少两级斜坡结构,每级所述斜坡的顶部设有C20砼压顶、底部设有C20砼基座,所述C20砼压顶和C20砼基座之间的坡面设有防护层,且相邻两级斜坡之间设有混凝土防护带。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渗防滑坡护堤结构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防渗墙采用搅拌水泥土防渗墙,所述防渗墙采用3轴搅拌桩机以两搅两喷成墙。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渗防滑坡护堤结构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防渗墙的厚度不少于300mm。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渗防滑坡护堤结构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防渗墙的渗透系数K≤2ⅹ10-6,其渗透比降>50。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渗防滑坡护堤结构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防护层包括铺设于坡面的砂石垫层和设于砂石垫层上的若干预制雨水引流块。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渗防滑坡护堤结构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预制雨水引流块呈“Y”型,包括主导流块和设于主导流块两侧的弧型的延伸块,所述主导流块的两侧和延伸块的侧面设有挡水板,所述挡水板、主导流块和延伸块一体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渗防滑坡护堤结构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相邻的前后两所述预制雨水引流块的主导流块采用销孔扣接。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渗防滑坡护堤结构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相邻的左右两所述预制雨水引流块的延伸块之间采用防水胶相互拼接。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渗防滑坡护堤结构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预制雨水引流块的顶部安装位置不高于C20砼压顶,底部的安装位置不高于C20砼基座,且所述C20砼基座上设有排水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渗防滑坡护堤结构的有益效果是:

一、本实用新型在所述堤顶的泥结石路面的底部设一沿护堤本体长度方向的深入到防渗依托层内的长度不小于1m的搅拌水泥土防渗墙,解决了高水位时,地下水渗透压增大出现的堤基渗漏的问题,同时也能降低背水侧因渗漏造成的滑坡几率,提高了护堤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二、所述护堤本体的背水侧设有的防护层,具有良好的雨水引流作用,避免雨水坡面的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解决了滑坡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渗防滑坡护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提供的所述防渗墙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1提供的A向视图的所述预制雨水引流块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提供的前后两所述预制雨水引流块的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所述防渗防滑坡护堤结构1包括护堤本体11,所述护堤本体11的堤顶为泥结石路面12,所述泥结石路面12的下方设有防渗墙13,所述防渗墙13沿堤顶的长度方向设置,且所述防渗墙13由堤顶深入到防渗依托层112(即黏土层)内的长度不小于1m,所述护堤本体11的背水侧设为至少两级斜坡结构14,每级所述斜坡14的顶部设有C20砼压顶15、底部设有C20砼基座16,所述C20砼压顶15和C20砼基座16之间的坡面设有防护层17,且相邻两级斜坡14之间设有混凝土防护带18。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渗墙13采用搅拌水泥土防渗墙,所述防渗墙13采用3轴搅拌桩机以两搅两喷成墙。

具体地,请参阅图2,按顺序1—顺序2—顺序3—顺序4—顺序5的施工方式进行防渗墙的成墙施工,施工工艺为现有技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渗墙13的厚度不少于300m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渗墙13的渗透系数K≤2ⅹ10-6,其渗透比降>5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护层17包括铺设于坡面的砂石垫层171和设于砂石垫层171上的若干预制雨水引流块172。

具体地,请参阅图3,所述预制雨水引流块172呈“Y”型,包括主导流块1721和设于主导流块两侧的弧型的延伸块1722,所述主导流块1721的两侧和延伸块1722的侧面设有挡水板1723,所述挡水板1723、主导流块1721和延伸块1722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4,相邻的前后两所述预制雨水引流块172的主导流块1721采用销孔扣接,在本实施例中,将主导流块的两端的底部设为搭接结构,其中一端的搭接面设有通孔,另一端的搭接面设有销轴,相邻两预制雨水引流块搭接后,其上表面为水平面。

进一步地,相邻的左右两所述预制雨水引流块172的延伸块1722之间采用防水胶相互拼接,使连接的预制雨水引流块172形成整体。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预制雨水引流块172围成的拱圈20内可种植植被,形成生态护坡,不仅能更好的保护坡面,还具有绿化环保的作用,与当下“振兴乡村”、“美丽乡村”的战略一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预制雨水引流块172的顶部安装位置不高于C20砼压顶15,底部的安装位置不高于C20砼基座16,且所述C20砼基座16上设有排水沟162,用于收集预制雨水引流块172排出的雨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