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筑式内涝降水位道路结构及其施工和应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166644发布日期:2020-12-04 13:59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石筑式内涝降水位道路结构,包括道路面,所述道路面具有一个延伸方向;其特征在于,所述石筑式内涝降水位道路结构还包括:

线性通水口,其设有若干条;若干条所述线性通水口沿着所述道路面的延伸方向平行设置,且相邻两条所述线性通水口之间留设有预定间距;和

降水位结构,其具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降水位结构分别一一竖向对应设于若干条所述线性通水口的下方;在所述道路面具有积水时,积水能够自所述线性通水口下沉流向相应的所述降水位结构内;

所述降水位结构包括水容置腔道和扩口部;所述水容置腔道和所述扩口部均始终沿着所述线性通水口的延伸方向布置;所述扩口部具有一个大口端和一个小口端,其中所述小口端与所述线性通水口对应接通,所述大口端与所述水容置腔道的顶端入口对应接通;

所述大口端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小口端的截面面积,所述线性通水口的两侧沿所述扩口部到达所述水容置腔道的顶端入口时形成一个三角形斜撑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筑式内涝降水位道路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水容置腔道相对于所述道路面的深度根据道路面发生洪涝灾害的频率及程度设置;所述水容置腔道的截面宽度根据相邻两条所述线性通水口之间间距确定;

每个所述水容置腔道的截面宽度不大于相邻两条所述线性通水口之间间距的二分之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石筑式内涝降水位道路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水容置腔道沿着所述道路面的延伸方向引流至城市内涝性低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石筑式内涝降水位道路结构,其特征是,在所述道路面还具有至少一个连通下水道的下水道井口;在经过所述下水道井口的位置时,若干条所述水容置腔道共同通过一条排水腔道与所述下水道井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石筑式内涝降水位道路结构,其特征是,在所述扩口部靠近所述通水口的一侧端与所述水容置腔道之间固定架设有若干个路面支撑柱,所述路面支撑柱均竖向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石筑式内涝降水位道路结构,其特征是,在任意相邻两个所述降水位结构的水容置腔道之间均连通设有若干条共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石筑式内涝降水位道路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s1:在铺设道路面时,根据道路面的总体宽度,以两两间隔范围在0.6~1.2m为条件确定各个线性通水口的位置a1、a2、a3……;

s2:在各个线性通水口的位置a1、a2、a3……分别放置一条支撑管线结构,并将路面铺设材料铺设于各个支撑管线结构之间;

该支撑管线结构为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的线性管路状结构,且该支撑管线结构具有一体设置的通口端支撑部、腔道支撑部及扩口支撑部;通口端支撑部采用长条块,通过通口端支撑部支撑形成线性通水口;

扩口支撑部具有一个窄口端和一个宽口端,且扩口支撑部的窄口端与通口端支撑部一体相连,扩口支撑部的宽口端与腔道支撑部一体相连,通过扩口支撑部支撑形成扩口部,通过腔道支撑部支撑形成水容置腔道;

在将路面铺设材料贴合各个支撑管线结构铺设之前,先在支撑管线结构的外表面贴合包覆一层不与支撑管线结构连接的柔性膜或者涂覆一层增滑剂,路面铺设材料能够在凝固后不会与支撑管线结构固定;

在将路面铺设材料铺设于各个支撑管线结构之间时,通口端支撑部的顶端面与路面铺设材料铺设形成的道路面相平齐,通口端支撑部的顶端面能够暴露于道路面上方的空气中;

支撑管线结构采用传动带使用的塑料与金属复合材质,且在由通口端支撑部、腔道支撑部及扩口支撑部共同组成的支撑管线结构内形成气腔道;腔道支撑部及扩口支撑部能够在气腔道充压时膨大支撑,也能够在气腔道失压时紧缩以减少体积;支撑管线结构对应气腔道的壁厚最大为线性通水口的二分之一;

当路面铺设材料铺设于各个支撑管线结构之间前,将支撑管线结构从其开口的一端通过充气泵向气腔道内充气,此时由于支撑管线结构的另一端封闭,因此气腔道内压快速增加,使得腔道支撑部及扩口支撑部相对于通口端支撑部膨大到预定降水位结构的形状,停止充气保持内压,进而以此形状为基础将路面铺设材料铺设于各个支撑管线结构之间;

对于降水位结构由其深度及宽度形成的单位内容量,根据相应道路面发生洪涝灾害的频率及程度设置;对于形成降水位结构后的道路面的支撑性,根据相邻两条线性通水口之间间距、扩口部形成的三角形斜撑部对力的分解角度,结合预定的道路面的支撑数值测算相应参数;最终每个水容置腔道的截面宽度设为不大于相邻两条线性通水口之间间距的二分之一,即位于通水口一侧的一半水容置腔道的截面宽度不大于相邻两条线性通水口之间间距的四分之一;

s3:在各个支撑管线结构之间铺设好的路面铺设材料凝固后,将支撑管线结构从其开口的一端通过抽气泵向气腔道外抽气,此时气腔道内快速失压,使得腔道支撑部及扩口支撑部的共同厚度紧缩到对应通口端支撑部的大小,进而以此形状借助外力将各条支撑管线结构整体拉出;

s4:随着分段铺设道路面通过支撑管线结构同步分段形成通水口及降水位结构;通水口及降水位结构始终沿着道路面的延伸方向延伸,在到达城区湖泊或河流城市内涝不明显或不会造成影响的区域,或是郊外树木密集,集蓄水能力发达的位置,亦或是发生内涝的水流下游下水道井口安全区域时,通过支撑管线结构形成至少一条排水腔道作为分支将继续沿道路面延伸的通水口及降水位结构与安全区域接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石筑式内涝降水位道路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s2还包括以下过程:

在支撑管线结构的扩口支撑部和腔道支撑部均匀开设若干个柱体成型部,柱体成型部采用槽路状,通过柱体成型部支撑形成路面支撑柱;

设置圆柱状柱体成型部的延伸方向与腔道支撑部的底端面垂直,路面支撑柱能够处于稳定的竖向支撑状态;

柱体成型部不与气腔道连通;且柱体成型部的侧壁在位于扩口支撑部和腔道支撑部开设有一个自适应缝口,自适应缝口的两侧缝壁能够在自然状态下处于贴合状态,在其自身软质作用下也可以方便打开;

在建设路面支撑柱时,将放置好的支撑管线结构的柱体成型部内贴合柔性膜,并在柱体成型部内置入至少一条钢筋,将钢筋固定在支撑管线结构的放置面上,使钢筋保持竖向;进而在钢筋外浇筑路面铺设材料与各个支撑管线结构之间的路面铺设材料连为一体,路面支撑柱与水容置腔道和扩口部一体形成;

待路面铺设材料凝固后,借助外力取出支撑管线结构,此时柱体成型部的自适应缝口在自身软质作用下撑开并脱离路面支撑柱。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石筑式内涝降水位道路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s2还包括以下过程:

在支撑管线结构位于腔道支撑部的两侧端分别使用若干个套管内支撑杆和若干个套管外管;套管外管能够吻合套设于套管内支撑杆外;通过相邻两个支撑管线结构之间的套管内支撑杆和套管外管配合支撑形成相邻两个降水位结构之间的共通道;套管外管不与气腔道连通;

在建设共通道时,根据预先选定的降水位结构的间隔位置放置支撑管线结构,并将相邻两个支撑管线结构之间对应的套管内支撑杆和套管外管插接配合,根据两个支撑管线结构之间距离调整套管内支撑杆处于套管外管内的位置,即调整插接程度;进而在调整好插接程度的套管内支撑杆和套管外管外贴合包覆柔性膜,并继续在各个支撑管线结构之间铺设路面铺设材料;

路面铺设材料凝固后,借助外力取出支撑管线结构,此时相邻两个支撑管线结构之间的套管内支撑杆和套管外管分离,并各自随相应的支撑管线结构一同自道路面的通水口取出。

10.应用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石筑式内涝降水位道路结构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s1:发生降水时,在雨水落至道路面形成积水的趋势时直接流入道路面的通水口,并由通水口经扩口部下沉流至水容置腔道内,道路面在降雨量超出降水位结构的承载量之前均能够保持一个无积水状态;

s2:位于降水位结构内的水沿着自身布置方向向地势较低的朝向流动,并最终流至城区湖泊或河流区域、郊外树木密集、集蓄水能力发达的位置、下水道井口的城市内涝不明显或不会造成影响的安全区域,雨水能够及时排出;

并且雨水落入降水位结构内,降水位结构对应的通水口宽度相对较窄,通过降水位结构能够减少阳光直射,减少水分蒸发,进而降水位结构内的水流至城区湖泊或河流区域、郊外树木密集、集蓄水能力发达的位置及下水道井口。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石筑式内涝降水位道路结构及其施工和应用方法,属于城市道路建设技术领域。包括道路面、线性通水口和降水位结构,线性通水口沿着道路面的延伸方向设置,且相邻两条线性通水口之间留设有间距;降水位结构设于线性通水口的下方;降水位结构包括水容置腔道和扩口部;扩口部具有大口端和小口端,小口端与线性通水口接通,大口端与水容置腔道接通;线性通水口的两侧沿扩口部到达水容置腔道的顶端入口形成三角形斜撑部。该装置能够在道路面有局部或整体积水时,有效避免车辆行驶造成飞溅,降低道路面的水位并同步辅助排水,有助于提升城市抗内涝的能力,减少损失;同时还能够在干旱季节雨后更好地储存收集水,有助于缓解旱季的缺水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孙洪涛;马玉;于瑞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烟台智汇港科技创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09
技术公布日:2020.12.04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