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结构支撑体系用沉降预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11207发布日期:2020-12-08 13:48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现浇结构支撑体系用沉降预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沉降监测工具领域,具体的是现浇结构支撑体系用沉降预警装置。



背景技术:

伴随我国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现浇连续箱梁技术在市政桥梁、公路桥梁工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施工地形复杂,采用钢管桩组合支架施工时,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保证工期按预期目标顺利进行,必须对桥梁及架体进行沉降观测,以便充分了解桥梁的沉降值,沉降变化趋势和稳定情况。但是现有水准仪观测,需要多次观测,且由于操作原因,造成测量数据出现偏差,加之测量人员经常进入组合支架内部观测,存在上下交叉作业,安全隐患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现浇结构支撑体系用沉降预警装置,解决观测费时费力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现浇结构支撑体系用沉降预警装置,包括支架、上感应片、下感应片、报警器和竖直设置的沉降传递机构;所述上感应片与下感应片处于同一竖直方向上,且上感应片位于下感应片的上方,上感应片与下感应片之间的竖向间距等于预拱度;所述上感应片固定于沉降传递机构的底端;所述下感应片安装于所述支架;所述报警器通过电线与上感应片及下感应片串联。

进一步的,所述沉降传递机构包括在组合支撑体系沉降观测点设置的钢丝线和铅锤,所述铅锤悬吊于钢丝线的底端。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包括混凝土基础和不锈钢管,所述不锈钢管竖直预埋于混凝土基础内。

进一步的,所述下感应片沿着不锈钢管轴向活动连接于所述不锈钢管。

进一步的,包括管套,所述下感应片固定连接于所述管套,所述管套套装于所述不锈钢管上,并沿不锈钢管轴向与不锈钢管活动配合,在不锈钢管与管套之间设置有锁紧结构。

进一步的,在不锈钢管的外壁设置有刻度。

进一步的,在不锈钢管外壁固定连接有刻度尺,所述不锈钢管的外壁上的刻度为刻度尺的刻度。

进一步的,所述管套的横断面呈带有开口的c形,所述开口沿管套径向由其中心向外骨穿管壁,并沿管套轴向由管套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沿不锈钢管环向,所述刻度尺位于管套的开口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现浇结构支撑体系用沉降预警装置,在现浇梁施工过程中时刻投入工作,一旦沉降达到设计挠度,会第一时间反馈到现场,有效降低了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

其测量准确,不因测量次数或受测量人员专业技能等带来测量偏差;

无需专门人员进入支架内部进行观测,不仅节约了人力和观测时间,还规避了观测风险;

且其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制作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中,钢丝线1、铅锤2、上感应片3、下感应片4、报警器5、不锈钢管6、管套7、开口71、刻度尺8、混凝土基础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如下:

现浇结构支撑体系用沉降预警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支架、上感应片3、下感应片4、报警器5和竖直设置的沉降传递机构;所述上感应片3与下感应片4处于同一竖直方向上,且上感应片3位于下感应片4的上方,上感应片3与下感应片4之间的竖向间距等于预拱度;所述上感应片3固定于沉降传递机构的底端;所述下感应片4安装于所述支架;所述报警器5通过电线与上感应片3及下感应片4串联。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现浇结构支撑体系用沉降预警装置,通过将沉降传递机构安装于现浇梁支架沉降观测点,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若现浇梁支架出现变形或者其他失稳现象发生沉降,沉降传递机构跟随移动,并带动上感应片3产生向下的位移,若沉降超过设计值,上感应片3会与下感应片4发生接触,从而启动报警器5,给施工作业人员起到警示作用,施工作业人员会及时撤离,避免危险发生,并对支架进行检查和处理。

该现浇结构支撑体系用沉降预警装置,在现浇梁施工过程中时刻投入工作,一旦沉降达到设计挠度,会第一时间反馈到现场,有效降低了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与传统的沉降观测相比,其无需专门人员进入支架内部进行观测,不仅节约了人力,还规避了观测风险。

上升沉降传递机构可以为钢筋等,但是钢筋等不利于与现浇梁支架沉降观测点进行连接,为了避免上述问题,优选的,所述沉降传递机构包括在组合支撑体系沉降观测点设置的钢丝线1和铅锤2,所述铅锤2悬吊于钢丝线1的底端。本实用新型采用的钢丝线1直径大于或者等于0.45毫米,铅锤2的质量大于或者等于600克,不受风阻影响。

为了防止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影响监测的准确性,优选的,所述支架包括混凝土基础9和不锈钢管6,所述不锈钢管6竖直预埋于混凝土基础9内。混凝土基础9起到支撑不锈钢管6的作用,避免地基不均匀沉降导致不锈钢管6位置发生移动。

为了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上感应片3与下感应片4之间的竖向间距,优选的,所述下感应片4沿着不锈钢管6轴向活动连接于所述不锈钢管6。

可以在不锈钢管6与下感应片4之间设置滑轨滑槽的方式实现活动连接,但是,其结构复杂,制作不易。最优的,包括管套7,所述下感应片4固定连接于所述管套7,所述管套7套装于所述不锈钢管6上,并沿不锈钢管6轴向与不锈钢管6活动配合,在不锈钢管6与管套7之间设置有锁紧结构。锁紧结构采用锁紧螺钉等现有锁紧结构,其目的在于下感应片4移动到位后,锁紧管套7与不锈钢管6的相对位置,避免使用过程中下感应片4移位。

使用时,上感应片3与下感应片4之间的竖向间距可以通过单独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为了利于操作人员操作,优选的,在不锈钢管6的外壁设置有刻度。通过不锈钢管6外壁上的刻度,更方便操作人员在调节上感应片3与下感应片4之间的竖向间距,减少了调节工序,缩短调节时间,一位操作人员即可完成整个调节工作。

刻度可以直接在不锈钢管6上标识,最优的,在不锈钢管6外壁固定连接有刻度尺8,所述不锈钢管6的外壁上的刻度为刻度尺8的刻度。通过采用现成的刻度尺8安装于不锈钢管6外壁,制作周期更短。

为了避免管套7遮挡刻度,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管套7的横断面呈带有开口71的c形,所述开口71沿管套7径向由其中心向外骨穿管壁,并沿管套7轴向由管套7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沿不锈钢管6环向,所述刻度尺8位于管套7的开口71内。

通过所述开口71的设置使得刻度尺8外露于管套7,无管套7对刻度的遮挡,提高了读数准确性。通过刻度尺8外露于管套7,规避管套7在上下移动过程中造成刻度磨损的风险。

具体实施时,首先,在组合支架等组合支撑体系的沉降观测点采用0.5mm钢丝线1挂铅锤2,离地面500mm;然后,在铅锤2正中心地面做好地基处理,防止不均匀沉降,并做200mm×200mm×200mmc15混凝土基础9;在混凝土基础9内埋置φ28不锈钢管6,必须确保不锈钢管6与铅锤2在同一个垂直线上,不锈钢管6上用胶水黏贴1000mm钢直尺;接着,采用5cm长的φ34不锈钢管套7套在φ28不锈钢管6上,在φ34不锈钢管套7上安装螺栓来固定φ34不锈钢管的上下滑移,在φ34不锈钢管套7上焊接下感应片4;紧接着,在铅锤2的锥点上用胶水黏贴上感应片3,采用电线将报警器5与上感应片3和下感应片4串联;最后,根据预压方案分级加载,每级加载后读取数字,确定预拱度,并设置移动φ34不锈钢管套7,将下感应片4移动至确定好的预拱度刻度值,并固定好不锈钢管套7。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