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与市政供水管网相互补水的加压泵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51401发布日期:2021-07-20 17:08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一种与市政供水管网相互补水的加压泵站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市政供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与市政供水管网相互补水的加压泵站。



背景技术:

加压泵站是指提高配水系统中局部地区水压的构筑物,又称加压站,加压泵站在广义上也包括输水系统中多级提水成各个中转输水的泵站,加压泵站的布置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直接与管道连接;另一种是在加压泵站内修建调蓄设施。

市政供水管网在供水高峰期常出现缺水以及供水水压不足的问题,对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而在供水低谷期又因管网内存积水源过多而导致水压增大、管道负压增加,管道爆裂风险上升,需要借助加压泵站对管网供水进行维稳,而目前大多的加压泵站都存在着占地面积广和功能单一的缺陷,浪费大量土地资源,空间利用率低下,其中市政管网供水皆经过加氯消毒处理,再利用加压泵站进行输送调水的过程中其内的氯气易挥发,而当水中含氯量较低时易造成细菌滋生,对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且加压泵站所使用的加压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震动,进而制造噪音,对设备本身和周边环境生产生活都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实际实用性较低,不利于推广和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市政供水管网相互补水的加压泵站,简化计算,降低计算能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与市政供水管网相互补水的加压泵站,该与市政供水管网相互补水的加压泵站包括水箱、储水箱、供水箱,所述供水箱固定在水箱底部,供水箱顶部固定有支撑杆,支撑杆沿供水箱顶部四个拐角处设置四个,四个支撑杆远离供水箱端固定所述储水箱,储水箱上端连接有连接管,连接管远离储水管端固定有加压泵,加压泵侧面设有减震组件,所述储水箱侧面固定有水连接管道,供水箱对应水连接管道端固定有水供应管道,水连接管道和水供应管道远离水箱端设有供水管网集水箱,水连接管道和水供应管道均伸入供水管网集水箱。

优选的,所述储水箱底部固定连接有导水管道,导水管道远离储水箱端固定连接至供水箱顶部,导水管道外部固定有止回阀,向朝向储水箱端止流。

采用上述方案:储水箱与供水箱之间设置止回阀,防止供水箱内部的水在储水箱内部压力增大时回流。

优选的,所述减震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水箱顶部的固定板,固定板中部开设有通槽,通槽两侧壁内部开设有滑槽,两个滑槽内部滑动连接有连接板,两个连接板之间固定所述固定板,固定板与所述加压泵螺丝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连接板在滑槽内部可进行滑动,在加压泵工作过程中,振动存在一定幅度,可通过连接杆进行移动,减少震动带来的影响。

优选的,所述通槽顶部和底部固定有减震弹簧,减震弹簧在通槽顶部和底部均沿通槽宽度方向设有若干,减震弹簧远离通槽端固定至固定板上下两侧。

采用上述方案:在连接板滑动过程中,通过减震弹簧进行上下拉动,进一步减少加压泵的工作振动,减少制造噪音。

优选的,所述水连接管道位于水箱和供水管网集水箱之间位置可拆卸,在开口处两侧固定有法兰盘,两个法兰盘螺丝连接,水连接管道外部固定有第一控制阀门,开口处还设有控制组件,用于控制第一控制阀门开闭。

采用上述方案:水连接管道中部设置开口,同时通过法兰盘连接,便于拆卸,进一步便于进行控制组件的检修。

优选的,所述水供应管道外部固定有第二控制阀门,第二控制阀门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控制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水连接管道内壁上的固定块,固定块内部铰接连接有转动杆,转动杆远离固定块端固定有浮球,浮球两侧设有金属触板,金属触板两侧固定有连接杆,连接杆远离金属触板固定在水连接管道内壁上。

优选的,所述浮球靠近所述金属触板两侧嵌设有金属导针,金属导针与所述第一控制阀门和第二控制阀门电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在浮球两侧的压力不均时,浮球在不同压力的作用下,朝向压力小的一侧移动,在金属导针与金属触板接触时,进行控制第一控制阀门和第二控制阀门,便于水导出与流入储水箱内部,自动控制市政供水网的平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该与市政供水管网相互补水的加压泵站,设置储水箱和供水箱,进行储水和供水,保证市政供水平衡,同时储水箱底部固定连接有导水管道,导水管道远离储水箱端固定连接至供水箱顶部,导水管道外部固定有止回阀,向朝向储水箱端止流;储水箱与供水箱之间设置止回阀,防止供水箱内部的水在储水箱内部压力增大时回流。

2、该与市政供水管网相互补水的加压泵站,设置减震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水箱顶部的固定板,固定板中部开设有通槽,通槽两侧壁内部开设有滑槽,两个滑槽内部滑动连接有连接板,两个连接板之间固定所述固定板,固定板与所述加压泵螺丝连接;连接板在滑槽内部可进行滑动,在加压泵工作过程中,振动存在一定幅度,可通过连接杆进行移动,减少震动带来的影响,且通槽顶部和底部固定有减震弹簧,减震弹簧在通槽顶部和底部均沿通槽宽度方向设有若干,减震弹簧远离通槽端固定至固定板上下两侧;在连接板滑动过程中,通过减震弹簧进行上下拉动,进一步减少加压泵的工作振动,减少制造噪音。

3、该与市政供水管网相互补水的加压泵站,设置控制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水连接管道内壁上的固定块,固定块内部铰接连接有转动杆,转动杆远离固定块端固定有浮球,浮球两侧设有金属触板,金属触板两侧固定有连接杆,连接杆远离金属触板固定在水连接管道内壁上,且浮球靠近所述金属触板两侧嵌设有金属导针,金属导针与所述第一控制阀门和第二控制阀门电连接;在浮球两侧的压力不均时,浮球在不同压力的作用下,朝向压力小的一侧移动,在金属导针与金属触板接触时,进行控制第一控制阀门和第二控制阀门,便于水导出与流入储水箱内部,自动控制市政供水网的平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与市政供水管网相互补水的加压泵站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与市政供水管网相互补水的加压泵站的图1的第二视角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与市政供水管网相互补水的加压泵站的图1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与市政供水管网相互补水的加压泵站的沿图3中a-a线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与市政供水管网相互补水的加压泵站的沿图3中b-b线剖视示意图。

图中:1、水箱;2、储水箱;3、供水箱;4、支撑杆;5、连接管;6、加压泵;7、减震组件;8、水连接管道;9、水供应管道;10、供水管网集水箱;11、导水管道;12、止回阀;13、固定板;14、通槽;15、滑槽;16、连接板;17、减震弹簧;18、法兰盘;19、第一控制阀门;20、控制组件;21、第二控制阀门;22、固定块;23、转动杆;24、浮球;25、金属触板;26、连接杆;27、金属导针;28、固定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考图1-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与市政供水管网相互补水的加压泵站作详细说明。

该与市政供水管网相互补水的加压泵站包括水箱1、储水箱2、供水箱3,所述供水箱3固定在水箱1底部,供水箱3顶部固定有支撑杆4,支撑杆4沿供水箱3顶部四个拐角处设置四个,四个支撑杆4远离供水箱3端固定所述储水箱2,储水箱2上端连接有连接管5,连接管5远离储水箱2端固定有加压泵6,加压泵6侧面设有减震组件7,所述储水箱2侧面固定有水连接管道8,供水箱3对应水连接管道8端固定有水供应管道9,水连接管道8和水供应管道9远离水箱1端设有供水管网集水箱10,水连接管道8和水供应管道9均伸入供水管网集水箱10。

具体的,储水箱2底部固定连接有导水管道11,导水管道11远离储水箱2端固定连接至供水箱3顶部,导水管道11外部固定有止回阀12,向朝向储水箱2端止流。

具体的,减震组件7包括固定在所述水箱1顶部的固定板13,固定板13中部开设有通槽14,通槽14两侧壁内部开设有滑槽15,两个滑槽15内部滑动连接有连接板16,两个连接板16之间固定所述固定底座28,固定底座28与所述加压泵6螺丝连接。

具体的,通槽14顶部和底部固定有减震弹簧17,减震弹簧17在通槽14顶部和底部均沿通槽14宽度方向设有若干,减震弹簧17远离通槽14端固定至固定板13上下两侧。

具体的,水连接管道8位于水箱1和供水管网集水箱10之间位置可拆卸,在开口处两侧固定有法兰盘18,两个法兰盘18螺丝连接,水连接管道8外部固定有第一控制阀门19,开口处还设有控制组件20,用于控制第一控制阀门19开闭。

具体的,水供应管道9外部固定有第二控制阀门21,第二控制阀门21与所述控制组件20电连接。

具体的,控制组件20包括固定在所述水连接管道8内壁上的固定块22,固定块22内部铰接连接有转动杆23,转动杆23远离固定块22端固定有浮球24,浮球24两侧设有金属触板25,金属触板25两侧固定有连接杆26,连接杆26远离金属触板25固定在水连接管道8内壁上。

具体的,浮球24靠近所述金属触板25两侧嵌设有金属导针27,金属导针27与所述第一控制阀门19和第二控制阀门21电连接。

本发明的原理:在控制市政供水网平衡时,若出现水连接管道8内部浮球24两侧的水压不同时,在供水管网集水箱10大于水箱1中水压时,浮球24朝向水箱1端转动,在浮球24内部金属导针27与金属触板25连接时,打开第一控制阀门19,水导入储水箱2内部,进行储水,在供水管网集水箱10小于水箱1中水压时,浮球24朝向供水管网集水箱10端移动,与另一侧的金属触板25连接时,打开第二控制阀门21,将水沿供水箱3导出,维持平衡,在需要加压时,打开加压泵6,在加压泵6工作过程中,加压泵6两侧的连接板16沿滑槽15移动,通过减震弹簧17进行减震,减少噪音。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