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边坡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55423发布日期:2021-04-21 00:20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一种河道边坡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边坡工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河道边坡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2.河道护岸边坡整体稳定但是坡面岩土体易风化、剥落或有浅层崩塌、滑落及掉块的边坡坡面,针对此类问题常采用的护坡有混凝土预制六棱块、浆砌条石、块石、片石或卵石等作为砌筑材料防护。但是预制材料时间长了容易变形和滑塌,造成水土流失的同时影响美观。
3.申请号为201920905118.7的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了一种生态式河道边坡防护结构,其能够增强河道边坡的稳定性,但是该技术方案的结构抗水冲刷的能力并不够强,容易被雨水或者河水冲刷导致变形甚至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河道边坡防护结构,在其本身具有较强的结构强度的基础上还具有抗雨水/河水冲刷的能力。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河道边坡防护结构,包括边坡本体,所述边坡本体包括顶坡段、上坡段和下坡段,所述顶坡段的表面铺设有砖石层,所述上坡段的表面铺设有水泥加强筋,所述下坡段的表面铺设有卵石层,所述卵石层上设有若干水泥t型柱。
7.进一步地,所述砖石层靠近所述顶坡段的一侧设有若干第一水泥柱,所述第一水泥柱嵌入至所述顶坡段内。
8.进一步地,所述水泥加强筋包括若干纵向加强筋和若干横向加强筋,所述纵向加强筋沿所述上坡段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横向加强筋垂直于所述纵向加强筋设置。
9.进一步地,所述横向加强筋呈波浪形。
10.进一步地,在所述纵向加强筋与所述横向加强筋所围成的闭合空间内种植有绿树。
11.进一步地,相邻两株所述绿树之间间隔为0.5

1米。
12.进一步地,所述横向加强筋与所述纵向加强筋的连接处设有第二水泥柱,所述第二水泥柱垂直于所述上坡段设置,所述第二水泥柱的端部设有空心圆球,所述空心圆球的表面开设有若干通孔。
13.进一步地,所述上坡段和所述下坡段之间设有缓冲段,所述缓冲段水平设置,所述缓冲段的表面铺设有水泥层。
14.进一步地,所述水泥层靠近所述缓冲段的一侧设有第三水泥柱,所述第三水泥柱埋设于所述缓冲段中且与所述缓冲段垂直。
15.进一步地,所述水泥t型柱呈矩形阵列设置,相邻两个所述水泥t型柱之间设有石笼,所述石笼靠近所述下坡段的一侧通过铁丝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埋设于所述下坡
段中。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河道边坡防护结构,其在边坡本体的顶坡段铺设砖石层,一方面压实了顶坡段的浮土,另一方面使得雨水可以透过砖石渗滤掉,减少顶坡段的雨水积累;上坡段处所设置的水泥加强筋保证了整个防护结构的强度,同时对上坡段的土壤进行压实防护,防止土壤流失;在下坡段铺设卵石层,将河水与土层隔离,防止土壤流失,同时在卵石层表面设置水泥t型柱,能够卸掉河水对卵石层的冲刷力,防止卵石被冲刷掉,从而导致土壤流失。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河道边坡防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图1中所示河道边坡防护结构的a向视图。
21.图标:
[0022]1‑
顶坡段,11

砖石层,111

第一水泥柱,2

上坡段,21

水泥加强筋, 211

纵向加强筋,212

横向加强筋,213

第二水泥柱,214

空心圆球,22
‑ꢀ
绿树,3

下坡段,31

卵石层,311

水泥t型柱,312

石笼,3121

固定块, 4

缓冲段,41

水泥层,411

第三水泥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24]
实施例
[0025]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2所示,一种河道边坡防护结构,包括边坡本体,边坡本体包括顶坡段1、上坡段2和下坡段3,顶坡段1的表面铺设有砖石层11,砖石层11采用常规的红砖铺设而成,各红砖之间通过水泥粘合,红砖的铺设有效地压实了顶坡段1的土壤,并且在雨天时,雨水可以透过红砖渗滤至土里,有效避免了顶坡段1 大量积水,对整个防护结构施加压力,影响其结构强度。并且,在砖石层 11靠近顶坡段1的一侧设有若干第一水泥柱111,该第一水泥柱111采用浇筑的方式嵌入至顶坡段1内,使得砖石层11与顶坡段1连接的更加紧密,不易滑动。
[0026]
上坡段2的表面铺设有水泥加强筋21,该水泥加强筋21包括若干纵向加强筋211和若干横向加强筋212,纵向加强筋211沿上坡段2的长度方向设置,横向加强筋212垂直于纵向加强筋211设置,纵向加强筋211与横向加强筋212采用筑模现浇的方式一体成型制得,其中,横向加强筋212 呈波浪形,柔性的波浪外形使得横向加强筋212能够更好的抵卸来自坡道上方雨水的冲刷力。纵向加强筋211与横向加强筋212将上坡段2表面分隔成若干个单独
的闭合空间,在各闭合空间中种植绿树22,并且相邻两株绿树22之间的距离设置为0.8米,利用绿树22的根部进一步巩固上坡段2 的土壤的稳定性。并且在纵向加强筋211与横向加强筋212连接处设有垂直于上坡段2的第二水泥柱213,第二水泥柱213采用浇筑的方式埋设于上坡段2内,并且,第二水泥柱213的端部设置有表面带有通孔的空心圆球 214,当第二水泥柱213埋设在上坡段2内时,土进入到空心圆球214内部,进一步提高了第二水泥柱213位置的稳定,进而提高了水泥加强筋21的整体稳定性。
[0027]
在上坡段2和下坡段3之间设有缓冲段4,该缓冲段4水平设置。缓冲段4设置的目的在于将上坡段2和下坡段3隔开,防止下坡段3处的河水直接冲刷到上坡段2,在缓冲段4的表面铺设有水泥层41,水泥层41能够将坡体的土壤和外界隔离开,避免被水流冲刷。在水泥层41靠近缓冲段4 的一侧设有第三水泥柱411,第三水泥柱411同样采用现浇的方式埋设于缓冲段4中且与水泥层41垂直,第三水泥柱411能够增强水泥层41的稳定性,使其不会滑落。
[0028]
下坡段3的表面铺设有卵石层31,卵石层31上设有若干呈矩形阵列设置的水泥t型柱311,相邻两个水泥t型柱311之间设有石笼312,石笼 312靠近下坡段3的一侧通过铁丝连接有固定块3121,该固定块3121为水泥块,埋设在下坡段3内。水泥t型柱311和石笼312相互配合,能够抵卸掉河水的大部分冲刷力,避免卵石层31的卵石被冲刷掉,从而导致下坡段3发生滑坡。
[0029]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