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山区沟谷隧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25898发布日期:2020-08-21 14:45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山区沟谷隧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山区沟谷隧道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西部基础交通设施的快速发展,各处涌现了大量的隧道工程。我国的西部地区山岭纵横,必将会出现大量的隧道穿越山岭沟谷段,这将不可避免形成沟谷段超浅埋隧道,而盖挖法施工能够保证在超浅埋段施工支护安全的前提下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且在短期内能恢复地面交通。

授权公告号为cn103821164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山区沟谷回填隧道构造,包括:回填混凝土基础,沿道路纵向浇筑于沟谷基底稳定岩土体上;隧道结构体,设置于回填混凝土基础顶部;回填缓冲填筑体,填筑于回填混凝土基础及隧道结构体两端;排水通道,设置于沟谷底部,连通回填混凝土基础两侧的回填缓冲填筑体;回填保护层,填筑于回填缓冲填筑体及隧道结构体顶部;造地填筑体,填筑于回填缓冲填筑体及隧道结构体顶部。

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山岭冲沟常年受到雨水的侵蚀,地质环境一般较差,部分雨水会沿着回填缓冲填筑体和回填保护层渗入到隧道结构体顶部所在的位置,通过隧道结构体顶部渗入至隧道的路面上,从而对隧道内部行驶的车辆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雨水渗入到隧道的路面上以防止对车辆的行驶造成影响的山区沟谷隧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山区沟谷隧道结构,包括隧道本体,所述隧道本体包括隧道底壁、隧道侧壁和圆弧形的隧道顶壁,所述隧道顶壁上沿隧道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进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与圆弧形的隧道顶壁贴合设置,每个所述第一进水管朝向隧道顶壁的面上均开设有多个第一进水孔,所述隧道底壁上且位于隧道底壁的两侧设置有人行道,所述人行道沿隧道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人行道靠近隧道侧壁的边缘沿人行道的长度方向开设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的两端贯穿人行道设置,所述隧道的侧壁上且位于每个第一进水管的端部所在的位置均设置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一端与第一进水管连通设置,另一端朝向排水槽内延伸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地下积水可通过隧道顶壁渗出至第一进水管所在的位置,通过第一进水管上的第一进水孔进入至第一进水管内,通过第一进水管流通至导流管内,通过导流管流出至排水槽内,通过排水槽排出至隧道本体外,防止部分积水通过隧道顶壁渗出掉落至隧道底壁上,对隧道底壁上行驶的车辆造成影响,并且可防止积水对整个隧道本体的强度造成影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隧道顶壁上沿隧道本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进水管,所述第二进水管的长度方向沿平行于隧道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进水管与第一进水管的交叉点呈连通设置,所述第二进水管朝向隧道顶壁的面上开设有多个第二进水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进水管和第一进水管的设置增大了隧道顶壁的排水面积,进一步使得隧道顶壁上伸出的积水可通过第二进水孔流动至第二进水管内,从而通过第二进水管流动至第一进水管内排出,提高了对积水的排出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的交叉点设置有第三进水管,所述第三进水管的一端与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的交叉点呈连通设置,另一端穿设且延伸至隧道顶壁外设置,所述第三进水管上沿第三进水管的方向开设有多个第三进水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进水管的设置可使得部分还未渗入至隧道顶壁上的积水可直接进入至第三进水管内,从而通过第三进水管进入至第一进水管内排出,进一步提高了对积水的排出效果;第三进水孔的设置可使得渗入至隧道顶壁内的部分积水可直接通过第三进水孔进入至第三进水管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隧道顶壁的排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隧道顶壁上且位于每个第三进水管的端部所在的位置均开设有凹槽,所述第三进水管远离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的面与凹槽的底壁位于同一个平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凹槽的设置可使得部分还未渗入隧道顶壁上的积水直接流动至凹槽内收集,从而间接提高了第三进水管对积水的排出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多个所述第一进水管和多个所述第二进水管之间形成多个矩形的空间,每个所述空间内均封设有土工防水布,所述土工防水布的四边分别通过粘合剂粘贴至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部分未流动至第一进水管、第二进水管和第三进水管内的积水可被土工防水布阻挡,从而防止积水流动至隧道底壁上对行驶的车辆造成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对积水的排出效果;将土工防水布粘贴至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上,提高了土工防水布与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之间的密封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每个所述土工防水布背离隧道底壁的面上且位于土工防水布的中心所在的位置均设置有挂钩,所述隧道顶壁上且位于每个挂钩所在的位置均设置有用于供挂钩挂接的挂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挂钩和挂环的设置可使得土工防水布的中心被拉起,从而使得积攒至土工防水布上的积水可通过土工防水布流动至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上,提高了土工防水布对积水的排出效果,防止积水长期积攒至土工防水布上导致土工防水布失去防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均包括横截面呈“u”形设置的槽体,“u”形的槽体的开口上封设有挡板,所述挡板的横街面呈圆弧形设置,圆弧形的挡板的凹口朝向背离槽体的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进水孔和第二进水孔分别设置在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的挡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弧形的挡板可对积水起到导流的效果,使得积水可通过圆弧形的挡板流动至第一进水孔和第二进水孔所在的位置,提高了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对积水的收集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三进水管插接且滑动连接于所述隧道顶壁上,所述隧道侧壁与导流管之间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至导流管上,另一端垂直于连接杆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穿设有螺纹连接于隧道侧壁内的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板和螺栓的设置可使得导流管可拆卸连接至隧道侧壁上,将导流管于隧道侧壁上取下,带动第三进水管于隧道顶壁上取出,使得导流管带动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于隧道顶壁上取下,从而方便对第一进水管、第二进水管、第三进水管、导流管和土工防水布安装和拆卸,符合实际安装应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隧道顶壁上渗出的积水可通过第一进水孔和第二进水孔进入至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内,通过第一进水管上的导流管流出至排水槽内,通过排水槽排出至隧道本体外,防止隧道顶壁上渗出的积水流动至隧道底壁上对车辆的行驶造成影响,并且防止积水对隧道本体的强度造成影响;

2.部分隧道顶壁上渗出的积水可通过土工防水布流动至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所在的位置,从而进一步使得隧道顶壁上渗出的积水对隧道底壁上的车辆造成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对隧道内积水的排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展示土工防水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b部放大图。

图中,1、隧道底壁;11、隧道侧壁;111、导流管;12、隧道顶壁;121、第一进水管;122、第一进水孔;123、第二进水管;124、第二进水孔;125、第三进水管;126、第三进水孔;127、凹槽;13、人行道;131、排水槽;14、土工防水布;141、挂钩;142、挂环;15、槽体;151、挡板;16、连接杆;161、连接板;162、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山区沟谷隧道结构,包括隧道本体,隧道本体包括隧道底壁1、隧道侧壁11和圆弧形的隧道顶壁12。

结合图1和图3,为了将部分通过隧道顶壁12渗出的积水排出,在隧道顶壁12上沿隧道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进水管121,第一进水管121与圆弧形的隧道顶壁12贴合设置,每个第一进水管121朝向隧道顶壁12的面上均开设有多个第一进水孔122。

如图1所示,为了将流动至第一进水管121内的积水排出至隧道本体外,在隧道底壁1上且位于隧道底壁1的两侧设置有人行道13,人行道13沿隧道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人行道13靠近隧道侧壁11的边缘沿人行道13的长度方向开设有排水槽131,排水槽131的两端贯穿人行道13设置,隧道的侧壁上且位于每个第一进水管121的端部所在的位置均设置有导流管111,导流管111的一端与第一进水管121连通设置,另一端朝向排水槽131内延伸设置。

地下积水可通过隧道顶壁12渗出至第一进水管121所在的位置,通过第一进水管121上的第一进水孔122进入至第一进水管121内,通过第一进水管121流通至导流管111内,通过导流管111流出至排水槽131内,通过排水槽131排出至隧道本体外,防止部分积水通过隧道顶壁12渗出掉落至隧道底壁1上,对隧道底壁1上行驶的车辆造成影响,并且可防止积水对整个隧道本体的强度造成影响。

结合图1和图3,为了进一步对部分隧道顶壁12上渗出的积水进行排出,在隧道顶壁12上沿隧道本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进水管123,第二进水管123的长度方向沿平行于隧道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进水管123与第一进水管121的交叉点呈连通设置,第二进水管123朝向隧道顶壁12的面上开设有多个第二进水孔124;部分积水可通过第二进水孔124流动至第二进水管123内,通过第二进水管123流动至第一进水管121内,从而通过第一进水管121排出。

如图3所示,第一进水管121和第二进水管123均包括横截面呈“u”形设置的槽体15,“u”形的槽体15的开口上封设有挡板151。

如图3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对隧道顶壁12上伸出的积水的收集效果,将挡板151的横街面呈圆弧形设置,圆弧形的挡板151的凹口朝向背离槽体15的方向设置,第一进水孔122和第二进水孔124分别设置在第一进水管121和第二进水管123的挡板151上;隧道顶壁12上渗出的积水可通过圆弧形的挡板151流动至第一进水孔122和第二进水孔124所在的位置,方便使得积水流动至第一进水管121和第二进水管123内,提高了对积水的排出效果。

结合图1和图3,为了对还未渗入至隧道顶壁12内的积水进行排出,在第一进水管121和第二进水管123的交叉点设置有第三进水管125,第三进水管125的一端与第一进水管121和第二进水管123的交叉点呈连通设置,另一端穿设且延伸至隧道顶壁12外设置,第三进水管125上沿第三进水管125的方向开设有多个第三进水孔126;还未渗入至隧道顶壁12内的积水可直接通过第三进水管125进入至第一进水管121内,通过第一进水管121排出。

结合图1和图3,为了提高第三进水管125对还未渗入隧道顶壁12内的积水的排出效果,在隧道顶壁12上且位于每个第三进水管125的端部所在的位置均开设有凹槽127,第三进水管125远离第一进水管121和第二进水管123的面与凹槽127的底壁位于同一个平面上;部分还未渗入至隧道顶壁12内的积水可流动至凹槽127内被收集,通过凹槽127可流动至第三排水管内,提高了对还未渗入至隧道顶壁12内的积水的排出效果。

如图3所示,多个第一进水管121和多个第二进水管123之间形成多个矩形的空间,为了防止部分与空间相对的积水掉落至隧道底壁1上,在每个空间内均封设有土工防水布14。

结合图3和图4,为了方便对土工防水布14安装,将土工防水布14的四边分别通过粘合剂粘贴至第一进水管121和第二进水管123上,在每个土工防水布14背离隧道底壁1的面上且位于土工防水布14的中心所在的位置均设置有挂钩141,隧道顶壁12上且位于每个挂钩141所在的位置均设置有用于供挂钩141挂接的挂环142。

挂钩141和挂环142的设置可使得土工防水布14的中心被拉起,从而使得积攒至土工防水布14上的积水可通过土工防水布14流动至第一进水管121和第二进水管123上,提高了土工防水布14对积水的排出效果,防止积水长期积攒至土工防水布14上导致土工防水布14失去防水效果。

结合图1和图3,为了将第三进水管125可拆卸连接至隧道顶壁12上,在第三进水管125插接且滑动连接于隧道顶壁12上。

结合图1和图2,为了将导流管111可拆卸连接至隧道侧壁11上,从而使得导流管111可带动第一进水管121、第二进水管123和土工防水布14于隧道顶壁12上取下,在隧道侧壁11与导流管111之间设置有连接杆16,连接杆16的一端固定连接至导流管111上,另一端垂直于连接杆16设置有连接板161,连接板161上穿设有螺纹连接于隧道侧壁11内的螺栓162。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还未渗入到隧道顶壁12内的积水可流动至凹槽127内被收集,通过凹槽127上第三排水管进入至第一排水管内,此时部分渗入至隧道顶壁12内的积水可通过第一进水孔122和第二进水孔124流动至第一进水管121和第二进水管123内,因第一进水管121和第二进水管123连通设置,使得部分积水通过第二进水管123流动至第一进水管121内,并且部分渗出至隧道顶壁12外的积水可通过土工防水布14流动至第一进水孔122和第二进水孔124所在的位置,通过第一进水孔122和第二进水孔124流动至第一进水管121和第二进水管123内,此时隧道顶壁12上积水可通过第一进水管121流动至导流管111内,通过导流管111流动至排水槽131内,从而通过排水槽131排出,防止隧道顶壁12上的渗出的积水流动至隧道底壁1上对车辆的形式造成影响,并且可防止积水对隧道顶壁12的强度造成影响。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