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污立管改造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64904发布日期:2020-10-28 12:12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雨污立管改造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雨污分流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雨污立管改造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加强,人们对造成河道、湖泊污染的源头——城市住宅小区雨污混接进行彻底整治。由于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的滞后,现状排水立管混流主要是由于建筑屋面雨水立管混入后期居民私自接入的厨房或洗衣间生活废水,经由该立管合流排出至市政雨水系统或排入河道,加重了管网负荷和河道污染。阳台水雨污分流改造是一个繁琐的过程,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如现状排水类型、设计方案确定、现场施工易操作性、土建改造等。

现有的小区立管改造方法为将整栋楼的立管全部接入污水管网,重新建设一条新的雨水管网。现有的方案对原有立管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建设成本增高、水流量较大污水处理较为困难等问题。再者,现有管路上设置的反水弯功能单一,容易造成堵塞;由于结构为一体化设置,只能整体拆卸更换维修。

因此,亟需设计一种雨污立管改造系统,解决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部分技术问题,提供的一种雨污立管改造系统,其结构合理,施工便捷,在原有雨污混流管路的基础上实施改造,提高了原有管路的利用率,有效实现了雨污分流,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雨污立管改造系统,其包括雨水立管、第一污水立管、第二污水立管、反水弯及第三污水立管,所述第一污水立管设置在污水流入口与雨水立管接驳处的后侧,污水流入口与雨水立管接驳处设置有盲板,所述第二污水立管与第一污水立管连接,反水弯设置在第二污水立管与第三污水立管之间;所述第三污水立管的末端设置有排污管以将污水排放至污水管网;所述雨水立管的接驳处的下端为原混流立管,所述原混流立管的末端设置有排水管以将雨水排放至雨水管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水弯设置在地面以上,所述第三污水立管的部分和排污管设置于地面以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污水立管设置有污水检查口,其在反水弯上侧且距离地面1m-1.5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水弯包括波谷段及波峰段,所述波谷段设置有排污口,所述波峰段的内部设置有过滤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波谷段与波峰段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原混流立管设置有雨水检查口,其距离地面1m-1.5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污管的最小坡度为0.01,其上设置有污水检查井或化粪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管设置于地面以下,其最小坡度为0.01,排水管上设置有雨水检查井或雨水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污管和排水管由pvc-u、pp、pe或abs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雨水立管的上端与屋面上的雨水斗连接,其末端通过弯头与排水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雨污立管改造系统,其结构合理,施工便捷,在原有雨污混流管路的基础上实施改造,提高了原有管路的利用率,有效实现了雨污分流。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雨污立管改造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反水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过滤网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如下:

10.雨水立管;21.第一污水立管;22.第二污水立管;221.污水检查口;23.第三污水立管;30.反水弯;31.波谷段;311.排污口;32.波峰段;321.过滤网;40.污水流入口;50.盲板;60.排污管;70.原混流立管;71.雨水检查口;80.排水管;90.雨水斗。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3是本申请所述一种雨污立管改造系统的相关示意图,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及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各部件的结构,各附图之间并未按照相同的比例绘制。相同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部分。

本申请所述一种雨污立管改造系统的相关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雨污立管改造系统包括雨水立管10、第一污水立管21、第二污水立管22、反水弯30及第三污水立管23,所述第一污水立管21设置在污水流入口40与雨水立管10接驳处的后侧,污水流入口40与雨水立管10接驳处设置有盲板50,所述第二污水立管22与第一污水立管21连接,反水弯30设置在第二污水立管22与第三污水立管23之间;所述第三污水立管23的末端设置有排污管60以将污水排放至污水管网;所述雨水立管10的接驳处的下端为原混流立管70,所述原混流立管70的末端设置有排水管80以将雨水排放至雨水管网。

本实用新型中,建筑物中原设置有雨水立管10和原混流立管70,在此基础上,使用盲板50将污水流入口40与雨水立管10接驳处封堵;在污水流入口40的后侧设置污水立管,实现污水与雨水的有效分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反水弯30设置在地面以上,所述第三污水立管23的部分和排污管60设置于地面以下。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反水弯30包括波谷段31及波峰段32,如图2所示,所述波谷段31与波峰段32可拆卸地连接,以便操作人员进行检查维修作业。

所述波峰段32的内部设置有过滤网321,如图3为过滤网321的结构示意图,过滤网321能够有效滤除粒径大的污物,防止流入污水立管而造成堵塞。所述波谷段31设置有排污口311,操作人员定期通过排污口311将过滤网321滤除的污物排出,有效降低反水弯30故障的概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污水立管22设置有污水检查口221,其在反水弯30上侧且距离地面1m-1.5m,以便操作人员定期检查第二污水立管22的运行情况。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原混流立管70设置有雨水检查口71,其距离地面1m-1.5m,以便操作人员定期检查雨水在立管中的输送情况。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排污管60的最小坡度为0.01,其上设置有污水检查井或化粪池。所述排水管80设置于地面以下,其最小坡度为0.01,排水管80上设置有雨水检查井或雨水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排污管60和排水管80由pvc-u、pp、pe或abs制成,可以理解的是,其也可以为其他耐腐蚀非金属材料制成,以便提高排污管60和排水管80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中,雨水立管10、第一污水立管21、第二污水立管22、反水弯30和第三污水立管23由pvc-u制成。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雨水立管10的上端与屋面上的雨水斗90连接,雨水开关10及其下部的原混流立管70为竖向设置,其由管卡固定在建筑物上,其末端通过弯头与排水管80连接。作为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污水立管21、第二污水立管22和第三污水立管23也由管卡固定在建筑物外墙或其他方便固定的位置。

下面简述利用本申请进行雨污改造的具体实施步骤:

首先,使用盲板50将污水流入口40与雨水立管10接驳处封堵;接着,在污水流入口40与雨水立管10接驳处的后侧设置第一污水立管21、第二污水立管22、反水弯30及第三污水立管23;最后,在第三污水立管23的末端设置排污管60以将污水排放至污水管网,在原混流立管70的末端设置有排水管80以将雨水排放至雨水管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所述一种雨污立管改造系统,其结构合理,施工便捷,在原有雨污混流管路的基础上实施改造,提高了原有管路的利用率,有效实现了雨污分流。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