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初期雨水弃流和清净雨水回收的雨水分流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39072发布日期:2019-11-15 21:59阅读:976来源:国知局
一种初期雨水弃流和清净雨水回收的雨水分流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雨水预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初期雨水弃流和清净雨水回收的雨水分流井。



背景技术:

随着城镇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水资源不足、内涝频发和城市生态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雨水利用逐渐受到关注。在水资源短缺的同时,水污染程度日益加剧,据统计,我国约70%以上的河流湖泊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造成我国水体环境恶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初期雨水径流引起的城市面源污染。降雨初期,雨水溶解了空气中大量的污染性气体,待降落到地面后,又由于冲刷地面,使得前期雨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因此初期雨水污染程度较高,通常污染物浓度超过了普通的城市污水,若这部分雨水不加以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道,将会给河道造成严重的污染。通过初期雨水弃流入污水系统处理后再排放能有效地控制城市面源污染。

目前,常用的初期雨水弃流装置主要有弹簧弃流井、浮球/浮筒弃流井及雨量计弃流井等,弹簧弃流井、浮球/浮筒弃流井及雨量计弃流井均需要依靠机械转动或电控设备来实现初期雨水的自动弃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机械转动宜卡死,运行稳定性差,人工维护频率高等缺点,因此,应该提供一种不需要机械传动装置或设备的初期雨水弃流和清净雨水回收的雨水分流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初期雨水弃流和清净雨水回收的雨水分流井,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弃流管将矩形井体与弃流池连通,通过回流管将矩形井体与清净雨水回收池连通,利用矩形井体、弃流池和清净雨水回收池之间的液位变化实现了初期雨水弃流、洪峰雨水排放及清净雨水回收的三重功能,不需要机械传动装置或设备,不易堵塞,运行稳定,适用范围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初期雨水弃流和清净雨水回收的雨水分流井,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井体,所述矩形井体由底板、顶板和四个侧板组成,四个所述侧板中任意两个相对布设的所述侧板上分别水平设置有进水管和出水管,另外两个相对布设的所述侧板上分别水平设置有弃流管和回流管,所述弃流管与弃流池连通,所述回流管与清净雨水回收池连通,所述进水管的内壁最低点和所述出水管的内壁最低点相平齐,所述弃流管的内壁最高点不高于所述进水管的内壁最低点,所述进水管的内壁最低点与所述弃流池内设定的弃流最高水位线相平齐;所述回流管的内壁最低点不低于所述进水管的内壁最低点,所述回流管的内壁最低点不高于所述进水管的中心线位置,所述回流管的内壁最低点与所述清净雨水回收池内设定的回流最高水位线相平齐;所述矩形井体内设置有用于防止漂浮物进入所述回流管内的分流挡墙,所述分流挡墙的顶端与所述顶板相接,所述分流挡墙的底面与所述底板之间预留有分流通道,所述分流挡墙的底面不高于所述回流管的内壁最低点。

上述的一种初期雨水弃流和清净雨水回收的雨水分流井,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侧板分别为依次围设在所述底板和顶板四周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进水管安装在所述第一侧板上,所述出水管安装在所述第二侧板上,所述弃流管安装在所述第三侧板上,所述回流管安装在所述第四侧板上。

上述的一种初期雨水弃流和清净雨水回收的雨水分流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的内径相同,所述弃流管的内径和所述回流管的内径均小于所述进水管的内径。

上述的一种初期雨水弃流和清净雨水回收的雨水分流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弃流管的外壁与所述底板的顶面相切,所述底板的顶面上设置有素混凝土层,所述素混凝土层的厚度等于所述进水管的壁厚。

上述的一种初期雨水弃流和清净雨水回收的雨水分流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管的内壁最低点与所述进水管的内壁最低点之间的距离h3=h2-h1,且0≤h3≤r,其中,h1为所述进水管的内壁最低点与所述素混凝土层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h2为所述进水管的轴线与所述素混凝土层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r为所述进水管内径的

上述的一种初期雨水弃流和清净雨水回收的雨水分流井,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上开设有第一人孔和第二人孔,所述第一人孔和第二人孔分别位于所述分流挡墙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弃流管将矩形井体与弃流池连通,通过回流管将矩形井体与清净雨水回收池连通,利用矩形井体、弃流池和清净雨水回收池之间的液位变化实现了初期雨水弃流、洪峰雨水排放及清净雨水回收的三重功能,不需要机械传动装置或设备,不易堵塞,运行稳定,适用范围广。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矩形井体内部设置分流挡墙,分流挡墙的顶端与顶板相接,分流挡墙的底面与底板之间预留有分流通道,分流挡墙的底面不高于回流管的内壁最低点,实际使用时,当矩形井体内的水位逐渐上升,矩形井体内的清净雨水通过分流通道之后,并逐渐进入回流管,分流挡墙能够防止漂浮物进入回流管内,后期维护简便,工程投资低,便于推广应用。

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底板的顶面上设置有素混凝土层,素混凝土层的厚度等于进水管的壁厚,使得素混凝土层的表面与进水管的内壁最低点相平齐,能够避免初期雨水在混凝土层的表面上积存,提高了初期雨水通过弃流管弃流的通畅性。

4、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制造成本低,便于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弃流管将矩形井体与弃流池连通,通过回流管将矩形井体与清净雨水回收池连通,利用矩形井体、弃流池和清净雨水回收池之间的液位变化实现了初期雨水弃流、洪峰雨水排放及清净雨水回收的三重功能,不需要机械传动装置或设备,不易堵塞,运行稳定,适用范围广。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图3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4为图1的b-b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矩形井体;1-1—底板;1-2—顶板;

1-3—第一侧墙;1-4—第二侧墙;1-5—第三侧墙;

1-6—第四侧墙;2—分流挡墙;3—进水管;

4—出水管;5—弃流管;6—回流管;

7—第一人孔;8—第二人孔;9—素混凝土层;

10—弃流池;10-1—弃流最高水位线;11—清净雨水回收池;

11-1—回流最高水位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矩形井体1,矩形井体1由底板1-1、顶板1-2和四个侧板组成,四个侧板中任意两个相对布设的侧板上分别水平设置有进水管3和出水管4,另外两个相对布设的侧板上分别水平设置有弃流管5和回流管6,弃流管5与弃流池10连通,回流管6与清净雨水回收池11连通,进水管3的内壁最低点和出水管4的内壁最低点相平齐,弃流管5的内壁最高点不高于进水管3的内壁最低点,进水管3的内壁最低点与弃流池10内设定的弃流最高水位线10-1相平齐;回流管6的内壁最低点不低于进水管3的内壁最低点,回流管6的内壁最低点不高于进水管3的中心线位置,回流管6的内壁最低点与清净雨水回收池11内设定的回流最高水位线11-1相平齐;矩形井体1内设置有用于防止漂浮物进入回流管6内的分流挡墙2,分流挡墙2的顶端与顶板1-2相接,分流挡墙2的底面与底板1-1之间预留有分流通道,分流挡墙2的底面不高于回流管6的内壁最低点。

本实施例中,矩形井体1由底板1-1、顶板1-2和四个侧板组成,四个侧板中任意两个相对布设的侧板上分别水平设置有进水管3和出水管4,另外两个相对布设的侧板上分别水平设置有弃流管5和回流管6,弃流管5与弃流池10连通,回流管6与清净雨水回收池11连通,整个雨水分流井结构简单,不需要依靠机械转动或电控设备来实现初期雨水弃流,投资成本低,便于推广应用。

实际使用时,雨水通过进水管3进入矩形井体1内,由于进水管3的内壁最低点和出水管4的内壁最低点相平齐,且弃流管5的内壁最高点不高于进水管3的内壁最低点,污染物浓度高的初期雨水通过弃流管5进入弃流池10,当弃流池10内的初期雨水的水位达到弃流最高水位线10-1后,由于进水管3的内壁最低点与弃流池10内设定的弃流最高水位线10-1相平齐,初期雨水不再进入弃流池10内,初期雨水弃流结束,需要说明的是,当每一次降雨结束之后,均需要利用水泵将弃流池10中的初期雨水抽排至污水管网中。

随着降雨的持续,矩形井体1内水位的逐渐上升,由于回流管6的内壁最低点不低于进水管3的内壁最低点,回流管6的内壁最低点不高于进水管3的中心线位置,当矩形井体1内水位高于回流管6的内壁最低点时,矩形井体1内的清净雨水逐渐进入回流管6,并通过回流管6进入清净雨水回收池11,当清净雨水回收池11内的清净雨水的水位达到回流最高水位线11-1后,清净雨水不再进入清净雨水回收池11内,此时,清净雨水回收结束。

由于进水管3的内壁最低点和出水管4的内壁最低点相平齐,因此,在清净雨水回收结束之后,持续进入矩形井体1内的清净雨水能够通过出水管4排出,并流通至下游雨水系统中。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矩形井体1内部设置分流挡墙2,分流挡墙2的顶端与顶板1-2相接,分流挡墙2的底面与底板1-1之间预留有分流通道,分流挡墙2的底面不高于回流管6的内壁最低点,实际使用时,当矩形井体1内的水位逐渐上升,矩形井体1内的清净雨水通过分流通道之后,并逐渐进入回流管6,分流挡墙2能够防止漂浮物进入回流管6内,后期维护简便,工程投资低,便于推广应用。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四个侧板分别为依次围设在底板1-1和顶板1-2四周的第一侧板1-3、第二侧板1-4、第三侧板1-5和第四侧板1-6,进水管3安装在第一侧板1-3上,出水管4安装在第二侧板1-4上,弃流管5安装在第三侧板1-5上,回流管6安装在第四侧板1-6上。

本实施例中,进水管3的内径和出水管4的内径相同,弃流管5的内径和回流管6的内径均小于进水管3的内径。

本实施例中,进水管3的内径和出水管4的内径均为1000mm,弃流管5的内径为300mm,回流管6的内径为400mm。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弃流管5的外壁与底板1-1的顶面相切,底板1-1的顶面上设置有素混凝土层9,素混凝土层9的厚度等于进水管3的壁厚。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底板1-1的顶面上设置有素混凝土层9,素混凝土层9的厚度等于进水管3的壁厚,使得素混凝土层9的表面与进水管3的内壁最低点相平齐,能够避免初期雨水在混凝土层9的表面上积存,提高了初期雨水通过弃流管5弃流的通畅性。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回流管6的内壁最低点与所述进水管3的内壁最低点之间的距离h3=h2-h1,且0≤h3≤r,其中,h1为所述进水管3的内壁最低点与所述素混凝土层9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h2为所述进水管3的轴线与所述素混凝土层9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r为所述进水管3内径的

本实施例中,顶板1-2上开设有第一人孔7和第二人孔8,第一人孔7和第二人孔8分别位于分流挡墙2的两侧。

如图2所示,实际使用时,将弃流管5与弃流池10连通,回流管6与清净雨水回收池11连通,且使弃流管5的内壁最高点与弃流池10内设定的弃流最高水位线10-1相平齐,使回流管6的内壁最低点与清净雨水回收池11内设定的回流最高水位线11-1相平齐,雨水通过进水管3进入矩形井体1内,通过利用矩形井体1、弃流池10和清净雨水回收池11之间的液位变化实现了初期雨水弃流、洪峰雨水排放及清净雨水回收的三重功能,不需要机械传动装置或设备,不易堵塞,运行稳定,当回流管6的内壁最低点的实际高度不同时,清净雨水回收的回收量不同,能够满足不同回收量要求的施工过程中,应用范围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