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马道处支护结构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526368发布日期:2019-08-24 10:16阅读:2745来源:国知局
基坑马道处支护结构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基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坑马道处支护结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深基坑工程的施工中,时常会出现地面结构沉降变形、支护结构侧移等问题。对此,为提升深基坑的稳定性常需采取一些基坑支护的措施,目前通常采用的支护形式有混凝土围护桩、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梁与围护桩组合、围护桩与横向加筋体组合等。

深基坑支护结构一般采用在基坑内设置的环撑结构,以对基坑进行均匀牢固的支撑。环撑结构的传统施工方法为先将土方开挖至设计标高,为支撑梁提供足够作业面后,再悉数绑扎钢筋、铺设模板、浇筑混凝土。

目前,深基坑采用环撑设计时,按照常规施工顺序,往往在环撑施工阶段需要改移出土马道以为环撑创造作业面,对工期、费用等造成巨大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坑马道处支护结构施工方法,用于解决或部分解决目前深基坑采用环撑设计时,按照常规施工顺序,往往在环撑施工阶段需要改移出土马道以为环撑创造作业面,对工期、费用等造成巨大影响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坑马道处支护结构施工方法,包括:在支护结构位于马道处的施工区域施工围护结构;待围护结构达到预设强度后,开挖施工区域的土方至支护结构的底端标高;在开挖完成的施工区域内从下往上施工支护结构中的支撑梁,并进行马道处回填土作业。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支护结构位于马道处的施工区域施工围护结构之前还包括:对支护结构沿基坑周向划分流水段,并根据预设支护结构以及马道位置,确定施工区域的范围。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根据预设马道宽度、两侧放坡系数以及支护结构中钢筋甩茬长度确定施工区域的范围,所述施工区域至少在马道宽度方向上覆盖马道且在两侧留有钢筋甩茬空间。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开挖施工区域的土方至支护结构的底端标高之前还包括:在施工区域内施工支护结构中的冠梁以及预应力锚索。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开挖完成的施工区域在基坑内的外围具有放坡区域,所述放坡区域的放坡系数根据施工要求确定。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开挖完成的施工区域内从下往上施工支护结构中的支撑梁,并进行回填土作业具体包括:在开挖完成的施工区域底部施工底层支撑梁;待底层支撑梁达到预设强度后,进行一次回填土作业;依次逐层向上施工支撑梁,并逐层进行回填土作业;至顶层支撑梁施工完毕达到预设强度后,覆土形成施工区域处的马道。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优先选用基坑内其他土方开挖区域的基槽土作为回填土作业的土源。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每层支撑梁施工完毕后,所进行的回填土作业达到上一层待施工支撑梁的标高处。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开挖施工区域的土方的同时,对支护结构其他流水段按照序号进行土方开挖。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围护结构包括支护桩。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坑马道处支护结构施工方法,先施工马道处的围护结构,且采用马道处支撑梁“逆作”施工方法,在支撑梁施工的同时对马道处进行回填土,可大量减少基坑土方马道改移所造成的工期影响和成本增加,有利于基坑工程尤其是深基坑工程的快速施工,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基坑支护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施工区域和放坡区域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回填土作业区域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马道填设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其中,101:马道;102:施工区域;103:放坡区域;104:回填土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坑马道处支护结构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包括:参考图1,在支护结构位于马道101处的施工区域102施工围护结构;待围护结构达到预设强度后,开挖施工区域102的土方至支护结构的底端标高;在开挖完成的施工区域102内从下往上施工支护结构中的支撑梁,并进行回填土作业。

本实施例提供的是一种基坑内马道处支护结构“逆作”的施工方法。图1为一种基坑支护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如图1所示,基坑内的支护结构在基坑内呈环状,以均匀牢固的对基坑进行支撑。基坑支护结构一般包括围护结构、锚索结构、冠梁、腰梁和支撑梁等。围护结构可为支护桩。其中位于支护结构最外圈即与基坑内侧壁接触的支护桩顶部相连的一圈梁体为冠梁;腰部相连的一圈梁体为腰梁。支撑梁即为支护结构中除了冠梁和腰梁之外的其他梁体。该施工方法先施工马道101处支护桩等围护结构,然后在马道101处一次性将土方开挖至最底端支撑梁标高;再依次向上施工支撑梁,最终填设马道101。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坑马道处支护结构施工方法,先施工马道101处的围护结构,且采用马道101处支撑梁“逆作”施工方法,在支撑梁施工的同时对马道101处进行回填土,可大量减少基坑土方马道101改移所造成的工期影响和成本增加,有利于基坑工程尤其是深基坑工程的快速施工,降低成本。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在支护结构位于马道101处的施工区域102施工围护结构之前还包括:对支护结构沿基坑周向划分流水段,并根据预设支护结构以及马道101位置,确定施工区域102的范围。

该施工方法首先对支护结构划分流水段,即分为若干段且确定每段的施工顺序。支护结构位于马道101处的流水段即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施工区域102。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应先确定施工区域102的具体范围。参考图2,根据预设马道101宽度、两侧放坡系数以及支护结构中钢筋甩茬长度确定施工区域102的范围,施工区域102至少在马道101宽度方向上覆盖马道101且在两侧留有钢筋甩茬空间。

参考图1,马道101向两侧放坡。施工区域102即为在支护结构与马道101相交重复的区域基础上,向两侧留有钢筋甩茬空间的区域;或者比此区域更大的区域范围。设置钢筋甩茬可便于与其他流水段相连。进一步地,施工区域102的侧边可为直线状,便于土方挖设。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在开挖施工区域102的土方至支护结构的底端标高之前还包括:在施工区域102内施工支护结构中的冠梁以及预应力锚索。在支护桩达到预设强度后,可先在施工区域102内开挖土方至冠梁以及预应力锚索的标高,然后施工冠梁和预应力锚索;然后再继续开挖土方至最底层支撑梁的标高。先施工冠梁和预应力锚索可提高结构稳定性,提高安全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参考图2,开挖完成的施工区域102在基坑内的外围具有放坡区域103,放坡区域103的放坡系数根据施工要求确定。即开挖完成的施工区域102底部与地表或者基坑顶部之间为坡状。设置放坡区域103既可便于土方挖设,便于施工的进行,又可防止壁面塌落,提高安全性。

具体的,放坡区域103的放坡系数可为1/1,也可为其他,以满足施工要求为目的,不做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在开挖完成的施工区域102内从下往上施工支护结构中的支撑梁,并进行回填土作业具体包括:在开挖完成的施工区域102底部施工底层支撑梁;待底层支撑梁达到预设强度后,进行一次回填土作业;依次逐层向上施工支撑梁,并逐层进行回填土作业;至顶层支撑梁施工完毕达到预设强度后,覆土形成施工区域102处的马道101。

即边施工支撑梁边进行马道101的填土。在顶端第一道支撑梁施工完成后,覆土形成最终马道101。该马道101可使用至基坑出土完毕。采用分层进行填土,相比全部支撑梁施工完成后再进行填土,可便于填土作业的进行,从而可有利于对填土作业的质量进行把控;同时填土之后还可便于上一层支撑梁的施工。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优先选用基坑内其他土方开挖区域的基槽土作为回填土作业的土源。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参考图3,每层支撑梁施工完毕后,所进行的回填土作业达到上一层待施工支撑梁的标高处。即每层支撑梁施工完毕后,回填土区域104的标高是高于该层支撑梁的标高的。便于上一层待施工支撑梁的施工,且可提高马道101的填土效率,加快马道101的形成。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开挖施工区域102的土方的同时,对支护结构其他流水段按照序号进行土方开挖。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围护结构包括支护桩。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一种基坑马道处支护结构施工方法为:对马道101位置进行“逆作”施工,即在支护桩施工阶段先进行马道101位置支护桩施工,达到强度后将该位置土方开挖至设计标高进行锚索及冠梁施工,张拉后继续开挖至最底端环撑梁标高,进行环撑施工,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回填至上道环撑标高进行施工。参考图4,从下而上依次回填土再施工环撑梁,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回填修设出土马道101,该马道101可使用至基坑出土完成。

具体为:首先将环撑梁即支护结构划分流水段,马道101所在区域为第一流水段即施工区域102。第一流水段范围综合考虑马道101宽度、马道101放坡系数、钢筋甩茬长度等因素确定。

先施工第一流水段处支护桩、冠梁、预应力锚索等结构,达到强度后,分层分段向下放坡开挖至最底端环撑梁标高,施工该标高处环撑。在第一流水段向下开挖土方时,其他区段按照流水段序号进行土方开挖。

在最底端环撑梁施工完毕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回填土作业。若场内土质可作为回填土,考虑其他流水段正在进行挖土作业,宜采用基槽土即其他流水段挖出的土作为回填土源。回填土作业需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执行,以确保每道环撑标高均得到精准控制。

依次向上回填土、施工环撑,至顶端第一道环撑施工完毕达到设计强度后,覆土形成最终马道101,该马道101可使用至出土完毕。大大节省了施工工期,利于控制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