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雨水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智能化海绵城市雨水调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近30年快速的城镇化发展,雨水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然而城市不透水区域的不断增加,导致雨水径流外排总量和峰值流量增加,同时由于人类活动带来的道路交通、地表沉积物、空气沉降等污染,最终在雨水径流下的冲刷作用下排入收纳水体,对城市的排水防涝和水质带来严重威胁。目前,大多数城市的排水体制主要为雨污合流制,暴雨期间,雨水混合污水超过合流制排水系统的截流能力,使得城市出现内涝灾害,从而导致交通瘫痪、财产损失,甚至人身伤害,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
雨水调蓄池作为一种有效的雨水收集设施,主要目的是将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暂留其内,待最大流量下降后将水慢慢排出。达到既能规避雨水洪峰,又能对排水区域间的排水调度起到积极作用。当前雨水调蓄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大量城市垃圾随着水流进入调蓄池,长期沉淀后会反味发臭、招惹蚊虫,不利于周围环境,而开放式调蓄池不但需要专人打扫池水中的垃圾,而且也不利于土地的利用率。(2)传统雨水调蓄池对雨水的利用率很低,仅仅将雨水排入河道,缺乏对雨水的重新再次利用。
因此,针对现有结构的缺失进行改良研究,提供一种智能化海绵城市雨水调蓄装置,以期达到更具有实用价值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与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化海绵城市雨水调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智能化海绵城市雨水调蓄装置,包括沉淀池1和雨水调蓄池2,沉淀池1通过侧壁上方的1号通道6与雨水调蓄池2连接,沉淀池1顶部设有进水口,沉淀池1底部呈y型,并依次与出水阀11、抽水泵12、污水管道13相连接。雨水在沉淀池1中沉淀后,上清液可通过1号通道6进入雨水调蓄池中;沉淀池1中的沉淀可通过开启出水阀11和抽水泵12,在水流的冲击下排入污水管道13。
沉淀池1底部与水平面有倾斜的坡度,从而使得污水可以更加顺利的排入污水管道13,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坡度为3°-5°。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沉淀池1的侧壁上设有立方体的过滤装置18,过滤装置18覆盖1号通道6的端口且在其背离1号通道6的一侧设有过滤网17,1号通道6中设有截污网5。沉淀池1中的上清液通过过滤装置18和截污网5的作用能进一步除杂。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过滤装置18中装有活性炭。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沉淀池1还通过侧壁下方的2号通道7与雨水调蓄池2连接,2号通道7中设有排空泵10。雨水调蓄池2中的水能通过2号通道进入沉淀池1中,并通过出水阀11排入污水管道13中,特别适用于暴雨来临前,提前空出能容纳峰值暴雨的足够大的体积。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雨水调蓄池2通过侧壁上方的3号通道8与污水管道13连通,3号通道8中设有出水阀19。雨水调蓄池2中的水能通过3号通道排入污水管道13中,特别适用于雨水过大时对雨水的紧急排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雨水调蓄池2与旋转喷头15及滴灌管16连接,转喷头15及滴灌管16与雨水调蓄池2之间设有抽水泵12。通过转喷头15能利用雨水调蓄池2中的水润湿路面或灌溉绿植;通过滴灌管16能利用雨水调蓄池2中的水灌溉绿植。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雨水调蓄池2通过4号通道与市政管道14连接,4号通道上设有进水阀20。当雨水调蓄池2中缺水时,可通过市政管道向其补给水。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沉淀池1和雨水调蓄池2中均安装有与计算机控制系统连接的液位计,该计算机控制系统与上述全部的泵和阀门连接。计算机系统能根据沉淀池1和雨水调蓄池2中的液位对它们中的水量进行控制,还能自动清理沉淀池1中的沉淀。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雨水调蓄池2中设有净化装置。
上述上方指的是物体中间线以上,下方指的是物体中间线以下。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能实现雨水的净化和再利用,净化后的雨水能用于对路面洒水、绿化带灌溉等;并能利用沉淀池的y型结构,通过水流对沉淀的冲击,实现对沉淀的清洁,保证了沉淀池的正常工作,解决了大量城市垃圾随着水流进入调蓄池,长期沉淀后会反味发臭,不利于周围环境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能根据天气变化,控制调蓄池雨水储量,如可以在暴雨来临前,提前留出可容纳暴雨峰值的足够大体积,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雨水过大时开启多个排水通道,及时排出过多的水。
(3)本实用新型能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实现调蓄池的智能化,如根据天气预报等信息调整调蓄池雨水储量、对沉淀池自动清理、定时定量对路面洒水和绿化带灌溉、根据液位计信息排出雨水和补给水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智能化海绵城市雨水调蓄装置的剖面图;
图2为图1所示y型结构的放大图;
图3为图1所示1号通道6和2号通道7结构的放大图;
图4为图1所示装置的右视图;
图5为图1所示旋转喷头15和滴灌管16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智能化海绵城市雨水调蓄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装置包括沉淀池1和雨水调蓄池2,沉淀池1顶部设有进水口且其通过其侧壁上方的1号通道6与雨水调蓄池2连接,雨水在沉淀池1中沉淀后,上清液可通过1号通道6进入雨水调蓄池中;如图2所示,沉淀池1底部呈y型,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5°,并依次与出水阀11、抽水泵12、污水管道13相连接,沉淀池1中的沉淀可通过开启出水阀11和抽水泵12,在水流的冲击下排入污水管道13;沉淀池1还通过侧壁下方的2号通道7与雨水调蓄池2连接,2号通道7中设有排空泵10,雨水调蓄池2中的水能通过2号通道进入沉淀池1中,并通过出水阀11排入污水管道13中,特别适用于暴雨来临前,提前空出能容纳峰值暴雨的足够大的体积,其中示1号通道6和2号通道7结构的放大图如图3所示。沉淀池1的侧壁上还设有装有活性炭的立方体的过滤装置18,过滤装置18覆盖1号通道6的端口且在其背离1号通道6的一侧设有过滤网17,1号通道6中设有截污网5,雨水调蓄池2中设有净化装置,沉淀池1中的上清液能通过过滤装置18、截污网5和设置在雨水调蓄池2中的净化装置进一步除杂。雨水调蓄池2通过侧壁上方的3号通道8与污水管道13连通,3号通道8中设有出水阀19,雨水调蓄池2中的水能通过3号通道排入污水管道13中,当雨水过大时,可通过3号通道、2号通道以及排空泵10及时将水排出;雨水调蓄池2通过4号通道与市政管道14连接,4号通道上设有进水阀20,当雨水调蓄池2中缺水时,可通过市政管道向其补给水,该装置的右视图如图4所示。雨水调蓄池2与旋转喷头15及滴灌管16连接,转喷头15及滴灌管16与雨水调蓄池2之间设有抽水泵12,旋转喷头15和滴灌管16可设置在路面和绿化带附近,如图5所示,旋转喷头15和滴灌管16设置在绿化带4附近,通过滴灌管16能利用雨水调蓄池2中的水灌溉绿化带4,通过转喷头15能利用雨水调蓄池2中的水润湿绿化带4旁边的路面。沉淀池1和雨水调蓄池2中还都可以安装与计算机控制系统连接的液位计,该计算机控制系统与上述全部的泵和阀门连接,计算机控制系统可通过互联网即时获取当地天气预报等降雨信息,如根据天气预报等信息调整雨水调蓄池2中的雨水储量、对沉淀池1自动清理、定时定量(例如天气炎热可多供给水源)对路面洒水和绿化带灌溉、根据液位计信息排出雨水和补给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