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河道水利护坡。
背景技术:[0002]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对水利工程越来越重视,民众对生活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水利工程的岸坡防护设计重点倡导生态、环保、水清、岸绿的生态型护坡结构。现在很多护坡多是 在坡体上种植植被,在坡顶上可以行驶车辆和行人。
[0003]
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204982784u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河道堤坝生态护坡结构,包括背面护坡、第一护坡、第二护坡,在坡顶设有堤顶公路,在第一护坡与第二护坡之间还设有健身步道,健身步道位于常水位以上,在第二护坡的坡底设有浆砌石脚槽,在浆砌石脚槽靠近河道的一侧还设有抛石护脚,在河道里种植有水生植物。在常水位下采用硬化处理(浆砌石护坡),在洪水淹没区按防冲不防淹的理念进行生态处理。
[0004]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降水时,雨水直接渗透到健身步道下,雨水较大时,雨水直接冲刷护坡,长时间后容易对护坡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0005]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河道水利护坡,能够在雨量小时将雨水对护坡上的植被进行灌溉,雨量大时,排入河道中,减少对护坡造成冲刷。
[0006]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7]
一种河道水利护坡,包括河道、位于所述河道两侧的堤坝,所述堤坝包括上坡体、中坡体以及下坡体,所述上坡体上种植有植被,所述上坡体的顶部开设有长度方向与所述河道长度方向一致的排水槽,所述排水槽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下坡体连通的排水管一,所述排水槽顶部长度方向的两侧开设有凹台一,两侧所述凹台一上开设有凹台二,所述凹台一上铺设有雨水篦,所述凹台二上固定有框形板,所述框形板中间位置固接有安装条,所述框形板的下方设置有收集框,所述收集框位于所述排水槽内,所述收集框的侧壁抵触于所述排水槽的侧壁,所述收集框靠近所述上坡体的一侧开设有排水孔,所述上坡体中埋设有与所述排水孔连通的排水管二,所述收集框与所述安装条之间连接有弹簧。
[000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雨水量小时,雨水会通过雨水篦进入收集框内,然后雨水会通过收集框上的排水孔流入排水管二内,利用排水管二可以对上坡体上的植被进行浇灌;而当雨水量大时,大量的雨水会聚集在收集框内,收集框会下移,弹簧伸长,收集框与框形板之间分离,从而雨水可以流入排水槽内,通过排水槽流入河道内,进而能够实现在雨量小时将雨水对护坡上的植被进行灌溉,雨量大时,排入河道中,减少对护坡造成冲刷。
[0009]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收集框为多个并间隔设置于所述凹台二上,相邻两个所述收集框之间设置有隔离板,所述隔离板固定于所述凹台二上,所述隔离板上开设有出水孔;相邻两个所述收集框侧壁之间螺栓连接有条形板,所述条形板的两侧固接有盖板,所述盖板位于所述出水孔的正下方。
[001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雨量小时,盖板可以将隔离板上的出水孔密封,从而隔离板上的水可以流至收集框内,而当雨量大时,盖板会随着收集框下移,进而可以使得盖板脱离出水孔,雨水可以从出水孔直接进入排水槽,有利于加快排水。
[0011]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出水孔和所述盖板均为圆状,所述盖板的直径大于所述出水孔。
[00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状的盖板可以增加盖板与雨水的接触面积,从而雨水冲刷盖板时,能够加大对盖板的推力,有利于使得盖板脱离隔离板。
[0013]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出水孔为多个并分别位于所述隔离板长度方向的两侧。
[001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出水孔分布于隔离板的两侧,有利于加快雨水进入排水槽内,减少积水的可能性。
[0015]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安装条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穿设有固定于所述收集框底面上的导杆,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导杆上,所述导杆远离所述收集框的一端位于所述雨水篦的缝隙处。
[001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导杆,能够减少弹簧发生倾斜,有利于保证收集框上下移动时的稳定性。
[0017]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导杆远离所述弹簧一端的端部固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宽度大于所述通孔一的直径。
[001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收集框内雨水较多时,收集框会不断向下移动,而限位板能够限定收集框的下移位置,避免因收集框下移过多而超出弹簧的最大伸长量,提高弹簧的使用寿命。
[0019]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弹簧为两个并分别靠近所述收集框长度方向的两侧。
[002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两个弹簧设置于收集框的两侧,可以将收集框的两侧均与安装条的两端进行固定,提高了收集框的稳定性。
[0021]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排水孔靠近所述收集框的底面。
[002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排水孔设置为靠近收集框的底面,能够使得收集框底部的雨水进入排水管二内,减少雨水滞留于收集框的底部。
[0023]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4]
1.通过设置收集框,当雨水量小时,雨水会通过雨水篦进入收集框内,然后雨水会通过收集框上的排水孔流入排水管二内,利用排水管二可以对上坡体上的植被进行浇灌;而当雨水量大时,大量的雨水会聚集在收集框内,收集框会下移,弹簧伸长,收集框与框形板之间分离,从而雨水可以流入排水槽内,通过排水槽流入河道内,进而能够实现在雨量小时将雨水对护坡上的植被进行灌溉,雨量大时,排入河道中,减少对护坡造成冲刷;
[0025]
2.通过设置隔离板和盖板,当雨量小时,盖板可以将隔离板上的出水孔密封,从而隔离板上的水可以流至收集框内,而当雨量大时,盖板会随着收集框下移,进而可以使得盖板脱离出水孔,雨水可以从出水孔直接进入排水槽,有利于加快排水;
[0026]
3.通过设置导杆,利用导杆,能够减少弹簧发生倾斜,有利于保证收集框上下移动
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7]
图1主要示意本实用新型中护坡的整体构造;
[0028]
图2是图1中部分结构示意图,主要示意排水槽和收集框的构造;
[0029]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主要示意导杆和限位板的构造。
[0030]
图中,1、河道;2、堤坝;201、排水槽;2011、凹台一;2012、凹台二;202、排水管一;21、上坡体;211、排水管二;22、中坡体;23、下坡体;3、雨水篦;4、框形板;41、安装条;411、通孔;5、收集框;51、排水孔;6、弹簧;7、隔离板;71、出水孔;8、条形板;81、盖板;9、导杆;91、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2]
参照图1,为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河道水利护坡,包括河道1和堤坝2。堤坝2位于河道1的两侧,堤坝2包括上坡体21、中坡体22以及下坡体23,下坡体23倾斜设置于河道1的两侧,中坡体22位于上坡体21的顶部并水平设置,上坡体21位于中坡体22的上方并倾斜设置,上坡体21的顶部为平面,且上坡体21的斜面上种植有植被。
[0033]
如图2所示,上坡体21的顶部开设有排水槽201,排水槽201的长度方向与上坡体21的长度方向一致,且排水槽201靠近上坡体21,排水槽201的底面连通有排水管一202,排水管一202远离排水槽201的一端与下坡体23的坡面连通,且排水管一202位于下坡体23的一端靠近中坡体22的一侧,排水管一202为多个并沿排水槽201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排水槽201长度方向的两侧开设有凹台一2011,凹台一2011与排水槽201连通,两侧凹台一2011上开设有凹台二2012,凹台二2012与排水槽201连通,凹台二2012的底面位于凹台一2011底面的下方。
[0034]
凹台一2011上固定有雨水篦3,雨水篦3为多个并沿排水槽201的长度方向铺设,且相邻的两个雨水篦3之间相互抵触。凹台二2012上固定有框形板4,框形板4为长方形状且长度方向与排水槽201的长度方向一致,且框形板4框边的宽度大于凹台二2012的宽度,框形板4的中间位置固接有安装条41,安装条41的长度方向与框形板4的长度方向一致,此外,框形板4为多个并沿排水槽201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相邻两个框形板4之间留有空隙。框形板4下方设置有收集框5,收集框5位于排水槽201内,收集框5高度小于排水槽201的槽深,收集框5的侧壁与排水槽201的侧壁抵触,收集框5的顶面与框形板4的底面抵触,收集框5靠近上坡体21的一侧开设有排水孔51,排水孔51靠近收集框5的底面,上坡体21中埋设有排水管二211,排水管二211的一端与排水孔51连通,另一端与上坡体21的坡面连通,且排水管靠近排水孔51的一端高于另一端。收集框5底面与安装条41底面之间固接有弹簧6,弹簧6为两个并分别靠近安装条41长度方向的两端。
[0035]
当雨水量小时,雨水会通过雨水篦3进入收集框5内,然后雨水会通过收集框5上的排水孔51流入排水管二211内,利用排水管二211可以对上坡体21上的植被进行浇灌;而当雨水量大时,大量的雨水会聚集在收集框5内,收集框5由于过重会拉伸弹簧6并下移,收集框5与框形板4之间分离,收集框5下移会使得排水孔51与排水管二211之间发生错位,从而
雨水不会流入排水管二211内,减少对上坡体21上植被的灌溉,而收集框5内的雨水可以从收集框5与框形板4之间的缝隙流入排水槽201内,通过排水槽201流入河道1内,进而能够实现在雨量小时将雨水对护坡上的植被进行灌溉,雨量大时,排入河道1中,减少对堤坝2造成冲刷。
[0036]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安装条41的两端开设有通孔411,通孔411的轴线与弹簧6的轴线共线。通孔411内穿设有导杆9,导杆9为圆杆,导杆9位于弹簧6内,导杆9的一端与收集框5的底面固接,另一端位于安装条41的上方,导杆9远离弹簧6的一端位于雨水篦3的沟缝内,且导杆9位于雨水篦3一端的端部固接有限位板91,限位板91的长度和宽度均大于通孔411的直径。利用导杆9,能够减少弹簧6发生倾斜,有利于保证收集框5上下移动时的稳定性;此外,限位板91能够限定收集框5的下移位置,避免因收集框5下移过多而超出弹簧6的最大伸长量,有利于提高弹簧6的使用寿命。
[0037]
如图2所示,相邻两个框形板4之间设置有隔离板7,隔离板7为长方形板,隔离板7固定于凹台二2012上,且隔离板7长度方向两端的端面分别与两侧的框形板4的侧壁抵触,隔离板7上开设有出水孔71,出水孔71为圆孔,出水孔71为多个并沿隔离板7长度方向两侧均有分布。相邻两个收集框5侧壁之间螺栓连接有条形板8,条形板8的长度方向与隔离板7的长度方向一致,条形板8的两侧固接有盖板81,盖板81为圆板,盖板81的直径大于出水孔71。当收集框5与框形板4抵触时,盖板81能够将隔离板7上的出水孔71进行密封。从而当雨量小时,盖板81可以将隔离板7上的出水孔71密封,因而隔离板7上的水可以流至收集框5内,而当雨量大时,盖板81会随着收集框5下移,进而可以使得盖板81脱离出水孔71,雨水可以从出水孔71直接进入排水槽201,有利于加快排水。
[0038]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雨天时,堤坝2顶部的雨水会通过雨水篦3流入排水槽201内。当雨水量较小时,雨水会落入隔离板7或者收集框5内,而隔离板7上的雨水会流入收集框5内,收集框5内的雨水会通过排水孔51流入排水管二211内,利用排水管二211能够对上坡体21上的植被进行灌溉。
[0039]
当雨水量大时,收集框5内会聚集大量雨水,进而会下压收集框5,弹簧6伸长,收集框5的顶部会脱离框形板4的底面,收集框5内的雨水会从收集框5与框形板4之间的缝隙处流出,并流入排水槽201内,由于收集框5与框形板4之间分离,收集框5下移会使得排水孔51与排水管二211之间发生错位,从而雨水不会流入排水管二211内,减少对上坡体21的冲刷。进一步的,随着收集框5的下移,盖板81与收集框5同步下移,进而可以使得盖板81脱离出水孔71,雨水可以从出水孔71直接进入排水槽201,有利于加快排水,减少对护坡造成冲刷。
[0040]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