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生物滞留带的排水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24469发布日期:2020-10-30 21:44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生物滞留带的排水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排水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生物滞留带的排水组件。



背景技术:

生物滞留设施指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生物滞留设施分为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和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按应用位置不同又称作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高位花坛、生态树池等。

物滞留设施主要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内建筑、道路及停车场的周边绿地,以及城市道路绿化带等城市绿地内。

目前的生物滞留带,在雨水较多的情况下,会出现排水不及时的问题,使得雨水不能够好好排离从而出现大量的积水,积水从生物滞留带溢出至路面,极有可能导致马路出现积水,严重增加了马路排水系统的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生物滞留带的排水组件,能够加快雨水的排离,同时避免雨水出现积水而使得马路出现积水,避免马路排水系统的负载增加。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用于生物滞留带的排水组件,包括:倾斜设置在地坡上的生物滞留带;设置在所述生物滞留带顶坡的溢流井;设置在所述溢流井内部的排水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生物滞留带顶部、位于所述生物滞留带中部的透水件。

通过采用上述设置,生物滞留带能够有效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的雨水,在生物滞留带上设置的溢流井能够在雨水不能够及时从生物滞留带处排走时,能够从溢流井处进行排离,同时,在溢流井中的排水件能够有效提高排水效率,也能避免排水管道中的地下生物出入,而通过透水件则能够减少生物滞留带的积水进入马路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排水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溢流井内中部位置的安装框;水平设置在所述安装框中部位置的转动轴;铰接在所述转动轴上、板面开设有多条排水槽的第一盖板;铰接在所述转动轴安装有所述第一盖板相反一侧处的第二盖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安装框上、位于所述转动轴底部、用于调节溢流井处排水量的调节件。

通过采用上述设置,在安装框上设置有转动轴,而转动轴上安装有第一盖板以及第二盖板,第一盖板处开设有排水槽,同时在转动轴的底部设置有调节件,在雨水不大的情况下,通过排水件能够控制溢流井的中的排水面积,使得溢流井能够适应多种情况下的排水,而通过调节件能够有效改变溢流井中排水件的开口面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调节件包括:竖直设置在所述转动轴底部的安装板;与所述第一盖板底部相连接、安装在所述安装板其中一侧壁的第一复位弹簧;与所述第二盖板底部相连接、安装在所述安装板另一侧壁的第二复位弹簧;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底部边缘处、且与所述安装框顶部边缘相抵的限位框。

通过采用上述设置,第一复位弹簧以及第二复位弹簧的强度不一致,而强度不一致的弹簧能够根据排入溢流井中的水量来确定第一盖板的开合情况以及第二盖板的开合情况,能够有效地根据溢流井中的水量进行改变溢流井中排水面积,从而改变溢流井的排水量,能够有效地提高排水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透水件为沿着生物滞留带延伸方向所设置的透水层。

通过采用上述设置,透水层通过不同层次的透水材料进行铺设,能够有效将雨水等水体引入地下,避免在地面以及生物滞留带面上积攒。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溢流井顶部位置处盖设有井盖,所述井盖周围铺设卵石遮挡。

通过采用上述设置,井盖的设置能够防止砂石落入溢流井造成堵塞,也能防止人们不小心落入溢流井造成受伤。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溢流井底部设置有市政排水管,所述市政排水管管口处竖直连接有过滤筛网。

通过采用上述设置,市政排水管能够加快从溢流井落入的水流排离,同时过滤筛网能够有效拦截砂石淤泥避免该些垃圾进入市政排水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溢流井侧壁开设有入水口,所述溢流井内壁环绕倾斜设有导水板。

通过采用上述设置,使得从生物滞留带中经过透水层后仍不能排离的水源进入溢流井中辅助排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溢流井开口由下至上逐渐收窄。

通过采用上述设置,能够减小溢流井的漏出进口的面积,使得生物滞留带的面积增加,提高水从生物滞留带中引入地下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沿着所述生物滞留带顶面延伸方向竖直设置有多条挡水堰。

通过采用上述设置,将生物滞留带进行分段,使得每段生物滞留带具备一定的排水能力,避免雨水过大时,对一片生物滞留带都进行破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生物滞留带边缘处设置有路缘石。

通过采用上述设置,防止生物滞留带中的水进入马路路面,进行简易的马路与生物滞留带的分离。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生物滞留带能够有效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的雨水,在生物滞留带上设置的溢流井能够在雨水不能够及时从生物滞留带处排走时,能够从溢流井处进行排离,同时,在溢流井中的排水件能够有效提高排水效率,也能避免排水管道中的地下生物出入,而通过透水件则能够有效将水体引入地下,而减少生物滞留带的积水进入马路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侧视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截面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截面侧视剖视图。

附图标记:1、生物滞留带;11、路缘石;2、溢流井;21、安装框;22、转动轴;23、第一盖板;24、排水槽;25、第二盖板;26、安装板;261、第一复位弹簧;262、第二复位弹簧;263、限位框;27、市政排水管;271、过滤筛网;28、入水口;281、导水板;29、井盖;3、透水层;4、卵石遮挡;5、挡水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

一种用于生物滞留带的排水组件,如图1所示,包括有随着地面坡度变化而倾斜设置在地坡上的生物滞留带1。

在本实施例中,该生物滞留带1的蓄水层高度20cm。当道路坡度<2%时,生物滞留带1纵坡同道路坡度;当道路坡度≥2%且≤5%时,为保证生物滞留带1充分发挥对雨水的过滤、储存等作用,采用阶梯状雨水生物滞留带1;而在道路坡度>5%时,坡度大,雨水流速快,雨水基本顺道路坡向流向下游,生物滞留带1收水功能较小,在仅考虑在道路坡度<5%时按照生物滞留带1的尺寸及植物配置进行绿化带的布置,能够保证该坡度情况下的排水效果、同时能够保证景观的整体性。

在该生物滞留带1的顶坡部位置处、设置有溢流井2,该溢流井2的开口则是由下至上逐渐收窄,收窄部分采用蒸压加气砌块进行砌垒,同时,在该溢流井2内则设置有排水件。

如图2、4所示,排水件包括有安装框21、转动轴22、第一盖板23、第二盖板25以及调节件。

在本实施例中,该排水件以安装框21作为主要承载体,该安装框21的位置设置在溢流井2中部位置处呈圆形,并且,该安装框21的边框截面呈倒“l”型,其次,在该安装框21的直径处,通过螺杆固定而水平设置有转动轴22,该转动轴22上配合铰接有两盖板。

其一为板面呈半圆且铰接端凸出的第一盖板23,该第一盖板23能够与转动轴22铰接而转动,同时,该第一盖板23的板面开设有多条排水槽24。

其二为板面呈半圆且铰接端凹陷一部分的第二盖板25,该第二盖板25与第一盖板23相配合而铰接在转动轴22上。

同时,在安装框21上设置有位于转动轴22的条底部位置处的调节件。

在本实施例中,该调节件包括有安装板26、第一复位弹簧261、第二复位弹簧262以及限位框263。

该安装板26竖直设置在转动轴22的底部位置处,且该安装板26的长度与转动轴22一致,并且,在安装板26靠近溢流井2的一侧壁处安装有第一复位弹簧261,第一复位弹簧261与第一盖板23的底部位置相连接,同时,在安装板26背离溢流井2的一侧壁处安装有第二复位弹簧262,第二复位弹簧262与第二盖板25的底部位置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复位弹簧261的强度弱于第二复位弹簧262的强度,使得当较少水流(溢流井2中水面高度小于等于连接渠到溢流井2底部的高度)在溢流井2中排离时,该状态的水体给予第一盖板23的压力大于第一复位弹簧261给予第一盖板23的支撑力,而该状态的水体给予第二盖板25的压力小于第二复位弹簧262给予第二盖板25的支撑力,使得该第一盖板23被水体压落,而第二盖板25则由于第二复位弹簧262的支撑力仍密闭在溢流井2上,从而能够打开溢流井2一半的排水面积,进行初步排水。

当较多水流(溢流井2中水面高度大于连接渠到溢流井2底部的高度)在溢流井2中排离时,该状态的水体给予第一盖板23的压力大于第一复位弹簧261给予第一盖板23的支撑力,并且,给予第二盖板25的压力同样大于第二复位弹簧262给予第二盖板25的支撑力时,第一盖板23以及第二盖板25都能够被水体所压落,进而打开溢流井2的所有排水面积,能够提高溢流井2的排水效率。

另外,在第一盖板23、第二盖板25的底部边缘处均分别设置有凸出的限位框263,能够使得限位框263与安装框21顶部边缘相抵,使得第一复位弹簧261以及第二复位弹簧262的作用力不至于使得第一盖板23以及第二盖板25脱出安装框21,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中既能够防止在溢流井2中的水体倒灌形成内涝,还能够防止下水道中的虫、鼠等动物爬出。

并且,在生物滞留带1的顶部设置有透水件,该透水件位于生物滞留带1的中部,并且沿着竖直方向上作层层铺设,而透水件为沿着生物滞留带1延伸方向所设置的透水层3。

该透水层3的内部结构层均考虑采用透水材料,具体结构由上到下依次为:种植土、粗砂滤层、卵石层、土工布、透水盲管以及防渗膜。

其中,如图3所示,种植土层厚度视植物类型确定,当种植草本植物时≥400mm,灌木≥500mm,土壤透水性能力为10-5m/s,而当工作人员测量出该处土样透水速度小于10-5m/s时,可在种植土中掺入20%细砂,通过细沙对土样进行梳理,从而增加渗透性能,提高种植土的渗透能力。

而粗砂滤层厚度为100mm,采用中粗砂,卵石层厚度为300mm,上层厚度15cm粒径3-5mm,下层厚度15cm粒径5-10mm,卵石回填则经掏洗干净后进行铺筑,能够避免不必要的微生物进行繁殖。

同时,在种植土与粗砂滤层之间、粗砂滤层与卵石层之间敷设一层透水土工布,规格300g/m2,而透水盲管的铺设坡度则同路面坡度一致。

该透水盲管周围包裹有透水土工布,规格300g/m2。并且该透水盲管选用hdpe多孔盲管,直径为dn200,环刚度不应小于8kn/m2,透水盲管的开孔率为6%~10%,圆孔孔径20~30mm,交错排列管道上1/2~2/3部分。

而在生物滞留带1与马路路基之间、与污水检查井交界处均应采用防渗膜防止水体浸入至马路面。该防渗膜一般采用两布一膜防渗土工膜,规格400g/m2,断裂强度≥8.0kn/m,cbr顶破强力≥1.4kn,耐静水压0.4mpa,并且,在该生物滞留带1的边缘处设置有路缘石11,该路缘石11埋设位置有足够的埋设深度、合适的背后支撑、以及填土的夯实。路缘石11通过干硬砂浆铺砌,能够保证路缘石11的砌筑足够牢固,鞥能够避免出现差异沉降后产生路缘石11失稳倾斜现象,而且,能够有效地将雨水积水留在生物滞留带1上,而不会渗漏至马路上,从而增加马路排水系统的负载。

溢流井2顶部位置处盖设有井盖29,而且该井盖29的周围铺设卵石遮挡4,通过卵石遮挡4能够较好地起到疏水的效果,而沿着生物滞留带1的延伸方向还竖直设置有多条挡水堰5,通过挡水堰5能够较好地将生物滞留带1分为多个部分,从而能保证每个部分的排水能力不会丧失。

其次,在该溢流井2的底部设置有市政排水管27,而在市政排水管27管口处竖直连接有过滤筛网271,在该溢流井2靠近顶部的侧壁处开设有入水口28,该溢流井2内壁环绕倾斜设有导水板281。

本具体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